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個億雞缸杯喝茶,到明成化鬥彩瓷器的彩繪工藝

2.8個億雞缸杯喝茶,到 明成化鬥彩瓷器的彩繪工藝

建堂傳播2016-12-26

不bb直接上圖,除特殊註明的圖片,其餘都是景德鎮出土瓷片

圖一

圖三

圖五

圖二

圖四

這些青花勾線器物都為鬥彩半成品,且成化鬥彩瓷器製作沒有沿用宣德鬥彩瓷器在泥坯上暗刻留白填彩的工藝,而是在需要填彩的部位以青料勾畫外輪廓線,並按照構圖需要局部用畫筆或點、或繪單線條,以增加層次感。如〔圖一〕雞身用青料點繪,〔圖五〕用青料畫單線裝飾等。2. 以青料勾線後僅填了黃、綠彩,未畫礬紅的器物2002-2003年,珠山御窯廠遺址成化地層出土了鬥彩靈芝團花紋碗〔圖七〕和鬥彩團荷紋碗〔圖九〕。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於1988年所發掘出土的同類器物〔圖八,圖十〕相比較,這兩件只有黃、綠彩的鬥彩碗缺少礬紅彩,僅填了黃、綠顏料就先入窯爐烤燒。因〔圖九〕碗壁有釉薄泛黃的明顯缺陷,所以還沒到施用礬紅彩的階段就被揀選出敲碎。

圖七

圖九

圖八

圖十(二)鬥彩成品成化鬥彩成品被刻意敲碎掩埋者數量眾多,落選的主要原因幾乎都是因為礬紅彩出現了問題:絕大部分是礬紅彩剝落(在發掘過程中發現,礬紅彩易被蹭落,而黃、綠彩等卻與胎體結合緊密,從未有過掉色情況發生),另有很少一部分是顏色發黑呈色不好。如1988年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的鬥彩香草龍紋天字蓋罐〔圖十一〕,罐體肩部、足部用礬紅彩大面積覆蓋,燒成後礬紅彩脫落嚴重,顯露出青料勾線蓮瓣。又如同年出土的鬥彩夔龍紋天字罐〔圖十二〕,肩部、足部繪製的蓮瓣顏色與其他器物上的礬紅彩相比,呈色深沉且沒有光澤。

圖十一

圖十二從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的鬥彩半成品和成品器物可知,御窯廠對鬥彩瓷器的揀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用青料繪畫成瓷時就有大量器物落選被敲毀;第二階段堆填黃、綠彩後,僅有少量器物被淘汰;第三階段用礬紅彩填色燒成後,又有大量瓷器落選。 2成化鬥彩釉上彩繪顏色分類成化鬥彩釉上彩繪,主要以含銅、鐵等金屬元素的礦物質為呈色劑,並摻入鉛氧化物作為助熔劑,以降低燒成溫度和增加顏色在瓷器表面的附著力,並根據不同呈色需要按不同比例配製。孫瀛洲先生曾在《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別》一文中指出,成化瓷器按其顏色特徵統計共計有紅、黃、綠、紫、孔雀綠等15種顏色?1?,因無圖片說明,我們無法將文字描述與器物上的顏色一一對應。而根據珠山御窯遺址所出土的成化鬥彩器物,可以統計出以下五類11種顏色:1.熟褐:顏色失透無光澤,僅見於成化仿宣德蓮池鴛鴦紋盤。2.礬紅:有淺紅、深紅、暗紅色之分,礬紅呈色隨配料比例、顏料厚薄以及燒成溫度而變化,但均呈半失透狀,覆蓋能力很強。3.綠彩:可分為苦綠、大綠、水綠三種,表面有玻璃質感,均能見綠彩下青花勾線,呈半透明狀。4.黃彩:有嫩黃、古黃之分,表面有玻璃質感,呈半透明狀。5.紫色:有葡萄紫(茄皮紫)和赭紫之分,葡萄紫(茄皮紫)常用於葡萄和茄子等紋飾,表面呈亞光狀。赭紫,色紫無光,僅見用於鬥彩嬰戲小杯之上。為了更好地辨識成化鬥彩的各類釉上顏色,筆者儘可能地以同一批次拍攝照片為藍本,歸納出明成化釉上彩的各類顏色與名稱,詳見[表一]:[表一]1熟褐

