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春釣鯽魚

野釣鯽魚,要想易中多獲,除了必須堅持小鉤、細線,「輕」組合外,在技法上,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按四季節氣選天時  春天:農曆正月立春到雨水節前,雖大地已開始復甦,但即使鯽魚較其他魚種相對耐寒,可由於天氣氣溫尚未達到這季中15~22℃最佳時段,水溫也還停留在它最低攝食水溫5℃的極限以下。所以,這期間,釣者還不宜用「春天到了,魚好釣」的理念來認識而忙於出釣。  一旦進入二月驚蜇到立夏前的穀雨,由於氣溫日漸上升影響水溫達到5~20℃以上正適合溫水性鯽魚的生活環境,即使其中有段產籽過程,也特別活躍好釣。釣者可天天釣,全天釣。  夏天:在農曆四月底的立夏後,小滿前,尤其是陰天和小雨天氣,仍適宜垂釣。但在五月夏至前後的「三伏」暑天,就南方而言,絕大多數地區日氣溫都在35℃以上,甚至更高。這期間除了上午10點鐘前和下午5點鐘後,中午時分的氣溫、水溫根本不適合釣魚,釣也難獲。  秋天:雖是第二個釣魚的黃金季節,但剛立秋的農曆七月上旬,氣溫與盛夏還相差無幾,水溫也未明顯下降。這期間除了早晚各兩、三個小時之外,中午也不適合釣魚。  但到了八、九月份秋分後至立冬前的霜降,特別陰天或小雨和有東北風、東風及東南風的天氣,才是真正的「黃金」時節。  冬天:農曆十月初立冬至小雪期間,雖已進入冬季,但全天水溫還沒有下降到不適合鯽魚生存環境的5℃以下,一般還能釣獲。可到了大雪後的隆冬,除晴天中午11點後到下午4點鐘前幾個小時外,其餘時間根本不宜出門垂釣。   按水體環境擇地利  鯽魚屬廣譜性魚類。在自然水域雖常常能見,但並不等於處處都有,即使最活躍的春秋兩季,也有它們一定的活動範圍和棲息集聚之地。故在釣場它根據表面水體來選擇水下藏魚的有利位置。一般可按以下幾種情況來考慮。   1. 寬河釣窄窄釣寬,不佔凸地就占灣。這是因為若水域特別寬大,尤其在一年中的春秋兩季魚兒比較活躍時,鯽魚多愛竄至窄處游弋覓食。反之,要是水面過於狹窄,它們又常居寬處隱蔽藏身。凸地,向河心延伸,這更是魚兒上下游弋的必經之路。灣處,水草密集,浮游生物較多,且能避風躲浪,恰是它們覓食棲息的安全港。   2. 方正池塘釣四角,長堰直岸釣中間。選擇池塘四角,是鑒於四角常常是魚兒沿岸游弋至轉換方位彎角時,多有逗留的習性。且此處不管風向如何,始終有兩角處於下風口,天然浮游生物較多。尤其養殖塘的進水口、餵食台,洗衣淘米的位置更佳。水面無凸凹的長堰直岸,除冬春可以選擇堰頭、堰尾外,夏秋魚兒多在中間兩岸的壁坎處游弋覓食。   3. 岔河流水釣進口,挨到草邊去下竿。岔河、主支流進水口,流水彙集,天然浮游生物甚多,尤其若是灘腳且有上游魚兒愛戲水而下,下游魚兒想逆水而上的習慣。釣魚挨草。這是因為草叢周邊自然食料豐富,氧氣充足,水流平緩。對魚兒產籽、夏避陽、冬取暖都有益處,是它們四季棲息的安居之地。   4. 深淺水界找坑塘,亂石橋墩樹下邊。河面兩岸大石處,河床底下有亂石的地方和橋墩旁,大樹下,一般水都較深,是冬夏兩季大鯽魚的藏身之地。深淺水位交界處,河底必然有坑塘。俗話說:「河底有塘就是『窩』,塘塘裡頭鯽魚多」。在這裡下竿,准能豐收。  按泳層深淺換釣法  鯽魚,屬底層魚,一般只宜底釣。但由於受季節和水溫環境影響,也並非常年都在底層活動。  春天,鯽魚產籽期間,雌魚都在草面產卵,而雄魚也就結伴相隨,離開底層。當雌魚分娩後需要大量進食時,它和雄鯽一樣,本來入春後,草叢中就有很多青嫩的藻類植物和水生昆蟲可食,就不會又沉入水底去攝食。所以,這時候,釣者若用長竿、短線,穿掛略露鉤尖的半截蚯蚓,在草叢中僅挨水面,對準魚頭,採用「擱提喂釣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天,尤其是盛夏的中午時分,當水中溶氧量大大減少,在「夏釣深」也難釣到魚的情況下,按此時鯽魚普遍在上水層游竄的習性特點,把「底釣」臨時改成10~15厘米的水位實行「浮釣」,就會有效改變魚不咬鉤的狀況。  按食性變化用釣餌  鯽魚的食性變化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除喜歡微甜、腥香、濃香型食料外,還有夏秋偏素,冬春偏葷的習慣。二是某種食性偏愛在一處長時間受到另一種食料環境影響後,能隨之改變成「大眾」口味。也就是,在同一水域,尤其是同一區段,不管魚兒當時是偏葷也好,吃素也罷,大多數甚至所有人一直都用「葷」或「素」中的某同一種釣餌,若自己仍堅持單一不變,效果就肯定遜色。鯽魚釣餌,主要可選擇以下幾種。  葷餌:用紅色斑馬蚯蚓最好。但不要求一定太粗,只適宜火柴棍大小,否則會影響魚兒咬鉤;夏秋,在糞池或水坑,撈取孑孓拌細篩過的煤渣。用米湯調和,捏上鉤後,再用細棉線纏牢。這種「十里香」釣餌雖然麻煩但比蚯蚓更勝一籌。此外肉蛆、小青蟲也可,效果次之。  素餌:除商品餌外,胡豆粉是傳統素餌之極品,它澱粉足、黏性強、微甜、清香,很討鯽魚喜歡。常用的還有米飯和用麵粉、玉米粉等調製成的釣餌更為普遍,也挺有效。  按異常狀況找問題  野釣鯽魚,隨時隨地都會出現異常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撒窩下竿後,一直不見有任何反應。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有三種原因:一是位置沒有選好,水下根本沒魚。若果真如此,應考慮換窩;二是挨草邊撒窩,明草下面或許有你看不見的暗草,喂料全部撒落在草上,沒有被魚發現。應用空鉤前後左右反覆探測,真有暗草,要重新撒喂或換窩;三是釣餌不「對路」,尤其若發現窩裡有魚星而不咬鉤,要馬上更換釣餌。   2.起竿獲魚,突然就不見它咬鉤。這種現象,也有三種原因:一是鯽魚本身就是成群結隊,四處游竄,把它們「一夥」釣了後,另一群還沒有進窩,要耐心等待;二是或許窩裡有其它水生動物干擾,若有黑魚之類的兇猛性惡魚會攆散鯽魚,釣者應注意觀察窩裡窩邊跡象,必要時只有暫停下竿,讓它離去或者換窩;三是有鯉魚、草魚之類的大魚進窩,要是發現有它們的魚星,要立即換用釣具、釣餌,臨時改釣大魚。   3.非小雜魚鬧窩,但又老是揚竿不中。其原因在於:一是提竿過早,魚還沒有銜餌進嘴,要準確地把握好提竿時間;二是或許鉤鈍,要檢查換鉤;三是用鉤太小或鉤門太窄,也應考慮另換;四是穿餌臃腫,素餌硬質或捏的顆粒狀太大而阻塞了鉤彎的鉤門,致使鉤尖沒有刺進魚嘴。要注意調整餌的形狀大小

