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1 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秀潤淡雅,但氣度不凡、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後世讚譽為「畫中之蘭亭」。總長約690厘米,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7年一直畫到至正10年,他會隨身帶著依興緻添加筆墨,反覆畫了好幾年,使「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1.1 前半卷

  名稱:《富春山居圖·剩山圖》館藏:浙江省博物館浙江博物館《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尺幅:縱31.8厘米,橫51.4厘米

1.2 後半卷

  名稱:《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館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尺幅:縱33厘米,橫636.9厘米

1.3 仿本

  名稱:《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館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名稱:《富春山居圖·沈周臨摹本》

  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2 輾轉歷史 編輯本段

  富春山居圖全圖明末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轉賣給吳之矩,騎縫印是吳之矩蓋的,清初順治年間畫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過世前,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作陪葬,這些畫丟到火爐時,侄子吳貞度從火堆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原卷首小段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橫51.4厘米,高31.8厘米,占原畫1/14,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橫636.9厘米,高33厘米,占原畫12/14。

2.1 無用師卷

  無用

無用師卷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一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無用師卷」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變賣收藏後進入清宮。但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子明卷」為真,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55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敕敬書乾隆御識文字,因此保留黃公望的留白空間。 2.2 剩山圖

  剩山

富春山居圖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2.3 子明卷

  乾隆

富春山居圖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稱是因為題跋指是畫給「子明隱君」,但尚未考證出實際人員。直到國民政府點收北京故宮文物,由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曹知白「群峰雪霽」里有黃公望的題字,證實「無用師卷」才是真跡,但由於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圖被燒前所仿摹,故成為了解富春山居圖原作之重要參考。 3 傳承過程 編輯本段 3.1 幾度易手

  《富春山居圖》,高一尺余,長約二丈。此圖展現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於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這樣的山水畫,無論布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嘆為觀止。正如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董其昌還曾說,他在長安看這畫時,竟覺得「心脾俱暢」。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之後又經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

  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3.2 焚畫殉葬

  那是清順治七年(1650),江南宜興吳府,卧病在床的吳洪裕到了彌留之際,氣如遊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 因為太珍愛此卷了,所以囑家人準備把它付之一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卧內。」

  這幅在吳府里已經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一閃,畫被點燃了!

  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里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此畫起首一段已燒去,所倖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迹,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

3.3 臨摹版本

  其時,除了吳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外,當時還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 那即是明朝畫家張宏《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這幅畫是學術界公認的最接近原作的版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宏,明代畫家,生於1577年,字君度,號鶴澗,江蘇蘇州人。他擅長山水畫,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丘壑深邃。畫張宏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石面皴染結合是他繪畫的特色。寫意人物,神情具視,構圖疏密得宜。張宏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從張宏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亦能看出他高超的畫技,筆墨疏朗,氣韻貫通。值得一提的是,張宏在臨仿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時,該圖還是完整的畫作,尚未被焚,所以後世將張宏這幅《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看作是研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重要版本。

  說到第三幅《富春山居圖》,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

  沈周,明代畫家,生於1427年,字啟南,號石田翁,江蘇蘇州人。他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 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

  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裡。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牆上,反覆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一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沖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麼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麼好就產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愣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沈周愣是憑藉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消息。後來,它又出現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子文火中救畫的一幕。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 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

  《富春山居圖》較好的臨摹本中沈周所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餘均流傳海外)因屬背臨,故董其昌認為「其肖似若過半」;鄒之麟則是在吳問卿家中對著原圖臨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此兩卷因其時原畫尚為完整,故十分寶貴。 鄒之麟及「虞山畫派」王翚的臨摹本,現已流傳海外。

3.4 無用師卷與子明卷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重新裝裱後的無用師卷雖然不是原畫全貌,但畫中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得以保留。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巨作,1652年丹陽張范我轉手泰興季國是收藏,後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兩幅《富春山居圖》,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兩幅畫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

