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是怎麼看「如何突破自己所在圈層」這一問題的

社會學是怎麼看「如何突破自己所在圈層」這一問題的

昨天,我在提問」各個階層的人,你們現在過得好嗎?「中的回答獲得了很多的贊同和留言,大多書人對於我個人總結的」代際之間階層的回歸「表示贊同,但也有知友聯想開而討論到到這算不算也體現了「世卿世祿」?我的個人經歷在小程度上被認為是個」傳奇「,我表示受寵若驚。我也許可以作為「通過讀書,逐漸突破自己的圈層」這一群人中的一個,在我看來是宏觀與微觀上,機遇、努力和智慧結合的產物。請看另一篇文:如果努力不足以讓你變得更好,什麼能? - Rebekah的文章 - zhuanlan.zhihu.com/p/35。個人認為我的「逐漸突破」也許屬於一個」黑天鵝「事件。

今天我貼出了以前在澤宇群學習時寫的一篇打卡內容,就是用我所學的社會學知識討論」個體如何突破自己所在的圈層「。

社會學研究的一大主題就是「社會分層與流動」。記得大三剛翻開清華大學李強教授編寫的《社會流動十講》一書,就被他形象有趣的比喻給吸引住了,大概的意思是說整個社會就像是一個大旅店,有上百成千個客房,不同的人住在檔次不一樣的客房裡,有的是總統套房,有的是豪華雙人間,有的是單人間,但是裡面的家電設備一應俱全、裝飾也溫馨別緻,而有的是最為簡陋的單人間,甚至是隔板房。那麼為什麼有人能去總統套房,有人卻只能去隔板房?住總統套房的人明天、後天還住那麼?TA的後代也住總統套房么?同樣的問題也可以問住在其他格局房間裡面的人。

這些形形色色的旅客就是我們個人,這些不同規格的房間象徵的就是社會階層(哪裡有人,哪裡資源有限就會產生分層;物質極大富有的社會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如果所有旅客及其後代從不變換自己的房間,那麼這個社會就是100%穩固的,但是也是絕對沒有活力的;如果所有旅客及其後代每天都變換自己的房間,那麼這個社會就是100%混亂的,每天都要洗牌,社會維持的成本相當之高,動亂程度可能使得所有人都沒有房間住。所以這個房間變換率是有一個區間的,關於這個率,社會科學的學者們還在研究中。

一個人到底能住什麼樣的房間需要從宏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層面來看。這些房間的整體水平,就是宏觀的社會背景,比如,在古代中國不論是什麼房間格局、大小,都是土木的,而地中海國家以羅馬為代表是石磚。未改革開放前,即使既有生意頭腦又有資本,也是不可能做生意的;上山下鄉期間,即使有教育興國的想法,也被安排去勞動改造,這就是宏觀的力量。中觀層面,是組織機構,包括最非正式的組織——家庭,社區以及社會分工後的職業群體,這是個體發展最先依託的平台,平台就像跳板,是個體成長資源及支持的來源。最後就是微觀,談的就是個人奮鬥了,是最具魅力的,也是可塑性最強的,因為從宏觀到中觀到微觀,自由度、可選擇性逐漸增強,也就是前二者幾乎是沒得選(現當代,職業群體除外)。

目前,學術上將社會結構可以分為,上中下大三層。其中每個層之內還有分層,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流動有水平和垂直兩種,流動的載體或是個體,或者是代際。個體的水平流動,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一輩子,換了很多工作,但是都在其中的一個階層內流動。垂直流動,就是跨越階層了,但是這裡有一個可以值得注意的是TA是跨越大階層還是小階層,因為在一個階層內部的跨越是相對容易的,但是跨越大的階層則是相對困難的,就比如一個下層的農民想要一下子變成中層的大學教授,很難;但是從下下往下中或者下上走,相對發生的可能性要大,比如一個農民可以去大城市,去海底撈工作,經過全面的培訓,融入城市,變成了下中的員工,幹得好的可以成為下中的領班,如果要成為一個店的經理,成為中下,則需要很多年,即使很多人想成為,有能力成為,這個經理的位子也是有限的,越往上走,越發現機會越少,越難得。至於,代際之間的流動,比如你爺爺是個富農、你爸爸是個富商、而你是個局長,那麼很顯然,這是一個祖孫三代越來越往上走的趨勢;但是也可能是你爺爺是個富農,你爸爸還是個農民,而你只是個工人,這個流動變成了向下或者說是沒有流動,或許是下上層流動到了下中,甚至是下下;而同時你可能發現,有的人的爺爺是個當官的,爸爸是個富商,兒子還是個富商,即使略有向下流動,但還是在整個上層社會裡。這就叫做「階層的庇護/保護」,越是處於社會上層,機會與資源越多,子代掉落的可能性越小。在社會結構的另一端,越是處於下層,機會與資源越是少,向上流動的可能性也越是小,尤其是在一個穩定的社會。

