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寶·清西陵
走進國寶第二十篇:
清西陵
昌陵外景
易縣清西陵位於易縣縣城西15公里的梁格庄西永寧山下,在北京以西約120公里,是清朝皇室兩大陵墓群之一。陵區西依紫荊關,南臨易水河。四周層巒疊嶂,松柏蔥蘢,景色清幽。清朝最初建陵於遵化馬蘭峪。雍正皇帝(1723~1735年在位)即位後,原在馬蘭峪九鳳朝陽山選定陵址,動工興建,後因穴中土質帶有大量砂石,遂廢陵址,命怡親王允祥等人為其另擇地建陵。經過考察,認為易縣永寧山太平峪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匯之所,龍穴沙水,無美不收……洵為上吉之壤」。於是決定在此興建泰陵。自此清朝帝陵在關內分為兩地,遵化縣陵區位於京城以東,稱東陵;易縣陵區位於京城以西,稱西陵。自雍正起,實行昭穆之制,一東一西,隔輩相聚,祖孫葬於一地。乾隆時又有詔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西陵陵區內有帝陵4座: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後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三座:泰妃陵、昌妃陵、崇妃陵。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14座。共埋葬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76人。
泰陵石碑坊
西陵周邊近100公里,外圍原有紅、青、白三層界樁,每層相隔5公里,界樁以外還有官山,不準老百姓進入。為管理陵區,特別設立了一套機構,由皇帝任命泰寧鎮總兵兼西陵總管大臣,統管西陵事務。並委派輔國公、鎮國公兩位王公,設置東府、西府,作為皇室的代表,專門負責守陵。舊時東陵和西陵的祭祀活動頻繁,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和忌辰都要舉行大祭,每月朔望有小祭。
西陵的建築形式和布局與東陵相同,均按照清代嚴格的官式標準規制建造,等級森嚴。後陵小於帝陵,園寢又小於後陵。帝陵、後陵有紅牆環繞,建築均以黃琉璃瓦覆頂;妃、公主園寢雖有紅牆環繞,但均以綠琉璃瓦蓋頂;行宮、衙署則是灰色磚牆,均以布瓦蓋頂。各陵的主要建築有碑樓、神廚庫、朝房、隆恩殿、明樓、寶頂等。
泰陵外景
泰陵是雍正皇帝(胤禛)的陵墓,附葬一個皇后和一個皇貴妃,是西陵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陵墓。陵園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泰陵入口處第一座建築是五孔石橋,橋北為三座巨大的石牌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式。坊北為大紅門,是進入泰陵的正門,兩通「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下馬碑分立兩側,由此通向一條寬10米,長25公里的神道,磚石墁地,松林夾道。神道將中軸線兩側的建築貫通起來。進大紅門後,北側是具服殿,是皇帝或其他主祭人更衣的地方,殿北為30米高的聖德神功碑亭,重檐歇山頂,亭內兩通聖德神功碑上記載了雍正帝一生的功績。碑亭四隅各立一座漢白玉華表,滿刻雲龍紋浮雕,氣勢莊嚴。由此過七孔石橋,神道兩側排列著五對望柱和石像生。再北有一座小山,稱蜘蛛山,充作影壁。繞過此山,即見龍鳳門,四柱三門,上有用琉璃製作的雲龍花卉裝飾。門兩側是碑亭、神廚庫、井亭等,是存放供品和製備祭品的地方。東西朝房和東西護班房分立在隆恩殿門外兩側。隆恩門面闊五間,三門,單檐歇山頂。門內東西兩側各有焚帛爐一座,北有東、西配殿,東配殿是放祝版的地方,西配殿為喇嘛念經的場所。再北是主體建築隆恩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明柱瀝粉貼金包裹,頂部飾旋子彩畫,梁坊裝飾金線大點金,整座殿宇金碧輝煌。大殿內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
殿後依次為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等建築,明樓中有墓碑,從明樓有馬道通寶城,寶城上面是寶頂,下面是地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暴死,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雍正和已死的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合葬入地宮。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當時還在世,所以在泰陵東側為其建了一座泰東陵,並給皇貴妃等21個皇妃建了泰妃園寢。