  其實,此前弘曆已經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後世稱之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乾隆帝矇騙了。事實上子明卷仿製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但乾隆帝的書畫鑒賞水平,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後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對此畫大加嘆賞,屢屢題贊,甚為喜歡。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無用師捲來到了弘曆面前。他一邊堅定地宣布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可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在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的附和下認定後者是贗品,編入《石渠寶笈》次等並命梁詩正書貶語於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始得正名被編入,洗去塵冤。也有一說是:真畫進了宮,乾隆覺得特別沒面子,他在真畫上題字示偽,故意顛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鑒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就在這座乾清宮裡,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 20世紀30年代(1933年),故宮重要文物南遷,萬餘箱的珍貴文物分5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間,徐邦達在庫房裡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經過仔細考證,他發現乾隆御筆題說是假的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題了很多字說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論,還它一個真實的面目。直到隨其他文物一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3.5 《剩山圖》傳奇

  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於諸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至抗日戰爭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畫家吳湖帆曾用古銅器商彝與人換得《剩山圖》殘卷,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痴富春山圖一角人家」。 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畫的前段來到浙江博物館 。成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4 團聚之路 編輯本段

  《富春山居圖》命運多舛。畫卷是元代大家黃公望為摯友無用師所繪。後幾經輾轉到明朝末年,傳至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痴迷到決定死前焚圖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畫,才救下這幅絕世佳品。

  但這一焚,本由8張畫紙連成、全長848厘米的作品,變成一長一短兩段。前段較短,因畫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為《剩山圖》,流落民間;後段畫幅較長,現通稱為《無用師卷》,後被清廷收藏。

  然而,逃過死別,《富春山居圖》再陷生離。為避日軍戰火浩劫,《無用師卷》被列入當年故宮文物南遷名錄,後輾轉至台灣,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也在幾經流沛後,於1956年入駐浙江省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從此,杭州,台北,600歲佳作隔海相望。2006年,浙江省博物館開始多方溝通聯繫,希望促成雙畫合璧。

  去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時,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引用到了這段往事:「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合展正式進入倒計時。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牽頭,兩岸達成合作意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該中心主任王軍回顧洽談經歷時感慨:「兩岸的認識是一樣的,溝通中更多的是理解與支持。」

4.1 畫卷點校

  2011年5月18日中午,《剩山圖》完成了最後一項離境準備,《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展品點交儀式在京舉辦。

  「幾天前,《剩山圖》 第一次離開浙江省博物館,未來幾天內,它將第一次離開大陸,奔赴台北。」儀式開始前,王軍和工作人員一直站在採訪區,但無論接受採訪或是沉默不語,他們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一扇灰色的厚重大門。隔著警戒線,記者看到門內,數名戴著口罩的工作人員正在為點校做最後準備。

  點校,是指每次文物出庫時,相關責任人要和保管文物的庫房做的交接儀式。「畫上的摺痕、霉點、污跡都要一一記錄下來。當文物回庫時,再進行點校,確認是否受損等。」台北故宮副院長馮明珠說。

  12時46分,點校正式開始。除了台北故宮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工作人員可以進入灰色門內外,其餘人只能屏住呼吸,緊緊盯住實況轉播的屏幕。

  「富春一角」的引首緩緩展開時,閃光燈頻閃。馮明珠身子微探向屏幕,不住地說:「很羨慕點校員可以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名作,我已經開始期待在台北隔著展櫃細品這幅作品。」大約5分鐘後,畫面依然定格在此,工作人員不時用數碼相機拍攝著細部。據知情人透露,總長度51.4厘米的《剩山圖》此次點校持續時間至少3個小時。

4.2 畫卷投保

  為了即將的旅行,浙江省博物館為《剩山圖》定製了運輸箱,箱子上加裝保險鎖並貼上封條,由專人保管專人押運,並投保15億元人民幣保險。由於是赴台灣的兄弟博物館展出,為了兩岸的互信與團結,調低投保價格至15億元人民幣。「這是無價之寶」,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認為投保15億元並不代表《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本身的價值,《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估價在500億元人民幣以上,它的價值則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即使是旅途中,《剩山圖》也必須恆溫恆濕保存。」王軍透露,展出時要求則更苛刻,溫度控制在20℃至24℃之間,濕度要在58度至63度之間。

