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照里的改革開放40年
結婚照比起婚紗其實更早傳入我國。
十九世紀中後期相機、攝影技術就已傳入國內,只是僅供宮廷和達官貴族玩樂。
20世紀初,出現結婚照
大家對於人像影射在相紙上,還存有一種「攝魂術」的敬畏和誤解,新人很少有結婚照。
在難得而珍貴的清末期結婚照里,可以看到新人的表情多嚴肅又拘謹。
20世紀10年代
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了一些的變化,對照相的態度更開放。但國人結婚依然尊崇傳統,偏好喜慶的紅色,白色婚紗和半身照是絕對不允許的。
20世紀20年代,出現婚紗
在今天是一線,當年也是一線的上海等大城市,有不少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先生小姐,會選擇舉行教堂婚禮,新郎穿西式禮服,打領結,新娘披婚紗,戴白手套。
20世紀30年代,婚禮後集體大合影
西式婚紗已經比較流行。這時的婚紗照往往是婚禮後的集體照,會有儐相、花童等陪著一對新人。
20世紀40年代,婚禮前二人婚紗照
婚紗照的概念真正形成。
新人開始由舉行婚禮後拍照,改為婚禮前特地去照相館拍照。集體合影演變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進而發展到新郎新娘二人合影。
20世紀50年代,革命婚禮
新中國成立,婚禮婚服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新人崇尚「革命婚禮」、結婚唱「革命歌曲」,婚紗慢慢消失,女的一般都穿知青服,男的一般都穿中山裝,充滿時代印記。
20世紀60年代
由於資源匱乏,當時的婚禮和結婚照都很簡單。新人換上比較乾淨的軍裝、工農裝,整理一下頭髮就直奔照相館了。拍照現場有時什麼布景都沒有,拍照的新人還會常常手拿毛澤東選集。
現在也常有人拍復古結婚照留作紀念。
20世紀70年代
帥氣硬朗的軍裝,作為當時的流行服飾,被追捧了很長時間,結婚照穿軍裝也是一種時尚。
20世紀80年代,婚紗照重成風尚
改革春風吹滿地,人們的生活水平飛速提高,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越來越明顯。婚紗照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到了80年代中後期,彩色照片慢慢風行起來,不過大多數是後期加上去的,因為彩色膠捲要比黑白的貴很多。
20世紀90年代,影樓風
新人在結婚前已經不只照一張,往往是要照一套婚紗照,並將結婚照片放大掛在床頭,配套出現了製成的婚禮相冊。影樓漸漸多了起來,拍攝婚紗照變得模式化、流水線化。
那時的化妝技術還不成熟,拍攝也多限於室內假景。
我們的祖輩,沒有機會或條件去穿婚紗,很多爺爺奶奶,在老來相伴多年後,會披上婚紗禮服,補上一張浪漫的婚紗照,溫情而動人。
我們的很多父輩,第一次穿禮服化妝可能就是在照相館,那種帶著欣喜的緊張,可以讓人真切感受到年輕夫妻的高興與嚮往。
「五十年代一張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紅寶書,八十年代三轉一響,九十年代賓館講排場,二十一世紀特色婚宴個性張揚。「
21世紀,個性與唯一
婚紗拍攝越來越多元,妝發技術已經更成熟,年輕的佳偶們由模式化地「幾服幾造」,轉而開始追求個性和唯一。拍照地點也從室內延伸到室外,從國內拓展到國外。對於美的認知從靠濃妝和PS轉向了對自我、自信與自然的認可。
「我知道很多人都來埃菲爾打卡,但就像以前談戀愛,我們也會幹穿情侶裝、照大頭貼,雖俗氣卻很甜的小事,我覺得只要這些著名的建築物還在,即便再過百年,還是會有很多情侶、夫妻來這裡合影留念,製造他們的唯一。「——PhoMent客戶Yu
"走在異國的街頭、小巷,在高興、歡喜中,還帶著一點小得瑟,很慶幸我們可以一起去看很多不一樣的風景,經歷詩和遠方。"——PhoMent客戶wang
"在一些我不知道的角度,原來她也那麼美。"——PhoMent客戶Haidi
"這裡的風景太美了,蔚藍的天,碧綠的水,還有山,風吹過原野,在滿天繁星的注視下,真的有一種蒼天大地為我們見證的儀式感。"——PhoMent客戶Ming
"能夠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完成人生這麼重要的事,幸福的不知道怎麼言語,只有表情。"——PhoMent客戶Lulu
改革開放40年,不管是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人,還是如今快,認識一天可閃婚,新人對於婚禮和婚紗照的儀式感、重視度一如既往。
PhoMent,photo your moment !
PhoMent海外拍 | 海外攝影師約拍平台 微信:phoment
推薦閱讀:
※布拉格:有一個地方我想讓你們都知道
※作為婚禮跟拍攝影師,我來八一八婚禮上不可忽視的小細節!
※拍人像,手不會擺?教你六個手部擺姿技巧!
※當我們翻老照片時,我們在翻什麼?-到底什麼樣的紀實婚禮攝影才算好照片(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