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解譯

《心經》解譯

(代序)論宗教

  1)宗教是一種神秘。

  宗教的必要性源於人生的神秘性。

  人生是神秘的。

  人類與萬物及其他一切物種之不同,在於人類具有靈明之知覺及心性。

  人類不僅能感知世界,而且能以理智解讀世界,以理性認知世界。

  2)但是,這種理性是有限的。

  正如康德和歌德爾所發現的,人類藉以認知、理解和解釋世界的符號邏輯工具,即理智及理性之邏輯結構具有先天缺陷,因此不可能終極意義地理解和認知世界。

  事實上,無論從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我們既無法感知和認知宇宙之大(宇觀世界),也無法感知和認知宇宙之小(量子以及微觀世界)。

  每個人從母胎中降生,而後經歷一段極其短暫的人生。

  在這一短暫的生命旅途中,人雖然是靈明之物,有感、知、情、意、欲(佛家所謂「五蘊」)。但這種生命的醒覺,如同燭火一般微渺,只在瞬間燃放而隨之永恆地熄滅。

  3)在生命發生之前,我不知自己的靈魂寄身何處。在生命消失之後,我不知自己的靈魂歸向何處。

  如巴斯卡所說,人是一株脆弱的蘆葦,既不知自己從何處來,亦不知自己向何處去。人與蘆葦的不同,僅僅在於人是有自我意識的蘆葦而已。

  4)人生是悲慘的。但是人之價值在於人意識得到自己的悲慘,而蘆葦則意識不到自己的悲慘!(巴斯卡語)

  每個人的生命之旅註定是一段悲苦的歷程——於啼哭中降生,於(他人之)啼泣中消逝。

  死亡,乃是一切生命所不可逃綰的作為終極悲劇及命運的永恆主題。

  在死亡之黑色幕布所覆蓋下,一切人生之競爭,壯麗輝煌,幸與不幸,以及一切權力、權術、財富、科技、藝術、理性、意識形態, 均全部無意義。

  5)科學技術雖可提供改善人生之手段,卻無法解答人生意義之問題。

  在白色之生命與黑色之虛無(死亡)之間存在的唯一橋樑,只有宗教而已。

  宗教以對於永恆者和絕對者的信仰,以及以對至善和永恆的信念和追求而解救和超度人生。

  6)文藝復興以來,接受猶太改革派教義的共濟會思想家發起反對天主教的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的三大重要標誌是:

  ——倡導自然神論以及泛神論

  ——倡導唯物論(18世紀法國啟蒙哲學),

  ——鼓吹金錢崇拜、市場崇拜、商業崇拜(即資本崇拜),

  以至此500年來物慾橫流,荼毒人類。當今人世間的一切邪惡本質都源於猶太資本主義的邪惡。

  猶太拜金主義(韋伯所謂新教倫理)就是資本主義的邪教精神(可參閱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

  7)宗教改革後啟蒙運動的三階段是:

  一、新教的非人格主義基督,

  二、自然神、泛神主義以及實證經驗主義,

  三、啟蒙運動的最極端形式就是18世紀徹底的法國唯物論和19——20世紀俄國的無神論,

  四、唯物主義泛神論的美國變種就是美國人特有的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

  20世紀物質崇拜的悲劇,是科學技術的異化和反人性化。多種科技成為毀滅環境、滅絕人類的資本主義的牟利工具。

  8)華夏古代原是有信仰、有宗教的民族。

  中國人自古崇敬天神、宗社、祖神以及文化神(孔子)。

  古代中國人在多數時期,宗教觀是柔和、理性、中道、注重實用而寬容的。

  中國周秦以下即實施政教分離。

  戰國秦漢以後,中國人主要在佛教哲學中深究本體與終極問題,而儒家敬神而不迷信,注重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有意忽略說不清的本體及形而上問題——孔子云:敬鬼神而遠之,不知生焉知死?罕言性與命。