  另外,一同登上旅途的還有11件大陸文物。王軍介紹,這次《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的展品為83件,其中大陸提供的12件展品除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剩山圖》等3件外,還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4件、上海博物館館藏的2件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各1件作品,這些展品全都與黃公望或《富春山居圖》相關。

4.3 畫卷鑒定

  目前,《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均是各自獨立畫軸,其中《剩山圖》在明朝時期曾經進行過重新裝裱,邊緣火燒痕迹被剪裁掉了,所以略窄;《無用師卷》的畫作部分則已經被題跋、著錄等後世添加包圍在捲軸中部。因此在同一個展櫃中展出時,如果觀眾細看可以發現,兩幅作品的色澤等方面會有差別。六個曾經被火燒傷的痕迹,成為兩件畫作的「親緣鑒定」。

  「六個火燒洞中,前兩個都在《剩山圖》上,第三個則是一半在《剩山圖》上,一半在《無用師卷》上,第四個到第六個洞都在《無用師卷》上。」台北故宮書畫部負責人何傳馨用手比劃著解釋,為了實現最大限度的合璧,我們將這幅畫放置在一個略微傾斜的展台上,觀眾可以同時看到展櫃中的兩幅作品和背景牆上復原的完整版。

  目前,這幅已經分割361年的中國山水畫「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圖》展位已經確定—台北故宮第2110號陳列室。「作為最重要的一件展品,這幅圖將被擺放在展廳進門的顯要位置。」同時,展廳內還將通過3D技術,再現黃公望和這幅作品的傳奇。

  預計參觀人數突破70萬人

  除了這幅作品,此次大陸參展的展品幾乎件件有故事。比如故宮博物院藏的一幅明代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就曾被乾隆鑒定為真跡,並在畫上加蓋玉璽,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反而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才翻案,辨明真偽。

  馮明珠介紹,《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將持續4個月。展覽分成兩期,第一期從6月1日至7月底。第二期是8月到9月初。《富春山居圖》合璧展覽在第一期中展出,揭開兩岸文化交流新篇章。

4.4 抵台檢測

  據台灣《旺報》報道,深受兩岸矚目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6月2日將在台北故宮登場,包括《剩山圖》等12件借自浙江省博物館的文物,目前已運抵台北故宮,同時完成文物檢測手續。

  台北故宮表示,依照原訂計劃,檢測手續完成後,將於25日舉行開箱儀式,但有鑒於文物年代久遠,甚為脆弱,在保護的前提下,直到6月1日開展前夕,才會在展場上對外曝光。

  台北故宮書畫處處長何傳馨指出,布展工作已經啟動,此次合璧的《無用師》與《剩山圖》將同櫃展出。

  據悉,為配合特展,在古文物之外,台北故宮將運用新科技,打造5件數字版的《富春山居圖》。數字版由台北花博夢想館設計團隊之一的「青鳥新媒體藝術」執行,藝術家林俊廷表示,作品包括大型數字互動裝置,《富春山居圖》的數字版複雜度更甚花博夢想館,光是一件作品就動用了42台投影機,希望以數字效果更生動地呈現山水意境,同時充分說明黃公望的技法、師承等。

  此次特展展出83件文物,台北故宮71件,大陸借展12件,6月1日開幕儀式,兩岸出席貴賓,包括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台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

4.5 展出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將於今天(2011.6.1)上午10時在台北故宮晶華三樓宴會廳舉行。分隔360年之後,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終於重相逢。

