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史筆記
第一章
【填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區別在於,舊石器時代的石器一般為(打制 )成型的, 而新石器時代是( 磨製 )成型的。
第二章
【選擇搭配】我國手工藝設計歷史上著名的手工藝有:原始社會的(C陶器);商周時期的 (A青銅器);漢代的(E漆器);宋代的(D瓷器);明清的(B傢具)。 工業設計史何人可
【填空】明代傢具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造型洗鍊,不繁瑣,不堆砌,落落大方, 概括為「簡」字。具有形象渾厚,端莊肅穆、質樸的效果,概括為「厚」字。做工精細,一 線一面,曲直轉折,嚴謹準確,一絲不苟,概括「精」字。風格曲雅,不落俗套,耐人尋 味,具有很高的藝術格調,概括為「雅」字。
【填空】明代傢具之所以取得高度的藝術成就,從設計上說有四個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注意意匠美;二是注意材料美;三是注意結構美;四是注意工藝美。
【填空選擇】古希臘建築中主要的三種分別是帕特農神廟的多立克柱式、伊瑞克提翁神廟的愛奧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填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 達芬奇 曾經設計過飛行器,並繪製了結構原理圖,但因條件的限制,並沒有製造。
【填空】歐洲中世紀設計的最高成就是_哥特式教堂 。
【名詞解釋】哥特式:13 世紀後半期,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築風格風靡歐洲大陸。哥特式又稱高直式,是以其垂直向上的動勢為設計特點。哥特式建築以尖拱取代了羅馬式圓拱, 寬大的窗子上飾以彩色玻璃宗教畫,廣泛的運用簇柱、浮雕等層次豐富的裝飾。法國的巴黎 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築的傑出代表。
【名詞解釋】巴洛克:16~17 世紀交替的時期,開始流行於義大利的一種設計風格。巴洛克 願意是畸形的珍珠,專指珠寶表面的不平整感。後來被人們用來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代名詞。 這種風格一反文藝復興時代藝術的莊嚴、含蓄、均衡而追求豪華、浮誇和矯揉造作的表面效 果,突破了古典藝術的常規。
【填空】歐洲浪漫時期的設計風格主要是__ 巴洛克風格__和_洛可可風格__ 。
【填空】盛行於18 世紀法國路易十五時代的一種藝術風格是_洛可可風格_ 。
【名詞解釋】洛可可:願意是指岩石和貝殼的意思,特指盛行於18 世紀法國路易十五時代 的一種藝術風格,主要體現於建築的室內裝飾和傢具等設計領域。其基本特徵是具有纖細、 輕巧的婦女體態的造型、華麗和繁瑣的裝飾,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稱。裝飾的題材有自然 主義傾向,最喜歡用的是千變萬化地舒捲著、糾纏著的草葉,還有蚌殼、薔薇和棕櫚。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嬌艷,如粉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在法國,洛可可用稱為中國 裝飾。
第三章
【名詞解釋】新古典:指資本主義初期最先出現在文化上的一種思潮,在建築和設計史上指 18 世紀 60 年代開始在歐美盛行的古典形式。新古典追求古典風格和簡潔典雅節制的品質以 及「高貴的淳樸和壯穆的宏偉」。在建築上追求建築物體型的單純、獨立和完整,細節的朴 實,形式符合結構邏輯,且減少純裝飾構件,顯示了人們對於理性的嚮往。
【名詞解釋】浪漫主義:指18 世紀下半葉至 19 世紀上半葉活躍於歐洲藝術領域的藝術思潮。 源於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帶有反抗資本主義制度與大工業生產的情緒,迴避現實、嚮往中世
紀的世界觀,崇尚傳統的文化藝術。在要求發揚個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時,用中世紀藝術的自然形式來對抗機器產品。浪漫主義追求非凡的趣味和異國情調,特別是東方的情調。
第四章
【名詞解釋】美國製造體系:19 世紀中葉,為適應大規模機器生產,在美國發展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這種方式確定了現代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模式和工藝,特點是:標準化產品的大批量生產;產品零件具有可互換性;在一系列簡化了機械操作中使用大功率機械裝置等,這就是「美國製造體系」。懷特尼被稱為「美國製造體系」之父。
【名詞解釋】標準化與合理化:美國製造體系的演化表明,為了進行批量生產,產品就必須標準化,即部件的尺寸設計應該精密並嚴格一致,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互換性。標準化與合理化是工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現代工業設計的基礎,使設計完全脫離了手工藝設計的傳統,使生產可以批量,產品零件具有可互換性,產品繁多而不混亂。
第五章
【名詞解釋】折衷主義:所謂折衷主義就是任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式樣而不拘泥於某種特定風格,所以也被稱為「集仿主義」。
【名詞解釋】水晶宮:1851 年英國倫敦海德公園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工業博覽會,由於博覽會是在「水晶宮」展覽館中舉行的,故稱之為「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
【名詞解釋】芝加哥學派:19 世紀70 年代,美國建築界興起的一個突出了功能在建築設計中的主導地位,明確了功能與形式的主從關係,力圖擺脫折衷主義的羈絆,使之符合新時代工業化的精神的流派,這就是芝加哥學派。
建築設計的特點是:採用鋼鐵等新材料以及高層框架等新技術建造摩天大樓,注重內部功能,強調結構的邏輯表現,立面簡潔、明確,並採用了整齊排列的大片玻璃窗,突破了傳統建築的沉悶之感。
【填空】沙利文是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人物和理論家,他最先提出了「形式追隨功能」口號。第二代芝加哥學派中最富盛名的人物是建築師萊特,1901 年在一次演講中,表他達了對於機械化及其美學的潛力的樂觀態度,批評了那種濫用機器、沉溺於過去文化的糟糕形式。
※工藝美術運動
工藝美術運動是起源於英國 19 世紀下半葉的一場設計運動。 根源 針對傢具、室內產品、建築的工業批量生產所造成的設計水準下降的局面。當時藝術家們無法解決工業化帶來的問題,企圖逃避現實,退隱到他們理想化了的中世紀、哥特時期。這場運動受到日本藝術 的影響,影響主要集中在首飾、書籍裝幀等方面。
理論 :約翰·拉斯金
