歪果仁怎麼看待「中國式審美」:是病態,還是時髦?

歪果仁怎麼看待「中國式審美」:是病態,還是時髦?

首先要聲明一點:

審美無對錯,沒有孰優孰劣之分。

以下所述僅代表一部分人,不代表所有喔。

但是不可否認,

它們確實是流行大眾趨勢、社會文化的縮影...

01

到美國後,很多人都會發現:

各大商場里的銷售人員一定會說幾句中文;

理髮店裡提條件比較多的,亞洲人佔大多數;

路上、咖啡店裡,拿出手機各種嘟嘟嘴啊擺擺手自拍的,大多為中國人;

只要看到鏡子,無論身在何方,拿出裝備唰唰地就開始補妝;

校園裡時尚時尚最時尚的,八成是中國人,不分男女。

不得不感嘆一句:「咱國人對於形象的看重,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那麼,可能大家想問了:

對於咱們國人對美的理解,或者說留學生群體對美的理解,美國人是怎麼看的呢?

本著友好交流的目的,我們分別採訪了一批本土美國人,和在中國暫居的美國人;聽聽看他們是怎麼看待中國「美」的。

ps:

接受採訪的歪國朋友們都很喜歡中國,

對留學生/中國都很友善;

以下採訪含有一定社會批判性,

但無意中傷任何種族。

請大家理性看待,歡迎討論~

02

首先是在美國本土的被訪者。對於中國留學生的審美,大多數是讚揚的。

黑人小哥Cameron這樣說:

「at least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like a fancier, more modern version of Americas.」

至少對於大學裡的中國留學生來說,他們相比美國學生更摩登。

但是Cameron也坦言道:

「Like America is laid back, Chinese seems put too much effort on looking trendy.」

就像美國人穿的有些過時,但是你們中國人為了讓自己看得時髦,花費太多精力了。

白人小哥Buzz說:

「I think in general Chinese have high standards on what beauty is.」

我認為你們中國人對於美的要求很高。

隨後他表示,這也許和留學生本身有關:

「most of the Chinese that I know come from very well to do families in China and so because of that it really paints a picture on their standards of looks and high quality material things.」

我認識的中國人都來自富有的家庭,所以我想這也影響了他們對於美的定義,對物質和外表的要求很高。

另一批被訪者是暫居在中國的美國人,他們的回答更加具有批判性。

畢竟在中國,他們所接觸到的不僅僅是來自中產階級以上的留學生,而是各行各業,各層各類的中國人。因此,他們對於此問題的回答,也就更有代表性、更全面。

在中國居住超過五年的Garrett表示:

「It』s especially oppressive in China for gender expectations.」

社會對男女性別的期望值太具有壓迫性。

「The body image of women is unfair.」

女性體像很不公平。

Garrett還表示中國社會對男性的審美,比起女性,似乎顯得異常寬容:

「No one teaches boys how to act like a man, treat themselves and women with respect.」

在中國的學校里,沒有人教導男生們怎樣做一個男人,或者教他們怎樣尊重他們自己,和尊重女性。

Garrett把這種現象稱為——「masculine in a narrow sense」 ,狹義的大男子主義。

03

下面分兩點來聊聊中外審美差異。

1.服裝

在美國,除了工作有這方面需求的人,大部分人對時尚的嗅覺的相對遲鈍的。

與其說不能,不如說他們不願意,或者說不太在乎自己穿什麼牌子、背什麼包。牛仔褲襯衫,leggings運動衫,自己DIY兩剪刀裁剪出來的免費T-shirt,在美國校園中非常常見。

簡單的大學衛衣幾乎是人手必備!

留學生們的outfit很時髦(trendy),這是大多數美國人對於留學生審美的印象。

的確,一分錢一分貨;咱們留學生在shopping mall里另美國人望塵莫及的購買能力也完美地體現在穿衣打扮上。

多數的被訪者都表示:「留學生們是時髦的代言人,時尚的風向標。和美國本土大學生DIY的穿衣指標完全不同。」

但同時,他們也提到一點:

雖然留學生很注重自己的穿衣及搭配,但似乎很多人喜歡的品牌和風格都差不多? 一定要總結的話也沒什麼特點。

關於這個觀點,

還得追溯到大家經歷過的,校服時代。

中國的校服是為了確保男女平等,以及減少對外表形象的關注;當然,不只咱們國家的學生,英國、日本的學生們也有校服。

只是相比之下,我們的校服比較...

中日校服對比

但現在已經好很多啦。

此外,國內校服真的全長一樣,不分男女;把頭蒙住,我們不分彼此~

可能有人要問:校服和審美有關係嗎?

