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藝考機構都發布成績了,怎樣判斷其中的真假?

各大藝考機構都發布成績了,怎樣判斷其中的真假?

來自專欄北電老司機

(本文首發於本人微信公眾號BFA-Rocketman,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數據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分析的」

目前,各大藝術院校的藝考成績已基本出爐。隨之而來的便是全國各藝考培訓機構公布這一年的成績。這時候,大家也比較關心,哪個畫室今年央美考的比較好?哪個畫室今年清華考的比較好?今年北京電影學院某些專業第一是誰啊?哪個機構出的?又有哪些機構考的比較爛啊?……等等等等。

為什麼關心呢?因為這些數據是大家,尤其是2019年將要參加藝考的同學,在機構選擇中非常重要的參考。但可惜,數據當中存在陷阱,而大部分藝考生都沒有辨識能力。所以,今天wood將教你怎樣辨識培訓機構數據,從虛假中去發掘真相。

在此之前,我們先將機構慣用的數據遊戲,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 一證多媽型

2, 人海戰術型

3, 應屆止步型

4, 臭不要臉型

一證多媽型。

首先,我們看下面三張圖。

一張合格證,居然有三家機構認領(為避免得罪人,不得已圖片進行了模糊化處理,敬請諒解)!

一證多媽現象是現在的藝考培訓圈十分普遍的現象。每年各大院校公布藝考成績之後,各專業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都成了各個機構努力沾親帶故搶奪爭取的焦點。原因自然很簡單,對於這些成績的爭奪就是對未來生源的爭奪,大家都不想輸。每當這個時候,一些無良機構吃相之難看,嘴臉之骯髒,手段之下流,令人唏噓。

在此大家要明確一點,對於一個取得名校合格證的優秀藝考生來說,通常有且只有一家機構對其成績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怎樣甄別哪些機構是優秀藝考生的「親媽」?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要弄清「一證多媽」現象的原因,並尋找答案。

1, 一個學生同時在多個機構學過。

由於藝考市場的細分,現在的藝考圈出現很多針對單一專業培訓的機構,譬如北京就出現許多專門針對央美實驗藝術專業的機構。很多考生在專業學習之前,並未對機構,或者對於自己將來要考的專業有太多了解,於是便會隨便選擇一個機構學習。但隨後由於對自己未來專業的認知越來越清晰,對自己所處機構的認知也越來越清晰,這時候通常會離開原機構,選擇一個針對性更強的機構。而當後來這個學生取得了優異的藝考成績之後,便會出現「一證多媽」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找到考生所在的最後一家機構,因為那家機構才對學生成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你的這個邏輯不對啊!一個人吃燒餅,吃到第3個才吃飽,你不能因此否定前面2個吧。但問題是這不是燒餅的問題,這是眼鏡的問題,一個人近視眼需要配帶眼鏡,之前一家藥店給他配了一瓶眼藥水,第二家給他一台望遠鏡,到了第三家終於配到了眼鏡,現在這個人總算看清楚了。難道,我們會認為,眼藥水和望遠鏡對他是有意義的嗎?

還有朋友反駁,前面幾家機構給了學生基本功,這也能否認嗎?

那我想請問,所有給了這個學生基本功的機構都可以把最終的成績算到自己頭上,並以此招生嗎?舉個極端點的例子,wood曾見過一家蜷縮於北京某小區的少兒培訓機構宣稱自己的學生拿下了某頂級院校專業第4,而那年第4恰巧我認識,知道他一直是在另一家機構學,於是就問這家少兒機構怎麼回事。一打聽才明白,原來那位第4,小學的時候在這裡學過一個暑假。所以,不能否認嗎?

公平來說,一個藝考生的最終成功的確需要多方面的幫助和配合,每一個幫助過他/她的機構和個人,都值得與其分享最終的驕傲。但前面我說過,我們探討這個問題的本質目的不是為了分功分利,而是為找到對學生最終考試起到關鍵作用的機構機構,為自己的專業學習和機構選擇提供明確參考。

在具體方法上,由於身處網路時代,我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非常方便的聯繫到取得優秀合格證的本人。不妨聯繫他/她,通常對方會給你推薦自己喜歡的機構。

2, 不同機構的老闆認識,成績互用

藝考市場現在已經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市場,競爭是十分激烈的。正因此,藝考機構老闆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單打獨鬥,在今天的市場競爭下,想生存想發展,縱貫連橫抱團取暖成為很多機構的選擇。