指導 :他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認為應將現實觀察融入設計當中,並提出設計的實用性目的。
他的設計理論具有強烈的民主和社會主義色彩,也非常混亂。既強調為大眾,又主張從自然和哥特風格中找尋出路,這顯然不是為大眾的;既包含社會主義色彩,又包含對大工業化的不安。他的實用主義思想與以後的功能主義有很大區別,但他的倡導對當時設計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據,莫里斯等人都深受其思想影響。
拉斯金的設計準則:
1. 師承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養料,而不能盲目的抄襲舊樣式;
2. 使用傳統的自然材料,反對鋼鐵玻璃等工業材料;
3. 忠實於材料本身的特性,反映材料的真實質感。
對拉斯金的評價:完全否定工業產品可以具有美學價值的可能性,反映了英國社會知識分子僵化刻板的特點。
主要人物:威廉·莫里斯:
他是在實踐中實現拉斯金設計思想的第一個人物。他強調設計的服務對象為大眾,希望振興工藝美術的傳統,一方面否定機械化、工業化風格,另一方面否定裝飾過度的維多利亞式風格,認為哥特式、中世紀的設計才是誠實的設計。他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家設計事務所,其設計的產品採取哥特式和自然主義風格,強調實用性和美觀性結合,具有鮮明的特徵,同「工藝美術運動」的基本風格完全吻合,促進了英國和世界的設計發展。代表作有自己在倫敦郊區的住宅「紅屋」等。
莫里斯的設計思想:
1. 藝術是屬於人民的,將藝術重新植根於生活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 提倡使用與美的統一,重視與自然的原則;
3. 裝飾應強調形式和功能,而不是去掩飾它們。
局限性:認為大工業是使藝術脫離生活、產生醜惡的原因,否定了機械化和大工業生產。
【填空】工藝美術運動(英文縮寫為Arts and Crafts)中最有影響的設計行會是 1882 年由馬克穆多組建的「世紀行會」,和 1888 年由阿什比組建的「手工藝行會」等。
特點
1. 強調手工藝,明確反對機械化生產。
2. 在裝飾上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其他各種古典、傳統的復興風格。推崇自然主義,東方裝飾和東方藝術的特點。
3. 提倡哥特風格和其他中世紀風格,講究簡單、樸實,功能良好。主張設計的誠實,反對設計上的華而不實。
積極 :
1. 首先提出了美與技術結合的原則,主張美術家從事設計,反對「純藝術」;
2. 強調師承自然、忠實於材料和適應使用目的,從而創造一些樸素而使用的產品。它的產生去給後來的設計家提供了設計風格參考,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嘗試典範,影響遍及美國和歐洲等地區,對後來的「新藝術」運動具有深遠的意義。
消 極 :
「工藝美術」運動的缺點或先天局限是顯而易見的,它否定機械,將手工藝推向了工業化的對立面,違背了歷史的發展潮流。
※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起源於比利時、法國並對歐洲和美國產生影響巨大的一種建築、美術及實用藝術的風格運動。在設計發展史上標誌著由古典傳統走向現代運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轉折與過渡,其影響十分深遠 。
這場運動實質上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大陸的延續與傳播,在思想理論上並沒有超越「工藝美術運動」。
運動起緣
1. 社會因素:普法戰爭後,歐洲較長時期和平,政治、經濟形勢穩定;
2. 文化因素:整體藝術哲學思想流行,藝術家致力於融入自然;
3. 技術因素:設計師致力於探索新結構材料(對於藝術家自身而言,新藝術正反映了他們對於歷史主義的厭惡和新世紀需要一種新風格與之為伍的心態。);
4. 藝術家:新藝術反映了他們對於歷史主義的厭惡和新世紀主張新風格的心態。
5. 風格上: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對其影響深刻,自然主題的裝飾經過提煉被推向極端。
潛在的機動: 徹底與 19 世紀下半葉的西方藝術界流行的兩種趨勢:歷史風格與自然主義決裂。
與工藝美它們有許多相似處:
1. 都是對維多利亞和其他過分裝飾風格的反動;
2. 都是對工業化風格的反映,都旨在恢復手工藝的重視和熱衷;
3. 它們也都放棄了傳統裝飾風格的參照而轉向自然的裝飾動機;
4. 又同時受日本裝飾的影響。
不同點 :
- 工藝美術運動重視中世紀的哥特風格,而新藝術運動放棄了任何的傳統裝飾,完全走向自然風格;(Daniel, 新藝術運動更為徹底)
- 新藝術運動強調自然中不存在平面和直線,在裝飾上突出曲線、有機形態,裝飾動機基本來源於自然形態。
意義和影響:
- 風格變化廣泛,在不同國家、學派有不同特點,使用不同的技巧、材料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 新藝術風格把重點放在動植物的生命形態上,但設計師不拋開結構原則,其結果是表面的裝飾,流於膚淺的「為藝術而藝術」,本質上運動是一場裝飾運動。
- 但它使用自然花紋與曲線,脫掉了守舊的外衣,是現代設計簡化與凈化過程中的重要步驟。
法國:
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
法國巴黎設計家薩穆爾·賓創立 「新藝術之家」的商號,「新藝術」由此得名。法國分為巴黎和南錫兩個中心。巴黎吉瑪德的「地鐵風格」;南錫的蓋勒都是代表
【名詞解釋】比利時線條: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最富有代表性的人物霍爾塔在建築與室內設計 中喜歡用葡萄蔓般相互纏繞和螺旋扭曲的線條,這種起伏有力的線條成了比利時新藝術的代表性特徵,被稱為「比利時線條」或「鞭線」。
【名詞解釋】地鐵風格:法國新藝術的代表人物為巴黎地鐵所作的設計,地鐵入口的欄杆、燈柱和護柱都採用了起伏捲曲的植物紋樣,這些設計被戲稱為「地鐵風格」。
【名詞解釋】青春風格:在德國,新藝術被稱為「青春風格」,得名於《青春》雜誌。
【填空】新藝術運動首先發起在 比利時(百科的說法是法國) ,這場遍及整個歐洲的設計運動在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表現,新藝術在法國被稱為__地鐵風格___ ;在比利時被稱為_ 比利時線條_ ;在西班牙主要體現在__戈地的巴塞羅那米拉公寓__ ;在德國被稱為_青春風格 。
【選擇搭配】
國家 人物 代表作品 風格
比利時 霍爾塔 布魯塞爾都靈路 12 號住宅 「比利時線條」
比利時 威爾德 理性主義先驅
法國 賓 「新藝術之家」
法國 吉瑪德 巴黎地鐵站入口 「地鐵風格」
法國 蓋勒 《根據自然裝飾現代傢具》 南錫學派
西班牙 戈地 巴塞羅那的米拉公寓
德國 貝倫斯 幾何構圖的掛鐘 青春風格
美國 蒂法尼 玻璃製品
【名詞解釋】維也納分離派:由一群先鋒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組成的團體,成立於 1897年,是當時席捲歐洲的無數設計改革運動的組織之一。代表人物是霍夫曼等人,他們宣稱要與過去的傳統決裂分離,所以成為分離派。