  9)1919年五四運動鼓吹所謂「德」與「賽」崇拜,鼓吹對西方科技的迷信,無神論、極端唯物論與文化西化論遂在華夏廣為流行。

  五四以下的啟蒙運動,基本摧毀了中國人固有的宗教意識和傳統。

  從此華夏成為一個可悲的無根的文化流浪民族。

  1966年摧毀一切的虛無主義文化革命運動,不過是五四以來西化主義及唯物啟蒙運動一次更極端的破壞性狂潮而已。

  文革後留下一片信仰和精神的廢墟。隨資本主義改革的進程,猶太式的拜金主義、市場崇拜主義(包括GDP崇拜),更成為被主流鼓勵的邪教。

  10)宗教的基礎並非理性(哲學或邏輯),並非科學,而是信仰。

  宗教來自天啟。宗教本身承認宇宙神秘。並且承認所謂人類智力不過是一種有限而且卑微的人工符號體系。

  宗教使人類懂得對神以及大自然的敬畏,同時賦予人以精神信仰對抗人間邪惡力量的無上勇氣。

  唯宗教使人類孤苦的個體靈魂得到救助、超越和解脫。

  【何新跋語】

  蓋人類之精神現象歷經五個階段,即:巫、信、智、理、魔。

  巫即巫術,信即信仰,智即知智,理即理序,魔即魔境。

  石器時代之多神教及萬物有靈論是巫術階段。一神教之中世紀是信仰(宗教)階段。啟蒙時代是知智階段。20世紀之科學體系是理序階段。科學以理性秩序為根本,聲稱「知識就是力量」,欲以理序「改造自然」,「重建宇宙」。然而其結果是自然生態及地球環境之巨大破壞。當今人類面臨重大生存危機。於是人類方知,科學並不能窮究宇宙以及萬物之理序。未知現象、未知自然對人類之反制反而愈來愈強大。故21世紀之人類精神正回歸於無法之法的魔境階段。所謂「UFO」一類未知靈界的各國政府檔案公布,即是明證也。

  古諺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性勝乎人性,宇宙勝乎人類。故歌德《浮士德》中預言,歷史終以魔境勝乎人性及智性、理序而告終。

  不棄智理,則不能通乎魔意,這正是理性主義之所局限也!一嘆!

  (2011年3月記於日本海大海嘯之後) 讀《心經》札記

  【緣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①收於大正藏第八冊,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多種漢譯本。②

  譯本中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解題】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系梵漢合語。

  「摩訶」為大,為虛空;「般若」即智慧、心靈。「波羅」是過渡到達彼岸(目的地)。「密」即終極,「多」指萬法、萬種、萬有、萬物。佛家語「心」(梵語hrdaya ),指心靈,亦含有精要、精髓等意。心即心靈、大智慧、宇宙之心。「經」通「徑」,路徑、通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名意義為:「以大智慧回歸宇宙自然終極之心靈途徑」。

  《心經》全經只有五十句(唐玄奘譯本),267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詞寡義深,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讀此經可以了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佛家認為,此經概括了佛陀四十九年說法集三藏十二部經論的精華,闡述了佛家對天地宇宙實相的終極論義。

  《心經》極短,奧義無窮。集義會通,字面而已。釋則為執,靈當默誦。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想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 天竺三藏 鳩摩羅什 譯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

  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空法。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離顛倒夢想苦惱。

  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

  「竭帝竭帝,波羅竭帝,波羅僧竭帝,菩提僧莎呵。」心經新譯

  何新 譯

  【上】

  1)觀照自心,大修士!

  2)以智慧求解脫多時:

  3)徹悟一切感知、意志、追求、慾念(五蘊)都是空幻。

  4)於是而超越一切苦厄

  5)(舍利弗!)升華而成為「舍利子」。

  (按:舍利子二義,前人解為呼喚舍利弗名,佛弟子。

  何云:似解為五色石更為融通。)

  6)明白現象與空幻無不同,

  7)空幻與現象無不同。

  8)現象就是空幻,

  9)空幻就是現象。

  10)一切感受、意想、行為、知識,

  11)無不如此——

  12)如同彩色舍利子。

  【中】

  13)存在本體是空幻表象

  14)本體不產生也不消滅

  15)不污染也不幹凈

  16)不增加也不減少

  17)所以本原真空無現象

  18)不存在感受、念想、行為、意識

  19) 不存在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身所感、意所念

  20)不存在現象、聲音、味道、感觸、本體

  21)不存在眼睛所見世界

  22)也不存在心靈所意想世界

  23)無見光明也無見黑暗

  24) 無見生命、衰老、死滅

  也不見不衰老、死滅者

  [無無明,是無明的否定。無無明-盡,又是無無明的否定。

  兩次否定成為一次肯定。]

  25)出離痛苦、聚散、死滅、言語。

  26)無智慧也無愚蠢。

  27)由於不希求所得

  28)所以修行者啊!

