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亂燉
歷史太大,內容太多,一時不知從何講起,就先來一碗亂燉,作為開篇吧。
一、人類的文明起點
言中國史,必以漢唐為驕傲,說西洋史,必雲希臘羅馬如何如何,所謂「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
說大漢,必雲匈奴,言盛唐,豈能避開突厥?希臘再光榮,能不提馬其頓?羅馬再牛逼,也免不了北方蠻族的侵襲。
那歷史的起點在哪裡?總不能上溯到宇宙大爆炸那一刻。我們要講的是人類的歷史,尤其是人類的文明史,是人類脫離原始野蠻狀態之後的歷史。那麼,地球上到底是哪一群人最早進入文明了呢?
那要先看看文明的標準。這當然是現代人定的,基本有三、四點----第一是要有城市,沒有city,你文明個nothing,光有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起碼要有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要有文字,這大家都懂,沒有文字,如何文明?文盲一個;第三還要有禮儀建築,還得是複雜的禮儀建築,比如金字塔、天壇、地壇之類;第四,最好還要發明並使用了冶金術。
按照這個標準,人類最早的文明誕生於兩河流域。哪兩河?長江和黃河?錫爾河和阿姆河?當然不是,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所謂美索不達米亞,就在當今伊拉克的境內。
距今6000年前,蘇美爾人在兩河就要流入波斯灣口的地方,建立了他們最初的城市,幾乎每一個蘇美爾城市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有自己的神和祭司。蘇美爾人用小木棒在泥板上寫下了人類最早的文字。事實上,世界上的一切字母,都是由蘇美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的混合體演變而成的。隨著泥版不斷地楔形,人類的文明就誕生了----在美索不達米亞誕生了。
二、軸心時代
一旦第一個文明誕生,隨後的文明就如雨後春筍一般: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克里特文明、華夏文明、奧爾梅克文明等等。這麼多文明,必須要對它們進行整理分類,這個巨大的工作由湯因比完成了。按照湯因比的劃分,人類近6000年的歷史中,出現了26個文明形態,有的中途夭折,有的盛極而衰、早已滅亡,有的一直延續到現在、仍然生機勃勃。
為什麼是這樣的呢?當然有很多說法。按照雅思貝爾斯的說法,就是你這個文明是否對原始文化進行了超越和突破,是否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
雅斯貝爾斯(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指出:公元前500年左右特別關鍵,因為人類精神的基礎在那時奠定了,而且是同時、獨立地在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臘開始奠定(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這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因此叫做「軸心時代」,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不是誰都可以軸心的,能成為軸心的地區大約都在北緯30度上下(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之所以成為軸心,因為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中國有孔子、老子、墨子、各種子……,以色列出現了猶太教的先知,古印度誕生了釋迦牟尼,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提出的不同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但它們也有相通之處:那就是「終極關懷的覺醒」。