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跑分 忘掉幀率 忘掉性能 | DigiTalk

忘掉跑分 忘掉幀率 忘掉性能 | DigiTalk

來自專欄 Digi史記

首先,如果想看安兔兔、GeekBench、3DMark跑分,這些數字網上都有。想看某款遊戲動態幀率曲線,愛否or小白也有相關資料庫。

以下你將看到的DigiTalk性能論,不會再去重複測這兩部分事實性內容。但希望你聽過之後,能刷新你對SoC性能的一部分理解。

其實,如果S9+是歐版的話,手頭上這四台旗艦,正好代表了智能手機處理平台的四大金剛。

iPhone X:A11 Bionic / 2*Monsoon + 4* Mistral / Apple-designed GPU

三星S9+:Exynos 9810 / 4*M3 + 4*A55 / Mali G72MP18

小米MIX2S:驍龍 845 / 4*A75 + 4*A55 / Andreno630

華為P20 Pro:麒麟 970 / 4*A73 + 4*A53 / Mali G72MP12

CPU一超多強格局

從紙面性能來說,A11 Bionic表示:我不是針對在座的各位誰。蘋果單核一直以來就是吊打一切的存在,跟底兒大一級壓死人類似,與A11的Monsoon大核相比,A73這種只能算是「中核」。

Android陣營這邊,基本都是基於4+4的ARM公版架構。在單核性能天花板存在的條件下,多核在可預見的當前階段,是必然趨勢。包括蘋果,不也開始堆小核了。

事實上,蘋果的自研晶元,也是源於ARM 64位架構,跟高通、三星、華為一樣,均為RISC晶元架構。不同之處在於,ARM允許蘋果從頭設計自己的晶元。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對於每一年旗艦的定義,很大程度上源自是否搭載同期的頂級處理器。比如在這個時候搭載835的紅魔、8895的魅族15Plus,就多少會受人詬病。

至於不服跑個分,首先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明白,SoC除了跑分的時候,在99%的情況下都是無法滿載火力全開的。

在電池技術無法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條件下,智能手機SoC在設計思路上,並不是追求極致性能,而是相對平衡的能耗比。

事實上,你在搭載A11的iOS或者搭載驍龍835/845的Android平台上,運行崩換3或者吃雞遊戲,實際體驗基本是一致的,並不會感受到如GeekBench跑分那般明顯的差距。

從編程語言的角度講,衡量CPU素的的唯一指標,就是執行相同代碼所耗費的時間。而無論安兔兔還是GeekBench,最終跑分都是加權演算法後的結果。

至於「性能溢出論」,我一直是站在對立面上的,但同時我也說過,SoC早已不是評價一款智能手機的唯一/核心標準。

對於這四款旗艦處理器的CPU架構,可以說是「一超多強」的局面。A11 Bionic就像是籃球之神喬丹,好在Android陣營這邊,也有科比、詹姆斯、庫里。

GPU用不用單獨講?

通俗講,用戶方得到的信息,例如「660王者榮耀優化賽高」等,都是面向整個SoC處理器的。一般人不太會去區分CPU和GPU,包括一些評測媒體,也會說「崩壞3吃大核性能」這種話語。

包括廠商方面也是,對於GPU的重視程度以及宣傳力度,往往沒有CPU那麼高。相比於CPU,GPU是專門面向圖形處理運算的,具體來說是面向並行高精度浮點運算設計的,可以用gigaFLOPS去衡量一款GPU的浮點運算能力。

那麼當前手機GPU是個什麼水平呢?我舉幾個GPU GFLOPS的數據你們自己感受下:

iPhone 7: 249.6

驍龍 835: 567

Kirin 970: 346.8

Exynos 8895: 371.2

i7-7700K核顯: 364.8~441.6

MacBook Pro 2017:729.6~883.2

GTX 960: 2308

GTX 1070: 5783~7296

事實上,手機集成在SoC上的GPU,可以看作類似核顯的存在,但跟獨立顯卡仍然存在量級差距。因為GPU浮點運算性能,很大程度上受限於內存帶寬,手機SoC並沒有專門的高速顯存,同時功耗和散熱也限制著硬體性能。

如果移動平台SoC的GPU要比誰的性能更炸裂,那麼老黃的Nvidia就是核彈了。只可惜核彈裝不到手槍里,所以單獨把手機GPU拿出來說,我覺得沒有太大必要。浮點運算能力也不能完全代表性能,更噁心的是還有聯合優化這種騷操作。

遊戲方聯合手機廠商,針對SoC優化的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排斥做某款遊戲動態幀率對比的原因。最終得出660吊打835的結論,還被廠商引用在Keynote里,其實並不是一件很長臉的事兒。

這跟部分秒天秒地的思域改裝車主,有什麼區別?

