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照里的改革開放40年

結婚照里的改革開放40年

「爸爸媽媽是青梅竹馬,5歲就認識了彼此,經過20年同學—朋友—戀人的角色轉換,最終修成正果。自始至今他們都認為對方是上天賜給的人生中最美的禮物,當然我也是。」—網友有一天

結婚照比起婚紗其實更早傳入我國。

十九世紀中後期相機、攝影技術就已傳入國內,只是僅供宮廷和達官貴族玩樂。

20世紀初,出現結婚照

大家對於人像影射在相紙上,還存有一種「攝魂術」的敬畏和誤解,新人很少有結婚照。

在難得而珍貴的清末期結婚照里,可以看到新人的表情多嚴肅又拘謹。

清末,因為是第一次照相,在快門按下時,男子眼睛睜得很大。

20世紀10年代

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了一些的變化,對照相的態度更開放。但國人結婚依然尊崇傳統,偏好喜慶的紅色,白色婚紗和半身照是絕對不允許的。

「五四「運動前,旗袍裝漸漸開始取代古老繁複的傳統禮服。

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聯婚,留過洋的孫氏夫婦已經非常開明,著西式服裝了。

20世紀20年代,出現婚紗

在今天是一線,當年也是一線的上海等大城市,有不少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先生小姐,會選擇舉行教堂婚禮,新郎穿西式禮服,打領結,新娘披婚紗,戴白手套。

1922年,溥儀迎娶婉容時已從清朝退位,但仍按皇帝大婚的形式隆重舉行了婚禮。溥儀穿著西式禮服,婉容穿著中式禮服。他們的結婚照有明顯的新舊交融感。

1929年,冰心與吳文藻在燕京大學臨湖軒舉行婚禮,由於資金緊張,婚紗照是後來補照的。

20世紀30年代,婚禮後集體大合影

西式婚紗已經比較流行。這時的婚紗照往往是婚禮後的集體照,會有儐相、花童等陪著一對新人。

「1937年,爺爺奶奶的結婚照。奶奶出身於富貴家庭,美麗高挑,知書識禮;爺爺出身於貧窮家庭,但他自學成才,很有生意頭腦。奶奶家選中他當女婿就是看中他的忠厚老實又不失優雅。」—網友林海慶

20世紀40年代,婚禮前二人婚紗照

婚紗照的概念真正形成。

新人開始由舉行婚禮後拍照,改為婚禮前特地去照相館拍照。集體合影演變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進而發展到新郎新娘二人合影。

1946年,張靈甫與王玉齡。

20世紀50年代,革命婚禮

新中國成立,婚禮婚服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新人崇尚「革命婚禮」、結婚唱「革命歌曲」,婚紗慢慢消失,女的一般都穿知青服,男的一般都穿中山裝,充滿時代印記。

「我公公和婆婆的結婚照,1956年10月10日結婚。當時兩個單身鋪板對一塊,兩條單人被子就成了雙人床。房子是單位蓋的一間小平房,遠離親人,一張照片一把喜糖就結婚了。」—網友王樹紅

1956年,年輕的朱鎔基爺爺與勞安在長沙的結婚照。

20世紀60年代

由於資源匱乏,當時的婚禮和結婚照都很簡單。新人換上比較乾淨的軍裝、工農裝,整理一下頭髮就直奔照相館了。拍照現場有時什麼布景都沒有,拍照的新人還會常常手拿毛澤東選集。

「在那個只有在重大事件才能拍上一張照片的年代,最普遍的結婚照就是穿著工作服照一張合影,沒有化妝,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PS,想幫父母補拍一套婚紗照。」—網友小新

「父親是軍人,回鄉探親時,依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急匆匆地在18歲娶了15歲的母親。結婚前他倆沒見過面,這張算是結婚照了。爸媽的文化層次差異大,從20多歲吵到60多歲。直到前年,70多的父親突然中風,他們的關係才算緩和下來。爸媽吵了一輩子,可最後誰也離不開誰。」—網友王小默

現在也常有人拍復古結婚照留作紀念。

亂入的陳小春、應采兒夫婦。

20世紀70年代

帥氣硬朗的軍裝,作為當時的流行服飾,被追捧了很長時間,結婚照穿軍裝也是一種時尚。

「這是父母的結婚照,常會給朋友炫耀當年帥氣的爸爸和有酒窩的媽媽,四十多年過去了,他們依然恩愛如初。」—網友密林

「我和老伴1970年3月在海南島陵水縣城的結婚照片。當時我還在海軍部隊任職,沒穿軍裝,二人都穿了海魂衫照的相。照相時,有一群不相識的海南姑娘逗我們,妻子羞得不想照了,我生氣地訓她幾句,實際是沖著那幾個不相識的丫頭髮火的,所以照片中的表情是冷冷的。」—網友老將出馬

