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證券234億資金為何失控
光大證券烏龍事件繼續發酵,真相仍然撲朔迷離。
8月16日,光大證券累計申報買入234億元,實際成交72.7億元,一手「導演了」A股市場瞬間5%的漲幅後,這一中國資本市場上絕無僅有的烏龍事件就引爆了業界對於市場安全的討論和反思。
光大證券對外宣稱錯誤來源是,訂單生成系統存在的缺陷,會導致特定情況下生成預期外的訂單。光大證券累計申報買入234億元,實際成交72.7億元。但光大證券稱,當時只想買入8000萬元。
然而,其中光大證券自營賬戶是否在擁有234億元資金的前提下,才有出現上述烏龍指操作,成為輿論爭論的焦點。
據騰訊財經調查發現,光大證券能夠在交易放大100倍的情況下順利成交,說明其策略投資部的賬戶資金應該大於此次成交的資金,而這筆高達234億元的資金極有可能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自有資金」。
「券商自營業務的風控都是很嚴格的,每一筆交易的單子都會有買入價格的上限,光大證券此次錯誤操作,顯然是繞過了風控合規部門」,一位長期就職於某券商的交易員對騰訊財經表示。
他認為光大證券此次烏龍指所涉及的資金,來源於外部資金借道光大證券自營業務通道進行ETF套利,而外部資金借道券商自營業務通道的操作,券商內部風控合規部是沒有監管許可權的。
「為了爭奪客戶,各個券商在為重要機構客戶提供包括投資市場研究、資產管理等服務業務外,往往還包括出租自營業務通道等在內的一整套方案,這在行業內已經非常普遍了。」這位交易員說。
繞開了風控合規部門監管的這一操作,顯然並不合規,根據證監會規定,券商自營業務通道只能供券商自有資金使用。
事實上,證監會、交易所之前對此類違規行為已經有所掌握,多次要求各券商進行自查。目前來看,顯然自查效果並不明顯,光大證券烏龍事件使這一潛在風險暴露無疑。
234億資金與神秘的台灣人
16日上午,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巨量買入行為引發ETF基金自動購買成分藍籌股及其他程序化交易的資金迅速跟進,銀行石油等大藍籌瞬時漲停,指數旋即大漲。
隨後,有媒體報道稱,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對其內部台灣團隊開發的投資模型進行測試。由於忽視了測試環境為實盤交易系統,加之測試時,把擬買入3000萬股誤搞成3000萬手。
據當時的爆料者分析,該部門的交易團隊成員由來自台灣的人士組成。由於大陸股市和台灣市場每筆股票交易數量單位差異,光大證券原本模擬測試交易變成實盤買賣,實際交易數量被無形放大100倍。
通過騰訊財經進一步調查發現,導致市場異動的表面原因,其實背後還有更大謎團,事實上,這筆套利交易或許並不是光大證券自營業務部門的操作。
公司董秘梅鍵此前表示:「沒有人想做70億元,只想做8000萬元,但兩個系統出錯,資金沖了出去,自動生成。賬上根本沒有230億元。」
18日,光大證券發布公告詳細披露8?16事件操作細節,但並沒有解釋清楚為何8000萬的申報買入額度,會演變成230億元且最終成交72億元的大單。
市場再度出現傳言,稱事實上是由台灣人操盤的500億海外資金借道光大證券的自營渠道進入了中國股市。光大證券所謂的台灣團隊所謂系統測試只是一個幌子,事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這一傳聞快速擴散,有投資者稱,「相信台灣巨額資金通過光大自營跑道套利的傳言,其彪悍的操盤方式帶有典型的台灣風格。」
據騰訊財經向熟悉券商自營業務的業內人士了解,外部資金借道券商自營渠道進行ETF套利,早就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多家券商「打擦邊球」,通過出租自營通道,賺取傭金,招攬客戶。
該人士分析,從光大證券對資金語焉不詳的態度,以及對操作失誤前後矛盾的解釋來看,這一外部資金借道其自營渠道進行套利的情況更能解釋其中的真實原因,而且,如此大規模的資金,只有進行套利的大型機構客戶才說得通。
「對於通過ETF套利的機構來說,這樣的資金量就不算大了」,他說。