【填空】維也納分離派代表人物霍夫曼的設計風格喜歡規整的垂直構圖,並逐漸演變成方格網的形式,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格,並由此獲得了 「棋盤霍夫曼」的雅稱。
【填空】維也納分離派建築師盧斯 於 1908 年發表論文《裝飾即罪惡》。
【名詞解釋】德意志製造聯盟:由一群熱心設計教育與宣傳的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企業家、政治家組成的一個積極推進工業設計的德國輿論集團。目標是通過藝術、工業與手工藝的合作,用教育、宣傳及對有關問題採取聯合行動方式來提高工業勞動的地位。官員穆特休斯、威爾德、政治家諾曼是其創始人,聯盟中最著名的設計師是貝倫斯。
第六章
【名詞解釋】樣式設計:美國的汽車工業似乎為兩個相互矛盾的需求所困擾,一方面對於廉價的追求需要採用標準化的大批量生產;另一方面對於新奇的追求又要求很快的改變型號以保持消費者的興趣。正是這雙重的壓力孕育了所謂的「樣式設計」,即經常性的改變汽車的外部風格以強調美學外觀,這樣就產生了「走馬燈」式的新型號,而技術零件的生產則可以保持相對穩定。
【填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包括北歐五國,即丹麥、瑞典、芬蘭、挪威、冰島。
第七章
【填空】蒙德里安是荷蘭_風格派__藝術運動大師;康定斯基是俄國__構成主義__藝術運動大師;畢加索是_立體主義_畫派大師;馬蒂斯是_野獸派__畫派大師。
【填空】里特威爾德1918 的設計在設計史上有影響的作品是_紅藍椅__ 。 靈感來源於蒙德里安的作品《紅黃藍相間》
風格派(De Stiji)
荷蘭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產生於 20 世紀初,是早期國際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格派本源於荷蘭繪畫藝術風格(見風格派),但它對設計界的影響巨大
風格派被看做是現代主義設計中的重要表現形態之一。
因風格派創始人、畫家蒙德里安曾以「新造型主義」(Neo-plasticism)為題發表論文,以新造型主義來形容其創作風格,故人們又把風格派稱為新造型主義。其設計的代表作有《風格》雜誌的封面設計和斯拉拉斯堡的奧伯蒂咖啡館的室內設計;里特維爾德設計的施羅德住宅、紅藍椅子;奧德設計的烏尼咖啡館等。
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和杜斯伯格有關風格派的理論著述,是風格派設計的理論依據。
對於設計界來說,新造型主義這一名稱尤為貼切。風格派主張從理性出發,用抽象的幾何結構來表達宇審和自然的普遍的和諧與秩序,探索被事物的外貌所掩蓋的規律,這些規律表現了科學理論、機械生產和現代城市的本質和節奏。
其設計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設計師里特維爾德、建築師奧德等人。
他們主張把純藝術的風格派原則運用在建築、傢具、其他產品和平面設計中,滲透世界,以創造新的世界秩序。注重使用和表現新材料、新技術,指出建築的空間是由功能與和諧兩個方面構成,其外觀是由其內部空間決定的。他們把風格派繪畫藝術的極其簡潔有序的造型、色彩和線條的形態,應用到建築、服裝、傢具等方面的設計中,並設計了新的字體和非對稱均衡的印刷版面。
風格派設計所強調的藝術與科學緊密結合的思想和結構第一的原則,為以包豪斯為代表的國際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風格派設計的代表有《風格》雜誌的封面設計和斯拉拉斯堡的奧伯蒂咖啡館的室內設計;里特維爾德設計的施羅德住宅、紅藍椅子;奧德設計的烏尼咖啡館等。風格派畫家蒙德里安和杜斯伯格有關風格派的理論著述也是風格派設計的理論依據。
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
由俄國藝術家馬勒維奇和塔特林等人在前蘇聯十月革命後提出的一種藝術理論。
在 1920 年發表的《構成主義原理》中指出,空間只能在其深度上由內向外地塑造,而不是用體積由外向內塑造;造型應注重立體結構;具有形體的材料作為表現因素,每一根線條都應表現事物的內在力量;同時應把時間作為一個要素引入造型之中。
塔特林在第三國際紀念塔模型(1919)中,突出表現了對空間結構的塑造,他注重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使造型藝術走向了設計的範疇。
在標準型多功能傢具的設計、摺疊型傢具等的設計中,都曾應用了構成主義的手法,體現了形態上的簡化和經濟節約的特點。
在廣告和圖形設計領域,構成主義與荷蘭風格主義相呼應,體現了幾何形體及空間轉換的構思效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影響。
包豪斯(Bauhaus)
1919年4月1日在德國魏馬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為培養現代設計人才而建立的學院。雖然僅存 14 年,但對德國乃至世界的現代設計及其教育的影響不可估量。它在理論和實踐上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培養出大批優秀的設計人才,成為 20 世紀初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發源地。
包豪斯經歷了兩個主要發展階段:①魏馬時期(1919 一 1924),②德騷時期(1925-1933),其名稱根據學院所在地而來。格羅佩烏斯(1919-1927 年任職)是其創立者和第一任校長。第二任校長是邁耶(1927-1930 年任職)。第三任校長是凡德洛(1931一 1933 年任職)。他們都是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師、現代主義設計的先驅,對包豪斯的貢獻極大。
20 世紀初,在大工業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歐洲各國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方興未艾。格羅佩烏斯敏銳地意識到:應該建立新型的、專門的設計學院,以培養工業社會所需要的設計人才。他一再向政府提出創辦以建築設計為中心的設計專門學校的建議,1919 年魏馬政府表示同意,在合併魏馬美術學院和魏馬工藝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了包豪斯學院。其德文全稱為「DesStaatliches Bauhaus」,即「國立包豪斯」。
格羅佩烏斯把德文的建築(bau)和房子(haus)兩詞合一而創造了「Bauhaus」(包豪斯),含意 是新型的建築設計體系,但其設計教育內容包括了以建築為中心的所有工業設計。格羅佩烏斯親自擬定了《包豪斯宣言》,確定其設計宗旨「藝術與技術的統一」。
包豪斯在實踐中探索,確立了現代設計的基本觀點和教育方向:①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②設計必須遵循客觀、自然的法則。
