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詩心」再掀全民熱潮|《中國詩詞大會》

[摘要]正如木心感嘆:「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詩詞、書信均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動人美好的部分。

《中國詩詞大會》決賽,武亦姝表現沉穩,一舉奪冠。(圖源於網路)

2月7日晚,引發萬眾矚目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年度總決賽在央視播出,此前以清新、伶俐、鎮定的表現贏得外界廣泛好評的復旦大學附中16歲高一才女武亦姝,過五關斬六將,在百人團環節中戰勝了實力老將陳更,又在「飛花令」環節中力克大學語文老師王子龍,並最終在攻擂搶答環節中擊敗第一賽季的總冠軍彭敏,奪得最終冠軍,武亦姝的不俗表現令觀眾連連驚嘆。而從2016年底開始播出書信朗讀類節目《見字如面》,同樣以誠摯的感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打動了許多觀眾,被譽為近期最好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之一。

事實上,自《百家講壇》以來,由電視節目所引領的中國傳統文化熱便成為一個顯著的社會現象。近年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華好詩詞》《我在故宮修文物》等電視文化節目頻頻亮相電視屏幕,進入大眾的生活,讓中華文化的魅力大放異彩。這些節目被網友稱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激發了眾多觀眾重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更令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成為傳統文化的「鐵杆粉絲」。

1 聚焦

「滿足了人們對古典才女的全部幻想」

《中國詩詞大會》現場。(圖源於網路)

《中國詩詞大會》號稱中國詩詞的嘉年華、群英會。總決賽舉行之前,「00後」選手武亦姝就被認為是奪冠熱門,年僅16歲的她秀外慧中,思維敏捷,詩詞儲存量更是大得驚人,被網友譽為「滿足了人們對古典才女的全部幻想」。

2月7日晚的第二季總決賽中,武亦姝贏得並不輕鬆。在「百人團」環節中,古裝女孩張淼淼和新加坡華人李宜幸先後折戟,武亦姝憑藉穩定的發揮首次答滿了9道題,得到317分的高分。連續參加了兩季的詩詞大會、已做了本季三期擂主的北大理工科女博士陳更被視為最讓人「魂飛魄散」的選手。總決賽中,她一上來就以一首賈島的詩打敗了88個百人團選手,隨後頻頻獲得50分以上的高分,第六題結束後已得到306分,但在第7題的一個詩詞知識考察中,陳更意外答錯,提前出局。

隨後的「飛花令」環節中,以「酒」為題,武亦姝與大學語文老師王子龍進行比拼,兩人連續說出數十句帶「酒」的古詩詞,精彩紛呈,猶如天女散花,武亦姝再次勝出。而在攻擂階段中,武亦姝面對的是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和2015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現場媒體競賽團年度總冠軍、號稱「背詩機」的北大才子彭敏。儘管如此,武亦姝鎮靜沉穩,而彭敏卻出現多次緊張失誤,最終武亦姝攻擂成功,不負眾望,成為新一季的中國詩詞擂主,也創造了個人巔峰。

與此同時,黑龍江衛視播出的《見字如面》以書信打開歷史,邀請一批老戲骨朗讀中國歷史上的優秀書信,儘管目前只播出五期,卻已收穫如潮好評。其中,蕭紅寫給弟弟《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韓愈《祭鱷魚文》、蔡琴《讓他活在我的歌里吧》、黃永玉給曹禺《你多麼需要他那點草莽精神》、劉慈欣寫給女兒的《在時間之河的另一端》、林徽因寫給徐志摩《我不願成為拆散你們的根源》、陳寅恪寫給傅斯年《此點關係全部綱紀精神》……一封封散步在古今歷史長河乃至網路中的動人書信、情話經過現代漢語演繹,讓不少觀眾流淚,感受到美好人情和漢語的力量。