2礬紅淺紅

3礬紅深紅

4礬紅暗紅

5嫩黃

6古黃

7大綠

8苦綠

9水綠

10葡萄紫茄皮紫

11赭紫

3成化鬥彩釉上彩繪製作工藝討論通過考古出土資料可知,成化鬥彩器物大量使用紅、黃、綠這三種顏色,而褐彩、紫色僅見於少量器物上,由於出土數量較少,可比性不強,本文暫不對其進行討論。黃、綠彩的燒成溫度在800℃左右,因經燒烤後表面有玻璃質,有學者稱其為「彩釉」?1?,為了與澀胎刻龍紋填綠彩器物上的綠彩名稱有所區別(該類器物綠彩表面沒有玻璃質),下文也沿用「彩釉」一詞。礬紅與黃、綠彩釉同為低溫釉上顏色,燒成溫度應該相近,但成化時礬紅彩的具體燒成溫度有多高?由於礬紅彩不可復爐重燒,無法保證試樣的完好性,所以不敢貿然對出土殘片做釉上彩燒成溫度測試,故只能以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的遺物外觀來進行分析。?1? 蔡和璧:《故宮成化藏瓷及其歷史背景》,《傳世品成化瓷》頁109,2003年。成化鬥彩蓮托八寶紋碗〔圖十三〕,1988年出土於珠山北麓,從其局部〔圖十四〕可以看出,黃、綠彩釉在燒成以後,其表面玻璃質處於同一個層面,且凸出於瓷器表面,顏色結合處分界不明顯,兩種顏色稍微有點相互滲透,呈色微有變化。故黃、綠彩應當為同一次燒成。

〔圖十三〕 成化鬥彩蓮托八寶紋碗

〔圖十四〕 成化鬥彩蓮托八寶紋碗局部鬥彩夔龍紋小杯〔圖十五〕,1987年出土於珠山北麓,夔龍以青料繪出,綠色鬚髮,黃色翅膀,並用礬紅繪畫飄帶〔圖十六〕。在黃色翅膀下部可以明顯看到礬紅與黃彩釉有圖案重疊,且此處礬紅相對於其他地方礬紅呈色淺且薄許多,可以感受到用礬紅繪畫飄帶時,料筆在此處表面輕輕滑過,筆觸輕快,礬紅色料稀薄。

〔圖十五〕 成化鬥彩夔龍紋小杯

〔 圖十六〕 成化鬥彩夔龍紋小杯局部鬥彩團龍紋碗〔圖十七〕,1987年出土於珠山北麓,雲紋用青、紅、黃、綠彩間隔裝飾,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礬紅彩邊緣覆蓋在黃彩之上〔圖十八〕。

〔圖十七〕 成化鬥彩團龍紋碗

〔圖十八〕 成化鬥彩團龍紋碗局部從料色層次分析,上述礬紅彩邊緣覆蓋在黃彩之上的現象似為工匠填彩時無意所為,其顏色重疊處呈色沒有發生變化。在傳世品與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遺物中,還有特意用礬紅在黃彩之上勾畫的器物。如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圖十九〕,公雞翅膀用礬紅彩勾勒肌理線條,且礬紅彩下還填有另外一種顏色。蔡和璧先生仔細觀察了該雞缸杯後,著文言其「最特殊的地方,在雞缸杯之雞翅膀」?1?。

〔圖十九〕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成化鬥彩雞缸杯局部采自蔡玫芬:《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頁119,台灣「故宮博物院」,2011年。?1? 蔡和璧:《故宮成化藏瓷及其歷史背景》,前揭《傳世品成化瓷》頁109。該雞缸杯雞冠和羽毛處的繪畫痕迹顯示,礬紅起筆處色淡,收筆處色濃,顏色隨用筆方向流動,此礬紅彩明顯是水性顏料,且是在黃釉燒成後再施的礬紅彩,因為如果在雞翅膀處填好黃彩,其未乾之前無從下筆,若待其乾燥之後再在上面用礬紅勾勒線條,如此彩上加彩,筆觸會變得粗糙,且兩種不同顏色會混合在一起,彩燒時會產生不正常的色調?2?。?2? 張福康、張志剛:《我國古代釉上彩的研究》,《硅酸鹽學報》第八卷第四期,頁346,1980年。2003年聯合考古隊在對珠山御窯廠進行發掘時,在成化地層中出土了一片帶彩的雞缸杯殘片〔圖二十〕。其礬紅彩由於燒成溫度不夠,附著力很差,僅僅是公雞雞冠和脖子上殘留一點紅色,其餘全都剝落。但公雞翅膀和高高捲起的尾部上的黃彩,在地下埋藏了500多年依舊顏色清新,光彩亮麗。江建新先生曾做過試驗,將其他顏色塗於礬紅之上,經燒烤之後礬紅便被「吃」掉——即被塗於其上的顏料所替代?3?,解決此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先入爐燒制黃彩釉,燒成後才能用礬紅在上面繪畫。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的鬥彩雞缸杯殘片,雞翅膀處僅殘留黃彩,其上礬紅顏色在燒制過程中掉落,這種在顏色上用另外一種顏料繪畫的工藝(行話為「結果」),在成化鬥彩器物上不多見。