  29)依照智慧尋求到彼岸;

  30)所以內心無牽掛障礙

  31)內心無牽掛障礙——

  32)所以,沒有恐怖的事情,

  33)遠離顛三倒四的夢想,

  34)達到終極解脫圓滿境界。

  35)擺脫過去、現在與未來

  36)以智慧度向彼岸

  37)得到超越無上大智慧。

  【下】

  38)所以,理解智慧而通達人生彼岸——

  39)就是得到大神通的祝詞!

  40)就是得到大光明的祝詞!

  41)就是得到高無上的祝詞!

  42)就是得到普遍無限的祝詞!

  43)從而消除一切苦難,

  44)達到真實不妄之境。

  45)所以念誦以智慧超度彼岸的祝詞

  46)就誦讀以下的祝詞——

  47)去吧!去吧!

  48)超越,去吧

  49)去尋找智慧,寧靜,超越一切界限

  50)醒覺自我,醒覺他人!原文與新譯文對照

  1.觀自在——菩薩

  1)觀照自心,大修士!

  2.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2)以智慧求解脫多時:

  3.照見五蘊皆空,

  (色、受、想、行、識)

  3)徹悟一切感知、意志、追求、慾念都是空幻。

  4.度一切苦厄。

  4)於是而超越一切苦厄

  5.舍利子。

  5)升華而成為「舍利子」。

  6.色不異空,

  6)明白現象世界與空幻無不同,

  7.空不異色,

  7)空幻與現象無不同。

  8.色即是空,

  8)現象就是空幻,

  9.空即是色。

  9)空幻就是現象。

  10.受想行識,

  10)一切感受、意想、行為、知識,

  11.亦復如是,

  11)莫不如是。

  12.舍利子。

  12)如同彩色舍利子。

  中

  13.是諸法空相,

  13)存在之本體是空幻表象。

  14.不生不滅,

  14)本體不產生也不消滅

  15.不垢不凈,

  15)不污染也不幹凈。

  16.不增不減。

  16)不增加也不減少。

  17.是故空中無色,

  17)所以本原真空無現象

  18.無受想行識,

  18)不存在感受、念想、行為、意識

  19.無眼耳鼻舌身意,

  (此謂「六根」)

  19) 不存在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身所感、意所念

  20.無色、聲、香、味、觸、法。

  (此謂「六塵」)

  20)不存在現象、聲音、味道、感觸、本體

  21.無眼界,

  21)不存在眼睛所見世界

  22.乃至無意識界。

  22)也不存在心靈所意想世界

  23.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23)無見光明也無見黑暗

  24.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24) 無見生命、衰老、死滅也不見不會衰老、死滅者

  [無無明,是無明的否定。無無明-盡,又是無無明的否定。

  兩次否定成為一次肯定。]

  25.無苦、集、滅、道,

  (此謂「四締」。)

  25)出離痛苦、聚散、死滅、言語。

  26.無智亦無得(呆)。

  26)無智慧也無愚蠢。

  27.以無所得(待),

  27)由於不希求所得

  28.故,菩提薩埵,

  28)所以修行者啊!

  29.依般若波羅蜜多,

  29)要依照智慧尋求到達彼岸;

  30.故心無罣礙。

  30)所以,要在內心排除牽掛障礙——

  31.無罣礙,

  31)只因內心無牽掛障礙——

  32.故,無有恐怖,

  32)所以,沒有恐怖的事情,

  33.遠離顛倒夢想,

  33)遠離顛三倒四的夢想,

  34.究竟涅磐,

  34)達到終極解脫圓滿的境界。

  35.三世諸佛。

  35)擺脫過去、現在與未來

  36.依般若波羅蜜多,

  36)依靠智慧度向彼岸

  37.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7)於是得到超越無上大智慧。

  下

  38.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38)所以,理解智慧而通達人生的彼岸。

  39.是大神咒,

  39)就得到大神通的祝詞!

  40.是大明咒,

  40)就得到大光明的祝詞!

  41.是無上咒,

  41)就得到高無上的祝詞!

  42.是無等等咒,

  42)就得到普遍無限的祝詞!

  43.能除一切苦,

  43)從而消除一切苦難,

  44.真實不虛。

  44)達到真實不妄之境。

  45.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45)所以念誦以智慧超度於彼岸的祝詞

  46.即說咒曰:

  46)就誦讀以下的祝詞:

  47.揭諦,揭諦 !

  47)去吧!去吧!

  48.波羅揭諦 ,

  48)超越吧,去吧!

  49.波羅僧揭諦,

  49)去找到智慧,寧靜,超越一切界限

  (「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找到超越世俗萬苦的根本途徑!」)

  50.菩提——薩婆訶!

  50)醒覺自我,醒覺他人!