慕陵楠木殿
昌陵是嘉慶皇帝顒琰的陵墓。顒琰是乾隆第十五子,在位25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乾隆傳位與他,並為其在泰陵西南選好陵址。昌陵於嘉慶八年(1803年)建成,規模與泰陵不相上下,其寶城比泰陵的還高大。隆恩殿內用花斑石墁地,光滑耀眼,猶如滿堂寶石。昌陵建成後,先葬入孝淑睿皇后,道光元年(1821年)葬入嘉慶帝,封閉地宮。嘉慶帝另一個皇后孝和睿皇后死後,葬在另建的昌陵西15公里的昌西陵。還建有昌妃園寢,葬有嘉慶帝的恭順皇貴妃等17個皇妃。
慕陵是道光皇帝旻寧的陵墓,旻寧是嘉慶皇帝的次子,曾被封為智親王,後立為嗣,在位30年。道光即位不久,就在東陵寶華峪建陵,歷時7年竣工,並葬入孝慕皇后,可是次年發現地宮浸水,道光大怒,下旨追查有關人員的責任,並將陵墓拆除。道光十二年(1832年),道光皇帝親自在西陵區選定慕陵陵址,當年動工,並命名為龍泉峪。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成。陵園規模較小,沒有大碑樓、石像生、明樓等建築,殿宇也不施彩繪。但形制特殊,別具一格。隆恩殿全部以楠木建造,精美異常,殿內藻井、檁枋、雀替等構件雕刻有數以千計的游龍、蟠龍,龍首高昂,形體矯健,猶如飛騰于波濤雲海之中,極富變化。因楠木香氣濃郁,龍首吞雲吐霧,形成「萬龍聚首,龍口噴香」的氛圍。慕陵葬有道光帝及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慕陵東500米有慕東陵,原為皇妃園寢,因葬入孝靜皇后而擴建為慕東陵,另葬入的有妃、嬪、貴人等16人。
崇陵全景
崇陵是光緒皇帝的陵墓,建在泰陵東約5公里的金龍峪,是清代帝王陵墓中建造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中國的最後一座帝陵。光緒皇帝4歲登基,在位34年,始終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之下,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困死於瀛台,在其生前並未建陵,宣統元年(1909年)始為其建陵。清王朝被推翻後,由遜清皇室續建,1915年建成,葬入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崇陵規模較小,動工修建時清政府已臨近崩潰,因此無大碑樓、石像生等。建築用料均以桐木、鐵料為主,俗有「桐梁鐵柱」之稱。崇陵地宮曾於1938年被盜掘,1980年經考古發掘清理,正式對遊人開放參觀。地宮為拱券式石結構建築,由閃當券、罩門券、明堂券、穿堂券、門洞券和金券組成,四道石門以巨大的青白石雕成,上雕有菩薩立像,高1.99米,神態威武。金券高大寬敞,是地宮的主體建築,東西長12米,南北寬7.2米,高8.95米,全部用青白玉石構築。寶床上放置著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槨。
崇陵東側是崇妃園寢,珍妃墓在東,瑾妃墓在西。珍、瑾二妃為同胞姐妹,其中珍妃深得光緒的喜愛,因反對慈禧太后聽政,支持光緒自主朝政,被慈禧貶為貴人,又因支持光緒變法維新,而被慈禧太后打入冷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倉皇出逃,行前令太監將珍妃推入院中的一口八角井。翌年,慈禧等回北京後,為掩人耳目,謊稱珍妃是為了避免洋人污辱而跳井自殺的,為珍妃恢復貴妃身份,將屍體撈出,葬於北京西郊西直門田村,1915年遷葬於崇妃園寢。瑾妃於1924年去世後,葬入崇妃園寢,是最後一位葬入清西陵的皇妃。
1995年,清朝末代皇帝,即宣統皇帝溥儀(1906~1967年)的骨灰亦葬入西陵。
西陵建築保存完整,共有房舍千餘間,石質建築和石質雕刻百餘座,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圍牆長達21公里。整座建築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發展水平和優秀的民族藝術特色,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清西陵和清東陵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胡新玲
校對:周艷文
資料提供:於素敏
微信:wenhuabaoding
推薦閱讀:
※日本為何將曜變天目列為國寶?
※乾坤國寶論述
※日本奶粉是否真的適合中國寶寶?
※璚林國寶經
TAG: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