其教育體系、設計理論與設計風格在實踐中逐漸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由藝術和技術構成。其早期的教學體制可稱為「工廠學徒制」,學生的身份是「學徒工」,擔任藝術形式課程的教師稱「形式導師」,擔任技術、手工藝製作課程的教師稱「工作室師傅」,每一門課都由這兩種教師共同擔負,學校還設立了木工、陶瓷、編織和印刷工作室,供學生實習,使其兼具藝術和技術能力。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設計教育中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基礎教育體系,並以科學、嚴謹的理論為依據。
1923年 8-9月間,包豪斯舉辦了名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大型展覽會。師生的作品吸引了歐洲著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從而進行了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宣傳了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並將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向高潮。當時,格羅佩烏斯作了題為「論綜合藝術」的演講並發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設想與組織》。其後,他在教學上又作了較大改革,把數學、物理、化學作為必修課,使教學體系向著更加理性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更加適應大工業生產的需要。由於右翼政治勢力的迫害,1925 年 3 月,包豪斯遷至德騷市,開始其發展的第二階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設計學院」的附名,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性質。教學不再由形式導師和工作室師傅共同進行,而是聘請技術熟練的工匠協助教授工作。德騷包豪斯的教授以本院畢業生為主,如拜耶等人。1925 年,該校刊物《包豪斯》出版。1927 年,成立建築系,瑞士著名建築師邁耶任系主任。這是包豪斯的鼎盛時期。
1928 年 2 月,格羅佩烏斯辭職並推薦邁耶擔任校長。他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加強了建築系的課程,成立了音樂系,增設了攝影專業,並增加了社會學課程,提倡學生積極與社會聯繫。其進步的政治立場引起當局不滿,1930 年他被迫辭職。
在格羅佩烏斯的推薦下,德國著名建築師凡德洛出任第三任校長。他繼續推行改革,完善以建築設計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並努力使學院實現非政治化。
1932 年,在納粹沖人學校大肆破壞後,學校被迫關閉並遷至柏林,以「包豪斯·獨立教育與研究學院」命名,在一座廢棄的電話公司里繼續教學。1933 年 1 月希特勒上台,4 月,由當時的文化部下令關閉包豪斯並由納粹軍警強行佔領學校,8 月 10 日,凡德洛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
包豪斯是現代設計的搖籃,其所提倡和實踐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單純、簡潔、以幾何造型為主的工業化設計風格,被視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經典風格,對 20 世紀的設計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以工業設計為主的現代設計革新運動於20 世紀初至 30 年代席捲歐美。它是在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展開的,以大工業生產為基礎並服務於整個工業社會。它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使人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也使人們的消費要求和審美趣味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運動中湧現出一批具有民主思想、充分肯定工業社會大機器生產、讚賞新技術、新材料的工業設計的先驅人物。
面對時代的挑戰,他們提出了功能主義的設計原則,提倡科學的理性設計並創立了新時代的設計美學--機械美學。其所設計的簡潔、質樸、實用、方便的全新產品,確立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形式與風格,標誌著產品設計進入現代工業化設計的時代。工業設計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槓桿。獨立的設計教育體系也出現了,並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在歐美各國,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發展各具特色。
德意志製造聯盟的成立、包豪斯的建立與發展、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功能主義設計風格的確立、各國專職工業設計師的出現等等,表示現代主義設計形態已趨成熟。卓越的建築師、設計師格羅佩烏斯、科布西耶、凡德洛、賴特等人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實踐和理論基礎。他們提出一系列新的設計思想及其原則,對推動歐美及世界的現代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格羅佩烏斯是最早在設計理論上有全面建樹的設計師。他明確指出:「應該強調機械對於工業設計奠定決定作用。」他認為必須貫徹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設計原則,設計應該「能夠從實際方面完全達到自身的功能目的」,這樣設計的產品才是可以應用、信賴、造價低廉和經濟有效的。他認為 20 世紀的設計必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反對裝飾和復古主義。他對美學風格的看法作過極具哲理性的闡述:「美的觀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誰要是以為自己發現了『永恆的美』,他就一定會陷於模仿和停滯不前,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
