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本公眾號由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歡迎關注。

寫在前面

前幾天,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句感嘆,讓常爸特別有共鳴:

「現在父母對待育兒的態度是這樣的:

孩子太皮不行,太乖也不行;

不會爬不行,太快會走路也不行;

只要打斷孩子玩,就會毀了孩子一生的專註力/創造力;

沒有母乳餵養,媽媽就屬於不合格。」

公眾號後台,常常接到媽媽們的各種諮詢,從這些諮詢中,我能深深感覺到媽媽們有多焦慮。比如,有的媽媽問,今天一時沒忍住,當著一歲多孩子的面和老公吵了一架,現在特別後悔,問這會不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持久的負面影響;有的媽媽問,之前因為某些疾病原因沒有喂母乳,現在聽說喂母乳的孩子智商比喂配方奶的高,特別懊悔,怎麼補救……

這些充滿焦慮情緒的問題,有時把常爸也搞得很崩潰。所以今天請小馬君來談談父母的焦慮式思維,和如何破解。文章最後,附上一首常爸很喜歡的紀伯倫的小詩,希望能幫助大家緩解一下焦慮的情緒。

小馬君就是我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現居美國,任職於美國最大的早教機構之一的Bright Horizon,擁有紮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戰經驗。

(小馬君受常爸之邀,到「常青藤爸爸」公眾號開設專欄,每周三和大家聊聊科學育兒。)

美國有一個非常時髦的詞叫做「Helicopter Parent」(直升機父母),指的是父母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身邊盤旋,時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只要孩子有一點行為上的變化,就會變得極度焦慮。

美國家庭關係學專家Debbie Pincus說,直升機式父母的焦慮主要來自於過度關心孩子,並且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覆懷疑(second guessing)」,比如要給孩子立規矩,之後又懷疑規矩立得合不合適,輕了還是重了。

看到孩子沒什麼特殊表現,又要懷疑這規矩的力度是不是不夠,方式是不是有效。總之就是凡事都往壞處想,怎麼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對,而且還總想著馬上就得解決掉自己假想出的壞結果。

毋庸置疑的是,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但Debbie說,和以前的溺愛不同,現在父母們更多是「恐懼式」的愛。

看看下面說的是不是直戳你心

↓↓↓↓↓

第一:過度反應

只要孩子一不開心,就開始緊張,變著法兒的想要讓他立馬變開心。

這些父母還認為自己的言行會對孩子有一輩子不可磨滅的影響:總覺得忍不住罵了一句孩子就毀了,同意給他買個玩具孩子就會變得物質從此越加變本加厲。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過度反應,孩子與父母的互動確實很關鍵,但是誰沒有發脾氣的時候,真實地表達感情永遠比隱藏自己的情感,違心地慈眉善目當「好媽媽」重要得多。

同樣地,不必故意拒絕孩子的所有請求以免擔心「慣壞」他,抓住這個機會,先耐心傾聽孩子購買玩具背後的需求更有意義。

第二:過度關注負面結果

這其實是一種人的本能。

想想我們什麼時候會打開「大眾點評」寫個評價呢?往往都是體驗超過我們預期的時候。

社會學家做了個實驗,到底人們更願意分享特別差的體驗還是特別好的體驗?結果發現,在沒有外在獎勵的情況下,負面的經歷更容易讓人記住,並且願意分享。腦科學家也發現,這是大腦的一種機制,更容易關注孩子的負面行為。

但凡事一「過度」顯然就不好了,因此當我「只」關注負面,就會有目的,有指向性地去找相應的行為,來支撐我的擔憂。

比如我覺得孩子最近總有畏難情緒,我觀察到的也一定都是他種種遇事想要放棄的跡象,可能孩子當時只是累了,想要休息一下停一停,但我會想當然地替他擔心,如此害怕挑戰未來怎麼得了?

