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第4集 蔡禮旭老師主講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蔡禮旭老師(第四集)2005/3/7澳洲凈宗學院檔名:52-118-04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早上好!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剛剛我被罰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以前做錯太多事,所以要罰站一下。昨天我們也提到,做家事對於一個人的很多正確的人生態度可以養成。昨天也提到,能夠知感恩,能夠養成勤勞的習慣,也提到人際關係會很好。我因為從小很少做家事,諸位看得出來嗎?因為我是獨子,假如我過去洗碗,我的奶奶一定會走過來,我奶奶一走過來,我的媽媽又走過來,我的媽媽走過來,我兩個姐姐又走過來,所以我是人在江湖。那是找藉口!一個人一生該乾的活,你還是得干,都逃不掉。假如你年輕的時候不幹,什麽時候干?老的時候就要來干,老的時候來干就很辛苦。所以我們要趁年輕多做、多積福,把福報放在晚年享。

為什麽有這個體會?因為我到學院來學習的時候,終於把二十幾年來少洗的碗,少洗的鍋,一併一次把它洗夠。那時候,我們幾個禮拜就要輪一次,那個煮湯的鍋都很深,都要整隻手伸進去刷。洗的碗盤,真的是每次都要洗幾十個人吃的,連做饅頭都要做八百個到一千個。所以我每次去幫忙做饅頭,都很不好意思,很多師姐從頭做到尾,都沒有坐下來休息,我都要休息好幾次。而且休息的時候都要走到旁邊,不要被他們看到,因為年紀最輕,但是體力最差。所以活要多干,身體才會強壯。

常常很多朋友,那時候我跟父母一起住,他們都會說:你真孝順,在家裡照顧父母。我聽到這話都很汗顏,也覺得很不好意思,其實哪是我照顧父母,都是父母照顧我。因為我父親從小就幹活,在農地裡幫忙,所以體格比我壯碩很多。常常我跟父母出去旅遊,我爸爸都會常常問我:你累了沒有?我爸爸開車是從來不累的。因為我們的上一代從小就勞動,所以體格很壯碩;我們這一代從小養尊處優,體質就沒有他們好。老子說「禍福相倚」,我們這一代看起來好像很有福氣,事實上換另外一個角度看,都把福氣折掉了,身體也不好,一些很正確的人生態度也沒有形成。所以,我們這一代的晚年確實堪憂。

剛好我在洗碗的時候,盧叔叔從我後面走過去,突然他就停下腳步對我說:看你洗碗,就知道你太好命了。諸位同修,連一個人洗碗,底細都被人家看出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光是看你的舉手投足,你的一言一行,就可以秤出你有幾兩重。我們的孩子假如很勤奮,假如應對進退都很得體,當他到公司去,一定會得到有遠見、有慧眼的長官提拔。從他所流露出來的言行,這些有經驗的人就可以斷出一二。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希望孩子往後能有貴人相助,最重要的要讓他勤奮工作,還有我們之前也提到,一定要養成有禮貌的態度。有這些好的特質,保證他走到哪裡都會有人提拔。

做家事也是對一個人的意志力有相當大的磨鍊,諸位同修有沒有感受到,現在的年輕人不能扛責任?好像有一點壓力就受不了。因為從小沒有做家事,從小沒有負責一些事情,所以他就很習慣依賴。記得盧叔叔曾經跟我說過,他二十九歲就當總經理了,當然這個總經理不是自己給自己掛的。聽說現在假如颱風來了,廣告牌掉下來,都可能會砸到好幾個總經理,代表現在總經理很多。他這個總經理是有兩排的股東直接質詢他,針對企業可能遇到的人事問題、財務問題,很多的實際狀況給他提出問題來,他要馬上給予解答。當所有的問題都解答完了,股東開會一致通過說他的能力沒有問題,才聘他當總經理。所以,他這個總經理是專門替企業解決問題,所謂企業的醫生。

