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詳註第八、九章

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王弼註:人惡卑也。

今譯:人厭惡卑下。

原文:故幾於道。

王弼註:道無水有,故曰「幾」也。

今譯:水雖然善利萬物而處卑下,但道是非物質的、無形的,水是物質的、有形的,所以說水只是接近於道,而不是完全符合。

備註:(蘇轍《老子解》:「《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天以一生水』,蓋道運而為善,猶氣運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無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麗於形,則於道有間矣,故曰『幾於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曰『上善』。」)

原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王弼註:言人水皆應於此道也。

備註:(蘇轍《老子解》:「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空虛靜默,深不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遇物賦形,而不留於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節,善時也。有善而不免於人非者,以其爭也。水惟不爭,故兼七善而無尤。」)

今譯:說明聖人與水之利物而居卑下,此七善都符合道。

全文今譯:幾:接近;淵:沉靜、深沉。

最高層次的善是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水和得道的聖人)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靈善於保持沉靜、深遠的狀態,與人交往真誠、友愛,說話恪守信用,執政善於治理協調,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正因為不爭,所以沒有過失。

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王弼註: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今譯:持守,就是努力使自己不失去施於人的恩德。既不失去施於人的恩德,又有許多私心雜念塞滿心胸,必然有傾覆、危險的勢頭。所以不如適可而止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更不如無德無功的人。

備註:(老子、王弼均認為持德不如無德。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王弼注說:「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

原文: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王弼註: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

今譯:既砸刀刃讓它尖銳,又磨它讓它鋒利,必然會傷損刀刃,所以沒法保持刀的壽命。

備註:(1、淮南子道應訓:「白公勝得荊國,不能以府庫分人。七日,石乞入曰:『不義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聽也。九日,葉公入,乃發太府之貨以予眾,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因而致之。十有九日而擒白公。夫國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謂至貪也。不能為人,又無以自為,可謂至愚矣。譬白公之嗇也,何以異於梟(許慎註:梟子長,食其母)之愛其子也。故《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

2、蘇轍《老子解》:「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銳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知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聖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後行,尚安有銳?無盈則無所用持,無銳則無所用揣矣。」)

原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王弼註:不若其已。

今譯:不如適可而止。

原文: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王弼註:不可長保也。

今譯:不可以長期保持

原文:功遂身退,天之道。

王弼註: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今譯:運勢隨時光的流逝而變更,功績一旦達成,運勢就將轉移。

備註:(淮南子《道應訓》:「魏武侯問於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數戰而數勝。』武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其獨以亡,何故也?』對曰:『數戰則民罷,數勝則主憍,以憍主使罷民,而國不亡者,天下鮮矣。憍則恣,恣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此夫差之所以自剄於干遂也。』故《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全文今譯:

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否則遲早要灑出來。將鐵器捶磨出尖刃,不能長久保持刃的鋒利,遲早會變鈍。金玉滿堂,不能長久守住,遲早會失去。富貴而自傲,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禍害。功成身退合乎自然運行的規律。


推薦閱讀:

關於「易經」、「道德經」、「中庸」的點滴淺思
《標準統一的老子〈道德經〉》1
道德經講義
為什麼要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二十四個字,快速學會「識人」,簡直不要太耿直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