你的「恐懼」最終會轉變成孩子對於他人目光的「依賴」

這兩種行為會最終形成一個「Worried-Driven Cycle(焦慮主導式閉環)」。很多父母在跟孩子互動時候其實已經落入了這樣一種循環,可是自己卻還沒有察覺到,而是一個勁地找孩子身上的問題。「他肯定不行」「他就是不會……」

真的需要警惕這種思維循環,因為這最終真的會讓孩子覺得「我肯定不行」「我就是不會」……

像剛才說的,當父母認為孩子特別喜歡動粗時,就會過度去關注他的「打人」行為,可能只是簡單的肢體接觸,也會以為下一步就會動手而趕緊拉開。

這種關注時間長了會讓孩子依賴「other-focused(他人的關注感)」。他會習慣大人在這種時候對他的關注,並會覺得自己只有在他人關注(other validation)的情況下才是有價值的。他會在每一種關係中尋找這種關注感,比如同伴,師生,甚至夫妻關係。而怎麼能持續地得到這種關注呢?他想要的唯一,也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你們怕什麼我就來什麼,這樣你們才能一直一直關注我,重視我啊!

參考文獻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Avoid Helicopter Parenting: Don"t Do These 6 Things."Empowering Parents. N.p., n.d. Web. 13 Nov. 2016.

我感覺寫到這裡,父母看了該更加焦慮了——錯了那麼多年,還有救嗎???

趕緊奉上「四不」原則,幫助你打破自己的焦慮閉環。

1.別和孩子搶體驗

孩子哭了,想馬上讓他停;興趣班上孩子回答不出老師的答案,馬上替他搶答;孩子一爬上桌子,馬上把他抱下來……

親們,孩子的體驗需要時間,別和他們搶,這也是減少對他們關注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

哭,就讓他哭吧;答不出問題,感受一下緊張尷尬也無妨;爬上桌子了,他會自己評估到底該怎麼下桌子。請慢一點,別再搶了。

2.別讓孩子成為你的宇宙中心

多長時間沒和老公單獨看電影了?多久沒有和閨蜜或兄弟們出去耍了?

少盯一會兒孩子,也給他減輕點兒壓力,況且孩子總有一天會有他自己的家,你要有你自己的生活,說白了陪你走到最後的還是你身邊的人,分一點愛給你的另一半,他們同樣值得被愛。

3.別給孩子貼標籤

這就和墨菲定理很像,越怕什麼,越來什麼。語言是誠實的,反映出的都是你的內心所想。當你覺得孩子膽小,不經意間加強孩子對於自己的認識。如果經常說,「你從來不去嘗試」「你老是躲在後面」,時間久了,他自己也會有這樣的認識。

4.別把所有的事情都歸因於自己

別總陷入深深的自責中。只要孩子和自己想像的方向不同,家長們,尤其是媽媽們,就容易開始瓊瑤式的質問自己,「這到底是為什麼?」「我和他爸爸從小人緣都很好,可為什麼孩子老是會打人呢?」「我哪點做得不夠好?」

說到這裡,還是不免老生常談,父母會對孩子有影響,但並不是全部,他有他的人生,你把你的部分做好,剩下的很多他的行為和你沒有關係。但是想做你永遠無法做到的事情只會更平添你的焦慮。

說到底,還是放下你的焦慮,相信他自我發展的力量。

所以,別再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了,比起你的焦慮和對自己的不滿,他好著呢!

常爸的話

父母的過度焦慮,往往會伴隨著過度控制:因為我們深深地相信,教育是個不可逆的過程,一著錯,落盤皆落子,所以我們要精細地控制孩子成長中的每一步,避免犯錯。殊不知,這種焦慮和控制,也許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最大的傷害。

常爸之前在很多篇文章里都反覆強調:教育無他,惟愛與榜樣。你做好親子陪伴,有一個很好的親子聯結,再做好自己,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這才是教育的關鍵。大原則把握好就可以了,過度地關注育兒過程中的細枝末節,只會徒增煩惱。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首紀伯倫的小詩,希望能幫大家緩解一下焦慮的情緒: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儘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推薦閱讀:

孩子身上有這顆吉痣,前途不可限量,日後必是人中龍鳳
年過半百的鄧婕為了張國立一生不生孩子,如今成了這樣!
孩子社會化,父母一定要做的,和最好別做的(內附視頻)
甜馨是誰的孩子?
告訴孩子的中國歷史,光榮與屈辱都不能遺忘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