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湘西浦市鎮 遺落在沅水邊的繁華往事
Pushi An Old Town by the Yuan River in West Hunan
文 圖 尹忠
周家大院的構造為三廳三井,前廳接待客人,後堂住內眷。房屋為杉木結構,窗樓隔扇、門額照壁上還雕刻著花草、鳥獸等圖案,栩栩如生。
「靈官」手執鋼鞭,口中念念有詞,忽地斷喝一聲,鋼鞭往台下一指,幾個青面獠牙的「鬼魅」便揮著刀叉、鐵鏈、銅錘衝下舞台……
每年中元節,周邊群眾都會趕來浦市,自發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抬黑龍」、賞目連、探非遺、祈福祉等,以此悼念先輩、祈求平安。
從黔南高深莫測的雲霧之中,滔滔的沅水奔騰而下,時而順直,時而彎曲,一路恣意流淌。但在這條河的中段,河水卻收斂起原來的野性,變得異常和緩、寬闊、平靜,使得一座依水而建的古鎮——浦市,也沉浸在這份寧靜之中。
沅水中游西岸的浦市,位於辰溪和瀘溪之間的一個河谷盆地中,是湘西瀘溪縣的第一大鎮。由於浦市地處要衝,周邊崇山峻岭環抱,自宋元至明清時代,這裡便成為物資聚散之地和商賈雲集之所。有古籍記載:「兩岸之間,煙火萬家,商賈輻轆,舟楫絡繹,故一大都會也……」湘西盛產的木材、桐油、硃砂、白蠟、鐵礦等物資,都從這裡發往外地;而棉花、布匹、食鹽、五金等生活必需品又從這裡發散至湘西各地。在交通便利、商賈雲集、財物聚斂的背景下,浦市的繁華可以想見。
「湘西四大古鎮」之首探訪百年老宅周家大院
明清時,在這個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古鎮里,陸續修建了3條商貿街道、45條巷弄、20多個貨運碼頭、90多家作坊、72座寺廟祠觀,以及萬壽宮、十三省會館等十數家商會建築。如今的浦市,在滿是紅磚樓房的現代建築中,沿河一帶還保留著兩條老街和數十座明清古院落,行走在老街幽巷,看當地人從容淡定的神態,感覺時針都放慢了腳步。這兩年,當地政府恢復原有的古街、古巷、古民居、古碼頭,將老街上的古建築修舊如舊,已初見成效。
浦市沿河至南向北是兩條老街——中正街和太平街,長不過2000米,寬可以過一輛小車。街兩邊滿是老店鋪,店鋪中商品琳琅滿目。老街右邊,有一間茶館,漆黑的門樓里,錯落地安放了幾張桌子,桌邊坐滿了老人,或喝茶,或嗑瓜子,或玩雀牌,好一份從容淡定。如果你有閑,就可以在茶館坐上一天。
古鎮南邊中正街盡頭有數百畝荷塘,荷葉田田,荷花鮮艷,引來無數遊客遊玩拍照。而這荷塘附近便是吉家大院和國民黨陸軍監獄舊址。這個陸軍監獄舊址過去是吉家祠堂,飛檐翹角,青瓦粉牆,監獄中還佇立著一根筆直的杉木大柱,非常值得一看。
過去,浦市的繁華造就了許多富商名流,因此,一批豪宅大院拔地而起,各條巷弄也因當地的大戶人家而得名,如余家弄、李家巷等等。目前,浦市老街還保留著二十餘座老院子,但據考證,過去浦市僅「三井三廳」的宅院就有124座之多,這些建築的歷史都長達幾百年。龐大的建築群,集中在這小小的彈丸之地,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的沉澱。
遊玩間,忽然聽到遠處飄來一陣曲調。順著曲聲走進余家弄,發現曲調的源頭在周家大院。宅院里有兩人,女主人正在吃早飯,男主人唱戲很投入。仔細一看,男主人是一個盲人,腿略帶殘疾。待他一曲唱畢,我就主動和他攀談起來。男主人叫周曉勇,他說大院是祖上傳下來的,兩百多年前,其祖上周洪椿從江西到浦市經商,開了一家「周榮順綢布莊」,發家以後修建了佔地十餘畝的周家大院。
我在院內仔細參觀,發現這座大院的構造為三廳三井,前廳接待客人,後堂住內眷,中門一般不開。房屋為上好的杉木結構,窗樓隔扇、門額照壁上,還雕刻著花草、鳥獸等圖案,栩栩如生,又因飾以桐油而顯得古樸。前廳橫樑扎著紅綢,窗樓隔扇、門額照壁上貼著大紅喜字,好一派喜慶的氣氛——原來,主人的閨女於去年十月出嫁了,現在只有他們兩口子留守,每到春節清明,周家數十位親友從各地趕來團聚。周家大院的左側廂房中,還有一間祭祖堂,供奉著周家十代先祖的牌位。
辰河高腔發源於瀘溪浦市鎮,屬戲曲四大聲腔弋陽腔範圍,素有「東方戲曲藝術的瑰寶」之稱。在表演辰河高腔的劇目時,往往會配以嗩吶、鼓、弦等民間器樂,再用高亢、嘹亮、粗獷的腔調演唱,其表演樸實、動情感人、氣氛濃厚的魅力,引來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走出老街,站在浦市的大堤上遠眺,再也不見當年舟楫蟻擁、商販鱗集的場景,只剩下寧靜——由於水運的式微,公路和鐵路的興起,使浦市漸漸失去了樞紐地位,雖然小鎮逐漸衰落,卻無意中完好地保留了過去的傳統、質樸,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湘西四大古鎮」之首。
「東方戲曲藝術的瑰寶」無聲落寞的辰河高腔湘西瀘溪縣的浦市、白沙一帶,每逢節日,或是遇上婚嫁、祝壽,人們便會從縣裡請來辰河高腔劇團唱上一番。上世紀30年代,出生於湘西的文學大師沈從文寫過一篇《滬溪·浦市·箱子岩》,文中寫到:「浦市人歡喜戲,且懂戲。二八月農事起始或結束時,鄉下人需要酬謝土地,同時也需要公眾娛樂。因此常常有頭行人出面倒斂錢集份子,邀請大木傀儡戲班子來演戲。這種戲班子角色既整齊,行頭又美好,以浦市地方的最著名。」