當然。

一個人的審美是需要培養的,不會一舉而成,不會一秒發現屬於自己的風格。這裡不是說穿哪件衣服顯瘦,哪件有氣質,哪件帥氣;而是哪件我能穿好別人不能,哪件代表我的性格。

這些全都需要不斷實踐,不斷創新和嘗試各種風格。

人們說,做什麼從小抓起很重要。而品味往往和衣服的價格高低關係不大,和一個人對自己性格自我挖掘關係很大。換句話來說,品味也好,審美也好,需要不斷實踐,也需要時間沉澱。

當我們終於自己可以選擇衣服的時候,早就過了那個發掘自我的年紀,也早就忘了自己是什麼風格,或者從來也沒把自己的風格亮於人前。

所以我們只能選擇逐步模仿外來文化的時尚感,還有一次詞形容這種價值觀的,那就是——「跟風」。

很多國人對於美的欣賞,從模仿開始。

舉個例子,比如當某部韓劇熱播,劇中某種衣服也必然會開始爛大街,不只是衣服,主角們的穿衣風格,也都是青年男女們爭相模仿的對象。

再比如,網紅或明星街拍、出席節目或拍攝所穿的服飾搭配等,必然能在某寶找到,而且一定銷量不低。

(某寶截圖)

當然,這並沒有錯,

追求美,無論是模仿還是獨創,都是正確的。

但全民跟風某種潮流這種現象,特別是穿著,在美國非常少見 。

他們的穿衣風格基本一致(consistent),不會為了可以模仿某種畫風,就拋棄掉自己十幾年用經驗值刷出來的「時尚」。

所謂別人身上閃閃發光的東西,不一定適合自己。與其被引領潮流,不如獨佔風騷。所以,美國人就深諳「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的道理。

小扎是著名的「1件衣服穿四季」代表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

當我們開始模仿歐美風、日韓風的時候,中國風則會淡出主流審美價值。不是說沒有人喜歡,而是中國風會變得小眾化。

少男少女們都在追求「日系」「韓風」,

真正屬於我們的「中國風」又有多少在意呢?

而為了達到「美」,為了模仿到極致,擁有樣板身材則變得很重要。這就涉及到我們想聊的第二點。

2. 妝容體態

在很多外國人眼裡,中國的美似乎有些「病態」。

「中國社會對於女性的『美』非常的苛刻和具有壓迫性。小臉膚白身材纖細大眼睛長腿是社會對於美女的定義。

這個定義很狹義,也很病態。導致中國女性對於美非常敏感,也更加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判。」

好比如今的網紅臉。

精緻卻缺乏特點,還特別容易被看出是「非天然」,大家提起都是各種不屑的態度,但還是有大把的人照著「模版」打樣。

為什麼?

因為想迎合所有人的喜好;

因為想把大家認為好看的部分都弄到自己的臉上;

因為長成那樣的人出名了...

圖源:某網紅微博,討論現象不針對個人哦

04

三分靠打拚,七分靠天分,剩下九十分靠長相。

相信大家小時候一定聽過老師們這樣的話:

「不要把心思花在不該花的地方,學生就要好好讀書,而不是一個勁兒地關注外表。」

而為了統一配合這種教育方針,

某教科書上也說:

「要學會欣賞自己的美」、「內在美才是真的美」。

可是,實際上呢?

某中學中考備考前,教室里放了一面鏡子,貼了一樣一句話:

「人丑就應該多讀書。」

「不能拼爹,不能靠臉,你只能選擇讀書。」

這個社會一面從小教育我們說:

這不是一個看臉的社會,一個人的內在價值更重要。

另一面卻以此評價和區分著我們:

人丑就不能如何如何,人丑就該如何如何,明明可以靠臉卻如何如何...

這些價值觀讓我們在外國友人眼中變得時髦的同時,又何嘗不是一種對自己的折磨,又何嘗不是一種「病態」的衍射?

到底什麼才是美...

本文授權轉這很出國黨 ID:party_abroad

weixin.qq.com/r/gUSfh6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更多留學申請的問題請添加客服微信admitwrite007,每周Admitwrite留學平台都會邀請全球頂尖名校背景、有diy申請經歷的導師來舉辦線上講座,為大家免費分享留學申請的乾貨。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admitwrite,我們會在公眾號提前通知大家!

推薦閱讀:

日本公布「處女率」!年輕人,這樣不行啊...

《生活大爆炸》:11年了,鋼鐵直男謝耳朵結婚,我們將迎來青春大結局...

CMU ECE master 的申請難度及就業?

UC Berkeley PhD學長分享美國留學攻略

日本演技最差的女優,看臉就原諒她了


推薦閱讀:

在本溪生活是怎麼樣的體驗?
住別墅有哪些煩惱?
幸福很簡單,擺平自己就夠了
爸爸擺明了不同意我和男友結婚,那我還要不要嫁給他?

TAG:審美 | 生活 |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