他就跟我說到,每次他在面臨很大的壓力的時候,都會突然回想到小時候,他的母親叫他去把隔壁家阿姨水缸裡的水挑滿。諸位同修,現在您會不會叫你的孩子,去幫隔壁家的阿姨家裡水缸的水填滿?有沒有可能?那時候盧叔叔因為對父母也很尊敬,父母這麽一要求,當然也沒有第二句話,馬上提著水桶就到溪邊提水。而且這個路途來回要一個多小時,又不是一趟可以提滿,必須提兩次,兩次加起來也要三個小時左右。那個時候已經四、五點鐘了,等提回來都八點多,所以提回來可能吃飯都是吃剩飯,吃冷飯。在他提水的過程當中,也是很辛勞,很辛苦。但是只要他面臨工作上很大的壓力,他的腦子裡都會浮現一個影像,就是他當初在挑水的影像。常常他想放棄的時候,他就會感受到就像提這個水一樣,一步一步也要把它跨過去,不能夠停下來。在這個勞動過程,他的意志力不斷的提升。訓練孩子的意志力,也是從勞動、從服務他人開始建立起。所以從小讓孩子做家事,有相當多的益處。

我們要跟家長做這樣的溝通,他才能夠正視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在教書當中,曾經遇到一個學生,從小,一年級到六年級,每一次的成績都是全班第一名。諸位同修,優不優秀?優秀!但是他分配到的掃地工作,常常都混水摸魚不做。因為同學的抱怨的聲音都傳到我的耳裡來了,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得不處理。當天我就打了一通電話給他母親,他母親接的。諸位同修,我們打過去的時候,要不要馬上就跟她說:你的孩子分配到的掃地工作都不認真做。要不要這樣講?假如這樣說話,就犯了兵家大忌。一開始接到就是說她孩子的不是,她會很不舒服。所以我們教書或者處事待人,很重要的見到了別人要誇,對別人的孩子也要先予以肯定,他為人父母才覺得歡喜。

我記得有一次有個學生,因為在學校行為比較有狀況,我就請他的家長到學校來。到了學校,一進門,其實家長的心裡也是有點惶恐,因為無事不登三寶殿,他心裡也可能覺得孩子有些狀況,老師才會找我到學校來。當家長坐下來,我們首先就先稱讚他的孩子,就跟他提到,上個禮拜我交代你的兒子去負責哪一件工作,做得很好;昨天他跟同學去辦哪一件事,也很盡心儘力,就把最近他孩子表現好的這些實際的例子講出來。他聽了以後也很歡喜。當我講了好幾件他的孩子的好,這個家長突然就說了,他說:老師,我的孩子沒有這麽好!我的孩子在家裡都不寫作業,我的孩子在家裡都怎麽樣怎麽樣。所以家長自己把孩子的問題講出來了。諸位同修,從我們的嘴巴講出他孩子的過失,跟他講出來一不一樣?不一樣。

當他把孩子一些實際狀況講出來,我們馬上就跟他家長說:你的孩子很善良,只要我們給予他正確的引導,他一定很快會改善。所以我們兩個只要好好配合,他在家裡有什麽情況,你馬上用聯絡簿跟我聯繫,我們一起努力把孩子教好。當我們這樣去跟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會覺得我們跟他是一起在幫助他的孩子,幫助他的家庭。家長要離開的時候都是非常歡喜、非常感謝。所以,我們談話的順序就很重要。

當我打電話給這個學生的家長,我們也首先肯定這個孩子在學校好的表現。肯定完之後,接著我們也沒有直接說她孩子掃地工作做不好,我就提到做家事的重要性。當把這個重要性講完之後,這個家長也說:蔡老師,你的教育觀念很不錯。結果隔天這個學生到學校去,他就對我說:老師,都是你害的!我說什麽事?他說都是你害我的,我母親今天就要叫我做家事,然後我不做,我母親就修理我。結果我說:那你活該!在家裡每個人都應該盡一個分子的本分,都應該多多付出,幫父母承擔一些工作。當人的觀念一轉變過來,自然而然就會用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去生活。