浦市是辰河高腔的發源地。辰河高腔的曲腔幽雅,表演樸實,富有鄉土特色,而為人們所喜,廣泛流傳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以及毗鄰的貴州桐仁、松桃、印江、思南、玉屏、鎮遠,重慶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等縣市。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戲劇演出中,較早地實現了觀眾和演員互動,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意識流藝術」。
在浦市,我觀賞了一個劇團表演的辰河高腔——「目連戲」。目連戲講述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最早演出可追溯到北宋末年。作為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目連戲不僅內涵博大精深,而且詭秘怪異,集天上、地上、陰間、佛、道、儒、人、神、鬼和巫儺祭祀等於一戲,這在戲劇中是絕無僅有的。
演出目連戲的瀘溪辰河高腔劇團也曾輝煌一時。1998年10月,劇團赴法國巴黎和西班牙巴塞羅那演出,一個月演了20場,場場爆滿。劇團獲得了巨大成功,辰河高腔也被國外媒體譽為「東方戲曲藝術的瑰寶」。
每次劇團演出前,要舉辦重要儀式——「開台」。只見台上放著雞、酒等祭祀用品,一位「靈官」燃香點燭、燒紙錢,手執鋼鞭,口中念念有詞,然後殺雞,雞血點灑於舞台四方。他忽地斷喝一聲,將碗摔得粉碎,鋼鞭往台下一指,幾個青面獠牙的「鬼魅」便揮著刀叉、鐵鏈、銅錘衝下舞台,從急忙躲避的觀眾中穿過,將角落裡預先用茅草紮好的「茅人」挑叉至台前,用符鎮住,演出方才開始。
浦市中元節是湖南省非遺節慶項目,自古以來都是當地重大節日之一。每至中元,龍獅舞、苗族跳香、辰河高腔、放河燈、儺祀祭、抬靈官、民俗踩街表演等一系列濃郁的地方民俗活動就會在浦市紛呈上演,使來賓與遊客們一覽浦市獨特的文化魅力。
儘管辰河高腔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這個戲曲文化衰落的年代,辰河高腔還是無聲地落寞了。2014年,國家認定的辰河高腔代表性傳承人向榮老人去世,此前,他曾感嘆自己已經有兩年沒進縣城的排練廳排戲了。
過去的「目連救母」總共有48本,要是唱完得花上七七四十九天。可如今看戲的人少,演出內容被壓縮成了80分鐘的「精華版」,這與老人記憶中的感覺相去甚遠。但經費緊張,人才匱乏,受眾局域化、老齡化等種種問題,都是辰河高腔需要邁過的坎,劇目精簡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傳承素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那些仍然堅守辰河高腔的人,還是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中元節「抬黑龍」祭禮浦市獨特的「鬼節」去年到浦市,正巧趕上中元節的祈福活動。浦市中元節,是當地群眾紀念祖先的節日,也是瀘溪縣代表性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每年這個時候,瀘溪、吉首、辰溪、沅陵、麻陽等縣市的群眾都會趕來浦市,並自發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抬黑龍」、賞目連、探非遺、祈福祉等,以此悼念先輩、祈求平安。
中元節這天,「抬黑龍」祭禮拉開了活動的帷幕,來自十里八鄉的民眾用若干對大鑼開道,近百人抬著幾十個歷史人物造型,全身彩妝的童男騎著馬、提著香爐,後面跟著樂隊和「抬黑龍」坐像的隊伍,數十個舞草把龍的人緊隨其後。祭禮的路上,鑼鼓喧天、鞭炮陣陣,沿途人們紛紛燒香燭迎送,最後共同祭拜黑龍,祈求平安祥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浦市,關於「抬黑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紀念唐代「安史之亂」中為國捐軀的南霽雲將軍;另一說是為紀念沐英——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義子,他死後被封為「護國黔王」,民間傳說沐英是黑龍化身。沐英當年曾帶兵經過浦市,將士對民眾秋毫無犯,買賣公平,所以當地人對他十分敬重,在他死後立廟祭祀,就是現在的黔王廟。
在浦市,地方文化素來厚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其中有屬於原始文化的「盤瓠傳說」、「苗族椎牛祭」;有屬於農耕文明的「苗族跳香」、「三月三」、「團圓鼓舞」以及眾多的民間手工技藝;還有屬於近代文明的浦市商貿習俗,凡此種種,都充分展現了浦市獨特的魅力與風采。
兩次探訪浦市的經歷,讓我想起了網上旅人所寫的一段話:「浦市就是一杯米酒,初來乍到,很難為之所動。但若長居,必會醉倒、醉透,醉得你就像踏著了前世的煙塵。」其中的滋味,讓我深有同感。
湘西苗族挑花,在藝術上的成就很高,一直受到國內外民藝專家學者的青睞,是他們研究、探索的對象,它那充滿天真的活力,具體與抽象兼有的藝術形式,樸實而單純的對比色彩,神秘而古老的幾何圖形,彰顯了湘西苗族挑花工藝的獨特。
推薦閱讀:
※德夯湘西最美麗的苗寨
※湘西.乾州古城
※湘西會戰(雪峰山會戰)
※湘西問道集錄(之四)--彭 林
※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首府吉首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