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這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那些沒有實現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像什麼古巴比倫、古埃及文化,雖然也輝煌一時,終究消失在歷史的塵封之中,成為文化的化石,成了大英博物館可以參觀的文物。而這些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一直影響到現在。至今的世界仍然深深地列印著孔子、釋迦牟尼、柏拉圖的印記,每當人類社會面臨新的危機、新的飛躍,我們總要看看,軸心時代的先哲是怎麼說的。是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個柏拉圖頂得上半個西方文化。
實現了超越的文明,大多以這種模式來演進:先是原始聚落,然後是游牧部落,進而是城邦國家,再而是諸侯國,又發展成君主國,甚至上升為帝國,最終成為民族國家,也就是擁有明確的疆域和獨立的主權。民族國家,發端於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這種模式逐漸從歐洲擴散到了全球。
三、文明的模式
以上是對文明發展的一種動態解讀,但湯因比卻要用靜態的方式來看看文明:人類六千年的文明史其實屬於同一時代。憑啥呢?湯因比竟然把六千年視作同一時代!其實這就是一個參照系的選擇問題,湯因比是把六千年的文明史放在了整個人類歷史之中,而且還加上了未來的人類文明史,那六千年算個什麼,不過是歷史的一瞬間。所以,湯因比斷言:這六千年發生的事兒都可以算作同一個時代的事兒。
一切都靜態化了,華夏文明與蘇美爾文明就在同一個時代,鐵木真、帖木兒也在同一個時代,長平之戰與滑鐵盧戰役也在同一時代。基於這樣一個靜態大視角,湯因比大筆一揮,將這同一個時代的文明劃分為了三大模式:離散的猶太模式,分崩離析的希臘模式,大一統的中國模式。他認為這三種模式囊括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所有文明。
四、細節難以考證
剛才我們體會到湯因比之宏觀,而國人研究歷史更重視微觀,喜歡追索細節、考證人物、考據事件,這事兒也挺不容易的。不信,就讓我們拿起放大鏡,瞧一瞧玄武門之變。
-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大家都熟悉,不就是李世民把他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殺了唄。為啥叫玄武門之變?因為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門,趁兩兄弟過門之際,直接將之奪命,再迫使老爸李淵立自己為太子,很快繼承了皇位,成了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
這好像沒啥爭議,都是事實、都是史實。但是,有很多專家是要摳細節的。比如流血真的是發生在玄武門嗎?史書上的記載會不會故意有隱瞞呢,畢竟李世民後來做了皇帝啊!有人經過詳細論證,得出結論,李世民不是在玄武門埋伏的,而是在玄武門內的太極宮,具體是伏兵在臨湖殿,鄰近湖的那個殿。李建成、李元吉知道親爸爸李淵正在湖上泛舟,是來找爸爸的,這沒有毛病吧。
李世民心想,你來找親爸爸,那也是我的親爸爸,你想幹什麼?於是,李世民事先就把唐高祖在湖邊的侍衛隊都拿下了,自己伏兵在臨湖殿。當李建成、李元吉大搖大擺地穿過玄武門,來到臨湖殿,就快要見到湖上泛舟的親爸爸的時候,伏兵大起,在李世民親自率領下,建成和元吉身首異處。
或許親爸爸在湖中目睹了這一切,心中的痛楚,誰能理解。想當初,太原起兵之時,父子同心,兄弟手足,眼見坐穩了江山,就開始物競天擇了。高祖無奈啊,只好棄舟登岸,結果被困在了臨湖殿。無可奈何,只好承認了李世民弒兄殺弟的合法性,畢竟這也是親兒子,而且是剩下的唯一的親兒子,自己退位吧。
有時想想,兄弟相殘,真是下得去手,為啥?利益太大了,皇位啊,這麼大利益,足以超越一切親情。此刻,我有些默然,想到了《芳華》,不禁對人類有些失望——自私的基因!