最常見的結盟方式便是地方機構與北京機構的連橫,模式是學員輸送但成績共享。因此,當我們看到一些地方機構在成績宣傳時出現大量知名院校成績,這個時候一定要警惕,因為他們本身可能並不具備名校的藝考培訓能力,他們所宣傳的可能是夥伴機構的成績。

另外,培訓機構老闆之間的熟悉程度,也在某些方面混淆視聽。舉個例子,某美院某年的狀元A曾開設了一家十分出名的藝考機構,後來其同寢室室友B也想開設機構。哥倆關係好,A就把自己機構的成績給B使用,以便讓B進行招生宣傳。這種情況其實比較好識別,看其辦學歷史就明白了。

人海戰術型

說完一證多媽型,我們說說人海戰術型。

很多機構公布了成績之後,結果也非常不錯,拿到了很多知名院校合格證,其中甚至不泛前五前十之類的狀元級合格證。但問題又來了,這就能說明機構本身的優秀嗎?

其實未必,因為除了機構宣稱的大量成績之外,我們還要看另一個機構不會公布的數據,那就是其機構總人數。分子雖大,但分母如果更大的話,這種成績的含金量也會大打折扣,這個邏輯學過小學數學的人都會懂。

更何況,初中語文也講過你一句詩——一將功成萬骨枯。

關於人海戰術型的數據陷阱,我建議各位在察看大機構數據時,尤其是千人級大機構的時候格外要留心。很多時候,機構考得好,也許正是因為他們人足夠多,按照概率學的角度,每年也會拿到很多專業合格證。

我甚至認為,在某些專業(譬如編導),大機構甚至無需太多教學,僅僅是拼人就可以確保完成當年的成績任務。

所以,各位要擦亮眼睛。若想獲得機構前一年的總人數,大家可以直接打機構客服電話詢問。對於有底氣的機構來說,他們不會避諱這個數字。

應屆止步型

什麼是應屆止步型?當你看到某些機構給出了十分優秀的成績之後,你怦然心動,立即有種想去那家機構學習的衝動。但你沒注意到的是,那些成績都是復讀生取得的。作為一個應屆生,你去了未必就能學到東西,更遑論去複製人家的成績。

藝考生群落,存在著一批為數不小的復讀生大軍,這其中復讀個三年五載的也不在少數。對於這些人來說,臨到考試拿張名校合格證已不是難事,難得只是自己一塌糊塗的文化課導致一年又一年的蹉跎。而在培訓機構這裡,每年豢養一批複讀生食客是保證機構成績的必要手段。應屆生考砸了,有這幫復讀生存在,最終的數據也不至於太難看。

簡單來說,復讀生是部分藝考機構的臉,是面子。

但對於應屆生來說,面子很好看,大家卻很難看懂里子。我們必須要明確,對於一家合格的藝考機構來說,真正的實力是能夠藉助教學將一張白紙的應屆生送入名校。只靠復讀生拿證的機構,本身的教學能力如何,值得懷疑。

臭不要臉型

最後一種,就是臭不要臉型。

這種類型的數據造假最沒必要分析,因為沒有技術含量。就是瞎編亂造一堆名校成績,然後說自己多牛逼。我曾遇見過一家山東濟南藝考機構的負責人,在某中學宣講時聲稱每年能送300多人考入中央戲劇學院,這真的可以稱得上無恥了,因為中戲每年的招生人數也不過四五百人。一家機構都能送300人進中戲,改稱中央戲劇學院附中得了。

能信這種機構說辭的學生,我也不想說啥了,智商有問題而已。


除了機構的數據陷阱之外,人心的貪婪也是上當受騙的必要條件。瞅啥呢?說的就是你!你自己滿腦貪慾思路不清,也別怪培訓機構騙你。

所以批評完機構的數據造假,我還要批評一下你們。廣大的藝考生,在機構選擇,專業學習上,存在著以下幾點誤區:

第一點,狀元追逐心態。

一個學生拿到名校合格證,考入名校,這固然是一種絕對實力的象徵,也體現出其所在培訓機構的教學實力。但一個學生能否哪一個院校或者專業的第一,除了實力,起決定因素的其實是實力。

試想一下,第一名和第二名能有多大區別?甚至,第一名與第十名有啥區別?水平到了一定份上,最後比拼名次的唯有運氣了。

對於廣大的藝考生來說,尤其普遍年齡在18歲的應屆生來說,人生尚淺,相信事在人為,還看不清運氣在一個人身上的作用。再加上我國長達千年的科舉制遺留下來的狀元崇拜文化。兩者疊加,便是相信第一,崇拜第一,並堅信自己就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第一。