我們昨天有提到教育是長善、救失,在救失當中,昨天我們也從孩子為什麽會自私?孩子為什麽會懶惰?還有種種的情況,我們都從原因上去下手,才能夠對症下藥。昨天還有提到哪些情況應該要導正的?昨天提到孩子沒有禮貌。我遇到很多家長,他都跟我說,他說我這個孩子天生就沒禮貌,天生就不會問長輩好。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所以人都把責任一句話都推得一乾二淨。

有個孩子才兩歲多,剛好到我們的中心去,他的母親就說,這個孩子都不跟你問好。然後我就跟家長說,你假如覺得孩子從小有禮貌很重要,那今天我們兩個配合一下,你就先到外面去,我跟這個孩子溝通一下。我就對她的孩子說:今天假如不跟蔡老師問好,不能回家。結果他就開始流眼淚了,我就趕快叫他媽媽離開他的視線,他就開始放聲大哭。我就馬上把他抱到房間裡面去,把門關上,然後我就把他放下來,我說:今天你假如不問好,鐵定不能回家。他看我這麽堅定,愈哭愈大聲,這個時候你不要跟他發脾氣,我就找了一張椅子坐下來:來!你儘量哭,沒有人會救你。他開始不只哭,雙腳開始在那裡踏地板,這時候要考驗我們的耐性,不然他那些哭鬧在探你的底線到哪裡。那個孩子就大哭大鬧,還在房間裡面跑來跑去。突然就從他的嘴巴裡面冒出一句話:蔡老師再見!我那時候真是快要笑出來。這時候不能笑出來,還是要很嚴肅,告訴他:你看,當個聽話的孩子,一點都不吃虧,我們學的東西就要馬上做到,要跟長輩問好。接著我就把這個孩子抱出去,他就跟他母親回去了。

這個孩子第二次再到我們中心來,一看到我就問好,然後走到哪裡,眼睛的餘光都在看我的態度。為什麽教孩子要恩威並濟?一定要有威嚴,孩子才不會造次,才不會目中無人。我們回想到小時候,父親很有威嚴,當我們的舉止有些不妥之處,父親嘴巴都還沒有講話,眼睛瞪一眼,我們就知道要收斂。現在孩子不好教的原因,是因為家裡沒有黑臉,我們以前黑臉都是爸爸扮演,因為男屬陽,女屬陰,男生比較有陽剛氣。

結果現在的父親他沒有演黑臉,因為他工作比較忙,對孩子他自己心裡有愧疚感。又不能常常跟孩子碰面,一看到孩子就希望孩子是笑臉對待他。所以父親常常回到家裡,就拿著手上的玩具,跟他說:兒子,來,爸爸幫你買的玩具。都要演白臉。孩子一看到玩具很高興,跑過來:爸爸謝謝你。把玩具拿回去。然後每次出去出差,回來都是給孩子帶玩具,帶了幾個月以後,孩子可能跑過來:爸爸,你回來了。眼睛不是看爸爸,看哪裡?看玩具!爸爸你回來了,玩具拿了就走。突然有一天你忘記買玩具回來,孩子跑出來:爸爸,你怎麽這樣就回來了?當都用物質跟孩子互動,到最後孩子就是物質化,這個我們都要很謹慎。因為父親都是扮白臉,就沒有人扮黑臉,所以孩子對待父母,很可能都會騎到父母的頭上去。所以女人現在不只要扮白臉,還要扮黑臉,有時候要發脾氣,有時候又要疼惜小孩,她時時情緒都要轉來轉去,相當辛苦。所以,我們現在女性有個病特別普遍,叫內分泌失調,因為她的情緒常常要起起落落。

因為我的外甥他常到我的家裡來,他坐月子也在我們家,常常孩子會有些行為偏頗的時候,我姐夫不在,我就變扮黑臉。諸位同修,你看我扮黑臉適不適合?不適合!人生如戲,演什麽要像什麽。我第一年教書,剛好學生比較頑皮,我就給他們訓斥了一番。從教室走到辦公室,一進門,所有的同事就看著我,他說:你還會發脾氣?他們都很驚訝。其實學生也好,晚輩也好,該凶的時候我們不凶,那就不慈悲;慈悲應該是處處替他著想。所以,當我們對他嚴格是對他有幫助,這時候也必須現怒目金剛相。

