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造境自由的《蜀山春雨圖》

秋拍賞析:造境自由的《蜀山春雨圖》

(孫美蘭)

題款署名「一九六二年可染作於北戴河」的《蜀山春雨圖》,正當李可染山水畫開拓、創新的「轉型期」,畫風比他三十幾歲「古典期」發生巨大變化,不僅拉開了距離,而且,經過了四次長途寫生,著名的遠遊,跋山涉水,藝術創造上產生飛躍,可染自評,畫風判若兩人。這四次著名的遠遊,長途寫生,是1954年的江南寫生,四個月。1956年的長江、川蜀寫生,八個月。1957年的出訪德國寫生,四個月。1959年,桂林寫生,兩個月。面對大自然、對景寫生,積累了水墨山水寫生作品200餘幅,在現代當代中國畫史上成為空前的創舉,也為可染大師晚年「豐碑期」高峰奠定牢固的基礎。

大自然中朝、晨、暮、夕;風、晴、雨、雷;陰、陽、明、晦,千變化的氣象,給「自然之子」的畫家帶來無窮盡的靈感。50年代開始,美妙誘人的雨景,《杏花春雨江南圖》,成為可染筆下出現新意境的發端。今天,我們有幸觀賞的《蜀山春雨圖》,可以說是江南春雨的姐妹篇。春雨霏霏,詩情默默,在畫前令人留戀忘返,心迷神盪。

李可染的「印語譜」中,有「喜雨」二字,表明他對春雨的由衷喜愛。美麗、空濛,如幻如夢的江南細雨、灕江細雨、蜀山細雨、看不完,畫不盡,一一成為滲透他一生真情感懷的名篇。蜀山春雨,在可染師筆下並不多見,益顯珍貴。

在可染師畫室「師牛堂」,我有幸看到老人親手展示的一系列雨景名作:《雨余山》是恩師齊白石手跡,畫在一張包鞋紙上的,朦朧的山景,看似平淡,小畫一幅,但那「雨」的感覺極好,為可染珍藏。這小幅雨余山,成為激發可染愛雨景、畫雨景、「神采之筆」的引線。雨余山,直到他一生最後一年,依然是老畫家最喜愛的畫題之一。那筆下的雨景,畫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自由的境界:色彩設計,有暖調子,有冷調子,情致有的濃郁厚重,有的淡雅明麗。意境有的熱烈,有的清新。有時透明皎潔,淡紅初發。有時杏花成林,濃麗欲滴。不論輕、重、濃、淡,可染最喜愛的象是那方裡帶圓、柔中寓剛,正面迎來的山嶺,是那煙雨一片,朦朧裕睡,墨韻奇幻,引人進入夢界的人間仙境。《蜀山春雨圖》,就是超離寫生、自由造境的精品傑作。確乎好比白石翁,「白紙對青天」,「漏洩造化秘」,好比杜工部,「語不驚人死不休」!

如果和可染四十幾歲所作春雨江南圖比較,蜀山春雨和姐妹篇雖然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但從審美體驗角度看來,畫面喚起的視覺感受和心靈感悟,都有所不同。他那大膽的抽象和神韻美,都具有了東方寫意的表現性,並由此帶動了形式感和水墨語言的開拓、創新。這裡沒有小橋流水、漁船舟子,省略刪除了大量細節,大手筆忽然防守潑墨,濃濃墨華,潑出主體山峰,幾占直面一半以上,卻不失空靈。還不能不令人佩服、叫絕。如此這般,就讓蜀山川地深處那本來就濕潤的空氣,讓潤物無聲的春雨涵蓋了一切,籠罩了一切,浸潤了一切,這一切也就洋溢著春意,而蜀山、蜀地的春意,又是多麼可愛誘人!在大團塊濃重又空靈、淋漓又充實的山體下,掩護這靜謐的山村。黑的瓦、白的牆、紅的花樹,忽然變得那樣燦爛耀眼,又是由濃轉淡,由近及遠,遠去無垠,在迷茫的蜀山深處消失,有如夾帶這半音、滑音,一首美妙動人的樂曲呀!它引起我們情感世界深層的波瀾,美學家宗白華以哲人之思、詩人之情,強調詮釋了一個美學論點:「一片風景是一種心境」,反覆悟對《蜀山春雨圖》,我懂了,這就暗合可染師所說的意境,「意境是什麼?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山水畫的靈魂。客觀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意匠加工,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就叫做意境。」(李可染談藝)

1962年,五十五歲的山水畫家李可染,在創作《蜀山春雨圖》同一年、同時期里,完成了名作《諧趣園》、《榕湖夕照》、《灕江勝覽》和今日影響最著者《萬山紅遍》、《魯迅故鄉紹興城》。「以意選境」、「采一煉十」,以煉為主,注重主體心境的表達,進入高潮,這就是可染山水成功地轉型、將古典型山水轉化為現代型山水的秘訣。他五十歲以後的五年間(1957-1962),水墨寫意山水、水墨寫意人物,牧牛圖全面趨向成熟,個性風格形成,現代人情感、心理活動藉以傳達的新圖式、新語言符號獨備一格,建成獨特的中國畫藝術體系和山水藝術體系。

資深的作家秦牧推崇李可染;繼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之後,巍然屹立、自成一家,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若干國畫家之一。李可染的畫,贏得了千萬欣賞者的熱愛和讚美,也贏得了國際的聲譽。(《李可染山水畫集序》)

2007年10月於北京


推薦閱讀:

自由男人使用守則
《楚門的世界》——我們都不是楚門
論自由
如何使你的自由泳劃的更有力

TAG: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