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十五期間經濟增長方式倒退 進一步粗放化
吳敬璉鳳凰財經攝
鳳凰財經訊 9月14日,正值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和多位知名經濟學家一起,做客第一期鳳凰財知道讀書會。會上,吳敬璉表示,十五計劃期間出現了某些逆轉,經濟增長方式倒退,進一步粗放化。
九五期間經濟增長率很高
吳敬璉表示,增長模式轉型,已經提出了將近20年,但是到現在尚未成功,它的關鍵問題就是體制問題。
吳敬璉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法不是中國人先提出來的,是蘇聯人在60年代後期提出來的,後來中國有一些留蘇的經濟學家把這個提法帶進了中國。中央在制定九五計劃時候,吸收了這個意見。總結了蘇聯的教訓,提出來兩個根本轉變。一個根本轉變是從粗放的經濟增長轉變到集約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效率。第二個根本轉變,是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經濟增長率很高。最可喜的是過去增長率基本上都是來自於投資,而在90年代以後,因為改革有了推進,所以效率的貢獻提高了很多。一是結構的改變造成了效率提高。最顯著的就是農村勞動力轉到非農產業就業,土地轉到城市用地。二是開放帶來的效率,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外國技術,很快縮小差距。
十五期間經濟增長方式倒退
吳敬璉表示,十五計劃期間出現了某些逆轉,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粗放化。
他指出,一方面是城市化加速,但是城市化加速它帶來一個負面的東西。在現有土地產權制度下,各級政府手裡頭拿了很大量的資源,就是土地。於是各級政府都用這個資源或是直接投入土地,或者用土地抵押拿到了貸款,大量的投資去營造政績,這個政績就是形象公司,特別是為了要使得GDP高速增長,把大量的資本投到了資本密集型的所謂重工業。另外一方面,在十五計劃期間,特別是中期,十五屆三中全會和十五次代表大會所決定的改革,觸及到深水期,簡單地說觸及到國有大企業特別是他們的集團公司,改革明顯的放慢。
總體來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不但沒有加強,而且反過來弱化了,政府變成了資源主導的配製者。於是出現一個現象,經濟增長方式倒退。當時說出來一個個口號,就是中國進入了一個重工業化階段,所以要大量投資於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拉動經濟增長。整個十五計劃期間,就是2001年到2005年期間,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粗放化。
到了十一五,五年一過去,問題就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在十一五最後的一年,中共中央組織省部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研討班。胡錦濤做開班的講演,提出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刻不容緩。「我數了下,講了50次加快,可見這個事情就變得非常緊迫了。」
三中全會改革路線圖是關鍵
吳敬璉指出,我們現在正在關口上,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三中全會要制定我們改革的路線圖。而這個改革的路線圖,是不是制定的好,能不能夠圓滿的執行,就決定了我們這個轉型到底轉得過來,還是轉不過來。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韋森也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問題是一個體制問題。體制不改,中國就不可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至於該如何改革,韋森認為,現在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政府的權力制衡。如果財政體制沒有解決,其他的改革可能都轉變不了。
要想轉成功,「一定要要通過改革來克服體制性障礙,能夠使得市場真正在資源配製中起作用。」吳敬璉說。
推薦閱讀:
※中國既要拼經濟也要拼人口了!
※蘋果公司對於台灣經濟的貢獻和影響有多大?為什麼?
※阿拉伯世界洗牌 全球經濟拉警報(圖)
※經典名言,終身受用!不要奢望別人給你經濟上的幫助
※水和空氣,越來越奢侈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