鯽魚分布廣,繁殖快,耐受力強,食性雜,喜愛群游,常棲息在雜草叢生地,到有腐殖質的水底覓食。鯽魚膽小而警覺,稍有驚動即逃。同時,鯽魚還常因氣溫的變化而游戈於不同水域,並隨之改變其食性。它在產卵期也不停覓食,故一年四季從早到晚都能釣到鯽魚。這就要求垂釣者,不但要選好釣位,而且要採取適宜的釣具和釣餌。所以,釣鯽魚是初學釣魚的起點,也是檢驗運動員垂釣技藝的重要標誌之一。無論怎樣先進的經驗,都不可生搬硬套,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採取相應措施。1.深秋冬初浮釣鯽魚。鯽魚原本是底魚,怎麼可以進行浮釣?這是在特定條件下採用的一種垂釣技法。由於這個季節氣溫逐漸降低,魚兒很少遊動。但假如在向陽背風的高崖下銀光閃閃的水域,刮著1~2級西南風,在11~14點這段時間裡,水面溫度稍高,水中溶氧量較多,常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鯽魚浮遊戲耍,曬太陽,有的把背鰭露出水面一動不動(稍受干擾便立刻下潛),這正是浮釣鯽魚的好時機。垂釣時,最好把釣位選在有柴草或沙丘的隱蔽處,用長竿短線,不用墜,不加漂,裝上蚯蚓餌,再蘸點香精,輕輕地、慢慢地把餌鉤送到魚群的近岸方或側邊處,不可送到魚群的中央,以防魚上鉤後把魚群驚散。釣群浮鯽魚,必須由近及遠,魚上鉤後,千萬不能讓它鬧水,抖竿刺魚後,快速向岸邊或魚群的側緣拉。一般情況下重15O~ZOO克的鯽魚上鉤後用不著溜,可直提上岸。假如投鉤後魚兒仍在曬太陽或吸氧,尚未發現適口的釣餌,可輕輕上下提拉或輕抖竿顯示釣餌,提高其可見度,誘魚上鉤。注意手不能離竿,有手感就抬竿,抬竿就得魚。當把一個釣位的群游鯽魚快要釣光時,應撒上製備的羊油拌麥麩誘魚。由於羊油不沉水底,會被吹到漂浮物或水沫子的邊緣,與竿梢下的浮游餌鉤彙集在一起,又可形成上魚的小高潮。2.釣拱。在炎熱的夏天,有的池塘長滿浮萍,特別是沿岸水域生長得尤為茂密。當扒開一個洞,想要打窩時,一會兒又合上,很難下鉤。在這種環境中,釣拱是最理想的。所用釣具很簡單:一根長竿,掛上從竿捎到餌鉤長約4O厘米的短線,不用漁漂,不上漁墜。這種釣法,全憑認真觀察和主動出擊。當聽到「吧噠、吧噠」的聲響時,多是鯽魚吞食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常能看到聲響處有鯽魚拱動浮萍,或凸起一個浮萍包,甚至伸出頭在水面吸氧。遇到上述現象後,就要不失時機地把餌鉤送到鯽魚活動處。如果遞鉤後,沒見魚上鉤,要上下提拉釣鉤,以此誘魚和顯示釣餌可見度。如有手感就提竿,提竿就得魚。這種釣法,上鉤魚個體較大,小的極少。釣拱,全靠耳聰目明、手技動作迅速,切忌釣翁群集,高談闊論。因魚受驚不起拱,所以防止各種干擾很重要。應把釣位選在寧靜處,便於聽「吧噠」聲,觀察「凸包」或「浮頭」。有時這些動態可能是青蛙所為,但它的特點是拱著浮萍跑,一拱一條線,而鯽魚則是上下拱動。對此,要注意區別。3、「春釣淺灘」。我國北方過了清明之後,在池塘的背風向陽坡下,可化出一塊無冰明水區。此處水溫稍高,溶氧較足,經過漫長饑寒交迫「貓冬」的鯽魚,常到此水域覓食或曬暖吸氧雖然個體較小,但警覺性很高,稍受驚動就逃之夭夭。如果能找到隱蔽處,力求避免人影和釣竿晃動把魚驚跑,可取得較好的垂釣效果。釣位只能選在背靠高坡的向陽背風處,才有冰凍融化後的明水區。勘探明確、選准釣位後,最好頭天傍晚喂好窩子,第二天的1O點鐘以後再去垂釣,往往能高興而去滿意而歸。