有一次剛好在吃飯的時候,我那個外甥他拿筷子是拿在底下,拿在底下筷子就葬了。所以我馬上就跟他說,我說:偉偉,筷子要拿在上面,不然你的手會把筷子搞葬了,這樣吃東西就不健康。跟他講完以後,我就繼續吃飯,這個孩子看著我,又把手往下一抓,我又不厭其煩跟他說:這樣筷子會葬掉,我們要把它拿在上面。他又看看我,又把手往下一抓,來回三次,怎麽辦?孩子是公然向你挑戰,不受教。這時候我們也二話不說,就把這個孩子抱起來,往我的房間走。結果我媽媽就說:大過年,就別打了!為什麽要抱進去?讓他沒有任何的援兵,這是從我爺爺那邊學到的。

結果一抱進去,他哭得更厲害,我們就跟孩子宣示,你哭的愈大聲愈沒有用,你絕對不能用情緒來威脅別人。說完以後,我這個棍子就打下去,其實他會不會痛?他不會痛,因為他有尿布;但是最重要的是你那個氣勢要把他壓下去。所以我們就非常嚴肅抽了他兩下,他也知道好漢不吃眼前虧,馬上他就不敢這個樣子。當這個威嚴把他壓下去以後,他慢慢收斂了,我們這時候也不用那麽凶,趕快給他諄諄教誨,給他引導,讓他建立一些正確的態度。我開始把聲音放緩以後,他的情緒也比較沒有那麽緊張,就放鬆下來。結果一放鬆下來,他就尿褲子了。尿了褲子,因為他一開始的時候很緊張,後來就尿出來,因為是在我的房間裡面,所以尿褲子都會尿在哪?就尿在我的床上,所以我突然體會到「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這個情況,我把他訓斥完以後,我就出去了。我的姐姐很會配合,她馬上就走進來,所以黑臉跟白臉要密切配合。一走進來,孩子因為被處罰完,就會比較撒嬌,馬上就抱著他母親。我姐姐馬上就會把他抓起來說:剛剛犯了什麽錯,自己講!讓孩子的情緒不是停留在被處罰,而是要認清自己錯在哪裡?當我姐姐這麽樣做的時候,孩子還是會撒嬌,又跑過來,我姐姐很堅持,又把他抓起來:你錯在哪?自己講!等孩子自己講他錯在哪裡講完,我姐姐就說:去跟舅舅道歉!所以處罰完,後面的收尾很重要,要讓孩子整個心是落在知道自己的錯誤,而且還要能跟長輩承認錯誤。

所以我們在家裡,長輩教育小孩這個搭配就至關重要。隔天剛好我帶著外甥,還有我父母去爬山,我走在前面,這個外甥從後面走過來,就把我的手牽住。我的氣還沒有消完,他已經都根本沒有放在心上;而且很重要一點,當你打他、處罰他是真正有道理的時候,事實上他自己心裡清不清楚?他很清楚,他知道他自己錯了。所以孩子才兩歲多,就有這麽大的脾氣,就被自己的習性所主宰。我們為人長輩一定要幫助小孩,從小把這些壞習慣把它改除掉。假如這些壞習慣沒有改除,孩子一生將成為什麽的奴隸?成為他所有習性的奴隸,他的人生就不能夠自主,不能夠隨順自己的性德去生活,所以至關重要。

我們提到禮貌,昨天也提到孩子沒有志向。我們也要反思,我們長者有沒有表現出有志向的態度?而孩子要有志向,也要有環境的薰習才行。我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念書,對於中文也是很懼怕。因為在念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剛好發了一篇作文範本,這篇文章就是讓我們這些初一的學弟妹做參考,這是初三的學長(學姐)寫的。突然我的老師看了這篇文章,上面作者叫蔡蓉青,看完以後,我們老師就說,他說同一個家庭裡面教出來的孩子,語文程度為什麽差這麽多?這個蔡蓉青是我的二姐,我是她弟弟。老師這句話一講,對我的內心是很大的一個衝擊。從此我上國文課,頭都抬不起來,都是低著。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人,不能用這種很犀利的言辭對待學生,因為會傷害他的自信心。