20世紀80年代,婚紗照重成風尚

改革春風吹滿地,人們的生活水平飛速提高,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越來越明顯。婚紗照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到了80年代中後期,彩色照片慢慢風行起來,不過大多數是後期加上去的,因為彩色膠捲要比黑白的貴很多。

「老爸老媽的婚紗照,專門跑到當時上海最好的王開照相館照的。為了照相,還特意在南京路上的理髮店理了發,家裡舅舅、阿姨,凡是那個年代結婚的,都是這樣典型的二人照,而且必須去王開照。」—網友文小白

「80年代爸媽老遠跑去上海照的,媽媽說當時照彩照的人很少,都是把黑白照片染成彩色的。」—網友lingdal

「1989年,爸媽結婚了。八十年代末,在山東濰坊這種小城市,穿婚紗結婚的還很少。婚紗是特地去青島買回來的,現在還完好保存著。媽媽的婚紗引起了不小的騷動,你看照片里她嬌羞的小表情。今年下半年我也將步入婚姻踏上新的旅程,已經跟媽媽商量好,她的這件婚紗到時會穿在我的身上。」—網友徐敏儀

20世紀90年代,影樓風

新人在結婚前已經不只照一張,往往是要照一套婚紗照,並將結婚照片放大掛在床頭,配套出現了製成的婚禮相冊。影樓漸漸多了起來,拍攝婚紗照變得模式化、流水線化。

那時的化妝技術還不成熟,拍攝也多限於室內假景。

「這是我們倆最永久的回憶了。我們只是簡單的,儘管他不喜歡拍照,但還是很配合地完成了!」—網友異小京

「1992年10月1日,我們結婚,婚禮很簡單,婚宴只請了親戚和摯友,典禮結束後,我和老公兩個人是騎自行車回的家,因為鮮花特別珍貴,捨不得扔掉,所以我們就把花放在後車座上,馱著回家。現在想想,都是很美好的回憶。」—網友寧麗文

我們的祖輩,沒有機會或條件去穿婚紗,很多爺爺奶奶,在老來相伴多年後,會披上婚紗禮服,補上一張浪漫的婚紗照,溫情而動人。

我們的很多父輩,第一次穿禮服化妝可能就是在照相館,那種帶著欣喜的緊張,可以讓人真切感受到年輕夫妻的高興與嚮往。

「五十年代一張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紅寶書,八十年代三轉一響,九十年代賓館講排場,二十一世紀特色婚宴個性張揚。「

21世紀,個性與唯一

婚紗拍攝越來越多元,妝發技術已經更成熟,年輕的佳偶們由模式化地「幾服幾造」,轉而開始追求個性和唯一。拍照地點也從室內延伸到室外,從國內拓展到國外。對於美的認知從靠濃妝和PS轉向了對自我、自信與自然的認可。

「我知道很多人都來埃菲爾打卡,但就像以前談戀愛,我們也會幹穿情侶裝、照大頭貼,雖俗氣卻很甜的小事,我覺得只要這些著名的建築物還在,即便再過百年,還是會有很多情侶、夫妻來這裡合影留念,製造他們的唯一。「——PhoMent客戶Yu

PhoMent攝於巴黎

PhoMent攝於希臘

PhoMent攝於聖托里尼

PhoMent攝於馬德里

"走在異國的街頭、小巷,在高興、歡喜中,還帶著一點小得瑟,很慶幸我們可以一起去看很多不一樣的風景,經歷詩和遠方。"——PhoMent客戶wang

PhoMent攝於紐約

PhoMent攝於威尼斯

PhoMent攝於義大利

"在一些我不知道的角度,原來她也那麼美。"——PhoMent客戶Haidi

PhoMent攝於羅馬

PhoMent攝於米蘭

PhoMent攝於布拉格

"這裡的風景太美了,蔚藍的天,碧綠的水,還有山,風吹過原野,在滿天繁星的注視下,真的有一種蒼天大地為我們見證的儀式感。"——PhoMent客戶Ming

PhoMent攝於紐西蘭

PhoMent攝於舊金山

"能夠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完成人生這麼重要的事,幸福的不知道怎麼言語,只有表情。"——PhoMent客戶Lulu

PhoMent攝於普吉島

PhoMent攝於土耳其

改革開放40年,不管是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人,還是如今快,認識一天可閃婚,新人對於婚禮和婚紗照的儀式感、重視度一如既往。

PhoMent,photo your moment !

PhoMent海外拍 | 海外攝影師約拍平台 微信:phoment

推薦閱讀:

布拉格:有一個地方我想讓你們都知道
作為婚禮跟拍攝影師,我來八一八婚禮上不可忽視的小細節!
拍人像,手不會擺?教你六個手部擺姿技巧!
當我們翻老照片時,我們在翻什麼?-到底什麼樣的紀實婚禮攝影才算好照片(V)

TAG:改革 | 婚禮攝影 | 婚紗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