但,我不能再感慨、再傷感,因為專家又要質疑細節了:伏兵到底是多少人呢?《舊唐書》說是9人,日本有個專家提出是20人。近來有學者認為伏兵是一支人員多達數百人的隊伍,極可能是「八百勇士」。該信誰呢?我也不知道,就指望那天穿越時空,看看現場版的玄武門之變,一定是相當的bloody。
2. 黃袍加身
剛才那個是殺兄弟、為了自己當皇帝,現在又要說一個非要讓大哥當皇帝的。那是誰呀?趙光義。話說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了,七歲的周恭帝即位。960年春節,那是正月初一,忽報契丹大軍南下,嚇得七歲小娃娃哇哇叫,宰相范質急忙派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統軍北上抗敵。大軍走到了陳橋驛,趙匡胤開始睡覺,弟弟趙光義領著一幫人,不由分說,闖入大帳,將黃袍愣是套在了哥哥趙匡胤的身上:大哥,你就是皇帝了。趙匡胤摸了摸惺忪的睡眼:我這不是在做夢吧。
看看人家趙家兄弟,哥哥睡了一覺,弟弟就讓哥哥當皇帝;再看看李世民那哥仨,無情無義。不過,又有史書記載,趙光義根本就沒有隨軍北上,而是留在家裡過大年、看春晚、吃餃子,陳橋兵變里就沒他,黃袍加身沒他啥事兒。這當然也成了一個謎,還需要進一步求證。但更大的謎在後面。
3.斧聲燭影
喜歡宋史的朋友,都聽說過斧聲燭影,那可是千古之謎。具體的事件經過都有好幾個版本,這裡我隨便寫寫,你們隨便看看,目的是想說明,還原一個歷史細節是多麼的難。
話說,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某月某夜,宋太祖趙匡胤大病,急召弟弟趙光義入宮議事,而且還喝退了左右。所以他倆說了啥,為啥起了爭執,誰也不知道,但宮人在遠處隱約看見,雙方爭吵起來,燭光之下的趙光義時而離席,似乎在躲避什麼,又聽見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當夜,宋太祖就駕崩了,趙光義就繼位了,成了宋太宗。怎麼感覺這就是一個加強版的玄武門之變。兄弟相爭,就為了一個皇位。
這段記載,就感覺有問題,趙匡胤大病,應該詔親兒子入宮才對呀,找親弟弟幹嘛?有人說,不是有金匱之盟嘛,但金匱之盟的爭議更大,這裡就不贅述了。繼續看看我們的斧聲燭影。
確實有史書明確記載,宋太祖臨死前夕曾召趙光義入宮飲酒,有「燭影下」、「引柱斧戳地」之語,因此將這個疑案稱之為「斧聲燭影」。
這裡爭議的是,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呢?既然有人聽見斧頭戳地的聲音,難道哥哥是被弟弟用斧頭劈死的?宮裡怎麼會有斧頭呢?是什麼樣的斧頭呢?應該不是劈柴的斧頭,大約是文房用具之玉斧,恐怕難以作為殺人之具,更何況趙太祖武功高強,豈是弟弟所能玉斧劈之。所以爭論就來了。
有人乾脆考證說,趙太祖就是自己死的,死於憂鬱症,是老趙家祖傳的躁狂憂鬱症,當晚又酒喝多了,然後突發腦溢血,就駕崩了。更有判斷,趙太祖是被下藥了,這是趙光義蓄謀已久的,那晚與太祖對飲時,給哥哥的酒里下了毒,還對趙匡胤說:哥,啥都不說了,全在酒里了。這可真是肺腑之言,全在酒里了。趙匡胤看著弟弟真誠的目光,想起了黃袍加身的那一刻,人生有這樣的弟弟、足矣,脖子一仰、幹了,然後就disappear了。
這個說法有啥依據,依據就是趙光義特別擅長酒中下毒。這貨就把我們的大詞人毒死了,誰呀?就是那個特別婉約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後主李煜。
還有一個更爛漫的說法,兄弟二人反目是為了一個女人,為了一個別人的女人,誰呀?花蕊夫人,她本是後蜀國主孟昶的女人,後蜀被滅後,成了趙匡胤的lady。那「燭影斧聲」就是因她而起。話說,趙光義入宮,要與哥哥喝酒,卻見哥哥正在熟睡,一旁的花蕊夫人沉魚落雁,趙光義把持不住、先撩後戲,戲聲太大,哥哥從夢中驚醒,勃然大怒,拿起斧頭向弟弟砍去,弟弟奪過斧頭,劈死了親哥,自己成了宋太宗。太祖、太宗,列祖列宗,就這麼回事兒!
各位朋友,你相信哪種說法呢?我都保持存疑,我希望有一天,考古挖掘出了宋太宗日記,一切真相、大白於天下。總而言之,復原歷史的真相難,復原真相的細節更難。要不我們先放下歷史中這些what、how的問題,來問問why。比如強大羅馬帝國為何會衰敗?