如果釣位前沒有沙丘或土堆供隱藏身體,最好人工架設草堆,或用近似岸色的布或草袋等物措一個隱蔽所,否則,魚受驚後,打窩的誘餌再好,它也不敢來吃。要根據地形或隱蔽所的距離,來選擇釣竿的長度。如距水面近,用小短竿操作為宜,比較靈便。如距水面較遠,竿也要相應加長。不用砣,不加漂,全憑手把竿的感覺來判斷提竿時機。這個期間的鯽魚咬鉤輕微,必須選用小而鋒利的漁鉤,裝餌不超過大米粒大,裸露鉤尖。隨著天氣漸暖水溫升高,可逐步向塘內延伸釣點,同時加墜、加漂,可一直釣到在淺灘有雜草生長、小滿以後。其釣獲量,也隨著水溫的不斷上升而增加。鯽魚屬鯉科類,分布較廣泛,食性雜,在江河,湖泊,水庫都有它的蹤跡,鯽魚的生命力,繁殖力特強,生長快,喜結群,是釣魚愛好者喜愛釣的對象魚,有著:釣魚不釣鯽,不是好釣手之說,鯽魚是淡水魚中,警惕性,靈活性特強的一種魚類,鯽魚喜在江河,湖泊,水庫有水草處,水底凹處,枯木葉多的地方棲息,覓食,媳戲,對氣候溫差十分敏感,不穩定的氣候會直接影響鯽魚的進食,選擇好的天氣垂釣通常都會有好的收穫,鯽魚的旺盛進食一般是在風和日麗,雨後,天暖,氣溫相對穩定的天氣,應選擇水草邊,枯草濃密的水域中間或邊沿垂釣,有著:釣鯽不釣草,等於瞎釣之說,鯽魚吃食的漂象是,輕點然後是頂漂,或是下沉一目上頂一目,以下是幾組天然魚餌的配方,都有著不同的釣效,僅供各位參考.<一>葷餌1.取白蛆250克洗凈,然後用開水將之燙死,放在太陽底下曬至七八分干,裝入有密封好的瓶子里,加入米酒或曲酒50克,蜂蜜50克,大蒜泥25克,泡製兩個星期以上就可垂釣了.2.材料:取紅蟲250克洗凈,再配與蜂蜜,25克,現泡現用.釣法:取自行車的氣門芯橫著剪下一個小膠圈,找一個化妝用的眉夾套在小膠圈上,用魚鉤鉤住膠圈的另一邊然後拉開成三角形狀,按在紅蟲里用魚鉤將膠圈從眉夾里拉出,魚餌就掛好了.3.取小條紅蚯蚓若干,放在偏乾的泥里,不給進食,若干天后,使其變得身子又紅又瘦又長,然後將之取出洗凈,用米酒,麝香若干泡至將死,垂釣時,將之穿在魚鉤上,任憑小魚咬上幾口也咬不爛,.<二> 素餌{1} 材料:麥麩50克,花生粉{榨過一次油的}50克,玉米粉50克,蜂蜜10克,麵粉若干製作方法:將麥麩,玉米粉放在鍋里炒香,再摻與花生粉,蜂蜜,麵粉用垂釣的本塘水和餌.此餌特徵: 此餌芬芳香甜,鯽魚最喜食之..{2} 材料:糯米粉50克,麵粉25克,白糖10克,蜂蜜10克,大蒜泥10克製作方法:首先將糯米粉,麵粉用白糖水調和,放在蒸籠里蒸熟後加入蜂蜜,大蒜泥用垂釣區的本塘水和餌.此餌的特徵:淡清香的蒜味魚餌,是肥水塘里鯽魚喜好之物.{3} 材料:花生粉{榨過一次油的}50克,芝麻渣50克,蠶蛹粉15克,奶粉10克,紅糖10克,製作方法:將紅糖放在鍋炒至剛好有煙冒起,然後放入花生粉, 芝麻渣,蠶蛹粉,奶粉,按1:1放入水和勻既可.此餌特徵:濃香味甜,軟而不散,香而不膩.{4} 材料: 麥麩50克,花生粉{榨過一次油的}50克,家禽血50克,大蒜泥10克,紅糖15克製作方法:首先將麥麩放在鍋里炒香,然後再炒紅糖至剛有煙起,再加入炒香了的麥麩, 花生粉,家禽血, 大蒜泥,若干水和勻既可.此餌特徵:腥香味濃,此餌用來垂釣鯽魚及佳.垂釣鯽魚時漂,墜,線所裝配的釣組一定要靈敏度高,怎樣才是靈敏呢?慨括一句話就是,小鉤,小漂.小線,小墜,釣餌剛好觸底.鯽魚吃餌送漂時如不及時提桿刺魚,它就很快會吐餌,及少是拖漂走的,正常情況下點動一兩下就會送漂,規律性很強,這時提桿必有所得,有時也會上頂一目或下沉一目,如不及時提桿,鉤上的魚餌多半已被吃光了,和餌時,餌團宜軟不宜硬,可根據魚的大小上餌,大魚上大餌,小魚上小餌,用粉餌釣鯽魚尤應注意餌團的大小。