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測量是多維度的,小階層的突破也許可以從單維度進行,但是實現跨越大階層的突破是多維度的。就像世界選美,除了看身高體重外在,還要看學識涵養內在,記得之前有一個極受爭議的華裔美國小姐,大家都說長得太一般,這樣的評價就是維度太單一,片面。目前社會學對社會地位的測量是從經濟資本,也即鈔票的多少,文化資本,也即文憑高低,還有就是社會聲望,工作的社會評價,是這樣三方面通過計算而得到一個總的得分。「土豪」就是指那些經濟資本高但是文化資本和社會聲望都低的人,人民教師,尤其是那些大學老師/教授,他們擁有很高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聲望,但是經濟資本是他們的短板。如果這兩類人放在一起,也許老師的社會地位還略高前者,也有可能是同一層,也有可能不及。

還有一個備受爭議的資本,就是社會資本,關係與連接。因為這不被任何一個人所擁有,可以重複利用,是靈活而多變的,可能隨時擁有,但也可能隨時失去。我們從社會資本中獲得信息,獲得人情,以實現自己的目標,本人本碩的研究都是關於求職者如何利用自己的社會網路謀得更高地位的職業、獲得更高的收入。根據關係有親疏遠近、冗餘性,不同的關係能夠給你提供信息,人情,或者是信息和人情的混合物,事半功倍(當然此時我們並不是指要徇私舞弊、走後門),而是因為關係可以提供的信任背書,可以減少搜索以及驗證的成本,從而加速工具性行動的進程(比如找工作,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比如你和馬雲是你的推薦人,那麼很多人都會願意招收你,因為你都被「馬爸爸」認同了。常常是弱關係,才能形成跨越階層的連接,因為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處於社會的中下層,我們的強關係,如父母、伴侶、好友等大多與我們屬於同一個階層,所以我們除了要去建立新的連接,去動員已有的關係,以至於哪一天可以通過6個人去和艾隆 馬斯克等人物來個面談。當然我們也要不斷地往上走,跨越階層的阻隔。

但是一般有錢不就可以接觸更高的社會階層?不一定。你一定可以很快的舉出反例,比如,還是馬雲,曾經那個被哈佛拒絕了10次的學生,但是要知道中國社會有幾個馬雲。還有一個值得學習的概念就是「區隔」。大多社會是從金字塔像橄欖型社會轉變,上層永遠是少數的,上層舊貴,通常都會設置柵欄,也就是變著法、變著花樣得和下層劃清界限,比如,你剛剛從國內游轉向歐洲游,但是人家早就開始南極游或者北極游;當你開始兩極游,人家已經開始太空游;你說要把孩子送往清華北大,大家早就不玩國內教育體制,早就送孩子去世界名校,甚至高中就去世界名校;當你剛剛開始聽歌劇,人家已經開始聽自然音樂......。讓你的感覺就是永遠趕不上趟。社會整體在發展,大家物質上也更富足,但是卻發現自己怎麼還是沒有突破自己所在的階層?

因為「失敗的突破」才是個體的常態,獲得成功是發生在一大群已經過了成功門檻線人的小概率事件,那些成功就像《黑天鵝》作者說的,各種偶然的組合。人們對成功與幸福的追求從未停歇過,正是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獲得,我們呼籲什麼、高揚什麼的時候正是我們沒有獲得的時候。成功,絕對數量上也許不是小的,但是比率上是絕對小的,因為每個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分布是不均勻的,只有那些具備一定條件的人才有可能上升,這個條件就是知識、才能和機會。機會就是各種合理的流動渠道,而這些渠道、標準和辦法是在社會流動的實踐中形成的,是一種社會選擇而不是決策人的主觀設計。因為一個人所以可能的機會,都不可能突破這個社會的結構。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讓大家感到悲觀,而是要豁達。社會學是理性、冷靜認識了解社會的規律,而非僅僅熱血、幻想。

最後回到「如何突破自己所在的圈層」這個問題上來,我們個體現在能做的就是把握時勢(這是個想要看見別人,也容易被人看見的時代,這是幸運的),在有的選的微觀層面,用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那個比喻,來結束這篇文,實現階層大突破的努力,就像我們每天的努力為賬戶進行儲存,而上帝就是管理者,每年年底會進行一個客戶感恩大回饋,總有一兩位人獲得了頭等獎,但是如果都不努力儲蓄,連獲頭獎的機會都沒有了;反過來,如果及時沒有頭獎,還是有踏實的儲蓄。

——————————————————————————————————————

最後,歡迎加我微信,你我暢聊一場;我免費分享給你電子書,通過微信可以直接閱讀喲;也可推薦你入「愛讀書,好寫作」學習群,群內大咖定期分享免費的閱讀、寫作提升乾貨。

推薦閱讀:

階層分化背後的秘密
分層與攀爬 流動與固化——讀《北京摺疊》
《紅與黑》的於連:從未被大城市接納的底層小人物
30後以後,你的臉就是你的階層
「低慾望社會」來臨了嗎?

TAG:社會階層 | 個人努力 | 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