五、歷史的多重解釋
話說羅馬共和國進行到公元前27年之時,凱撒的侄子屋大維,成為了元首,號稱奧古斯都,羅馬帝國開始了,也開始走向了羅馬的頂峰。全盛時期是圖拉真在位的末年,其疆域高達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東起幼發拉底河上游,西臨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達不列顛、萊茵河和多瑙河。地中海竟然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那時的羅馬,那叫個繁榮昌盛,不可一世啊。
但比起同時期的大漢王朝,還是略有遜色。想那漢朝的勢力,已經達到小亞細亞,其面積和人口都超過了全盛時代的羅馬帝國,是世界上版圖最大、組織最完整的國家。這兩大帝國,在同一個地球、同一個時代,同時繁榮,卻沒有發生直接關係,但通過匈奴和絲綢之路發生了猛烈關聯、強烈耦合。
西漢與東漢與匈奴的PK,最終令南匈奴歸附,北匈奴遠遁,一直打到了歐洲,令歐洲民族多米諾骨牌式的大遷徙,嚴重影響了羅馬帝國,羅馬最終衰落了。
當然,我們不能把羅馬帝國的衰敗僅僅歸咎於匈奴進入歐洲,我們這裡再介紹一些其他說法,說法特別多,我漸次羅列:
1)錢穆說,羅馬乃以貴族與軍人之向外征服立國,其貴族、軍人腐敗墮落,則其建國精神已根本不存在。既然精神都沒了,那肯定要衰落。
2)吉本更是歸咎於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廣泛傳播,一口咬定,是基督教令「傳統的羅馬英勇精神」消失了。吉本就是那個愛德華·吉本,那本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
3)當然我們不能只看精神,還要看看經濟層面。連年的戰爭令國庫虧空,不得已加重稅賦,導致富人逃到了農村,建立了獨立的封地,結果令帝國稅收更趨減少。沒錢使了,羅馬還怎麼帝國?
4)再看制度層面,帝國的制度有一個嚴重缺陷,就是沒有明確的繼承法。一個皇帝去世後,到底該由誰來繼任?因為沒有明確的繼承人,軍隊成了皇帝的製造者,而且各個軍事集團之間為此而大打出手。羅馬禁衛軍在其中角色尤其突出,本來禁衛軍是皇帝的保鏢,但他們卻常常把皇帝控制了,簡直就掌握了皇帝的生殺大權,甚至進行招標,將皇位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
5)還有學者從人口角度來看問題。羅馬人不但控制生育,而且還殺嬰,再加上連年的戰爭,人口不斷遞減,只能接受蠻族的大量遷入,令人口組成發生改變,進而影響了整個政治和社會結構。
6)對帝國政治結構影響更大的是,帝國內部的大分裂。本來,羅馬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是由東部的希臘文明區與西部的拉丁文明區所組成,東西之間在文化上差異很大,誰也不鳥誰,也就是說,帝國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最終帝國在395年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國家分裂,實力下降,當「蠻族」入侵時,眼見西羅馬帝國奄奄一息,東羅馬帝國無動於衷。
這裡又不得不說匈奴,匈奴人很早就到達了歐洲東部,到了4世紀開始發力,不斷壓迫歐洲北部蠻族向南遷徙,這些蠻族打不過匈奴,就拿羅馬帝國撒氣,不斷地侵襲羅馬帝國的邊境。
到了5世紀,匈奴更是不得了,出了大單于,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果然是掄起鞭子猛抽歐羅巴,在歐洲大平原上所向披靡,建立了一個匈奴大帝國,頗有統一歐洲之勢。幸虧阿提拉大戰不忘浪漫,娶了一個妙齡新娘。這裡的重點是新婚之夜,上帝之鞭被新娘搞死了,阿提拉帝國也隨之崩潰了。歐洲失去了一次統一的機會,否則現在的歐洲可能叫匈牙利聯合大王國。
阿提拉雖然死了,但蠻族對羅馬帝國的傷害已經很深,終於在公元476年,蠻族首領、也是羅馬僱傭軍的首領奧多亞賽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從此日耳曼人崛起了。