科布西耶是機械美學的創立者,他讚賞飛機、汽車、輪船的設計,因為這些設計沒有受到任何傳統的束縛,完全是按照功能與技術的要求設計的,是全新的工業產品形式。他認為大工業社 會的任何產品,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機器。他讚美單純、清晰的幾何體。他說:「按公式工作的工程師使用幾何形體,用幾何學來滿足我們的眼睛,用數學來滿足我們的理智,他們的工作簡直就是良好的藝術。」他主張設計應表現簡潔、秩序、邏輯的理性美,應表現出對象本身的直線、比例、空間、體量的美,而不要有附加裝飾。
凡德洛也強調時代風格,主張設計的現實和功能意義,主張採用機械化、批量化的生產方式。賴特亦強調功能,同時提出「有機建築」的觀點,認為建築設計應考慮其與環境的和諧、對建築空間的有機安排與調度、自然材料與工業材料的不同表現力及兩者的協調性等。
現代派美術對現代主義設計有直接影響。許多現代派藝術家及積極投身到設計及其教育領域, 如杜斯伯格、里特維特、康定斯基、克利、伊頓、納吉等人。有些人在世界第一所設計學院包豪斯任教期間,對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形成及其基礎課的建設作出巨大貢獻。1923 年在德國魏馬舉行的包豪斯作品展,向世界展示了其成就,使其成為世界性的設計、設計教育和設計理論研究中心。
1925-1927 年,德國包豪斯的教學體系己趨成熟,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軌,師生設計成果達到新水平,使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從嘗試階段進入系統化、科學化的成熟階段,經受了時代的考驗。
20 世紀 30 年代初,由於經濟不景氣和德國納粹政權的壓制,現代主義設計開始在歐洲衰弱。
1937 年後,隨著包豪斯大批精英移居美國,使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風格融入美國設計體系,在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的依託下,現代主義設計運動以美國為中心繼續開展,形成國際現代主義設計風格。
二戰後直到 70 年代,國際現代主義設計思想、原則和風格影響了整個世界。20 世紀 80 年代,後現代主義藝術和設計思潮興起,但現代主義的許多設計原則仍然適用,並將隨著時代的發展,成為世界設計傳統精華的一部分。
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
19世紀 20--30 年代的歐美設計革新運動。在大工業迅速發展、商業日益繁榮的形勢推動下, 歐美的工業設計逐漸走向成熟。仍然經常留戀手工業生產的新藝術設計運動,己不能適應普遍的機械化生產的要求。
以法國為首的各國設計師,紛紛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機械生產,對採用新材料、新技術的現代建築和各種工業產品的形式美和裝飾美進行新的探索,其涉及的範圍主要包括對建築、傢具、陶瓷、玻璃、紡織、服裝、首飾等方面的設計,力求在維護機械化生產的前提下,使工業產品更加美化。
巴黎是裝飾藝術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1925 年在巴黎舉辦了裝飾藝術展,裝飾藝術運動因此得名並在歐美各國掀起熱潮。它受到新興的現代派美術、俄國芭蕾舞的舞台美術、汽車工業及大眾文化等多方面影響,設計形式呈現多樣化,但仍具有統一風格,如注重表現材料的質感與光澤;在造型設計中多採用幾何形狀或用折線進行裝飾;在色彩設計中強調運用鮮艷的純色、對比色和金屬色,造成強烈、華美的視覺印象。
在法國,裝飾藝術運動使法國的服飾與首飾設計獲得很大發展,平面設計中的海報和廣告設計也達到很高水平。格雷(Eileen Gray)的室內和傢具設計,把富有東方情調的豪華裝飾材料與結構清晰的鋼管傢具完美結合。
在美國,裝飾藝術運動受到百老匯歌舞、爵士音樂、好萊塢電影等大眾文化的影響,同時受到蓬勃發展的汽車工業和濃厚的商業氛圍的影響,形成獨具特色的美國裝飾風格和追求形式表現的商業設計風格,它們從紐約開始,逐漸從東海岸擴展到西海岸,並衍生出好萊塢風格。尤其在建築、室內、傢具、裝飾繪畫等方面表現突出。紐約的帝國大廈和洛克菲勒大廈,在整體外觀、室內、壁畫、傢具和餐具等方面的設計,都表現了典型的美國裝飾藝術風格。位於洛杉磯的可口可樂公司大廈,其建築設計表現出汽車式的流線型形態。美國裝飾風格 20 世紀 30 年代傳至歐洲,使歐洲的裝飾藝術風格更加豐富。
在英國,裝飾藝術風格始於19世紀20年代末,突出表現在大型公共場所的室內設計和大眾化的商品(肥皂盒、爽身粉盒等)包裝上。倫敦的克拉里奇飯店的房間、宴會廳、走廊和陽台。奧迪安電影連鎖公司興建的大量電影院等,表現出英國裝飾藝術風格與好萊塢風格的結合。
裝飾藝術運動中表現出的東西方藝術樣式的結合、人情味與機械美的結合等內涵,在20世紀80 年代,重新受到了後現代主義設計師的重視。
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
~指的是 20 世紀 30~50 年代流行於國際的一種設計風格,以丹麥、瑞典、芬蘭、挪威等北歐國家的設計為代表。
早在 1930 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上,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就將德國嚴謹的功能主義與本土手工藝傳統中的人文主義融會在一起。
就風格而言,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是功能主義的,但又不像 20 世紀 30 年代那樣嚴格和教條。幾何形式被柔化了,邊角被光順成 S 形曲線或波浪線,常常被描述為「有機形」, 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氣。
20世紀40年代為了體現民族特色而產生的懷舊感,常常表現出鄉野的質樸,推動了這種柔化的趨勢。早期功能主義所推崇的原色也為 20 世紀 40 年代漸次調和的色彩所取代,更為粗糙的質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設計師們的喜愛。
50 年代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盛極一時,其樸素而有機的形態及自然的色彩和質感在國際上大受歡迎,成為了當時歐美最流行的一種設計風格。
流線型風格(Streamlining)
流線型原是空氣動力學名詞,用來描述表面圓滑、線條流暢的物體形狀,這種形狀能減少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的風阻。
但在工業設計中,它卻成了一種象徵速度和時代精神的造型語言而廣為流傳,不但發展成了一種時尚的汽車美學,而且還滲入到家用產品的領域中,影響了從電熨斗、烤麵包機到電冰箱等的外觀設計,並形成為20 世紀 30~40 年代最流行的產品風格。在最具商業氣息的環境中產生的美國流線型風格正是給現代主義的清高以巨大衝擊。
