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TRS_AUTOADD_1223263131223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3263131223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3263131223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3263131223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3263131223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標準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與了解

1.諸子百家的含義

2.儒、墨、法、道四家的代表人物

理解與運用

1.孔子「仁」、「禮」的學說和德治、「有教無類」的主張

2.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和倫理觀上的「性善論」

3.荀子「仁義」和「王道」、「舟水之譽」的論斷,倫理觀上的性惡論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異同點

5.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

6.「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7.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格魅力

8.儒家學說中的「和諧」思想

重點解析

1.「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及其意義

【解析】諸子百家的出現,是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的大變動以及「學在民間」現象的產物。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諸侯之間的爭霸或兼并戰爭不斷,社會動蕩,士大夫階層崛起,這必然會引起思想的交鋒,同時,在缺少絕對權威和政治控制的情況下,人們的思想也不受束縛和制約。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創造了物質條件。具有直接影響力的是「學在民間」和「士」的活躍與受重用,由於學在民間,出現了一批知識相對豐富的文士,由於「士」的活躍,思想的爭鳴也就理所當然。

百家爭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可以說,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爭鳴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長。顯然,一定的思想觀念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係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

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基本思想

【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對「仁」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但其立足點就是「愛」,是基於愛的倫理道德。所以他主張統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社會。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來告誡統治者,施政要用「仁義」和「王道」,要以德服人。很明顯,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處都在「仁」「禮」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於對民力的重視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論,而荀子則提出了人的性惡論,但無論性善或性惡都是為了強調禮樂和促使人向善。

難點突破

1.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的含義

【突破】「子」是戰國時代一般學者的尊稱,諸子百家是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的總稱。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列了儒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由於小說家沒有系統化的理論,不能稱其為一個學派,其他九家被稱為「九流」,其中,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較為深遠。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於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批駁,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些學派其實還彼此吸收、融合,進而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總體來說,「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新中國建立以後,毛澤東在科學文化工作領域提出過「雙百」方針,其中在學術問題上就提倡「百家爭鳴」。

2.儒家思想的形成

【突破】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創立了儒家學派。戰國時期,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大宗。秦始皇實施焚書坑儒,在對先秦思想文化進行粗暴否定的同時,也使儒學的發展因此進入了低潮。至漢代,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體制的建立,太學建立,儒學獲得了官方地位。

基礎測評

一、選擇題(在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空前發達,學派眾多,回答下列1~3題

1.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界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官府掌控著學校教育和一切學術文化  B.「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

C.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崩瓦解  D.私人講學和平民百姓開始接受教育

2.下列人物組合中完全與法家學派相關的一組是

①荀子②韓非子③老子④商鞅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分析百家爭鳴局面的歷史意義,視角很重要。其中對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設最具借鑒價值的是

A.思想解放的視角  B.學術文化的視角

C.思想道德的視角  D.主流文化形成的視角

4.提出「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則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莊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5.戰國末期的韓非子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和君主駕馭大臣的諸多權術,這代表了哪一種歷史發展趨勢

A.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形成  B.以德治國,實行「仁政」

C.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  D.建立大一統的專制國家

6.在儒家思想形成階段這一思想沿革的鏈條上,最後一位代表人物是

A.孔丘  B.朱熹  C.荀況  D.孟軻

7.「事愈煩而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兵馬愈設而敵人愈多。」此觀點應屬於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8.老子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其思想中最有價值的精華部分在於

A.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B.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

C.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D.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9.關於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評價正確的是

A.儒家思想居統治地位  B.法家備受統治者推崇

C.墨家思想佔主導地位  D.陰陽家最受歡迎

觀察下列圖片,回答10~12題

   

圖一                    圖二

10.圖一所示人物為

A.在晚年精心撰寫並發表了《論語》一書

B.創立了法家學派

C.正式提出了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

D.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

11.圖二中不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對學生述懷: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B.開創私學之先例,所收學生並無貧富貴賤之分

C.討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的問題

D.學生問他何謂「仁」,他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2.圖一所示人物和圖二中的主角

A.在春秋初期創立了儒家學派  B.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C.有「萬世師表」和「亞聖」的尊稱  D.他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道」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盡心》

材料二 今後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指夏王朝)之世者,必為鯀(禹之父)、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堯、舜、禹、湯、武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行。論世之事,因為之備,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術而不慕信。

──《五蠹》

材料三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殺。

──《公輸》

請回答:

(1)材料一是誰的主張?其思想源於何人?這一學派在後世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是誰的觀點?聯繫材料概述其主張。

(3)材料三是戰國時期有較大影響的某一學派的觀點,指出這一學派的名稱及其材料表達的觀點?試列出該學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張。

(4)上述材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文化現象,指出這一現象的歷史稱謂並說明其意義。

14.閱讀材料,自由言說

以下是體現人性問題的幾種不同看法,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孔子說,性相近也。孟子說,人無有不善。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15.聯繫必修1和必修2,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全面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的原因。

推薦閱讀:

儒家獨霸天下,孔子正宗二十世孫卻被曹操以敗壞人倫罪處死!
德行長獻唱《「喊單」之王》《涼涼》,99分!!!
孔子誅殺少正卯
重讀《孟子魚我所欲也》有感,「捨生而取義者也」與「識時務者為俊傑」孰對?
儒家修身養生之道

TAG:思想 | 儒家 | 百家爭鳴 | 儒家思想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