剛才說了半天蠻族、蠻族,就是野蠻的民族,當我們說羅馬帝國所對應的蠻族,就是指日耳曼人。漢王朝驅趕匈奴到了歐洲,匈奴驅趕日耳曼人南下,日耳曼人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就是這樣一個多米諾骨牌效應。
那不還有東羅馬帝國嗎?還延續了一千年啊。但大家要注意,西羅馬帝國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那是雜糅了更多的希臘文化,老百姓說得都是希臘語,還羅馬個nothing。整個文化很不一樣,難怪歐洲後來要把東羅馬帝國稱之為拜占庭帝國,更難怪歐洲史學界要將西羅馬帝國滅亡視作歐洲中世紀的開始,也就是說西羅馬帝國滅亡,意味著歐洲曾經偉大的文明結束,同時開啟了黑暗的中世紀。但中世紀是否真的黑暗,也有爭議,因為每個人的感光度不一樣。
以上我們所說的羅馬帝國衰亡的六大原因,還是比較中規中矩,都是我們可以想到的原因,沒啥稀奇的。但有一些史學家找出一些偏門的原因,讓人聽著耳朵一鳴,看著眼睛一亮,原來歷史的參天大樹上,也長著很多奇葩。
其一,羅馬帝國是因為喝葡萄酒喝衰敗了。啥情況,因為羅馬人在製作葡萄酒時,用鉛鍋熬煮,這樣酒中含鉛很高,含鉛越高,這酒就越好喝,羅馬人就喝得越多。鉛喝得多了,智商就下降,生育能力也下降,羅馬焉能不敗亡?
其二,羅馬帝國是因為穿綾羅綢緞衰敗了。咋回事兒,這羅馬人太喜歡大漢的絲綢和瓷器了,所以就大量購買啊。怎麼買,就是那個博望侯張騫所開闢的,李希霍芬所命名的SILK ROAD。沿著這條商路,我大漢王朝絲綢和瓷器源源不斷地流向了羅馬帝國,而羅馬的銀幣源源不斷地流出,一年的外流量達到一億賽斯特斯,羅馬帝國焉能不衰落?感慨一聲:絲綢之路。
其三,絲綢之路傳輸不只有絲綢和瓷器,還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史學家早就發現,雄踞世界東西兩端的大漢王朝和羅馬帝國,竟然同時在公元2世紀迎來了衰落期,這難道是巧合、還是量子糾纏?經過仔細研究發現,那是一場瘟疫。
當時羅馬軍隊在波斯地區進行了多次大規模屠殺,堆積如山的死屍孕育了一種可怕的疾病——傷寒,是傷寒,不是傷感。傷寒令羅馬士兵成批的死亡,羅馬軍隊被迫撤軍,將傷寒病菌帶回到羅馬。於是,大瘟疫在羅馬帝國蔓延,接著它由沿著商道,就是那個SILK ROAD 傳到了大漢王朝,漢朝百姓成批死亡,張仲景奮筆疾書、寫下了《傷寒雜病論》;而張角、張寶以符水、咒語為百姓治病,順便宣揚「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聚集大量信眾,黃巾起義席捲中原,大漢王朝壽終正寢。
說來說去,羅馬帝國的衰敗並非是政治腐敗、經濟掏空、胡亂喝酒、穿金戴銀,東漢的滅亡也並不是外戚專權、宦官膨脹、土地兼并、曹操牛逼,而是因為傷寒桿菌,一杆子兩頭一戳,將兩大帝國給捅倒了。搞得葡萄酒背鍋,太監躺槍。
以上羅列了羅馬帝國衰亡的九大原因,到底誰是對的呢?這玩意兒不好說,我相信九個因素都起了作用,但哪個是最關鍵的呢?這就需要進行量化,建立數學模型,這玩意兒誰能做得到呢?所以歷史這玩意兒,可以不斷的挖掘,只要你肯挖,總能挖出新東西,總能找到新的解釋。比如,你可以研究一下羅馬帝國衰亡的時候,是不是太陽黑子的活動有嚴重異常?按照這個思路研究下去,或許能顛覆以上所有解讀。
七、獨特視角
對歷史事件不但可以有多種解讀,還可以有很多考察的視角,比如說:古代中國為何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為什麼沒有出現工業革命?對這兩個問題的各種回答,放在一起有一籮筐。我這裡也不願意多說,我們換個視角看問題,這是彭慕蘭給出的視角。
彭慕蘭一出手就很搶眼,他將英格蘭與中國江南做為比較的單位。通常,我們會這樣問: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中國江南地區為何沒有像英格蘭那樣實現工業化、為什麼沒有走向資本主義道路?