流線型在實質上是一種外在的「樣式設計」,它反映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人對設計的態度,即把產品的外觀造型作為促進銷售的重要手段。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尋找一種迎合大眾趣味的風格,流線型由此應運而生。而大蕭條期間產生的激烈的商業競爭,又把流線型風格推向高潮,它的魅力首先在於它是一種走向未來的標誌,這給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的人民帶來了一種希望和解脫。因此,流線型在感情上的價值超過了它在功能上的質量。
在藝術上,流線型與未來主義和象徵主義一脈相承,它用象徵性的表現手法讚頌了「速度」之類體現工業時代精神的概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流線型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現代風格。它的流行也有技術和材料上的原因。20 世紀30 年代,塑料和金屬模壓成型方法得到廣泛應用, 並由於較大的曲率半徑有利於脫模或成型,這就確定了設計特徵,無論是冰箱,還是汽車的設計都受其影響。
工業設計師多仁(Harold Van Doren)曾在《設計》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流線型:時尚還是功能》的文章,論述了冰箱形式與製造技術發展的關係。他以一系列圖示說明了盡量減少冰箱外殼構件的趨勢,1939 年威斯汀豪斯公司推出了以單塊鋼板衝壓整體式外殼的技術,完全消除了對結構框架的需要,圓滑的外形也是這種生產技術的結果。
流線型與藝術裝飾風格不同,它的起源不是藝術運動,而是空氣動力學試驗。
有些流線型設計, 如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交通工具是有一定科學基礎的。但在富於想像力的美國設計師手中,不少流線型設計完全是由於它的象徵意義,而無功能上的含義。流線型作為一種風格是獨特的,它主要源於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的條件而不是美學理論。新時代需要新形式、新的象徵,與現代主義刻板的幾何形式語言相比,流線型的有機形態畢竟易於理解和接受,這也是它得以廣為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機現代主義
有機現代主義是二戰後到 20 世紀 60 年代,流行於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美國和義大利等國的 一種現代設計風格,它是對現代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這種風格在造型常常體現出「有機」的自由形態,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幾何形,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給使用者以舒適的感受,而與此同時這些有機造型的設計往往又適合於大規模生產。
這標誌著現代主義的發展已突破了正統的包豪斯風格而開始走向「軟化」。這種「軟化」趨勢是與斯堪的納維設計聯繫在一起的,被稱為「有機現代主義」。
在北歐,有機現代主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阿爾瓦·阿爾托,在美國以沙里寧為代表,在義大利則以尼佐里著稱。
以「有機」設計的代表作--20 世紀 50-60 年代由沙里寧設計的「胎」椅及「鬱金香」椅為例子: 「胎」 椅是 1946 年設計的,採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模壓成型,覆以軟性織物。
「鬱金香」椅設計於 1957 年,採用了塑料和鋁兩種材料。由於圓足的特點,不會壓壞地面。這些形式是仔細考慮了生產技術和人體姿勢才獲得的,並不是故作離奇,它們的自由形式是 其功能的產物,並與某種新材料、新技術聯繫在一起。
正如沙里寧自己所說的,如果批量生產的傢具要忠於工業時代的精神,它們「就決不能去追求離奇」。
美國的商業性設計
商業性設計是20 世紀 40~50 年代一個頗具影響力的設計流派。
由於工業設計作為一種社會上公認的職業起源於美國,它是20世紀20~30年代激烈商品競爭的產物,因而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商業氣息,而美國也因此成為了該流派的的典型代表。商業性設計的本質是形式主義的,它在設計中強調形式第一,功能第二。
設計師們為了促進商品銷售,增加經濟效益,不斷花樣翻新,以流行的時尚來博得消費者的青睞,但這種商業性設計有時是以犧牲部分使用功能為代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工業設計就以一種未來主義的態度來看待機器及其產品,對電氣化、高速交通等現代工業的產物大唱頌歌,並發展了「流線型」一類具有象徵性的「時代風格」。
隨著經濟的繁榮,戰後 20 世紀 50 年代出現了消費的高潮,這進一步刺激了商業性設計的發展。美國商業性設計的核心是 「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 ,即通過人為的方式使產品在較短時間內失效,從而迫使消費者不斷地購買新產品。
最能體現商業性設計的是當時的汽車設計,不僅如此,它也影響到了工業設計的其他領域。
儘管其設計宗旨與現代主義的信條相背離的,但它在設計史中卻佔有不容忽略的地位。
高技術風格
與新現代主義平行發展的另一種工業設計風格是所謂的「高技術風格」(High-Tech)。這兩種風格後來實際上走到一起來了。高技術風格不僅在設計中採用高新技術,而且在美學上鼓吹表現新技術。
高技術風格源於20世紀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這種美學直接反映了當時以機械為代表的技術特徵。戰後初期,不少電子產品模仿軍用通訊機器風格,即所謂「游擊隊」風格,以圖表現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電子技術。
「高技術」風格的發展是與20世紀50年代未以來以電子工業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發展分不開的。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影響了整個社會生產的發展,還強烈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高技術」風格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與 「機器美學」最早體現於建築設計上一樣,「高技術」風格也最先在建築學中得到充分的發揮,並對工業設計產生重大影響。其中最為轟動的作品是 1976 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設計者是英國建築師皮阿諾(Reuzo Piano)和羅傑斯(Richad Rogers)。他們對自己設計的解釋是:「這幢房屋既是一個靈活的容器,又是一個動態的交流中心。」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大樓不僅直率地表現了結構,而且連設備也全部暴露了。
