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科書上沒有的一課:賀普仁談經絡與腧穴

作者/賀普仁⊙ 編輯/王超

編者按:這是教科書上沒有的一課,是賀普仁老先生將《靈樞》經文吸收又轉化後傳送給我們的精華。術源自於道,招式源自於內功,讀多了類似「乾貨」的臨床經驗後,回歸質樸如「經絡是什麼」的疑問中,視野好像都寬闊了。此段文字看得見賀老的內功,值得我們反覆咀嚼,慢慢消化。

經絡與腧穴

經絡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灸學和氣功學的理論核心,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一種學說。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經」,指經脈,有路徑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幹,較大。「絡」,指絡脈,有網路的含義,為經脈別出的分支,較小。經與絡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經脈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及其附屬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奇經八脈;絡脈系統包括十五絡脈以及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

1.經絡的發生與形態

《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說明經脈是根於先天,與生俱來,具有遺傳性,其形成過程主要與腦髓關聯,即由中樞神經系統為主導,並得到皮膚、血管、筋膜、肌肉、骨骼等的支持包繞所構成的立體框架的通道系統,它有獨自的運行規律,具有調控血氣運行的功能。

現有人從發生學來探討,認為經絡是由胚胎時期的網路結構發育而來的,這一觀點是符合《黃帝內經》載述的。包繞經脈的五體亦成了經絡的附屬成分,功能活動受到經脈的調控。

對經絡的形態,《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於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明確指出,經脈的形態是不能直接看見,其實質是深藏於分肉間隙之中,體表的經脈循行線只是經脈的示意圖,而不是經脈的實體。

從現代組織學看,「分肉之間」是在皮膚與肌肉和骨骼之間的筋膜間隙,它是具有多角、套管、複合、立體形的間隙多元疏鬆結締組織,經脈的外周實質可能主要是根基於此中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

至於所言的絡脈可見,實質上是指可見的血管,絡脈的功能通過血脈得到反應。

2.經脈的循行與功能

經脈在四肢軀幹有特定的循行線路,並且內連屬於臟腑,是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臟,外絡於肢節。」而絡脈則縱橫交錯,網路全身,把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連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系。經絡具有運行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靈樞·本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脈運行氣血的功能,《黃帝內經》已經明確分為營血與衛氣相對的兩大循行體系,並在性能、病理以及治療方面,也都有彼此各異的認識。

關於營氣的運行,《靈樞·營氣》:「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其運行與經脈流注次序是一致的,始於手太陰肺經,終於足厥陰肝經,環周不休。

衛氣的運行與營氣不同,《靈樞·衛氣》:「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明確指出,衛氣循行不同營氣那樣,不分晝夜陰陽交錯著循行,而是晝獨行於陽、夜獨行於陰的運行程序。

從現代看,營血運行是指血液循環系統,而經絡顯然並不是指血液循環系統,如《黃帝內經》中稱「營氣運行」、「經脈流注」、「經氣」等並不兼有「血」字,二者早已區別對待,但二者似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經脈是統調了血液循環系統的功能。

其實,營氣循行是指營養物質的代謝進程,並不是指血液循行,但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

經脈主導營氣循行,是指經脈具有調控微循環灌流量,主持營養物質交換的功能,即營氣雖流行於血管中,經絡通過調控微循環來運行營血,如流注於肺時,則肺系的微循環開放。

同理,衛氣是指免疫防衛系統,而免疫是與淋巴系統相連結,經脈調控淋巴循環系統的功能興許正是體現於衛氣循行,且淋巴循環與衛氣循行均沒有環周的特性。

由上認為,經絡運行營衛是與血液和淋巴兩大系統密切關聯,其實質又是全然有別的,經脈更是機體能量信息的循環通道體系,調控著生命現象,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正如《靈樞·經脈》:「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這一名稱,是《難經》提出的,之前這部分內容只是散在於《黃帝內經》各篇。《難經》分為脈學、經絡、臟腑、疾病、腧穴和針法六部分,其中第二十七難至二十九難論述了奇經八脈。《黃帝內經》中雖有關於奇經八脈的零散內容,但《難經》首次冠以「奇經八脈」這一名詞,講述了奇經的名稱、數目和功能,指出奇經有別於十二正經,如無手、足經的區別;不直接與內在臟腑發生屬絡關係;除任、督二脈外,無自己的腧穴;無表裡陰陽經脈的配合等。