另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分析,此番光大證券引發的股市震蕩,說明ETF的凈值和市場價格已經形成了套利空間。
不能說的行業秘密
光大證券並不是唯一一家向外部資金出租自營業務渠道的券商,事實上這一「服務」在業內普遍存在。
此次出現交易問題的是光大證券的策略投資部門,據了解,該部門為光大證券在幾年前為做一些風險中性業務設立的,其雖然屬於光大證券的自營業務,但其是使用獨立的套利系統,與公司的其他自營業務是相互隔離的。
在8?16事件發生後,光大證券董秘對外界的回應,也證實了公司策略投資部門擁有獨立的套利系統,風險不會傳遞到其他業務。
然而,令外界不解的是,同屬於自營業務部門,為何要單獨成立策略投資部,採用獨立的套利系統,而且能躲過光大證券「行業第一」的風控系統。
據知情人士向騰訊財經透露,為招攬大的機構客戶,各券商在服務領域都會進行一定的「創新」,以根據客戶的具體需求,提供可讓客戶獲利的特色服務,其中出租其自營業務通道就成為很多券商吸引大客戶的金字招牌。
「雖然並不合規,但證監會對此也沒有明文禁止,因此多家券商開闢專門的服務通道,與自身自營部門和自營資金隔離,這是業內早就有共識但又不能說的秘密。」上述知情人士說。
就在上月,一則國泰君安自營席位總能抓住熱點並踩準時點進行短線炒作的消曾引起業界關注。據分析,這一被冠以「敢死隊」稱號的交易單元,是著名「私募一哥」澤熙投資徐翔的專用席位。國泰君安正是將其自營席位出租給了徐翔操盤的澤熙。
向機構客戶出租自營渠道,早就成了券商暗地裡操作的經紀業務之一。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光大證券一方面對公司嚴格的風控信心十足,另一方面對外界的質疑又只能支支吾吾。
「光大證券出租自營業務通道嚴格講是違規,因為原則上這隻能供自由資金使用,加上此次事件外部資金本身比較敏感的身份,光大證券只能另尋其他借口掩蓋真相。」某券商交易員分析說。
券商風控缺口暗藏風險
如果真如上述幾位知情人士所言,各券商在去年以來主要業務經營面臨困境的情況下,借創新之名,暗地在監管政策暫未觸及的風險領域開展相關業務,那這次光大證券8?16事件所暴露出的行業問題必將引起證監會的重視。
據騰訊財經了解,以出租券商自營渠道業務為例,租借這一渠道的資金規模通常數十億起,幾百億的規模尚屬平常,甚至多達近千億的資金規模也曾有過。
如此大規模的資金在券商風控合規部門沒有監管許可權的情況下,在中國資本市場活躍,其風險可想而知。
而幾家券商通過提供這一服務通常與其他服務業務打包銷售,該業務傭金比例也往往難以計算。
針對券商創新業務存在的風險,證監會也曾多次要求各機構進行自查,做好風控,然而這一效果顯然並不明顯。
上周五,針對光大證券烏龍指引發的股市震蕩,證監會宣布正式立案調查。華爾街日報認為,這一調查必將使中國其他證券公司受到殃及。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在光大證券停牌公告後,國內另外兩大證券公司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當日跌幅較深,並在之後的交易日延續了這一下滑趨勢。
實際上,無論是操作失誤,還是模塊故障、程序交易的連鎖反應,抑或是外部資金借道券商自營渠道進行套利,「8?16事件」的驟然發生,都將A股先進交易環境與參與者落後風控制度間的矛盾暴露無遺。
十年前,因公司治理結構紊亂,風險意識差,內控機制形同虛設,包括南方證券、華夏證券等在證監會開展的一輪券商整頓中紛紛出局。
如今,8?16事件再次暴露了券商行業的諸多弊端,目前量化交易、高頻交易、程序化自動交易在國內各金融交易系統內的應用率已非常高,程序化交易在金融領域異常波動的情況下暴露出的失控令人擔憂。
據證監會相關人士向騰訊財經透露,光大證券烏龍事件很可能引發監管部門對證券業量化投資等創新業務的整頓規範風潮。(騰訊財經 王月 發自北京)
推薦閱讀:
※光大證券的謊言
※光大證券8月4日申購指南
※光大證券擺烏龍留下三大後遺症?
※虎兕出於柙,誰之過?( 光大證券816 事件之問)
※上交所詳解光大證券烏龍指 稱將研究股票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