  為呈現黃公望的繪畫師承,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此次特展規划了6個單元,將分兩期展出。第一期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的書畫珍跡」、「富春山居圖臨仿本」、「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4個單元;第二期為「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及「黃公望傳稱作品」等單元。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6張)台北故宮書畫處處長、本次展覽策展人何傳鑫告訴人民網記者:「『剩山圖』和『無用師卷』會在台北故宮最主要的書畫展覽室210陳列室展出,在這個陳列室裡面有一個柜子,大概有1640多公分,剛剛好就是把這兩卷布置在展櫃裡面。不過,兩個手卷不會粘在一起,我們會在背景牆面做大的電子合成輸出圖,顯示這兩卷的合璧情況。」

4.6 見證

  大陸方面出席的人員有中共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中國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等,台灣方面的人士有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香港方面有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等。開幕式結束後,兩岸三地嘉賓會同赴展場,見證歷史時刻。

5 合璧展出 編輯本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10年發表談話,以希望《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暗喻海峽兩岸分合使此作聲名大噪。2010年4月中國大陸並發行合體郵票,但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聲稱並未受予「無用師卷」之版權。

  本圖前後兩段分隔361年之後,「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於2011年6月2日在中華民國(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在開幕式中,中華文化總會長劉兆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廣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百里,及中國大陸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等出席。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合璧亮相的富春山居圖,兩幅真跡並不是連接在一起,而是同陳列在長16米的柜子內,右段先擺「剩山圖」,中間是題跋,左段再擺上「無用師卷」,對側則展出臨仿本「子明卷」,為滿足民眾想像,故宮特別將兩幅複製畫連在一起,立於柜上。特展分為兩期,第一期2011年6月2日到7月31日,展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並規畫「黃公望的書畫珍跡」、「富春山居圖臨仿本」、「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四個單元。第二期從2011年8月2日到9月5日,分「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及「黃公望傳稱作品」單元展出。

  主辦單位為中華民國 國立故宮博物院,協辦單位為廣達文教基金會、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浙江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雲南博物館,主辦媒體為鳳凰衛視,贊助單位為台達電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麗訊、聯合報系、法蘭瓷、故宮藝奇典藏。

6 畫作之跋 編輯本段

  作者:黃公望

  正文:

  兩至正七年(1347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授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剳,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銳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1350年)歇節前一日,大痴學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

7 紀念品 編輯本段 7.1 同名郵票

  2010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已正式批複同意,將《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放在誕生地富陽舉行。據了解,富陽早在1985年就向國家郵政部門提出申請,要求發行《富春山居圖》郵票,之後又曾分別於1992年、1995年、2002年多次申請。2004年,經國家郵政局批准,以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剩山圖》(《富春山居圖》前半卷)為藍本的「富春山居圖」個性化郵票曾在富陽首發。而此次發行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以《富春山居圖》整幅畫卷為藍本,共6枚,全套面值9.30元,郵票規格為60×30毫米。

  在2010年3月20日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上,不僅有《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放大版)首發揭幕,來自大陸和台灣的畫家也將再次揮毫共作《富春山居圖》,并力爭舉行「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真跡到富陽圓合的邀約儀式。

8 辭賦作品 編輯本段

  魯南辭賦協會主席韓邦亭先生創作了《富春山居賦》,全文如下:

  乾坤浩浩,華夏泱泱。江山壯麗,民物蕃昌。巧奪造化之美,彩映人文之光。於是騷人作而文辭雅,大匠出而楮墨香。樂奏新聲,歌飛鼎盛之世;輝生長卷,韻起富春之江。

  遙想子久援毫,攬千丘於神品;奇思出類,為百代之標程。名重四家,偏多燕趙之豪氣;胸懷萬壑,幾許晉宋之高風。年近八旬,始成巨制;時經三載,久負盛名。

  觀夫《富春山居》一圖,其筆也蕭散,其氣也疏明。其墨也蒼老,其境也幽清。狀林泉而深秀,擷雲水之空靈。樹擁村舍,水漫沙汀。漁舟泛碧,杳靄無聲。涉平溪而波漾,經野渡而煙生。石蒼古以明潔,原為地設;木華滋而清潤,自是天成。古意顯精思,才接北苑;神品歸正脈,藝貫南宗。寫翠微以傳世,覺宇宙之無窮。是謂畫中之《蘭亭》也。