「高技術」風格在室內設計、傢具設計上的主要特徵是直接利用那些為工廠、實驗室生產的產品或材料來象徵高度發達的工業技術。一時間類似外科醫生用的手推車、倉庫用的金屬支 架、礦井用的安全燈、實驗室用的橡膠地板等都紛紛進入居家環境之中。
「高技術」風格在20世紀60~70年代曾風行一時,並一直波及到20世紀80年代初。但是「高技術」風格由於過度重視技術和時代的體現,把裝飾壓到了最低限度,因而顯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常常招致非議。
與此同時,另一些設計師正致力於創造出更富有表現力和更有趣味的設計語言來取代純技術的體現,把「高技術」與「高情趣」結合起來。在這方面最早的訊號是名為「波普」的藝術與設計運動。
波普設計運動(Pop Design)
一場風格前衛而又面向大眾的設計運動,20世紀 60 年代興起於英國並波及歐美。
波普一詞源於英語的「Popular」,有大眾化、通俗、流行之意。它反映了當時西方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觀、消費觀及其反傳統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趣味。它受到美國 20 世紀 50 年代大眾文化和 20 世紀 60 年代波普美術的影響,認為藝術不應僅供少數人享用,而應走向普通大眾,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
因此要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打破一切傳統的審美觀念。波普設計打破了二戰後工業設計局限於現代國際主義風格的過於嚴肅、冷漠、單一的面貌,代之以詼諧、富於人性和多元化的設計,它是對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具有戲謔性的挑戰。
設計師在室內、日用品、傢具、服飾和平面設計等方面的設計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形式:誇張、奇異、富於想像力的造型;色彩單純、鮮艷;材料多選用塑料或廉價的纖維板、陶瓷等。
其設計掙脫了一切傳統束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其市場目標是青少年群體,迎合了現代青年的桀傲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及其標新求異、用畢即棄的消費心態。波普設計運動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時裝界有:英國的瑪麗 ·奎特所設計的迷你裙,在全世界風靡十幾年;法 國的古亥熱的宇宙服,表現出最新科技觀念而使當代人驚喜。
傢具設計有:科蘭的廉價、鮮艷、奇異的傢具,深受青少年歡迎;穆多什以英文字母為裝飾圖案的纖維板椅子和羅傑·丁的如玩具般的吹塑椅子,都極受歐洲消費者青睞。在包裝、書籍裝幀、廣告等平面設計上,也都出現了醒目的波普風格。
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在設計的多元化潮流中,以設計科學為基礎的理性主義佔著主導地位。
它強調設計是一項集體的活動,強調對設計過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錶面的個人風格, 因而體現出一種「無名性」的設計特徵。這種設計觀念實際上是現代主義的延續和發展。
但它與早期現代主義不同,並不著意於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上,而是試圖為設計確定一種科學的、系統的理論,即所謂用設計科學來指導設計,從而減少設計中的主觀意識。設計科學實際上是幾門學科的綜合,包涉及心理學、生理學、人機工程學、醫學、工業工程等,體現了對技術因素的重視和對消費者更加自覺的關心。設計科學的出現使社會學和技術成了設計的決定因素,19 世紀以來美學與技術的聯姻開始瓦解了。
隨著技術越來越複雜,要求設計越來越專業化,產品的設計師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設計隊伍。國際上一些大公司大多建立了自己的設計部門,設計一般都是按一定程序以集體合作的形式完成的,這樣個人風格就難以體現於產品的最終形式之上。此外,隨著設計管理的發展,許多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長期設計政策,這就要求企業的產品必須體現出 一貫的特色。即使聘請自由設計師設計的產品也必須納入公司設計管理的框架之內,以保持設計的連續性,這些都推動了「無名性」設計的發展。
而 20 世紀 60 年代末以來,一些「優良設計」的典範則常常被置於黑色的塑料方盒子之中, 外觀細節減少到了最低限度,看上去毫不起眼。在操作和顯示的設計上也盡量減少信息密度, 有時表面連一個按鈕也看不見。索尼公司 1996 就是如此,黑色的框架強調了產品的幾何性, 正面設計除屏幕外只有一圈窄窄的邊框,上面丹麥設計師安德瑞生(Henning Andreasen)20 世紀 70 年代設計的 F78 型電話機也是理性設計的典型。機身的基本形狀和按鍵的布置是按人機工程原理確定的,結構緊湊,外觀規整樸素,沒有任何誇張以體現設計師的個性。這一設計獲得了 1976年丹麥工業設計獎。
在辦公機器設計上「無名性」更為明顯,無論是複印機還是計算機,造型上都十分穩健。由於這些產品的設計不是強調個性風格,而是產品的內在使用質量和生產工藝,因而使同類產品在造型上彼此雷同,若非內行,很難從外觀造型上判別出生產廠家。這種「無名性」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工業設計的主流,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後現代主義設計(Post Modernism)
~興起於20 世紀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是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產物。它發端於建築設計並影響到其他設計領域,在設計宗旨、風格等方面向現代主義設計提出挑戰。
20 世紀 60 年代,西方進入「豐裕社會」時代,人們的消費觀念從講究結實耐用轉向求新求異。現代主義設計風格長期以單調、沉悶、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使人們渴望出現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形式單調的產品已不能適應多元化市場的需求和商業競爭。後現代主義設計遂應運而生。
20 世紀 60 年代末,以美國建築師文丘里為代表的設計師,提出主宰設計風格的不是權威,而是市場。由日本著名建築師山崎實 1954 年主持設計和建造的普蒂魯·艾戈低收入住宅區,具有典型的現代主義設計特徵,雖價格低廉,但因其形式呆板,居住率一直很低,沒有經濟效益。1972 年7 月15 日,美國聖路易市政府不得不予以炸毀,以便騰出地方蓋新樓。它彷彿宣告了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結束和後現代主義設計的開始。