我從念初中,一直對語文就沒有信心。上了高中,有一次上課,我的老師就叫著我的名字,他說:蔡禮旭,你站起來,你假如在上國文課再打瞌睡,我就記你曠課。確實在這求學過程的語文,一直都不好。但是在學習古文當中,其中有兩篇文章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就是在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裡面有一句話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突然本來還不大清醒,聽到這句話覺得好像眼前一片光明。這個光明差不多幾十秒以後就熄掉了。後來又讀到孔明的「出師表」,裡面有句話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讀到這句話我的眼前也放光,但是幾十秒又不見了。這個光芒沒有持續,十多年以後才重新又接觸到聖賢的學問。所以一定要有機會讓孩子去薰習聖賢的這些風範,他才會有遠大的志向。

我在想,假如從小老師就是把這些范仲淹的故事、孔明的故事告訴我,那我今天成就一定更不一樣。因為我們都是在升學主義,應試教育之下長大的,愈讀心量愈狹窄。我們回想到求學過程,看到同學考得比我們高,內心不舒服。在這種競爭的環境之下,把我們心胸愈變愈小。在深圳有些孩子從小就讀經典,讓他們都薰習聖賢這種胸懷。剛好一天,他們的老師就問他,假如你有一億你要做什麽事情?孩子回答,第一個我要蓋一間學校,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聖賢的教誨;第二個我要蓋一間醫院,能夠讓很多病苦的人得到好的醫治;第三個他說他要成立一個電視台,能夠播放好的教育,能夠影響更多的人。他說第四個他以後要當蔡老師。因為這個孩子才六歲多的時候,我到深圳去,他常常都來聽課。

諸位同修,您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志向?為什麽這個孩子有這樣的志向?環境的薰陶,環境的教育。因為他的父母讓他所接觸的,都是這些學習聖賢學問的長輩,還有小朋友,自然而然他就有這樣的志向。所以,教育有言教、有身教、還有境教,環境的一種薰陶效果。結果他的母親聽他這麽講,也沒有表現得好像很高興,她很有敏感度,馬上就跟她孩子問。她說:你一定要有一億的時候才能做這些事情嗎?讓孩子去思考,這些事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有錢的時候才能來做?接著他的母親又跟他說,請問蔡老師有沒有一億?當然孩子就明白,很多事你當下覺得可以做的,就要馬上著手去做。所以,我們引導孩子立志,絕對不是讓他立得很遙遠。我們會告訴他,你可以當下立志做個孝子,當下立志做個好的學生,當下立志做個好的公民,這些都是讓孩子有個人生的目標,他就會積極學習。

剛好有一次,我們帶著幾個孩子走在路上,這些孩子都搶著撿地上的垃圾,搶到以後覺得很歡喜。剛好在他們的前方,有幾位初中生走過來,手上還拿著泡沫紅茶,還拿著咸酥雞這些吃的東西,邊吃邊丟。孩子一路這樣撿過來,這些大哥哥們一看到,突然,本來要丟的東西停在空中,然後有一位大哥哥就對其他的同學講,他說這麽小的孩子都在撿垃圾,我們不要丟了。就對其他的人講,用廣東話講,剛好孩子聽到了,所有的小朋友裡面只有一個廣東人。他們一回到教室去,這個廣東籍的小朋友就對其他的同學翻譯,告訴他們,剛剛這些大哥哥說,因為看到我們在撿垃圾,所以他們就不丟了。當孩子講出這一番話,他體會到什麽?我們的行為可以影響別人,可以影響社會,讓孩子覺得他所學的東西都可以馬上去落實,馬上可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當孩子從小都有這樣的定位,這樣的志向,相信他整個求學的過程也會非常積極,非常紮實。這是我們提到從小孩子要有志向,我們大人要引導,要給他塑造環境。

救失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就是要長善,把孩子的善良引發出來。諸位同修,在長善方面,您覺得什麽善必須要趕快紮根、趕快培養?哪些善?行孝。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幾十年的人生過程當中,我們所看到在家庭、在事業當中很有成就的人,到底他們具備了那些特質?現在這個要趕快教。長善,教孝道。還有沒有?勤儉,尊師,兄弟和睦,就是能夠尊敬長輩,敬長。怎麽樣?禮讓,謙虛,滿招損,謙受益。

