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本漫畫去摩旅|公路防禦

半本漫畫去摩旅|公路防禦

來自專欄半本漫畫去摩旅

「入彎前被飛過來的摩托車撞飛」,這種事在大多數人眼中是「倒霉」。

而在我看來,卻不過是多年來不斷重複發生的事故,並無區別。

「公路不是賽道」所有人都能說出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說明白的簡單問題。

領讀

騎摩托車不是為了慢,但公路不是私人領地。

市區行駛是「自己判斷和決定」的結果,騎車人同時具有權利和責任。

「公共」交通環境很難與其他車輛/道路使用者進行對話。

「遵守交通法規」是在這種環境下「最安全」的基礎。

維持自己的空間,儘可能在車流中佔據「一台汽車」的空間。

遠離殺手,避開卡車、各種巴士、計程車、新司機、自行車或行人。

超越這些對象時儘可能保留最寬的橫向空間。

避免進入其他車輛的視線死角。

轉向、變線的時候提前打轉向燈指示。

交匯區域是最危險的,交平道口應當快速通過。

儘可能讓交匯方向的其他車輛看到自己。

等待紅燈期間,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鑽縫」。

無論等待紅燈還是行駛中,都應當注意避開大車盲區。

左右轉彎應當加倍注意,可以利用「同向轉彎汽車的內側」做為保護。

擁堵緩行路段需要預防包括行人、乘客等「非司機」的交通行為,甚至部分司機。

交匯區域也包括加油站等出入口。

擾亂他人車速的超車,屬於不及格的騎行技術。

盲彎超車=自殺!

此處翻譯再次錯誤,應為「從逆向車道超車就是自殺行為」。

關於彎道騎行,此處「環行」應當指的是城區之外的公共道路。

因此依舊需要採用與賽道不同的「防衛」原則。

對應的,賽道的「內傾式」在安全視線範圍具有缺陷,因此並不適合公路使用。

「外→內→外」的走線絕對不可進入逆行車道,同時也應避免過於接近路肩。

儘可能的「晚」入彎,會帶來更好的出彎視線範圍,同時應配合「防禦式」的速度。

公路的一個實際情況,是會根據地形不斷的調整方向,因此需要做連續變線的準備。

上坡彎應當提前加速;下坡彎對應的應當提前減速。

不平整道路的定義,是「林間道路」。

因此,除去姿勢不同之外,謹慎的控制油門「和公路上駕駛摩托車時的操作方法安全相同」。

離開標準鋪裝公路之後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自己保護自己安全,一切行動由自己負責!」。

雨天騎行的主要問題是路面的附著力降低,因此需要輕柔的操作。

而夜間和雨天類似的問題則是視線範圍受限。

摩托車的載人行駛與汽車不同,在於對重心/操控的影響較大。

乘客的風險比騎車人更高,而最好的乘客則是可以「當做一個行李」。

如果有行李架,則是很好的乘客抓握點。

公路事故,多在彎道,頭部和肩部最容易受傷。

事故應急的基本原則,就是避免二次傷害。

原作下一章的內容是關於進階的駕駛技巧,跳過不談。

筆記

我在知乎上曾經提到過一個矛盾的現實:在德國高速公路上開160公里時速,並不比在國內更危險。①

分手的時候,中國人喜歡說「慢點開」,誤區在於:「快、慢」都是相對速度

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在不同的行駛環境內,無論高速、國道還是小巷,操控的反應時間差異並不大,也與車輛有幾個輪子無關。

