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束縛了中國孩子的創造力?

聽過一個朋友的孩子的故事:還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對土豆很好奇,天天研究為什麼土豆的芽是從凹進去的地方發出來的。有一次幼兒園老師讓大家帶一個最好玩的玩具到學校來,這孩子就帶了一個土豆,結果被老師訓了一頓:「怎麼帶這種東西來?」這孩子以後再也不碰土豆了。聽後不由得有點唏噓,或許一位優秀的生物學家就這樣被無情地扼殺了。這就是目前中國典型的教育,中規中矩,完全聽老師的話,忽視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升學成為所有孩子和家長追求的唯一目標。為什麼「創新」一詞離孩子那樣遙遠?怎樣才能拉進孩子與「創新」的距離?

  盲從權威是中國孩子缺乏創新的根源

  近日,有媒體披露國際一評估組織去年一項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在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佔4.7%,而希望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只佔14.9%。該調查還顯示,儘管中國學子每年在美國拿博士學位為非美裔學生之冠,想像力卻大大缺乏。

  儘管上述機構的結論僅僅是一家之言,但無需尋找過多的佐證,中國孩子乃至整個民族缺乏創造力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一百多年來,我們既沒有給世界貢獻一些文化、思想上的創造力,也缺乏改善引領人類進步的創造和發明,在世界公認的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即便經過了舉世矚目的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了可以匹敵西方的物質成就,但僅就企業層面而言,也沒有誕生一家偉大的有世界級的影響力的公司,沒有鍛造出響噹噹的「中國品牌」;在文化思想領域,也沒有出現有世界聲譽的媒體。而這些都與整個民族的創新精神息息相關。筆者認為,盲從權威是中國孩子缺乏創新的根源。

  我們注意到,體制內的應試式的教育無形中都在培養的一個「權威」式的標準答案。對於正在受教育的中國孩子來說,標準答案歷來只有線性的、非黑即白的,從來缺乏一個值得探討和商榷的學術空間。在新東方教師羅永浩的新書《我的奮鬥》一書中披露,在三年級時,僅僅因為一次與老師的正常爭論,他在課後就遭到該老師高一的兒子暴打。羅永浩戲稱他所在的教育時期為「教育恐怖主義」,他還列舉了中學語文的垃圾題目,例如:「魯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為什麼要有這樣一句話」,魯迅沒有說過,學生怎麼會知道。但詭異的是,這樣的題目居然有一個全國性的標準答案,不按照這個標準答題休想升學。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這在無形中都禁錮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獨立思考,正是創新的必要前提。以美國大學開學前夕選修課程為例,當學生拿不準時,總會有教授說:「justtryit」(先試試看),這就是對「試錯精神」的一種鼓勵。

  中國課堂教育的缺失

  筆者前段時間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講的是美國和中國老師講灰姑娘的故事。美國老師採用沿著故事主線,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情節,發現故事的可圈可點之處,並得到一定的啟發。如: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設想辛德瑞拉12點如果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會變成穿著破舊的衣服的臟髒的樣子,得出要做一個守時的人的結論;老師從仙女、狗和老鼠對辛德瑞拉的幫助中,讓學生認識到無論走到哪裡,每個人都需要朋友;老師從辛德瑞拉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成功地出現在舞會上,教導學生,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拋棄了自己,自己也要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自己機會,自己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最後,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找到了整個故事不合理之處,即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老師對這一發現給予了極大的肯定。毋庸置疑,這樣的課堂是受學生歡迎的,從這樣的課堂中學到的東西,是讓學生一生難忘的。

  再讓我們走進中國的課堂。首先老師問道:《灰姑娘》的作者是誰?哪年出生?生平事迹如何?學生:書上不都寫了么?老師:這故事的重大意義是什麼?怎麼分段,每段的段落大意是什麼?學生:前後各一段,中間一段,總分總……老師:大家注意這句話。這句話是個比喻句,是明喻還是暗喻?作者為什麼這麼寫?大家注意這個詞,我如果換成另外一個詞,行不行?為什麼?學生:n人開始睡覺……老師:怎麼這麼多人睡覺啊?你們要知道,不好好上課就不能考好成績,不能考好成績就不能上大學,不能上大學就不能……你們要明白這些做人的道理。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課。這樣的中國式的教育,能帶給孩子們什麼?

  不可否認,1+1確實等於2,標準答案也確實存在。然而現在,教育的問題是,在教會學生「1+1=2」之後,如何讓他們萌發出「1+1≠2」的靈感。幾乎所有的教育者都認識到,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而現在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個教學計劃,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合,用著全國統編的教材,怎麼能有創新?上世紀30年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應邀訪問蘇聯,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當時的蘇聯,所有事務,不管什麼問題,只能有一種觀點,這是事先就確定了的,並且永遠也不能改變。因此,每次同一個人談話,就如同跟所有人談話了一樣。一切都定了格,誰也不能別出心裁。儘管這發生在上世紀的蘇聯,但束縛思想,禁錮創造力的教訓仍值得我們深思。

  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刻不容緩

  克服盲從權威的思想,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精神、創新精神至關重要。我們無法指望一個盲從權威的民族能擁有持久的增長力,而獨立思考、培養創造性的前提是個人精神的充分覺醒。民眾擁有更廣泛的選擇,看得更多,爭論得更多,保持開放的心態與學習的熱忱。每位公民都是成熟的個體,而非偏執的迷狂者。度過創造力、想像力缺乏困境的方法可能並非只靠智慧,它更依賴於公民意識的覺醒。

  在基礎教育方面,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時,不用完全沒有原因和理由地按老師的要求去做,而是可以自由地發揮想像力。如果考試不都是統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有第二種可能性。如果教學方式和考試方式不是古板的,而是讓學生有興趣知道為什麼。如果具有創造性的教學環節沒有變成扼殺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手段,學生畫出來的作品不是首先問像不像,符不符合實際,而是先給以肯定,挑出其中的閃光之處。孩子們是不是能從小多些想像力和創造力呢?

  在公共教育方面,如果我們的公共教育設施能完善一些,如果我們能有免費的少年宮活動、博物館、畫廊、公園……孩子們是不是能自覺地增長見識,接受教育,開闊視野呢?

  在家庭教育方面,如果不是家長們拚命讓孩子「早開發」「過度開發」,用拔苗助長式的手段催化孩子。如果不是家長們把競爭提前到0歲,在孩子沉重的課業負擔之上,又添加了各種興趣班、補課班,讓孩子被功利開發弄得神魂顛倒,孩子們是不是能多些童趣,度過一個和諧快樂的童年時光呢?

  美國教育強調玩,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注重分數,而更注重快樂、輕鬆、趣味。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玩耍和不做任何事情,因為當他們有時間什麼都不做的時候,才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能力。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也有規定:「兒童有權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而中國的家長和老師認為:玩兒就是不務正業,愛玩兒的學生就不是好學生。更讓人覺得可悲的是,現在的小學生中學生,即使給他們時間,很多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玩。培養出來這樣的孩子們,值得我們中國所有的教育者們深思。

  (作者:陳嵐樺)


推薦閱讀:

論21世紀的新三個世界與中國的戰略定位(上)
巴基斯坦舉國一致視中國為朋友 痛哭流涕感謝援助
一文讀懂「俄4.7平方公里土地劃入中國」-今日頭條
中國單身超2億,是什麼讓我們遲遲不結婚
中國最難寫的22個漢字

TAG:中國 | 孩子 | 創造力 | 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