〔圖二十〕 成化鬥彩雞缸杯殘片?3? 江建新:《宋、元、明初釉上彩瓷考略》,《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頁104,科學出版社,2013年。又如1988年在珠山御窯廠出土的成化鬥彩錦盆堆紋碗〔圖二十一〕,主題圖案為一個大青花盤上堆放著黃色桃子、紅色石榴和紫色葡萄,並以紅花綠葉相襯。黃色桃子用礬紅點綴以示成熟,可以清楚地看到,礬紅顏色畫在黃彩之上,且呈色沒有變化〔圖二十二〕。

〔圖二十一〕 成化鬥彩錦盆堆紋碗

〔 圖二十二〕 成化鬥彩錦盆堆紋碗局部以上器物礬紅彩覆蓋在黃彩釉之上,而兩種顏料呈色沒有發生變化。究其原因只能是在黃彩燒制以後,表面有了玻璃質地,在其上勾填的礬紅彩才會有分層覆蓋的效果,繪畫時才會產生速度感。這種無意或者有意彩上加彩的工藝,為明代正德和嘉靖黃彩上再填畫礬紅彩的裝飾技法奠定了基礎。這也說明礬紅彩的燒成溫度比黃彩偏低,也正因為這樣,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的鬥彩雞缸杯殘片上,公雞翅膀處的黃彩釉面並沒有因為燒制礬紅彩而受到影響。從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的成化鬥彩成品得知,成化時期帶有礬紅彩的鬥彩瓷器被摧毀率極高,且被淘汰的原因幾乎都是礬紅彩出了問題,而其中絕大部分又是因為燒成溫度偏低,紅色脫落嚴重。礬紅彩的色調既與原料配置有關,也與彩燒溫度、彩燒時間關係密切。同樣的礬紅顏料,如果彩燒溫度和時間掌握得恰當,就能得到鮮艷的紅色;如果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則會使部分氧化鐵溶入底釉中而使紅彩的色調閃黃?1?(應該是發暗無光澤)。由此得知,成化時礬紅顏色特別嬌貴,燒成溫度浮動範圍非常有限,當年的窯工在燒制鬥彩瓷器的最後一道工序——礬紅彩時,只能全憑經驗,既要控制窯爐溫度不能超過前期黃、綠彩釉的燒成溫度,又要達到一定溫度把礬紅燒熟。這樣導致的結果,往往是燒成溫度低於預期溫度。?1? 前揭《我國古代釉上彩的研究》。4明宣德、成化時期礬紅彩繪工藝比對根據御窯遺址出土的宣徳、成化時期礬紅彩繪遺物比對結果,其器物上的礬紅彩可分為有渲染和無渲染兩類:(一)礬紅彩有渲染比如1988年出土的宣德鬥彩蓮池鴛鴦紋盤〔圖二十三〕,盤心以沒骨法繪紅蓮、綠荷,蓮花用礬紅渲染後,再用線條勾畫輪廓〔圖二十四〕,這樣繪出的蓮花花瓣具有陰陽反差,經線條勾勒後立體感極強。又如1993年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的宣德礬紅雲龍紋靶盞〔圖二十五〕,先用礬紅勾勒圖案,然後用淡料渲染雲頭、龍身,再用線條描繪局部〔圖二十六〕,繪法細膩,層次感強。