關於生理功能,《難經》指出:「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任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還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

將十二經比為溝渠,奇經為深湖,如降大雨,則溝渠滿溢,水勢妄行,即便是聖人也沒有辦法將它堵住,從而流入深湖,就好像絡脈中的氣血盈滿外流,進入奇經,說明奇經的生理功能就是儲藏十二經多餘的氣血,調節十二經的氣血而不受十二經範圍的限制,從而調節經絡系統。

書中不僅對奇經八脈的起止點和循行部位做了清晰的描述,還詳細論述了各自的病證,其病證的產生,與各經脈循行路線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係。

明代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對其循行、主病和穴位進行了考證和總結,書中說:「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說明奇經八脈可調節十二經脈氣血,在經絡學說中佔有重要地位。

作為針灸科醫生,以上的內容大部分已爛熟於心,臨床中也是如此運用的,如臨床中常取任脈的中脘、氣海、關元等穴用於補氣養血,針刺或施灸,對於虛損證候,可獲得其他經脈的腧穴難以達到的治療效果,這與《難經》提出的奇經八脈是「深湖」的理論吻合。

當身體虛衰,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奇經中還有一定的氣血儲備,而任脈的中脘、氣海、關元等穴位是諸條經絡的交會穴,且任脈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有「陰脈之海」的稱號,以補法在這些穴位上施治,自然效果顯著。

再如高熱時,採用大椎穴放血療法,體溫可立時下降,這也可用「深湖」的論點來解釋,因為奇經儲藏十二經多餘氣血的功能特點,當其受到病邪侵犯後,易發生氣血壅滯而腫脹發熱,故可以使用針刺放血的方法,通過疏通氣血經絡而治療疾病。

通過對幾條古籍經文的學習,更深地理解了奇經八脈之所以氣血旺盛的原因,也為臨床治療找到了更多的理論依據,有豁然開朗之感。

《難經》云:「督之為病,強脊而厥」,癲癇的表現即為「強脊而厥」,督脈的百會、大椎、長強等穴可用於治療癲癇。

八脈交會的運用非常廣泛,後溪穴通於督脈,頸項強直、落枕等常取後溪治療。

如足臨泣穴與帶脈相通,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臨床常用於治療脅肋疼痛。這些都是《難經》理論在臨床的具體應用。

「陰維為病,苦心痛」,通於陰維脈的內關穴,多用於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現代醫學研究已證明,內關穴可以改善心肌供血,調整心律,進一步驗證了上千年前中醫古籍的正確性。

任脈的「任」字有統帥、妊養之意,任脈統任一身之陰,是「陰脈之海」,「任主胞胎」,任脈可治療益氣養陰,對女子諸生理功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十四經發揮》稱任脈為「婦人生養之本」。任脈共有24個穴位,有14個交會穴,2個八會穴(氣會、腑會),6個募穴(膀胱募中極、小腸募關元、三焦募石門、胃經募中脘,心經募巨闕、心包募膻中),諸陽經亦會於任脈(陽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督脈),因此任脈功效廣泛,在治療疾病和防病保健方面都有重要價值。

督脈的「督」字,有總督、督領含義,督脈總督一身之陽,與諸陽脈相連,是「陽脈之海」。督脈可疏通陽經經氣,可培補真陽。

陽氣與人的衰老密切相關,「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宋代竇材《扁鵲心書》云:「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加強必斃傷」;「陽氣未消終是死,陽精若在必定生」,可見陽氣盛則人不易衰老。

督脈循行於脊里,入絡於腦,說明督脈與腦有密切關係,「腦為元神之府」,主宰人的神氣活動,王冰曰:「神安則壽延,神去則形弊,故不可不謹養也」,腦在人體生長發育衰老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督脈穴位可填髓益腦,寧神定志。

所以從督脈壯陽和益腦兩方面作用,可以得出督脈能夠預防衰老、延緩衰老的結論。

針灸大師「金針」王樂亭是我們中醫醫院的老前輩,他常用「督脈十三針」治療中風後遺症等頑疾,其組方是: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長強。

督脈十三針的功效為補陽益氣,填髓健腦。針刺督脈可振奮諸陽,以期陽長陰生,使偏癱肢體恢復正常,並可改善整體功能。除治療半身不遂外,還可治療痿證、痹證、癲狂等症。

沖脈之「沖」字有衝要、要道之意,《素問·骨空論》:「沖脈為病,逆氣里急」,沖脈循腹部,上至胸部而散,沖脈經氣逆亂可出現氣急、胸腹痛、氣上衝心、呃逆等症,此時常取公孫、內關、太沖等。沖為「血海」,沖脈失調可出現月經不調、不孕等症。