而朗讀演繹這些書信的嘉賓,都是一班演繹功力深厚的老戲骨,如歸亞蕾、張國立、王耀慶、何冰、張涵予、林更新、蔣勤勤等。除了朗讀現場的熱烈反響之外,網路點擊中的評論和彈幕也顯示出該節目的極高熱度,「朗讀的演員都很有底蘊」「最是考驗台詞功力的時候」「這聲音太入戲了」等評論,讓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2 解讀

「書信在走向消亡,但文化不會」

在《中國詩詞大會》播出過程中,有不少觀眾也發出質疑,認為比賽有單純比拼記憶力之嫌,可能會割裂了詩詞作品的整體意境和深度內涵。但也有評論指出,電視節目採取比賽形式將大眾的注意力引入其中無可厚非,通過製造「緊張」氛圍吸引關注是電視節目的製作需要。正如選手武亦姝、陳更、張淼淼等所說,詩詞不是拿來比賽的,比賽只是一個遊戲的形式,他們在參賽的過程中,是享受那種「緊張」的氣氛,感受傳統詩詞的魅力,以及通過努力看到更美好的自己。

除了參賽選手的現場發揮可圈可點之外,專家的解讀和分析同樣也是一大看點,這一環節讓人們暫時放下答案的對錯得失,豁然開朗,獲得知識。正是藉助這些文化密碼,觀眾才得以進入那一個個悠遠深邃、感人至深的歷史情景和意韻之美。

例如,關於納蘭性德的名作「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評委康震解讀稱,納蘭性德出身相家,22歲中進士,又是康熙御前侍衛,可謂「萬千寵愛集於一身」,但他的詩詞卻呈現出「風一更,雪一更」的傷感,顯示出現實和藝術的兩重性。文天祥《正氣歌》「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題目設置考察的只是一個「凜」字,而王立群教授卻指出:「中國人的精神核心是祖先崇拜,而祖先崇拜的核心是先賢崇拜。因此文天祥對於謙、岳飛等民族英雄的讚頌,傳揚的還是一種浩然的中華文化價值系統。」毛澤東《七律·長征》「五嶺逶迤騰細浪」,題目只考察一個「迤」字,但康震卻從題面延伸出更深一層的含義:紅軍在長征途中翻越了18座大山,渡過20多條大河,穿行了十多個省,平均每前進一公里就有三到四個人犧牲,歷經千難萬險才創造出人間奇蹟,但在詩詞中卻化作「萬水千山只等閑」,生動地體現出紅軍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的無畏和樂觀精神。

同樣,書信朗讀看似簡單,但從目前可以看到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封私人家書——秦國將士黑夫和驚寫給大哥衷的家書,到韓愈、夏完淳、林則徐等仁人志士的婉轉陳情,從徐志摩、蔡琴、李小龍的濃情蜜語,再到黃永玉、陳寅恪等學人的君子諍言,中華文化中的美德、風骨、情義、正氣通過屏幕傳遞四方。例如,1983年3月黃永玉在給曹禺的信中直言,「我不喜歡你解放後寫的戲,一個也不喜歡。命題不鞏固、不縝密,演繹、分析得也不透徹」,他批評曹禺「你心不在戲裡,你失去了偉大的通靈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因此他呼籲曹禺應該有美國劇作家阿瑟·密勒的那種草莽精神,並借用莎翁戲劇《馬克白》的台詞向曹禺呼喊:「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這忠直的精神打動了曹禺,曹禺將信裱起來掛在書房。再如1936年4月陳寅恪在寫給傅斯年的信中稱,因有事南下不得不請假兩個星期並申請降為研究員,陳寅恪還強調「此點關係全部綱紀精神」,顯示了一代學人的教育風骨。

正如木心感嘆:「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詩詞、書信均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動人美好的部分。因此,香港嶺南大學教授許子東表示,書信在走向消亡,但是書信里所承載的文化不會消亡,只是轉移到新的媒體上而已。