我在跟家長開班親會的時候,我會跟他們溝通,教孩子一生正確的態度、觀念重要,還是把孩子從九十八分變成一百分重要?是前者重要,還是後者重要?大家都會講前者重要,因為正確的態度、觀念是影響一生。但是現在大部分的家長是在做前者的工作,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後者。為什麽會這樣?觀念也對!那個觀念在知道,還沒有到悟到,還沒有做到,才是真正得到,都是表面上的知道而已。但是因為大洪流都是在把孩子推向什麽?趕快念知名大學,念研究所,能念多高就念多高。好像認知就是說,有學歷以後,人生應該就會有發展,他這樣的認知還是比較根深蒂固。雖然覺得做人很重要,但是並沒有擺在最重要的位子。

我們要來思考一個問題,這麽多的學生從大學畢業,從研究所畢業,請問他畢業出來以後有沒有好的工作?現在是高學歷高失業率。每一年從這些大專院校出來的學生這麽多,所以人才夠不夠?產品這麽多,為什麽銷路這麽差?所以生產出來的,不是真正需要的。我們接觸一些企業家,他們都覺得找不到人才,因為人才是真正懂得做人,懂得這些正確的態度。比方說誠信,比方說能夠承擔責任,這些都是要從小紮根起才行。所以企業裡面需要的是懂得做人的人才。我們這一次也聽到一個訊息,一些企業家都到台中蓮社去找人,因為台中蓮社長期都是講授儒、佛的教誨。

在這幾十年來,管理學最注重的就是全面品質管制(TQM),他們覺得只要把產品做好,企業就會管理好,就會賺錢。比方說這個杯子,他把杯子做好,他就覺得他的事業可以成功。但是因為在這一、二十年當中發生了一些事情,讓企業家開始一些很重要的思考。一九九五年,新加坡霸菱銀行的一個期貨員,因為挪用公款,讓霸菱銀行的財務出現危機。這個霸菱銀行已經兩百多年的歷史,因為一個期貨員的操守有問題,挪用了公款,兩百多年的基業宣布倒閉。二00一年,全球第七大企業安隆集團,每年的營業額數千億美金,也因為兩個主管在會計當中做手腳,所以這麽大的公司也宣布倒閉。讓企業界重新正視有一個比產品更重要的東西要去注意,就是員工的倫理、道德、品德的這種態度,比產品更重要。

現在很多全世界連鎖性的大企業,他員工招進來,要先培訓一段時間。教他什麽?教他這些做人、做事的態度,教好了,觀察一陣子,可以用了,才錄用。所以未來的企業,要的是真正會做人、做事的人才。諸位同修,假如我們從小教孩子,就是打他做人、做事的根基,其實已經讓孩子的一生往後會立於不敗之地,你就不用擔心他以後會不會找不到工作。我們規畫孩子的人生,應該要深謀遠慮,不然我們一味的只是讓他在學業當中努力,而忽略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學習,終究他也無法把人生經營圓滿,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我在台南講課的過程當中,有一位朋友他拿了一封信給我,他說因為在課堂當中講到,從小做家事勞動的重要性。因為他有個同學有個實際的例子,跟這個觀念很相應,所以他就把這封信交給我,希望我能夠把這個事例在課堂當中講出來。因為他的同學從小念書都很優秀,都是名列前茅,而且下課的時候也不會出去玩,都在那裡看書。後來考上大學,是前五個志願,很優秀,師大英文系。讀完大學,第一年實習就嫁給一個醫生,諸位同修,這樣的人生好不好?相信她在出嫁的時候,父母可能非常高興。

後來,因為在家裡很少做家事,她的先生也默默把一些她沒有做好的事做了。但是日子久了以後,先生內心的不滿開始出來了。因為從小隻知道讀書,跟人也不會溝通,所以跟婆婆之間,跟這些親人之間,慢慢出現一些磨擦。到最後她的先生跟法院聲請離婚,結果勝訴,她先生勝訴,就離婚了。在這一段婚姻的掙扎期當中,她的父母很無奈,常常打電話勸他的女兒,但是他的女兒都不聽。她的母親就提到,她說從小她在上學的時候,都是她父親每天中午帶飯去給她吃,晚上都是她父親親自開車去把她接回來;從小到大,也沒有讓她拖過一次地。「我們對她這麽樣的照顧」,她的父親還掉著眼淚說:我對她還不夠好嗎?她怎麽會這樣子對待我們?

