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浙江「割讓」洋山港?
如何看到江浙滬包郵和環京貧困帶
說一個自然背景和兩個人。自然背景,水與港。水資源不僅決定人類文明的生死和發展,良好的水資源也可產生良好的水運便利,起到降低物流成本(尤其是大量貨物運輸)的作用。有童鞋會問,人類技術都已經發展到今天了,水運仍然那麼關鍵嗎?答案是關鍵,因為綜合比較,水運仍然是單位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而大部分商品貨物,對運輸時間的要求都沒有短到以數天或數小時計;此外,發達的運輸方式並沒有建立覆蓋全球的運輸網路,例如鐵路目前不能跨洋(這是水運之外成本第二低的方式),陸運(公路網)同理,而這兩者的單位距離的運輸成本在長途運輸中都大大高於水運,既因為大型運輸船隻單只單次運載能力大於火車更遠大於汽車,也因為在水上運行更省能源消耗。但水運也有很多限制,洋流,天氣,停靠,接駁等等,前兩者決定航線,後兩者決定港口。港口的形成,多半看天看地吃飯,港口的緯度決定了是凍港還是不凍港,港口的水深決定了能納多大個的船。我對地理和運輸所知甚少,因此此番解釋不對還請多擔待,我的重點在後文要提到兩個人。接著扯,那麼接下來的兩個問題是,同樣天然條件優良的港口怎麼比較,港口這個古老的功能在現代社會是如何延伸的?兩者合起來回答,就是港口背後的硬條件(經濟體量,貿易體量等)和軟條件(金融,法律,保險,後勤等服務業,以及區域穩定和軍事保障)。許多世界級的港口往往也是大都市和金融中心,如香港,倫敦,東京,紐約,這些城市無一不是上述軟硬兩項條件都十分優越,並且還是天然良港的發展結果。所以稍跑偏一點的說,每個大型城市都有他背後的原因,例如北京是守北之勢易守難攻(軍事考慮),香港是天然良港自由之都(經濟考慮),美國的西雅圖兩個考慮都可以不要,只是一群純靠腦力來制定和謀取某些行業(如IT) 遊戲規則的人找了個好山好水的地方而已。回頭看國內可以比肩香港的地方,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想到上海,沒錯,長江的出海口,這是天生決定的,並且在上個世紀一度是東方中心,在近三十年也是大陸第一大經濟城市。可以說在歷史上,上海光鮮的時候,從來沒香港什麼事。但一定要讓上海替代香港,回到本世紀初來看,主要有兩點還不是十分有底氣,一方面是軟實力:開放、繁榮、相對穩定的金融市場,公正、透明、相對廉潔的立法司法行政體系,以及需要長期沉澱的文化、人才市場、和思想意識;另一方面是上海在上個世紀光鮮的時候,海運船隻體量還沒有今天這麼大,當時繁華的老港口(我猜主要是今天的外高橋,此處沒有依據)已經無法和今時今日的大型遠洋貨輪親密接觸了。雖然有這兩個條件限制,但內陸經濟體量到了今天,單純依靠香港既有制度成本,也有距離成本和其他風險成本(其實許多港獨也是些瞎鬧騰的屌絲,但副作用很大),而上海又是內陸唯一一個具備潛能趕超香港的地方,軟條件正在迅速崛起,至於港口,洋山港的作用在這時候真正體現出來了。儘管洋山港並不是100%的滿分深水港,在一些天然條件下還不如寧波的北侖港,但洋山,畢竟是唯一一個上海可以近距離抓住的天然深水良港,唯一可以聯通長江水運和遠洋環球海運的良港,以及唯一可以迅速吸收上海軟實力的良港。再往國際競爭上說,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篇《上海自貿區究竟搶了誰的飯碗》,裡面一些觀點本人還是十分認同的。
扯了半天,要介紹下第一個人,時任上海書記CLY, 對此人功過不便評論,但洋山-臨港區塊,是他花心血打造起來的。其實這個區塊在90年代由HJ同志領導實施了長達數年的項目論證,感興趣的童鞋可以自行了解下論證的客觀性,就在本世紀初由C書記領導實施了打造工程。布局有這麼幾個特點:前期總基建投資約1500億,都是上海自己的錢,沒有吸別人的血;在洋山港連接內陸的臨港區塊,人工挖了一個滴水湖,面積之比西湖小一點而容積比西湖大,並在滴水湖岸以環線形式規劃低樓層高端寫字樓;打造了一個東海大橋長達32.5公里,而且是在大家都知道的杭州灣大橋之前數年就已建成的第一長跨海大橋,以連接臨港和洋山島;對大小洋山島進行填海擴港和升級改造。不僅錢都是實打實花的,工程規劃遠勝於99.9%的國內政績基建工程,更有一點,從對臨港如此規劃就不難發現,對臨港-洋山區塊的願景絕不是一個普通的大型深水港,而是以洋山的港口貿易為基礎, 輻射出支撐自由貿易的金融,保險,法律等後勤服務,從而實現某種意義上的突破。另一方面,洋山和臨港原本無人居住,這為爭取更好的政策(例如試驗區,創新區,自由港)創造了很大便利,也基本沒有拆遷成本,在國內生態下更可避免其他區域對此地新政的紅眼和嫉妒。所以基於以上,本人認為此舉是十分具有戰略眼光的。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這麼大的工程和布局,大家居然基本沒聽說過滴水湖和東海大橋。不過也沒什麼奇怪的,這個版圖,在06年已經隨著C書記灰飛煙滅了,洋山港隨後一度歸還給了浙江,湖啊橋啊更是不可能有半點報道。