這樣發問,就說明我們已經陷入了西方中心論的泥坑,暗含的意思是,江南本應該像英格蘭那樣,對吧。而彭慕蘭就牛在了反其道而行之,他的發問是「英格蘭為什麼沒有成為江南?」事實上,18世紀的英格蘭無論在人口增長、勞動生產率、土地單位面積產量、生態壓力、能源供應方面,面臨比中國更大的壓力。
是的,18世紀以前,東西方處在基本同樣的發展水平上,西方沒有任何明顯的優勢。18世紀中葉,歷史來到了一個分岔口,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確切地說,是改良了蒸汽機,於是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東西方開始逐漸背離,開始大分流,出現了 GREAT DIVERGENCE。在彭慕蘭看來,英格蘭和江南的發展在18世紀中葉以前處於同一發展水平,無論從從生活水平到商業化程度,乃至農業與手工業的分工都差不多。那為什麼分道揚鑣了呢?難道是英格蘭人身上的肥膘多嗎?經過研究,彭慕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個大分流就是因為兩個非常偶然的因素,一是英國煤礦的地理位置好,二是英國殖民新大陸。
這是什麼意思?人家英國的煤礦正好就落在了經濟發達地區,所以沒有多少運輸費,用起來特別方便。而中國當時的煤礦還在遙遠的山西,距離江南萬里之遙。不但如此,英國的煤特好,水靈靈的,而山西的煤特別干。那又如何呢?估計很多朋友不理解,英國的煤很水,有啥好的,山西的煤都是乾貨,豈不美哉,燒起來多旺啊!是的,英國的煤很水,所在在開採時就需要不斷抽水,這就促使了蒸汽機的發明。而山西的煤很乾燥,常常會發生煤層自燃,這就需要通風技術來解決。但解決了通風技術,搞個什麼通風機,沒有人家蒸汽機作用來的猛,蒸汽機能啟動工業革命,你通風機只能通通風。
原來,就是中國煤炭的位置沒放好,而且都是乾貨,這能怪誰呢?要怪就怪億萬年前,那些植物,你們為什麼要埋在山西、還要干埋呢?青山處處埋忠骨,何不江南變煤炭。是啊,江南很不走運,經濟就內卷化了,停滯不前了。
這回先寫到這裡,下次談談歷史流派和歷史哲學。
對歷史、人文與科學內容感興趣,歡迎收聽胡先笙的音頻欄目:
《PAGE SEVEN 胡先笙》:喜馬拉雅FM, 網易雲音樂
《胡先笙文史札記》:喜馬拉雅FM,網易雲音樂
微信號:victorshenglizi
推薦閱讀:
※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
※中國古代-隋朝歷史事件 ( 公元581~618年)
※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最後存活人數是多少?
※國兆文化——歷史事件精編之明、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