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對我們的現實人生有什麼啟示(一)
《藥師經》中提到藥師如來所發的十二大願,其中第一個便是「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這第一大願,便是「生佛平等願」,是說眾生與佛平等無差別。
藥師如來立下誓願說,當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要通身放大光明,猶如熾烈的火焰一樣,照亮一切世界,照亮每一個角落。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來成就德相之圓滿莊嚴、光輝明澈。
這種福德莊嚴相,使人們一見便生起無上的歡喜心,並且對修行佛法產生信心。但藥師如來更希望能夠成就一切有情眾生,使他們也具備這樣殊勝莊嚴的福德相,使凈琉璃世界的有情眾生與藥師如來自身無有差別,這便是「生佛平等願」。
藥師如來的第二大願是「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這便是「開曉事業願」。在證得無上正等覺之後,通身如琉璃寶一般,無論內外都晶瑩剔透、光潔明亮,沒有絲毫的瑕疵和污穢。這種光明能夠驅散無盡的黑暗,此莊嚴法性身巍巍不動如須彌山;這種遍照各處的光明,要比日月之光更熾烈。這光明照耀到那些苦惱中的眾生時,能夠穿透他們內心的無明,帶他們走出愚昧與黑暗,能夠隨順每個眾生的心愿,隨順每個眾生的志趣,成就他們的功德事業。
當我們越是親近智慧的光明時,我們越是能夠洞見到自心的本來面目。這本來面目與覺悟的修行者有何差別?無非是我們還處在昏昧黑暗之中罷了。
我們被無明煩惱遮蔽了自心的光明,我們看不到自心的本來面目。如同《華嚴經》中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未能證得。」
「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凈澡漱,或食,或葯,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如果遇見那些飽受病苦折磨的男女,應當用心地幫助他們保持身體潔凈,這也是幫助病患保持一份尊嚴,並且提供給藥品、食物和潔凈的水,只要誠心幫助他們,為他們誦經念咒,他們身體上的病痛就會漸漸地好轉。
就像經書里說的那樣,見到身心病苦的人,我們應當專心照顧他們,當然,即便因為種種限制無法親身照顧,至少在內心也應該為他們祈福。
在前面我們講到藥師如來所發的兩大誓願,下面要講到的是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這第三大願便是「無盡資生願」。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惡行惡念,是與物質匱乏有關的,所以他的第三大願便是希望能夠幫助眾生獲得謀生的能力,幫助他們成就事業,並且幫助眾生獲得物質生活的富足,讓一切有情眾生,凡是生活所需的皆能受用無盡。說得通俗些,就是要幫助眾生過一種豐足、富裕的生活。當人人在物質層面都能豐足起來,也就不需要靠著暴力手段去佔有物質了,這樣,人們內心的惡念便相對減少一些,世間因為搶奪物質而發生的暴力行為也就相應地減少了。
由此可見,藥師法門確實是與現實人生結合得最為緊密的修行途徑。即便內心的物質慾望再少,生活中對物質的需求再低,人也總要靠著衣食來維持生活。即便再怎麼說「四大皆空」、「無欲無求」,但我們都是生活在現實之中的人,很難做到不吃不喝去生活。更何況,追求富足安定的生活,這是人人都會有的美好願望,為何要否定呢?
只是,我們修行藥師法門,沒必要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獲取豐足的物質資源上。我們也應該返觀自照一下自己的內心,觀照一下自己的心念。
缺少物質所需,衣食供應匱乏,人會生活得很痛苦;缺少光明智慧,人就會由於缺少正確的知見而永處愚昧無明之中。
所以,藥師如來的第四大願便強調的是幫助眾生確立起正確的知見,因此也稱為「安立大道願」。經書中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如果有人犯下種種罪惡,將來墮落到惡道之中,那麼就幫助他從邪行惡道中擺脫出來,長久地安住在清凈無染的菩提道中。如果有發心修行並初有覺悟的人,那麼就教授給他大乘佛法中最為究竟的法門,讓他不再退轉而獲得無上的成就。
藥師如來的第五大願為「戒行清凈願」,經中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凈,不墮惡趣。」
如果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藥師法門中修行、受戒,或是聽聞、稱念藥師如來的名號,都能使他們得到圓滿受持。如果有眾生沒能圓滿地持守戒律,一旦聽聞藥師如來的名號,便能重獲清凈,而不會墮落到惡道之中。
這兩大誓願之中,我們應當看到一個問題,即如何訓練自己的心。修行清凈梵行的人,有可能信心退轉、半途而廢,重又跌落在煩惱痛苦的羅網之中;從來沒有想過修行的人,那就更是難以出離無明煩惱。說來說去,生起正念的是那顆心,生起惡念的還是那顆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