無論怎樣先進的經驗,都不可生搬硬套,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採取相應措施。

1.深秋冬初浮釣鯽魚。

鯽魚原本是底魚,怎麼可以進行浮釣?這是在特定條件下採用的一種垂釣技法。由於這個季節氣溫逐漸降低,魚兒很少遊動。但假

如在向陽背風的高崖下銀光閃閃的水域,刮著1~2級西南風,在11~14點這段時間裡,水面溫度稍高,水中溶氧量較多,常常可見

到成群結隊的鯽魚浮遊戲耍,曬太陽,有的把背鰭露出水面一動不動(稍受干擾便立刻下潛),這正是浮釣鯽魚的好時機。垂釣時

,最好把釣位選在有柴草或沙丘的隱蔽處,用長竿短線,不用墜,不加漂,裝上蚯蚓餌,再蘸點香精,輕輕地、慢慢地把餌鉤送到

魚群的近岸方或側邊處,不可送到魚群的中央,以防魚上鉤後把魚群驚散。釣群浮鯽魚,必須由近及遠,魚上鉤後,千萬不能讓它

鬧水,抖竿刺魚後,快速向岸邊或魚群的側緣拉。一般情況下重15O~ZOO克的鯽魚上鉤後用不著溜,可直提上岸。假如投鉤後魚兒

仍在曬太陽或吸氧,尚未發現適口的釣餌,可輕輕上下提拉或輕抖竿顯示釣餌,提高其可見度,誘魚上鉤。注意手不能離竿,有手

感就抬竿,抬竿就得魚。當把一個釣位的群游鯽魚快要釣光時,應撒上製備的羊油拌麥麩誘魚。由於羊油不沉水底,會被吹到漂浮

物或水沫子的邊緣,與竿梢下的浮游餌鉤彙集在一起,又可形成上魚的小高潮。 2.釣拱。

在炎熱的夏天,有的池塘長滿浮萍,特別是沿岸水域生長得尤為茂密。當扒開一個洞,想要打窩時,一會兒又合上,很難下鉤。在

這種環境中,釣拱是最理想的。所用釣具很簡單:一根長竿,掛上從竿 捎到餌鉤長約4O厘米的短線,不用漁漂,不上漁墜。這種釣

法,全憑認真觀察和主動出擊。當聽到「吧噠、吧噠」的聲響時,多是鯽魚吞食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常能看到聲響處有鯽魚拱動