《難經·二十九難》:「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帶脈的病症表現為腹部脹滿,腰部弛緩無力,像坐在水中的感覺。

《素問·痿論》云:「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可見下肢痿廢不用也,屬帶脈病症。帶脈起於季肋,環繞一周,尚可治療男女生殖系統疾患。

《難經·二十九難》:「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相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素問·刺腰痛論》:「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維脈的主病中易被人忽略的是情志病,心情失意不快,即「悵然失志」。陽維主病中有腰痛,這種腰痛伴有局部腫脹。

蹺脈的「蹺」字有足跟、矯健之意。男子多動,以陽蹺為主,女子多靜,以陰蹺為主。衛氣的運行主要通過陰陽蹺脈而散布全身,衛氣行於陽則陽蹺盛,行於陰則陰蹺盛。

《難經·二十九難》:「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說明蹺脈主其循行部位的肌肉痙攣、疼痛等病症,如中風及其他原因出現的足內翻等。

《靈樞·寒熱論》:「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陰蹺主目閉而欲睡,陽蹺主目張不欲睡,調節蹺脈的盛衰,可治療失眠、嗜睡。

《千金方》言陽蹺「卧驚,視如見鬼」、「百邪癲狂」,張潔古云:「癲癇晝發灸陽蹺,夜發灸陰蹺」,可見蹺脈可治療神志病,常用穴位為照海、申脈。

腧穴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為「脈氣所發」、「神氣遊行出入」之處。

「腧」與「輸」通,有轉輸的含義,「穴」有孔隙的意思。腧穴在歷代文獻中又稱「砭灸處」、「氣穴」、「骨空」、「孔穴」、「腧穴」以及「穴位」等。

腧穴的發展經歷了無定位定名階段、定位定名階段以及定位定名歸經階段。經穴的發展是隨著醫療經驗的累積而逐漸由少到多,不斷整合而成的,腧穴的歸經是人們對穴位性能深化認識的結果,腧穴是形成經絡理論的重要依據之一。

《黃帝內經》時期經穴很少,往往只舉經名而不及穴名,載有穴名者僅有160穴左右,到《針灸甲乙經》增至349個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了354穴,《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為359穴,《醫宗金鑒》360穴,清代李學川的《針灸逢源》將總數擴展到361穴,目前針灸應用的人體腧穴361個,即是以此為據。

經穴是經脈線上的反應點,與經脈一樣伏於分肉之間,經絡與腧穴是密不可分地聯繫在一起,經絡以穴位為據點,穴位以經絡為通路,經絡的功能主要是由腧穴來體現的。

人體的腧穴很多,大體上可歸納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賀老認為腧穴應分三大類:一為人體腧穴,它又分為經穴,奇穴和阿是穴;二為氣功腧穴,如丹田之類;三為武術上的腧穴,如點某些穴後人體就不動了。

腧穴中有特殊稱號及有特殊作用的重要腧穴稱為特定穴。特定穴是將十四經中佔有特殊地位、特殊性質,又有獨特治療作用的腧穴,賦予有代表性的稱號,究其實質,是腧穴的不同分類。

它們除具有經穴的共同主治特點外,還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療作用。特定穴包括五輸穴、原穴、絡穴、俞穴、募穴、八會穴、郄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交會穴。

1.穴位的本質

《靈樞·九針十二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則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也,非皮肉筋骨也。」明確指出穴位是神氣遊行出入的部位,並不是指皮膚、肌肉等可視見、觸摸到的有形物。

現一般認為,「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表現,穴位似應是反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神經遞質出入的部位,既言遊行出入,自身是能感覺體驗到的,這可能即是神經遞質的釋放降解過程或神經興奮產生的電脈衝。

鑒此,現教材將腧穴命名為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似有妨於對穴位本質的認識。

2.穴位的位置

(1)穴位據於經線上:經典所載脈氣所發三百六十餘穴,均是分布於經脈循行線上,數目與位置者是一定的,與生俱來即如此。

(2)穴位有一定的深度:《素問·刺要論》:「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說明針刺淺深必須根據穴位的深淺來確定,否則有害無益,不同的穴位其淺深度是有區別的。