市區差不多是國內「最難」的騎行環境。我曾經在一個上午的騎行中幾乎被KO三次:從快遞貨車到電動自行車,都直接將騎著摩托車的我視為「透明人」。

所有的機動車駕駛都是很「公民」的事:無論什麼形式的道路使用者,都具有對應的路權

交通法規,則是以現時道路使用者「最低限度的平均水準」為標準制定的,因此公路註定不適合激烈駕駛。

至於現時國內的現狀,從地鐵到高鐵發生的種種事件來看,我並不認為有生之年能夠看到接近原作描述的彼時日本水準。

因此,如果你決定在現時的現實社會騎行,就需要有足夠的「覺悟」——要管好的,首先是「腦袋」,之後才是「右手」。②

以防衛性更強的汽車而言,所有的安全配置的設計核心,都是維持乘員的空間

對於持續運動的摩托車騎行,最好的防衛就是保持周邊的「動態」空間。

其中的關鍵,就是不可依賴他人

拋開國內「朋友圈司機」的惡習,人類的視覺生理,也容易造成摩托車/自行車的「透明現象」。

關於這方面的分析,日後有時間另作介紹。

因此,在公路上必需隨時預防周邊所有道路使用者的不可控行為,而其中低速對象更危險

典型就是缺少看管的幼兒或寵物,以及上了年紀的老人。

預防的最有力感官,就是視覺,與前車保持最少「2秒間距」是基礎。

以及,儘可能的在車流中調整位置,保證自己有可靠的Plan B。

對於前方空間,觀察隔著的下一台車尾燈為提升一倍安全空間的方法,前提是你的前車沒有像殯儀館靈車一樣的貼膜。

如果有,儘快超越。

對於側後方防衛,同樣不要指望每一位司機都能「照顧」你。

因此隨時觀察後視鏡、提前用轉向燈指示,以及適當的扭頭消除盲區,都是提升變線或轉向安全的「神操作」。

十字路口、環島等交匯區域中,前方為主要威脅區域,應當在本著防衛心態的同時儘快脫離。

至於國內的普遍問題,司機玩手機,我必須要重新提醒一遍。

在車流中「鑽縫」,表面是與「空間防衛」矛盾的行為,甚至美國有些州還在討論是否立法允許。

關鍵是,要確保能夠停在汽車前面,並在變燈的時候更快的起步。③

關於交匯路口的轉向圖示,依舊保留了鏡像問題,請自行翻轉腦補。

無論大、小轉彎,本質就是與高、低速道路使用者的交匯問題,包括原作沒有考慮的逆行快遞小哥……

坦率的說,我自己在增駕了汽車後,發現路上開車的混蛋更多了。

以高峰期公交車站為典型的擁堵路段,最大威脅來自於更加不可控的空間變化。

國內另一個高發威脅,來自於被道路兩側違章停車遮蔽視線的小區大門。

駛出小區時要特別預防突然出現的「瘋狂電老鼠」——畢竟交通法規不在義務教育內容範疇內。

交匯區域的基本安全保障:視線防衛與低速騎行的微操能力。

超車的示意圖請同樣鏡像腦補!

在超車前必需確認前方有足夠的安全空間返回本車道

操作上必需快超穩回,否則即便無意也形成「別車」的行為事實。

「路怒症」司機單找你麻煩,難道自己一點毛病都沒有?

彎道固然是摩托車騎行的重要魅力,也是最容易發生嚴重事故的區域,沒有之一。

所謂「車神」,我在小鎮燒烤攤和醫院急救室見過的,遠多過賽道里。

畢竟賽道的彎道走線,多花點時間都能背下來。

公路彎道永遠會有你不想見到的東西出現,因此生存的關鍵技術就是金卡納式的「高速閃避與制動」。

一如既往的,請腦補鏡像圖片!

彎道的內、外線,都是「相對」的內外。

所有對向路線被逆行汽車封死的時候,就沒有內線了……

因此,「晚出快出」的彎道技術,就是為了最大範圍的視線防衛。

在山路騎行的另一個技術,就是連續彎道對路線的預見,僅僅2秒的視線就明顯不夠了。

如前篇所述,不同的姿勢也有不同的適應場景,並無定式。

上、下坡彎道的問題,無非是勢能變化對動能產生的額外影響。

另一方面與賽道的區別,就是要預估公路的「反超高」路面。

不平整道路還是「道路」,「道路」≠越野。

對於這一章節內容,請再次提醒自己:

關於日本小排量「民用越野摩托車」在車轍路面行駛的技術。

同樣,對於下一章我不做詳細討論,畢竟所有的技術都與使用環境有關:公路丨越野丨賽道。

比市區交通更激烈的騎行技術,沒有時間經過大腦回憶,必需養成自己的肌肉記憶。

這方面,包括原作與本文都無能為力,請務必去參加「安全騎行」或「賽道培訓」。

對於旅行愛好者,一個有效的起點則是:(公路+越野)*基礎=GS遊騎兵丨RC營。

雨天和夜間相對還不是最糟糕的天氣,如果你經歷過濃霧。

這種情況下,有條件的時候停止騎行才是最安全的決定。

最好的乘客是空氣,因此后座應當具有做「一袋土豆」的覺悟。

這方面,會騎車的乘客因為本能,很可能反而是更糟糕的乘客……

事故應急的內容又出現了典型的民科翻譯:

意外傾覆發生時,你看到的「本能防護」,實際上都來自於慣性與騎行裝備之間的平衡結果。

而以我的經驗,在GS遊騎兵丨RC營中加入包括「如何正確的呼叫120」在內的應急處置課程,也是極其必要的。

如果您不太習慣知乎,掃描題圖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外聯微信號「GSRanger」將更容易在第一時間獲得更新提示。

參考鏈接

①《任江浩:以一百二十公里以上時速駕駛摩托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②《碎葉丨防禦!街頭生存指南》

③《Motorcycle lane splitting: Better for riders, better for drivers, and safer than sitting in traffic》

④《半本漫畫去摩旅|簡介》

⑤《半本漫畫去摩旅|想想再出發》

⑥《半本漫畫去摩旅丨行程規劃》

⑦《半本漫畫去摩旅|車輛選擇》

⑧《半本漫畫去摩旅|裝備選擇》

⑨《半本漫畫去摩旅|騎行技術》

⑩《半本漫畫去摩旅|附件選擇》


本文已加入「捉蟲計劃」,歡迎指正!


推薦閱讀:

大地恆通機車工場
簡單介紹一下摩托車磨合期里的注意事項
「摩託大軍」暖心返鄉路:前路是家 便只顧風雪兼程
業主摩托車被盜的處理
同樣賣摩托車,為什麼別家生意紅紅火火,自己卻不行?

TAG:摩托車 | 旅行 | 摩托車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