  (2011-7-30何新解譯於京東濱苑)【觀自在菩薩】,又稱作「觀世音菩薩」,梵文則為Avalokiteshvara。

  觀自在三字是雙關語;其顯意是指觀世音菩薩名;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時要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觀」,「觀照」、「審視」。

  觀,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與自由)。

  自在,大自由的。

  「菩薩」是bodhisattvaa「菩薩摩訶薩」的音譯,本意為「覺有情」、「導眾生」的大士。「摩訶」,意為「大」。「薩」為「薩埵」的略音,意為「有情」或「眾生」。摩訶薩指引導救度極多眾生,使之得度脫生死。

  大乘佛教認為菩薩可以有在家與出家兩種。菩薩有兩種身:一為生死肉身,一為去法性恒生身。

  三賢位之菩薩,若未證法性,仍有惑業,受三界生死為前者;證得無生法忍性,舍離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為去法性恒生者。

  觀自在菩薩,合起來說,就是能觀照自心,不為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憫人,以大覺有情為己任。

  -----------------------------------------------------------------------------------

  【附錄1】

  ①《般若經》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②歷史上至宋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漢譯,現存9種。

  《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吳·支謙譯(已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402-413年)略本(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玄奘譯(649年)略本(存)

  《般若波羅蜜多那經》 唐·菩提流志譯(693年)(存)

  《摩訶般若髓心經》 唐·實叉難陀譯(695-710年)(存)

  《佛說波羅蜜多心經》 唐·義凈譯(695-713年)略本(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別本 唐·法月譯(初譯)(738年)廣本(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月譯(重譯)(738年)廣本(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般若共利言等譯(790年)廣本(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智慧輪譯(847-859年)廣本(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成譯(敦煌石室本)廣本(存)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宋·施護譯(980-1000年)廣本(存)

  【附錄2】

  古人譯經有「五不翻」

  (1)秘言不翻

  秘言一般是指「陀羅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真言秘義。因為一切真言秘義,皆是諸佛菩薩於禪定中所發出的秘密語,一個詞含攝無量的意義,中文中沒有適當的詞句,可以表達其中所含奧義,所以直接音譯不翻。

  (2)尊重不翻

  如「般若」,雖然可以譯成「智能」,但其中含意包含宇宙人生真諦,並不是一般人的智能可比,即使是一些聖人賢人的智能,亦恐怕望塵莫及。如「般若」一詞,為避免世人產生誤會,所以只譯其音,不翻其義。

  (3)歧義不翻

  有一些詞含有多種意義,無法用漢字精準的表達其內在義理,所以不翻。

  (4)順古不翻

  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可以直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但古大德譯經時故意保留原音,其目的是為了顯示佛道的殊勝,令讀者特別注意!後來譯經的人,亦隨順古德之意,所以保留不翻。

  (5)漢地所無不翻

  如庵摩羅果,這是印度當地的一種葯果,形似檳榔,食之可驅風寒;除印度其它地區沒有,所以不翻。其實,庵摩羅,翻譯成漢語是清凈無垢的意思,可譯名:清凈無垢果。但是為了尊重「此方所無不翻」的原則,所以不翻。

  這些就是古代譯經翻與不翻的標準。

  【附錄3】

  【般若】,佛語念做「波惹」,為梵語Prajna的音譯,義為「智慧」。

  【波羅】「波羅-蜜多」,梵語Para-mita,波羅意為彼岸。「波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彼岸」。

  【蜜】梵語,中文意思是「到達」。

  【多】(中文發音當讀「噠」)梵語,譯成漢文略近於「至上」的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大智慧到達彼岸之上」的意思。

  【心】指心靈,不僅指人的心靈,也是宇宙本體之「心」。黑格爾所謂「絕對精神」,略近此義。

  【經】概括而講有「路徑」、「方法」、「貫通」之義。

  【三藏】指的是「經藏」、「律藏」、「論藏」。

  【法師】現在通常用作對出家人的尊稱。但在古代,只有精通「三藏」,並能登台講法、解釋佛經的出家人才能稱為「法師」。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精通「經、律、論」的著名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大乘佛教「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玄奘俗家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他也是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的人物原型。

  --------------------------------------

  wanshi說明:

  何新先生對本經有20萬字長篇註解及考證。限於本博客字數的限制,從略。

  何新《論宗教》一文也只是一篇長文的摘要。
推薦閱讀:

佛說清凈心經講記 w
何新:《心經》新詮(更新版)
宗薩欽哲仁波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新開示【結合二諦為修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七)
關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