現代主義設計的一些基本原則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單一和機械化的形式,有時難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及其美感。後現代主義反對傑出的現代主義設計大師米斯的「少即多」的設計原則,並提出「少即煩」的觀點,認為設計不僅要實現功能要求,還必須使形式表現出豐富的視覺效果,滿足消費者日益精緻和多元化的審美需求。他們提出「復興都市歷史拼合」理論,認為新時期的設計應以新材料、新技術克服單一化的技術特徵,要表現出與自然和原有的歷史傳統面貌融為一體的都市面貌。同時,還應表現出設計師的個性和風格。
其設計風格的總體特徵,是重視形式、強調裝飾。企圖把良好的功能、科學的結構和古希臘羅馬樣式、哥特樣式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或維多利亞等各種經典樣式的裝飾細節相結合,追求獨特藝術韻味和設計個性,並面向不同的文化群體與層面,從中汲取營養、激發創作靈感。 因此,後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常常顯得生動、活潑,同時又經常呈現出繁瑣、雜亂無章甚至拼湊和大雜燴的面貌。
後現代主義最重要的先驅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是:美國建築師文丘里設計的賓夕法尼亞「文丘里住宅」;穆爾設計的路易安那州新奧爾良市的義大利廣場;格里夫斯設計的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公共服務中心大廈;約翰遜設計的紐約 AT&T 大廈;英國的法列爾設計的倫敦坎普頓市的電視中心;斯特林設計的斯圖加特國家藝術博物館;瑞士的博塔設計的舊金山藝術博物館; 日本的磯崎新設計的日本筑波市市政中心等。
解構主義設計(Deconstruction)
一種重要的現代設計風格,是後現代時期的設計師在對設計形式及其理論進行探索時所創造的,興起於 20 世紀80 年代後期的建築設計界。其理論以德里達在 60 年代創立的解構主義哲學為基礎。
解構主義設計師對現代主義設計的單調形式和後現代主義歷史風格的過分裝飾化、商業化的形式皆不滿意;他們對現代主義設計強調錶現統一整體性和構成主義設計強調錶現有序的結構感均持否定態度,認為設計應充分表現作品的局部特徵,作品的真正完整性應寓於各部件的獨立顯現之中。
其建築在整體外觀、立面牆壁、室內設計等方面,都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體空間的明顯分離的效果及其獨立特徵。建築與室內的整體形式,多表現為不規則幾何形狀的拼合,或者造成視
實際上,經解構主義設計精心處理的相互分離的局部與局部之間,往往存在著本質上的內在聯繫和嚴密的整體關係,往往並非是無序的雜亂拼合。
最著名的解構主義設計的代表人物有美國建築設計師蓋里、埃森曼、特斯楚米、本尼什、晗迪特、里伯斯坎、辛門布勞和日本的井廣美藤。其中以生於加拿大的美國設計師蓋里的作品最負盛名。20 世紀80-90年代,蓋里的設計引起世界戶泛關注,其重要作品也遍布世界各地:
巴黎的「美國中心」、瑞士巴塞爾的維斯塔公司總部、洛杉磯的迪斯尼音樂中心、巴塞羅納的奧林匹克村、明尼蘇達大學藝術博物館、俄亥俄州托列多大學藝術系大樓、德國維特拉傢具展覽中心等。此外,還有埃森曼設計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威克斯奈視覺藝術中心、哥倫布市市政會議中心;本尼什設計的斯圖加特大學太陽能學院大樓等。
綠色設計以環境和環境資源保護為核心,以保護人類生態環境、維護人類身體健康為目的的設計理念及行為。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在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空間,造成了溫室效應,資源枯竭、臭氧層的破壞,噪音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植被銳減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給人類
的生存及發展造成嚴重威脅。隨著全人類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人們也逐漸認識到以環境污染為代價而換取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巨大危害,對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成為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20世紀80年代,綠色設計的理念正式在世界範圍內提出,並迅速在各設計領域得以重視和實施,如:建築及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平面印刷設計、染織設計等。
其主要設計原則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節省能源,即著力從節約資源的角度開發產品和服務,如對節能、節水、節材等技術研究成果的應用;②降低污染,即著力於減少、消除污染的途徑開發產品和服務,如無氟冰箱、無鉛油墨、綠色包裝等;③回收及再利用,即實施綠色設計,使產品可以翻新和循環利用,最大限度減少丟棄物,同時變廢為寶,最有效地綜合利用資源;④消除污染,即著力於凈化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而開發產品與服務。
綠色設計的 4R理念屬於綠色設計的一種設計方法。4R是由英文的Recovery(回收)、Recycle(再循環)、Reuse(再利用)和Reduce (減量)四個詞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來。這四個詞的詞意構成了現代環保設計(綠色設計)的內涵之一。
其設計充分考慮產品原材料的特性和產品各部分零件容易拆卸,使產品廢棄時能將其材料或未損壞的零部件進行回收、再循環或再利用。「減量」的含意是:在設計開發之初,盡量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將生產產品所需材料降到最低限度。在造型設計時要盡量做到簡潔、明快、適度,細部設計要質樸而不乏精緻,體現出高雅的設計品味。在包裝設計上要避免過分奢華和超過產品自身價值。以合理滿足產品的保護、運輸及消費者審美需求為宜。
把綠色設計的 4R 理念作為產品生產策略,將為企業創造一個「量少、質精和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綠色設計的文化。
推薦閱讀:
※國際CMF設計大會|正式開啟
※阿萊西給了世界一把「會唱歌」的小鳥水壺
※盤點那些令人嘆服的工業
※別惦記黑膠唱機,帶上這個盒子就夠了|這個設計了不起
TAG:工業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