浮萍,或凸起一個浮萍包,甚至伸出頭在水面吸氧。遇到上述現象後,就要不失時機地把餌鉤送到鯽魚活動處。如果遞鉤後,沒見

魚上鉤,要上下提拉釣,以此誘魚和顯示釣餌可見度。如有手感就提竿,提竿就得魚。這種釣法,上鉤魚個體較大,小的極少。釣

拱,全靠耳聰目明、手技動作迅速,切忌釣翁群集,高談闊論。因魚受驚不起拱,所以防止各種干擾很重要。應把釣位選在寧靜處

,便於聽「吧噠」聲,觀察「凸包」 或「浮頭」。有時這些動態可能是青蛙所為,但它的特點是拱著浮萍跑,一拱一條線,而鯽魚

則是上下拱動。對此,要注意區別。

3.「春釣淺灘」。

我國北方過了清明之後,在池塘的背風向陽坡下,可化出一塊無冰明水區。此處水溫稍高,溶氧較足,經過漫長饑寒交迫「貓冬」

的鯽魚,常到此水域覓食或曬暖吸氧雖然個體較小,但警覺性很高,稍受驚動就逃之夭夭。如果能找到隱蔽處,力求避免人影和釣

竿晃動把魚驚跑,可取得較好的垂釣效果。釣位只能選在背靠高坡的向陽背風處,才有冰凍融化後的明水區。勘探明確、選准釣位

後,最好頭天傍晚喂好窩子,第二天的1O點鐘以後再去垂釣,往往能高興而去滿意而歸。如果釣位前沒有沙丘或土堆供隱藏身體,

最好人工架設草堆,或用近似岸色的布或草袋等物措一個隱蔽所,否則,魚受驚後,打窩的誘餌再好,它也不敢來吃。要根據地形

或隱蔽所的距離,來選擇釣竿的長度。如距水面近,用小短竿操作為宜,比較靈便。如距水面較遠,竿也要相應加長。不用砣,不

加漂,全憑手把竿的感覺來判斷提竿時機。這個期間的鯽魚咬鉤輕微,必須選用小而鋒利的漁鉤,裝餌不超過大米粒大,裸露鉤尖

。隨著天氣漸暖水溫升高,可逐步向塘內延伸釣點,同時加墜、加漂,可一直釣到在淺灘有雜草生長、小滿以後。 其釣獲量,也隨

著水溫的不斷上升而增加。

轉文:十字提引釣法:在長竿短線遠點釣和長竿長線定點施釣中,運用十字提引釣法,可大大提高鯽魚的釣獲量。  傳統釣法中,炒麥麩、酒浸米豆餅粉等是常和的誘餌。無論是手拋法、罐撒法,還是袋撒法定點打窩,在水深1.5米的水區,誘餌在水下流動的情況下,均勻分布在池底的直徑為70厘米至1米。十字提引釣法是先把鉤餌投至窩點的正前方(也可在左、右前方)邊緣,在沉底後10~20秒鐘內如無印訊反應時,可將鉤餌輕輕提起約30厘米,同時向身邊移動20厘米左右再放下。如仍無魚咬鉤,則重複往身邊提引,直至窩點靠近身邊後,再把竿把鉤餌投向窩點的左邊或右邊,同時按操作要求作移動逗引。這種提引過程好像在窩子里劃十字。  這種方法可克服守株待兔似的等魚咬鉤,而主動引魚上鉤,在水質混、能見度差的水域中收效更明顯。  對口釣法:砟秋季節,在草密、水浮萍較多的水域或南方的菱塘內,到處可聽到魚兒拱食水草或吞搶草蟲的"砸、咂"聲,不時還可在稀草處看到成群的鯽魚在中層游來游去。在這種環境下,用沉底釣很難奏效,而採用對口釣法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操作方法是:選用8米長伸縮的手竿,繫上約2米長的短線,拴一隻小號發亮的朝天鉤,把浮標移至離鉤50厘米處。不要撒誘餌,可以蚯蚓或紅蟲、肉蛆裝鉤。垂釣者不能穿白色或淡色發亮的衣服,以防驚跑在上層覓食的鯽魚。整個操作過程應輕手輕腳、減少震動。釣者順著鯽魚吃草的"咂、咂"聲尋找,便可看到針兒在拱水草、浮萍。這時應根據魚兒拱草動作,把鉤餌提至鯽魚對口的前方約30厘米處輕輕下鉤。如第一次下鉤魚沒咬鉤,可輕輕在原處提放引魚,但鉤不要出水。若發現浮標應下沉而不沉,並浮著抖動或被快速拉下水時,立即提竿,鯽魚必被釣中無疑。  對口釣法還可以在春天三、四月份蘆葦塘等水域中運用。當魚兒吃蘆尖嫩芽時,能看到葦薦被撞得微微顫動,釣者只要悄悄將鉤餌放到葦茬的周圍提引,同樣可把一條條大鯽魚釣上來。  懸釣法:梅雨季節時天氣悶熱,氣壓過低,鯽魚因水底缺氧而不會沉底覓食。特別在養殖密度較高的內塘,鯽魚大多群游在水的中層。懸釣法的要點是在誘餌的配製上。酒米類快速沉底的餌料顯然不適用於懸釣。麥麩、豆腐渣等輕質、細香的餌料因懸漂在水中的時間較長,而易把處於水中層的鯽魚誘留在釣點。具體操作不太複雜,只要用大一些的浮標把鉤、餌懸起不沉度就行了。當然,使用細線、小鉤、活餌不斷地輕輕提引,及在開始時即找准鯽魚所在的泳層,也是懸釣的重要環節。