追逐狀元沒錯,這是上進心的表現。但妄圖複製第一,卻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因為你可以複製一切,卻不能複製別人的運氣,那個隨機性實在太大了。

所以,在機構選擇中,不僅要看他們是否取了某些專業的狀元。還要看他們在相關專業十名之後的拿證數量有多少。舉個例子,機構A今年有50人,拿了一個美院造型第一;機構B有50人,沒有美院第一,但卻拿下造型專業20多張合格證,比如第3,第5,第11,第22……。各位同學,不用我說,你們自己判斷,也很明白AB之間,到底哪家機構教學實力更強了。

第二種不好的心態,是所謂藝考是素質教育心態。

首先理解各位,在整個應試教育系統壓抑了多年,現在終於出來進行專業集訓,還是藝術集訓,當然十分渴望獲得一種全新的教育體驗。幻想中,會是看不完的畫展,見不完的大咖,藝考老師個個魅力爆棚教學有方有趣。

但我要說的是,你們不要抱有幻想,出來集訓其實是苦日子的開始。藝考學習不是藝術學習,本質上這仍是一個應試的過程。自然,學習的過程也並不比你在中學更有趣。認不清這點,你就等著上當吧。

很多機構會抓住藝考生這一點,不斷的灌輸自己教學多麼有趣。今天放個電影,明天看個展覽,後天大家聚個餐。氣氛倒是挺融洽,挺和諧,但最終卻不出成績,又有何用?

不打算吃苦,真的別藝考了。一個值得回憶的藝考經歷,最起碼應該比中學生活累兩倍。

第三種不好的心態是小課心態,小班心態。

這其實是很多搞培訓的朋友向我抱怨最多的地方。現在很多學生聽說培訓機構一個班超過20人都無法接受,有時甚至恨不得就讓老師只教他一個。實在不行,就去找小課老師上課,一對一,高大上。

首先,我個人十分反對大班制,尤其是那種動輒四五十,甚至七八十人的大班。在那種班裡,你若是水平差點,別指望老師能夠照顧你。

其次,我也反對一對一的小班制度,提供這種小班制服務的基本都是不懂教育,毫無原則去迎合家長,迎合學員的無良機構。

藝考學習,固然需要老師的教學,但很大程度上,你還要學習的是身邊的同學。也就是說,你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環境,老師只是這個環境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關鍵部分。

舉個例子,我有個師弟長期利用周六日給人上小課。但有時又會在周六日碰到他,問他為啥不去上課,他說學生這周不想上課,所以自己就放假了。各位可以看到,在小課教學中,老師是處於弱勢地位的,教學之外,沒有任何對於學生的管理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和狀態,隨時給老師放假,甚至開除老師。這對於學生聽起來比較爽,但問題是,失去了約束,能保證教學上的質量嗎?

另一方面,小課老師往往出身某一特定專業,而在藝考學習的初期階段實際上基本功學習階段,一個小課老師再牛逼,也無法給予你全面的基礎知識。人人都有短板,能想像讓一個戲文專業老師給你補攝影基礎嗎?

回到小班制度,究竟多少人的班級是一個恰當的人數?答案是25人。這個數字不是我給出的,而是一個美國人的發現,他叫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此君是美國《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知名撰稿人。他曾寫過一本書叫《逆轉》,在這本書的第二章節,有關於班級人數的詳細闡述,作者認為班級人數最合理的數字就是25人。超過這個數字,或低於這個數字都會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關於此君的闡述,不再此一一搬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到此書詳細了解。百度里搜關鍵詞「逆轉+PDF」,可以在新浪愛問下載到本書電子版。

OK,本文到此結束。有疑問的同學可以與我微信交流,歡迎。


北影wood:聽說你拿了電影學院合格證?但這也許就是你四年後的樣子?

zhuanlan.zhihu.com圖標北影wood:聽說你專業沒考好想復讀?Wood這裡有幾點建議?

zhuanlan.zhihu.com圖標北影wood:懷柔校區,未來的北京電影學院是這個樣子!?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藝考文化課如何衝刺?藝考生家長要注意哪些東西?
藝考清單
播音主持藝考考什麼,藝考生需要做哪些準備
藝考生心中的殿堂,在這裡上課到底是什麼體驗?

TAG:藝考 | 畫室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