問題就在對她太好了,才會造成這個結果。雖然她有學業上的成就,但是人生絕對不是單一方面的努力而已,人生應該是全面的學習,全面的圓滿。這些應該學的做人做事,孩子沒有學,他人生的旅途當中,還會出現相當多的瓶頸。所以,我們對於孩子的人生,應該要有長遠的規畫。人生假如像一盤棋一樣,假如我們走一步看一步,常常都會舉棋不定。但是我們在下棋的過程當中,能夠先看到三十步,能夠先看到五十步,這樣的人生才會走得從容不迫。

所以當我們了解到,讓孩子能夠具備這些正確的態度,那他往後成就一定會很不錯。我們回想一下,之前提到救失的問題,孩子自私、孩子懶惰的這些問題。事實上只要孩子有孝心,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他有孝心,會不會自私?不會,他會為父母著想。當他會為父母著想,他又知道別人的父母也很辛苦,他也會為別人的父母著想。所以,孝是一個人仁慈之心的原點,從這個原點出發,會擴展到對一切人的愛敬。所以《孝經》裡面有提到,「教以孝(你教他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你教他尊敬長輩,「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他也會敬一切人的長輩;「教以臣」,你教他為人部屬的態度,他就會「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所以一個人正確的對人態度,都是從家庭裡面培養出來。所以,孟夫子才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從親愛父母、親愛家人,延伸到對一切人能夠設身處地;他對人能夠有仁慈之心,進一步會對天地萬物都會珍惜。好,這是一個人德行的次第,我們應該要掌握。

孝道以外,勤儉,當他對父母有孝心,他從小懂得幫忙,他會勤勞。當他了解父母工作辛勞,他會不會很奢侈?不會,他也會節儉。我們父親那一代都能感受到生活貧困,父母賺錢辛勞,所以長輩們都很節儉,吃東西一定都要吃的乾乾淨淨。

再來,尊師。尊師也要透過父母的教導,這個很重要,因為一個孩子的德行根本,就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所以,為人父母要教孩子尊敬老師,而老師很重要的職責,要教學生孝順父母。現在孩子懂不懂得尊師?懂不懂?問題出在哪裡?父母有沒有教?現在還有情況是,孩子在學校老師批評他幾句話,回去跟父母講,父母隔天帶著律師去找校長。這個態度做了以後,誰得到最不好的影響?小孩子!他這一生對老師沒有恭敬心,對老師一沒有恭敬心,有沒有可能學業會有成就?不可能!我們小時候,假如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回到家裡敢不敢講?不敢講!但是因為父母跟我們很親,一看我們的臉色不大對勁,就追根究柢。之後了解被老師處罰,父母會怎樣?再罵一頓,再打一頓,隔天還會拿著禮物去學校感謝老師,謝謝老師對我的孩子嚴加管教。當父母跟老師是這樣的配合,孩子在學校、在學習絕對不敢造次。父母對老師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小孩,所以父母對老師的一言一行,不可不慎。

再來「尊敬長輩」,這也是要從小讓他養成跟長輩行禮、問好,甚至於在生活當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當他養成習慣了,在他落實這些教誨的過程當中,他也會慢慢內化。所以諸位同修不要小看,讓孩子鞠這個躬,雖然是外在的行為,這個躬鞠久了,內化以後,恭敬心時時會放在心上。好,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邊,謝謝。


推薦閱讀:

細講《弟子規》32_ 改過之法
《弟子規》易解
《弟子規》救了我的家庭
田英章楷書字帖《弟子規》高清放大本

TAG:弟子規 | 佛法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