甚至更有某數字廠雞賊地修改成友商型號,巧妙避開了據說開價八位數的優化費用。不要跟我說換非企鵝系的遊戲測不就完了,但是660的出貨量那麼大,就算不收費也不是沒有主動優化的可能性。

所以你覺得,遊戲幀率動態測試,是衡量SoC真實性能的靠譜方法嗎?我覺得不夠嚴謹,而且對晶元工程師來說,也不太公平。

事實上,我們不應該把GPU的應用局限於現階段的手游場景。蘋果的Metal 2和Core ML已經融合了機器學習演算法,未來可能是屬於沉浸式3D和增強現實的「綠洲世界」。這也涉及到我們接下來要講的AI部分。

AI是不是偽命題?

如果說GPU沒有必要拿出來單獨講,那麼AI我懷疑可能是個偽命題。在SoC還沒有具象的AI模塊時,一些廠商拿所謂的AI智能語音交互說事兒,你看看Siri、Bixby、Google Assistants、Alexa、微軟小冰理你嗎?

國產手機廠商里自己做語音,現在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小愛同學,就這還沒用在小米手機上。目前AI語音交互融合最好的,應該是三星的Bixby,但頻次仍然不會太高。畢竟對著手機說話這件事,在公共場合還是顯得有點「傻」。

智能語音交互這件事,還是比較適合家居封閉場景的音箱產品來做。OK,語音講不通,拍照可以吧,AI雙攝了解一下?

在旗艦SoC手機中,小米和華為都是把AI拍照擺出來作為賣點宣傳的。但我看了一下兩家的文案,所謂的AI拍照,主要是智能識別不同的拍照場景,進行實時優化調校。

所以我可否把這理解為一種更智能的演算法干預?如果只是識別拍攝場景或者被拍物體,然後實時優化成像,這個過程我覺得只有前半部分夠AI。後半部分,無論是後期加濾鏡,還是多幀合成HDR,ISP模塊之前就能做。

什麼叫人工智慧?應該輔助人完成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華為AIS防抖,能夠幫助用戶手持完成夜景拍攝。雖然華為暫時還沒有公布相關技術細節,但至少這樣的AI應用我還勉強能夠認可。至於什麼AI場景、AI美顏、AI加速,我想說廠商你們這樣濫用AI前綴良心不會痛嗎?

AI模塊或者說NPU,所面向的卷積神經網路(CNN)運算,其實GPU也能勝任。只不過存在效率和能效的差異,就跟獨立出GPU專門負責圖形處理運算,釋放CPU壓力一樣。如果有一天手機某個核心運算過程,NPU具備數十倍於CPU/GPU的效率, 我們再來為AI單獨跑個分。

A11 Bionic中的Neural Engine並不進行通用化用途,只針對處理某些特殊任務運算,例如Face ID、AR、Animoji這些場景。在未來的某代蘋果A系列晶元上,我們或許講看到獨立設計的Neural Engine模塊。

總之,學術界理解的AI或者說機器學習,跟手機圈拿來做營銷的AI,完全是是兩碼事。但我還是看好手機AI的未來,所有技術最終都會落地在終端上,只不過現階段沒辦法顯性體現罷了。

至於ISP/DSP,就不單獨拿出來說了,篇幅要超字。

總結:忘掉性能

「我660王者榮耀吊打麒麟960」、「蘋果A11單核性能跑分無敵」、「紅魔835吃雞不如黑鯊845」,誠然這些都是事實,但我希望你們能在某個維度空間下忘掉性能。

我可以為iOS買單iPhone、可以為拍照買單華為P20 Pro、可以為曲面屏買單S9+、可以為性價比買單MIX2S,這些都與SoC性能關係不大。

好了,以上就是敗叔對旗艦SoC性能的一點看法,沒有跑分對比、沒有幀率測試,只有四顆旗艦的芯。


推薦閱讀:

高通僅占蘋果30%基帶訂單:英特爾佔據7成 阿里進軍晶元研發領域
紅米手機的性能是什麼水平?
晶元廠商發布新的晶元時都說性能比前代提升,功耗下降,但是發熱的總體水平看起來仍居高不下?
驍龍660AIE/6+64GB配置售價均相同:兩款水桶機你會選擇誰?
怎麼解讀NS吧趙陽電玩拆解Nintendo Switch?

TAG:旗艦手機 | SoC | 晶元集成電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