眾所周知,鯽魚是底棲魚類,但在特殊的天氣條件和地理環境下會改變泳層,池塘冬季除外,通常以晝夜溫差8攝氏度為界,低於這個溫差,鯽魚就會抬高泳層10到40厘米。這幾年我粗略的總結了幾點休閑釣時可浮釣鯽魚的情況,拿出來和兄弟們探討一下,還請多多指教!(一)水體的含氧量發生變化時:在肥水垂釣時,魚經常會缺氧,它們會浮到水的中上層,並在那裡進食,這時把鉤餌放在那裡,必有魚問鉤;還有就是清晨在水草很多的池塘垂釣,由於水生植物夜晚釋放二氧化碳,白天光合作用放氧氣,魚尋找富氧層,會到水的中上層進食;再就是夏天悶熱的時候和下雨的時候,魚也會到水體含氧豐富的中上層,這些情況我們都可以上來就找到水體的中上層,並直接在那裡施釣。(二)水體的溫度發生變化時:早春和晚秋,晝夜的溫差很大,太陽出來一兩個小時後,由於水的比熱很大,導熱慢,水體的上層溫度要高於底層,鯽魚此時會尋找富溫層,大部分會浮到水的中上層;這時在這段水層施釣比較好!(三)水體的食物含量發生變化時:我這裡說的是指自然的變化,並不是人為的用食物把魚引起來。夏天浮游生物,小蝦等鯽魚的食物常在大片的水草下游弋,鯽魚則藉助水草的遮掩,浮到水的上層進食此時釣水下20到30公分就可以;而在水體不大的池塘,有風天採用迎風浮釣,效果要好於同位上的底釣,因為水體受風的影響形成上層順流,下層逆流的對流狀態,這就使上層的事物多於下層,而隨風飄來的水面上的雜物又為鯽魚上浮攝食提供了掩護,鯽魚會成群的到水上層覓食,此時你的鉤餌落點越雜亂,浮釣的效果就越好!(四)水體的底部雜亂掛鉤時:水底雜物很多時,釣底常會出現冒魚星不上魚的情況,這時魚很難找到食物,我們可以把浮標下拉一段,釣輕微的離底,只要避開雜物就可以,如果魚誘的成功的話,釣介面的效果很不錯的!總之遇到以上的情況的時候,你只要了解你所釣水域的深度,就可以自己擬定個深度,以此深度來尋找魚的泳層,如果打十幾竿後無魚問津,上下調整浮標一次可在10到20公分,當在某一深度有魚吃餌的時候,就要在此水層多打餌,邊釣邊誘,當中魚率下降時,一次調整浮標5公分就可以,找到魚層再堅持釣下去!!!這樣要比一直釣底要好的多鯽魚分布廣,繁殖快,耐受力強,食性雜,喜愛群游,常棲息在雜草叢生地,到有腐殖質的水底覓食。鯽魚膽小而警覺,稍有驚動即逃。同時,鯽魚還常因氣溫的變化而游戈於不同水域,並隨之改變其食性。它在產卵期也不停覓食,故一年四季從早到晚都能釣到鯽魚。這就要求垂釣者,不但要選好釣位,而且要採取適宜的釣具和釣餌。所以,釣鯽魚是初學釣魚的起點,也是檢驗運動員垂釣技藝的重要標誌之一。1989年5月6日在杭州,同年5月13日在北京,海峽兩岸舉行了兩場釣鯽比賽,結果前6名均被台北隊所囊括。為此,我對台北隊的垂釣技藝進行了研究,閱讀了有關文章。他們的經驗,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l.小漁鉤、極細的線,是釣鯽魚的重要一環。這是由鯽魚膽小而警覺、個體較小的特點所決定的。台北隊所用的腦線粗O.44毫米,主線粗0.77毫米,丸袖式無倒刺漁鉤4~6號,均為日本所產。2.長腦線、立柱形兩頭帶金屬環的鉛墜、漂墜搭配適當,反應靈敏。台北隊所用的腦線長度為33~50厘米。為什麼要用長腦線?這是由鯽魚叼食的特點所決定的。在實驗觀察時,看到它的吞餌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是圍著釣餌轉,有時用身體蹭或用尾巴扇。這時反應在短腦線的漁漂上,表現為上下抖動,提竿時可能掛住魚體或魚尾,偶爾能提上岸,但絕大多數是空鉤,或鉤上掛點鱗片。這種上下抖動的現象,若用長腦線(50厘米)就會消除,漁漂紋絲不動。第二階段,經過看、圍轉、蹭或扇,感到無危險或口味適宜,將餌鈞一口吞下,叼著餌鉤起游逃走。反應在長腦線漁漂上,是迅速下沉,見沉漂就提竿,十拿九穩能得魚。沒有假信息,從來不送漂,這就是長腦線的優點。因為腦線和主線都很細,酷似蛛絲,從而解除了鯽魚的警覺,只見它頭朝下、尾朝上一口吞下餌鉤,抬頭遊走。所以,出現"悶漂"和"領漂"。這對動作比較緩慢的老年垂釣者是比較適用的,就廣大青壯年垂釣者而言,落空的機會就更少了。立柱形兩頭帶金屬小環的鉛墜,長約3.3~3.5厘米,上環與主線聯結,下環與長腦線打結,保持了原線固有的拉力強度。