3 趨勢

新媒體互動讓文化遺產更有「看頭」

從2001年開始播出的《百家講壇》曾在全國掀起一個「國學熱」的社會文化潮流。與之不同的是,《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乃至《我在故宮修文物》等電視節目,以攻擂比賽、紀錄片的形式,選手、學者嘉賓、主持人之間的頻繁互動和詼諧發揮,電視、微博評論、視頻彈幕等互動形式,都讓傳統文化更加「親民」。

比起《百家講壇》學識淵博的袞袞諸公,《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主角已變成來自高校學生和海內外不同職業的大眾選手,百人團的「陪戰晉級」,選手的全國徵集,都讓節目的參與基礎更廣泛。同時,《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內容不再局限於少數高深的巨著,節目視角也更為豐富,通過詩詞、成語、書信、文物修復等多個角度,深入到傳統文化的各條經脈,與普通大眾的知識儲備更加吻合,也就讓節目更有「看頭」。

其中,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便以樸素、直觀的視角向人們揭示了中華文明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以及今天文物專家們「獨守千秋紙上塵」的匠人精神。一位網友評價說:「片中所有的老師傅真的令人敬佩,他們是那種所作所為會讓人為之沉靜的人。看的過程中,自己一直捏著發酸的鼻子,這是出於敬意。」

王耀慶等擔任讀信嘉賓的節目《見字如面》播出後備受好評。(圖源於網路)

這批被譽為「電視界的一股清流」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多個角度讓傳統文化綻放光彩,也不斷激發著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熱愛和感動之情。目前,《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新浪微博主頁已達到9300萬的點擊量,開播一個多月的《見字如面》新浪微博主頁已有2100萬的點擊量,《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點擊量則達到3700多萬。

另一方面,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選手的背景多樣化也拉近了觀眾和節目的距離。文言文滿分的13歲「大魔王」安慶孩童葉飛、來自河北的40歲抗癌農婦白茹雲、理工科女博士陳更、石家莊學院的大學老師兼圖書館閱讀推廣人王子龍、新加坡華人李宜幸……這些平時散布在不同社會角落的人,無不熱愛並浸淫於傳統文化,用古典修養妝點著自己的生活,塑造著自身的精神氣質。

而近期關注度爆棚的「00後」復旦附中高一才女武亦姝,在此前的比賽中以《詩經·七月》中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驚艷全場,展現了她暢讀古今的才情,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評委蒙曼評價她:「勢如破竹,蘊含著極大的爆發力。」

在蒙曼看來,《中國詩詞大會》之所以能引起共鳴,就是打動了中國人從古至今代代相傳的一顆「詩心」。參賽選手姜聞頁也認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既然懷有一顆喜愛詩詞的初心,又何須輸贏和勝負來鑒定對詩詞的熱愛。這次詩詞大會真的很贊!」

記者觀察

找到「打開」傳統文化的正確方式

今年過年期間,央視播出的2017戲曲春節晚會上,京劇演員管波、藍天、竇曉璇以及崑曲演員施夏明帶領現場觀眾做了一套別開生面的戲曲廣播體操。伴隨著熟悉的「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號令,演員們展現出種種優美的戲曲身段,引起網路和各種媒體紛紛轉發,讓許多不怎麼看戲也很多年沒做過廣播體操的網友,一下子對這個「跨界組合」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事實上,就在除夕之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到,要將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實施「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實施戲曲振興工程」等具體工作。「戲曲廣播體操」的出現可謂是應運而生。

《大學》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梁啟超也曾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年輕人的參與。而文化的「年輕化」與文化發展的新社會環境、新創製模式緊密相關。縱觀2016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匯演、南方戲曲演出季等多個戲曲活動先後舉辦,所涉劇種劇目之多、引發觀演狀況之盛為多年罕見,各地戲曲人在保護、傳承和弘揚戲曲藝術方面不斷推陳出新。