  斯圖既成,藏家振迅。復有綠草經秋,黃楊厄閏。嘆西園之多舛,悲東海以揚塵。吳洪裕徒似葉公,真跡就火;乾隆帝全無風雅,贗品成真。而後佳構飄零,一存寶島之北;名圖輾轉,一在西子之濱。異地聯輝,長隔碧海;遙山同脈,當慰素心。

  於今劫灰已冷,盛世洪休。情牽總理,意矚神州。寄深情于海峽,名家聯袂;期國寶之合璧,勝景同游。美政傳乎百族,多添麟鳳;長風駕於兩岸,喜馭驊騮。龍胄歡呼,承瑞露於天外;鴻祉共慶,布嘉聲于海陬。興定國之懋業,多邁古之新猷。沐和風而清玉宇,觀大卷以壯金甌。

  於是歌曰:樹豐碑於藝苑兮,重此奎章。期寶鏡以重圓兮,馳譽十方。續炎黃之盛舉兮,喜上康莊。聚三荊而共語兮,其樂未央!

  純銀紀念磚

  2010年,正值《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周年之際,為重現稀世珍寶,重現「山水第一神圖」——《富春山居圖》傳世風采,中國聯合網路通信有限公司特推出國寶《富春山居圖》純銀紀念磚,首次以純銀紀念磚的形式將國寶畫卷完美「合璧」,完整呈現在世人面前。

  2010年,正值《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周年,有感於國寶《富春山居圖》的傳奇經歷,童友明大師欣然接受邀請,半個世紀多的造幣經驗,一腔國寶情懷盡情釋放到這套國寶《富春山居圖》純銀紀念磚上。

  銅雕紀念卡

  2011年6月1日,當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在台北首次合璧展出之時,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兩岸文化使者」朱炳仁先生設計創作的限量珍藏版《富春山居圖》銅雕藝術電話卡也在浙江杭州的「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內首發,朱炳仁大師現場簽售,吸引了眾多收藏愛好者的關注。銅雕藝術電話卡

  這套銅雕電話卡以《富春山居圖》整幅畫卷為藍本,套卡採取八連張的形式,其中首枚為「剩山圖」,另7枚為「無用師卷」拼接組合。銅雕卡運用了刻銅藝術、鏤銅藝術將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蘊意於銅片之上,再進行氧化色彩處理,使卡片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藝術層次感。

8.1 高仿合璧版

  紀念《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年

  著名書法家劉藝先生親筆題跋珍貴發行

  六位國學泰斗題跋為紀念《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年,經台北故宮博物院首次以原作授權,中央文史研究館出品,三百年書畫老字號「榮寶齋」按原作1:1完美合璧。中央文史館館長袁行霈及歐陽中石、沈鵬、侯德昌、程毅中、傅熹年、舒乙六位國學泰斗在高仿合璧版《富春山居圖》上珍貴題識。《富春山居圖》融匯古劉藝題跋今名家的所有墨寶悉數保留,已成為當代書畫藏品中的曠世奇珍。「榮寶齋」按1:1全卷高仿,筆墨的暈染,細若髮絲的線條淋漓盡顯,確保書畫與真跡的精、氣、神、韻完美一致,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現任中國書協顧問的劉藝先生見到首次合璧的《富春山居圖》時激動不已,即興提筆在卷首題跋「丹青國寶,山水合璧」,十分珍貴。劉藝先生真跡題跋版《富春山居圖》限量發行200套。


推薦閱讀:

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
《江山秋色圖》:青綠山水的又一傳世經典
#傳世#大明朝的二十八個瞬間-今日頭條
宋 許道寧傳世經典《漁父圖》高清詳解
唐山:《紅樓夢》,是傳世經典還是拙劣之作?(2)

TAG:中國 | 富春山居圖 | 名畫 | 傳世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