因為與金屬小環聯線不存在線與線之間打結。根據漁漂的浮力大小,在立柱體上增加或減少卷上去的鉛皮重量,是十分便當的,可以把漂墜搭配到最佳靈敏度。台隊的釣法是兩條腦線各掛一隻漁鉤,一長一短,上下僅差3.3~3.5厘米。好的漂墜狀況是,下面那隻漁鉤剛好擦地,上面的那隻漁鉤懸浮在水中,反應非常靈敏。我在仿效實踐中,唯感美中不足的,就是兩條長腦線極易絞在一起。為了克服此弊,可把腦線與下金屬環聯結處,各加襯一段長約2厘米的細小塑料管,從管中穿線,並固定在金屬環的兩側,使兩條長腦線分開,並保持5~7厘米的間距。3.拉直主線,為縮短提竿時間創造了條件。投鈞之後就把主線拉直,並把竿消插入水中。這樣,能抗風,防止釣竿晃動,保持漁漂的穩定性。這是台北選手的第三種做法。需要注意的是,把主線拉直後的多餘線段不好處理。為此,可將威海產45O厘米長手竿裝上導線環,安上小1O2型繞線輪,使用起來便會得心應手,不僅是釣鯽魚的常用竿,用小鉛墜能甩出 3O多米遠,釣其他底層魚,代海竿用也挺好。或在手竿柄節上裝一個塑料圓盤式繞線輪(漁具店有售),在其與竿相銜接處,夾入一小條塑料板(如廢舊的X光膠片),剪成6X2厘米的長條,固定在繞線盤與竿柄銜接處,搖盤收直主線後,把線勒入此夾縫中。假若大魚上鉤後,魚要線時又可自由抽出--拉動繞線盤倒轉。為使竿與線保持一體或不亂線,可根據竿身的長度,套上3~5條扎辮子用的橡皮筋。為了使上線下線方便,可在主線上穿入長2.5厘米的氣門心,上線時把氣門心套在等消上即可,下線時從氣門心中抽出竿梢即可收殘。經過這樣改裝後的手竿,不僅釣鯽魚時好用,釣其他魚也好用.台北隊參賽的運動員,絕大多數都是釣鯽魚專門研究團體-一"名人會"的會員,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釣鯽技術,並用比賽等各種形式進行實地訓練,對釣技精益求精,曾在世界性釣鯽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在釣具方面也比較先進,如用日本產的5.4米碳素竿,其重量僅有145克,既輕便,又有高強度。抽拉式竿架,既能調長度又可調角度。伸縮式兩節的抄網把柄既方便,又靈活。島內還有專門生產各種魚餌的工廠,有香型獨持專用於釣鯽魚的餌料。這些都是他們的優勢。 鯽魚屬底層魚,通常喜棲息在水草叢生的淺水河灣和湖泊沿岸。對各種環境有較強的適應力,深水、淺水、靜水、流水、大水面、小水坑都能生活。鯽魚不作長距離的洄遊,性文靜且膽小,喜歡合群。鯽魚有人工飼養的和自然野生的,是淡水魚中分布較廣定居性魚類。 鯽魚生活活躍的水溫一般在15攝氏度-25攝氏度,溫度低於4攝氏度時進入冬眠狀,4攝氏度-35攝氏度之間均能正常活動,垂釣水溫比其他魚類廣些。鯽魚生長很慢,常見的都在幾兩之內,上斤的重量很為罕見。目前垂釣最高紀錄是3000克。 鯽魚是釣魚愛好者喜歡垂釣的一種對象魚。近些年來,隨著釣魚活動的廣泛開展,釣魚競技比賽也日益增多,鯽魚又成為比賽中常見的對象魚種。釣鯽高手不斷湧現,釣鯽經也越來越豐富。 鯽魚的食性廣而雜,葷、素都吃。葷的主要有蚯蚓、紅蟲、沙蠶、搖蚊幼蟲、小螺、小蝦等等;素餌包括飯粒、玉米麵糰、豆麵糰,顆粒粉等等。目前市場上出售的釣鯽專用餌品種繁多,尤其專供競技釣的釣鯽用餌,效果更為顯著。釣鯽可分自然水域和人工池塘兩個不同水域。 一、自然水域釣鯽 在河川、湖泊、溪流水域釣鯽,道德要根據季節、氣候來施釣。春季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垂釣,應選擇那些水生植物開始發芽處下鉤,也就是諺語中常說的「春釣灘」。夏季氣溫上升,淺水區被太陽曬得滾熱,鯽魚游向深水或有陰涼的水域,尤其是有活水的進水口,更是鯽魚喜歡遊動的地方,「夏釣潭」就是由上而來。「秋釣陰」是因為入秋之後,水質變清,鯽魚畏懼陽光,因此在受日光照射少和有遮陰處便成為鯽魚喜歡聚集覓食的場所。「冬釣陽」,冬天氣溫很低,北方水面封冬,只能冰釣,一般也是選陽面破冰下鉤;而南方水雖水封冬,但也要選向陽處才能釣上鯽魚。 以上是就季節變他而言。此外,在一天中由於氣溫變化差異,鯽魚活動水域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夏天,早晚釣淺處,中午釣深處是上好選擇。