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變得更加「時髦靚麗」?以廣東粵劇院為例,該團近年來就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瞄準大學生群體,嘗試用「互聯網+戲曲」的理念吸引年輕觀眾,動漫主題粵劇《決戰天策府》、以交響樂伴奏排演的《白蛇傳·情》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走進劇場。「粵劇進校園」活動自2011年至今已舉行80多場,受眾累計達8萬人,僅在2016年就做了22場。2016年5月底,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漢語系留學生漢語節目表演中,俄羅斯姑娘塔尼婭和美國小夥子喬治表演的粵劇折子戲《帝女花》之「香夭」片斷,引發現場最熱烈的尖叫聲。今年春節前,由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麥玉清率領七顆「新星」共同演繹的粵劇折子戲專場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上演,通過「以老帶新」的形式,讓粵劇藝術生生不息。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今年廣東珠三角地區「春班」市場的回暖,越來越多「90後」觀眾為粵劇的魅力所傾倒。今年甚至還出現了年輕人花費近千元包車「追戲」的現象。這說明,對於年輕人而言,內容優秀、形式新穎的傳統文化是有吸引力的。南方日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些年輕戲迷有不少人都是因為網遊粵劇《決戰天策府》而迷上了主演彭慶華,繼而成了廣東粵劇院二團的「團粉」的。

一位「90後」戲迷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在她看來,《決戰天策府》很有視覺衝擊力,演員戲曲功底又很紮實。對年輕人來說,先激發興趣,繼而通過劇作逐步認識、了解,才是「打開」傳統文化的正確方式。這些成為「團粉」的觀眾有的還義務幫助廣東粵劇院製作網上視頻,用自己所掌握的最新技術「反哺」傳統文化。

2月6日晚,東莞金桔村上演粵劇大戲《蘭陵王》,南方日報記者還遇到了一對聞訊趕來的「90後」雙胞胎姐妹。她們表示:「整部作品非常驚艷,尤其是蘭陵王與眾將士戴上面具與敵軍對戰的武戲,難度很高,很精彩。」據她倆透露,在大學期間就迷上了彭慶華飾演的「李承恩」,後來慢慢接觸粵劇認識了許多志趣相投的同齡人,甚至還有人追著彭慶華的行程去看戲。

據業內人士透露,像青年粵劇演員彭慶華這樣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明星演員,的確對帶動演出的人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粉絲」覺得彭慶華的「帥氣」完全不輸給影視「小鮮肉」,更重要的是,他對粵劇的執著和熱愛令人動容。就像在籌備《決戰天策府》的時候,他直接在辦公室搭床,排練到深夜是常事。還有觀眾透露:「在看粵劇中不知不覺提升了自己的古典文學修養,為了能看懂去『充電』,內涵提升之後就越發能夠欣賞到戲文曲牌與戲曲做功的美。」

據悉,一部戲曲音樂劇《一代天嬌》將於2月10日、11日在中山紀念堂上演,該劇展現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的藝術之路,紅派藝術傳人蘇春梅飾演自己的恩師,麥嘉飾演馬師曾,黃百鳴飾演薛覺先,紅線女之子馬鼎盛將以類似「說書人」的角色本色出演,整個表演,結合戲曲、話劇、電影等形式於一身,採用了百老匯音樂劇的構想,一氣呵成,形式上非常創新。

蘇春梅表示,《一代天嬌》去年9月在香港首演,連演3場觀眾爆滿,反響強烈,讓她特別高興的是:「很多人看過這個戲之後,對紅老師又多了一分敬意,對粵劇又多了一絲興趣。」主創們覺得,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參與和多種形式的推廣,有機會的話還可以考慮把譚詠麟、林子祥請來「助陣」,讓更多年輕人認識粵劇、愛上粵劇。(文/陳龍 周豫 郭珊)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文化綜藝走紅憑什麼
中華好詩詞大學季第一期題庫和點評
中國詩詞大會
他棄醫從畫 24節氣圖驚艷全世界 成《中國詩詞大會》御用畫者
當春乃發生——《中國詩詞大會》眾人談

TAG:中國 | 詩詞 | 中國詩詞大會 | 全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