(3)穴位處在分肉間:針刺取穴是遵循循經取穴的原則,由於經脈伏行分肉之間,所以《素問·調經論》主張「守經隧」、「取分肉間」的取穴方法,穴位是處於分肉之間的經脈上,其深淺即由分肉間隙來決定,穴位並不是皮膚表面的一個點。

3.穴位是反應點、治療點

《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靈樞·背腧》:「五臟之腧,出於背者……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以上說明穴位是臟腑功能狀態的反應點,當然亦是刺灸治療部位。經脈連屬於臟腑,穴位是經脈的據點,穴位與臟腑功能是息息相通的,外在的穴位可影響調節內在的臟腑。還有在經穴——臟腑相關方面,《黃帝內經》尤其強調原穴的重要性,由此必須重視對原穴的探究。

4.穴位的定位

我看賀老取申脈、照海等穴就與教材有異,並說懸鐘應在腓骨前緣等。對穴位的定位請教賀老,他說:這個問題實際上比較複雜,穴位可以說遍布全身,其定位不能照本宣科地套用,有確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確定的因素。

賀老認為穴位的確定性是指:①按骨度分寸取穴;②穴位處在分肉之間、骨縫之間、溪谷之間;③穴位處在凹陷處;④穴位常在脈動處;⑤穴位有一定的深度。

而穴位的不確定因素包括:①男女差異;②人體體質差異,如高矮肥瘦;③體位的變化;④與練功、氣功有關。

5.穴名與功效

腧穴的名稱均有一定的含義,《千金翼方》指出:「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它是歷代醫家以其所居部位和作用為基礎,結合自然界和醫學理論等,採用取類比象的方法而定的。

這裡試就依據穴位功效命名的腧穴做一小結。大致有如下穴位其功效與命名直接相關:

手太陰肺經:雲門、俠白、孔最、少商;

手陽明大腸經:商陽、迎香;

足陽明胃經:下關、頭維、不容、承滿、水道、歸來、氣沖、條口、沖陽;

足太陰脾經:漏谷、血海、腹結、大橫、腹哀、周榮;

手少陰心經:靈道、通里、神門、少沖;

手太陽小腸經:少澤、後溪、養老、支正、秉風、曲垣、聽宮;

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眉沖、承光、通天、天柱、風門、承扶、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飛揚;

足少陰腎經:然谷、太溪、交信;

手厥陰心包經:間使、內關、勞宮;

手少陽三焦經:液門、外關、四瀆、消濼;

足少陽膽經:聽會、本神、目窗、正營、風池、風市、中瀆、光明;

足厥陰肝經:太沖、期門;

督脈:長強、命門、筋縮、靈台、神道、啞門、風府、上星、神庭;

任脈:關元、氣海、神闕、水分、建里。

釋義探討舉例如:關元——關住元氣;交信——交換信息,可調經;養老——養生延老,可治老年性骨關節病、眼花;光明——帶來光明;外關、內關——主外感、內傷;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有待更全面深入的探討。

6.腧穴主治的普遍性

腧穴主治的普遍性包括:

①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近部取穴;

②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指的是以穴位的歸經確定其主治的病證。

7.腧穴主治的特殊性

腧穴主治的特殊性包括:

①特定腧穴特定主治,主要指特定穴的獨特主治內容;

②同一腧穴雙向主治,即雙向調節作用,如天樞又止瀉又通便,足三里又解痙止痛又增強蠕動等;

③主治相同、療效有別,這主要指很多穴位都有相同的作用,但其中必有療效顯著者,了解和掌握了以上內容才能正確配穴。

8.腧穴的相對特異性

腧穴的相對特異性包括:①性能的相對特異性;②補瀉後效應的相對特異性——雙向調節作用;③配穴效應的相對特異性;④針灸處方治療病症的相對特異性。

【本文摘自《賀普仁針灸傳心錄》,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授權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秦朝之後還有個楚朝,為什麼史書上只記載了秦漢而忽略了楚朝?
超q超可愛的鉤針小狗狗,可以做手機掛飾,<針織小狗的每日.2〉整書上傳 鉤針交流 手工交流區
寫板書上課的那些日子,快沒了嗎?
為什麼寶釵襲人等督促賈寶玉讀書上進也是錯?
扎克伯格臉書上秀恩愛 發照讚美妻子

TAG:教科書 | 沒有 | 經絡 | 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