冬天,南方早晚釣深,午時釣淺。春秋天氣涼爽,大多時間在岸邊垂釣為宜。在民間,有「釣水口」和「釣頂風」之說。這是因為逆風處水面漂浮雜物和浮游生物較多,經風浪衝擊,沉沒水底易於集魚。同時,浪擊水動,溶氧充足,魚兒活躍,吃食率高。 在選點施釣時,切不可忽略那些水底雜物多的地方,那正是鯽魚隱蔽藏身之處。在江河湖泊流動水域中,水勢遇阻的倒流區域或有回灣的緩流區都是鯽魚喜歡棲息的場所,可選為釣點下鉤。 其次釣鯽魚要注意打好「窩子」。鯽魚見食即趨非常戀窩,打好窩子,常能收到豐碩的魚獲。製作誘餌的原料很多,糧食類即有米糠、麩子、小米、玉米、酒糟、豆腐渣等均可。關鍵是在配製哩一定要具有鯽魚喜歡的色、香、味。 釣鯽的釣具組合。在自然水域釣鯽魚對釣具要求不太高。不論長竿、短竿、手竿、投竿只要釣組配置好,用餌得當,提竿適時,一般都能奏效。在很多釣友中廣為使用的是長竿短線,打窩定點垂釣,命中率也很高。釣鯽魚特別要注意的是,由於鯽魚個體不、嘴也不大,膽小吃餌謹慎,警覺性高。垂釣時宜用細線、不銫餌也不宜太大。 二、人工池塘釣鯽 池塘釣鯽也分「休閑的」和「競技釣」兩種。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計算成績和是否受制於一定的規則要求。休閑釣不計成績,無壓力,不緊張,整個垂釣是在松閑中度過,處於休閑狀態;而競技釣則具有強烈的緊近感,整個垂釣處於分秒必爭、尾尾必獲的緊張氣氛中,要求參賽者精神集中、技巧嫻熟、動作迅速、麻利準確。在釣法上,競技釣鯽大多採用台灣釣法。 台灣釣法起源於台灣釣友運用、改進日本長腦線懸錘底釣釣鯽法而形成的一種釣法。它的核心是快,中魚率高,很適合競技比賽的需要,也可稱為快速釣鯽法。 台灣釣法比較講究釣具的裝備、組合和餌料的配製、使用,及施釣技巧的科學性、合理化。這種釣法尤其適合池塘釣鯽,為更多釣鯽高手採用。特點是: 1、台釣裝備。釣竿、竿架、抄網、餌料盒、魚鉤、魚線、浮漂、鉛皮座、鉛皮,甚至剪刀、摘鉤器,和專用釣箱,不論大小應有盡有。可以說凡是施釣過程,釣手離不開的、少不了的物具都一概俱全。這就為迅速獲魚,減少時間,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短竿、細線、無倒刺小鉤。鯽魚個體較小,比賽釣鯽一般均在50克左右。細線小鉤可以使鯽魚吞餌容易,無倒刺鉤,摘鉤方便。然而,在多年比賽中,為了進一步達到快速中魚獲魚的效果,很多釣手又在潛心鑽研更科學、更適合比賽的釣法。如有的採用硬調釣竿和口徑較大的主線,魚上鉤後不用抄網,可直接取魚。 2、浮漂反應靈敏。台釣中魚率高,主要反映在浮漂的靈敏度高。魚兒吞餌的信息傳送快速,反應準確,釣手只要反握時機,揚竿中魚毫無問題。靈敏度高,關鍵在選漂和調漂上。一般應和孔雀羽根和輕木製作的浮漂,這種漂,重量輕、浮力大、流線體型、穩定性強、反應靈敏,只要調整得當,魚兒咬鉤吞餌,或在鉤餌附近遊動情況都可較準確地反映出來,便於釣手掌握。台釣調漂,以漂尾露出目數為標準。一般是調四目,釣兩目。調法是:半水調漂,把浮漂拉到與魚鉤較近的距離,把魚鉤投入水中,鉤不到底,然後在鉛皮座上增減鉛皮,使浮漂上浮,直至露出四目為止,即是調即四目;釣二目是指沉底調漂,把魚銫加上餌料,投入釣點,逐步使浮漂整到露出水面兩目。當然這是就一般而言,絕非一成不變。調多少目,釣多少目合適,還應視當天氣候、魚情、水情等因素因定。最近老在野河邊上釣魚,每天都有新的發現,要想釣的多,我的經驗是:一用心,二變化.用心在於觀察,首先你要了解你所垂釣的河水情況,水深淺,水底壯況,水流,魚情,周圍環境,.......二是適時變化.不要一種釣法死守.水淺小魚少時用蚯蚓釣鯽魚不同釣法都可上魚.水深不一,小魚多時,用面餌就有講究.具體來講:我垂釣的河,雨季為流水,旱季斷流.兩岸是果園,水深0.5~3米.河中主要
推薦閱讀:

殘荷塘冬釣鯽魚的六大技巧
鯽魚不煎也能沒有腥味——紅蘿蔔栗米豬展煲白鰂
自然水域筏釣鯽魚的心得體會
野鯽魚釣法(手竿定點釣)釣魚技巧
四種釣鯽魚最經常遇到的脫鉤原因

TAG:鯽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