〔圖二十三〕 宣德鬥彩蓮池鴛鴦紋盤

〔圖二十四〕 宣德鬥彩蓮池鴛鴦紋盤局部

〔圖二十五〕 宣德礬紅雲龍紋靶盞

〔圖二十六〕 宣德礬紅雲龍紋靶盞局部成化早期地層也有與宣德礬紅風格類似的器物出土,如1987年出土的成化青花龍紋礬紅海水碗、盤〔圖二十七,圖二十八〕,外壁及內底心用青料畫龍紋燒造成瓷後,在空白處滿地繪畫海水輪廓,用礬紅渲染層次,再用單線裝飾突出海浪紋飾〔圖二十九〕。這樣的繪畫工藝以及紋飾特徵與宣德時期的同類器物一致〔圖三十〕。

〔圖二十七〕 成化青花龍紋礬紅海水紋碗

〔圖二十八〕 成化青花龍紋礬紅海水盤

〔圖二十九〕 成化礬紅海水青花龍紋碗

〔 圖三十〕 宣德青花海水礬紅龍紋盤故宮博物院藏綜上所述,用礬紅渲染、勾線的工藝多見於明宣德時期,成化早期礬紅彩繪也延續了這一技法,先渲染再用單線條強調局部。該類礬紅彩繪畫裝飾技法工序複雜,要求繪畫者熟練掌握筆觸和顏料的濃淡,渲染出明暗的過渡關係,從而表現立體效果。(二)礬紅彩無渲染成化時期大量鬥彩器物上的礬紅彩,沒有刻意去渲染層次,而是簡單地按青料輪廓線填滿,燒成後礬紅彩有不規則的濃淡之分,但無陰陽立體之感。如1988年出土的成化鬥彩嬰戲紋小杯和鬥彩海怪紋天字罐〔圖三十一,圖三十三〕,松下童子上衣只有填紅〔圖三十二〕,衣服局部沒有渲染層次,衣服褶皺變化僅以紅彩下依稀可見的青料線條來表示。海怪紋天字罐上的海怪紋只是用礬紅彩填充青料勾線輪廓〔圖三十四〕,呈色沒有層次變化。

〔圖三十一〕 成化鬥彩嬰戲紋杯

〔圖三十二〕 成化鬥彩嬰戲紋杯局部

〔圖三十三〕 成化鬥彩海怪紋天字罐

〔 圖三十四〕 成化鬥彩海怪紋天字罐局部成化鬥彩器物還有一類裝飾形式,即礬紅沒有渲染,但卻局部重複填繪,先用淡料填繪後,再用濃料在局部點繪,試圖達到渲染的效果。如1988年成化地層出土的鬥彩團花紋碗〔圖三十五,圖三十六〕和鬥彩開光瑞果紋碗〔圖三十七,圖三十八〕,其團花和荔枝都是用淡料填紅後,再用濃料局部點繪,其裝飾效果比以上沒有渲染圖案的稍好。

〔 圖三十五〕 成化鬥彩團花紋碗

〔圖三十六〕 成化鬥彩團花紋碗局部

〔圖三十七〕 成化鬥彩開光瑞果紋碗

〔圖三十八〕 成化鬥彩開光瑞果紋碗局部此外,珠山御窯廠遺址成化晚期地層出土了極少一部分用礬紅彩勾線的器物,但礬紅彩沒有渲染,只是堆填後勾線處理,圖案效果遠不如宣德及成化早期器物。如1988年出土的成化鬥彩海怪盤和鬥彩龍紋天字罐罐蓋〔圖三十九,圖四十一〕,海怪及龍紋用礬紅彩填繪,沒有層次感,再用單線勾畫鱗甲〔圖四十,圖四十二〕,其立體效果稍有增強,但遠沒有渲染層次後再勾線繪畫效果好。

〔圖三十九〕 成化鬥彩海怪紋盤

〔圖四十〕 成化鬥彩海怪盤紋盤局部

〔圖四十一〕 成化鬥彩龍紋天字罐罐蓋

〔圖四十二〕 成化鬥彩龍紋天字罐罐蓋局部這樣的裝飾效果恰如孫瀛洲先生所言「成化的彩瓷,只有平塗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彩」?1?。其圖案效果平淡,立體感不強。此類填彩工藝只需在青料勾線範圍內填入礬紅顏料即可,無需渲染,工藝要求簡單,技術含量不高,適合大批量燒造。

點擊展開全文
推薦閱讀:

400年歷史的古老正山小種製作工藝
《我拍景德鎮的工藝瓷器的體會》
老帖 手糊工藝,很難得
滻川龍劍茶製作加工工藝
鴻韋 | 技術流後工藝美學

TAG:瓷器 | 彩繪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