但我想說的是,人是人,事件是事件,所以單就洋山而言事關這麼大的戰略考慮,應該好歹也可以分開看待一下吧。接下來需要隆重介紹第二個人,介紹的內容也是一時衝動,但絕對可以提供一種角度。此人在這些人和事件里的角色,大家自行搜索,我只對此人對洋山方案的舉措本身加以評論。此人便是壯哉我大Premier W, 為了不和Hotel W混淆,簡稱PW, 我要好好抒發一下對PW的景仰。壯哉我大PW, 11年前親手廢掉洋山-臨港方案,認真總結了我國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勝利經驗(鍊鋼煉油),大力弘揚了中華民族「言必稱三」的偉大文化邏輯,深刻理解了「選擇更多不利於做出選擇」的哲理,在前人深圳、浦東兩個特區的基礎上,親手主導了環渤海第三極 bi圈,創造了嶄新的經濟智慧;同時,PW在身處高位選擇更多的條件下,先鄙視了Southeastern都督「只懂前沿不識大體」的淺薄,後鄙視了Southwestern都督「無他法,只能因地制宜」的狹隘,創造了更高的ZZ智慧。更為可喜的是,PW以故意抑制洋山的手法,親自挑選了曹妃甸以替代洋山,並在替代的基礎上用曹妃甸F4天團-大碼頭大化工大電能大鋼鐵-強姦了洋山港自貿、金融、服務、高端製造的方案。此舉效用包括,引入國家資金3800多億元,乘4萬億大輸血之東風, 先將曹妃甸變成了血袋子,後讓曹妃甸來了大姨媽(請自行搜索曹妃甸今日現狀),以向先烈致敬;把洋山弄消停了,以向日韓及新加坡叫板;更是把唯一一個有潛力替代香港的方案弄掉了,側面培育了香港今日啥事不幹就是屌的新時代文化。其實請不要怪我這麼說,只是有時候覺得對待一件事物明明有許多選擇,例如對人不對事,例如想照顧老家可以不打壓別的戰略機遇,又例如打壓了可以不去整個噁心的低端版本去強姦人家,所以,只能說他自己選的。至於後續的情況,那就是幾年後換屆前因為堅持的聲音實在太多,又不得不提出兩個中心方案-2020年建成世界級金融中心和世界級航運中心,但請注意,這只是新瓶裝舊酒而已,而且這裡的ZZ智慧不在兩個中心,在2020-反正以後慢慢折騰,好壞與我無關-現在2020就要到了,這個版圖又進展如何了呢?順便再插一句,提出兩個中心方案後三年左右吧,換屆了,剛上任的KQ Premier 上任不到一星期就開始提出大力建設上海自貿區,令人眼前一亮,但這不是為洋山而專建的,而是加入了外高橋之類的區域,並可能考慮到「陳年舊事」又將洋山港的排名在自貿區規劃順序里往後放了放,關於洋山港和外高橋孰優孰劣,大家也請自行研究,但此處的排名在上任已退的情況下如此安排,裡頭又牽繫到誰的利益,或者說06年的事件誰又是側面的受益者,大家仔細品味。到如今,洋山港的吞吐量使得上海港在2010年起就迅速成為全球第一大港,但媒體熱度始終不見起來,中究原因大家也只能相視一笑;此外,儘管吞吐量妥妥的,最初那份由自由貿易輻射出來的金融、法律、其他高端製造或服務業的初心,早已無影無蹤,或半死不活。今天的臨港和滴水湖,成為了基本上只有上海人才知道的周末休閑地,而洋山保稅區,也成為了海淘假貨的大本營之一。沒頭沒腦的說了這麼多,除了對一個曾經有可能實現的戰略機遇發出一聲嘆息之外,也希望各位看官舉一反三,這樣板上釘釘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條件支撐的事情,最後也不是由自然規律或經濟規律主導,至於其他的那些不具備這樣條件的所謂N年大計,還有無數個類似曹妃甸甚至不如曹妃甸的項目和規劃,各位自己心裡有個數。完。
才幾個月某人就轉任上海,這算嫁妝嘛?喪權辱省!賣港求榮!
滬浙兩地共建小洋山港,股份分紅,雙贏,不存在割讓。於浙江而言,割去無關緊要的兩個小島,還有一些共享收益,看上去沒吃大虧,但對寧波影響甚大,不過寧波計劃單列市,財政不歸省里……上海有政治實力啊!
於上海而言,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今天還是上海的經濟四重心之一,事關重大,乃是重大勝利。
於國家而言,省之間私相授受,不受鼓勵,前首相在時還整過這事,也是政治……
相比寧波港闊水深,洋山港受氣候影響較大,各方面成本較高,加上最近長江航船直接到寧波轉運越來越多,寧波港已經慢慢超過上海港了。
想起紐約,市中心一直在曼哈頓,很多紐約人住在新澤西,長島一直是後花園而不是城市發展方向。而上海,從開發浦東開始,建浦東機場,洋山港,始終是想朝大海發展不給江浙搭車便宜。結果浦西位置優勢,自己發展的也挺好。
至於上海南面,除了上海的選擇外,也和浙江的選擇有關。浙江重視內生髮展,對承接上海產業轉移不積極,浙北發展也慢一點。
這個港給舟山有用嗎
租借,這樣打通了,上海的出海港口,對舟山群島發展有利!互利共贏,
因為上海之前沒有優良港口 吃水量小 大船開不進來 發展航運的需要
推薦閱讀:
※長三角艱難轉型成效初現(長三角數據)
※長三角和珠三角誰更勝一籌?
※重磅!「通武廊」將重點推進包括產業提升在內的12項工程促進京津冀區域深度協作!
※長三角最「委屈」的一個地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