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53】在線收聽
06-23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此論陰維之脈而令人腰痛也。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陰維之脈。起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 。故名飛陽者。謂陰維之原。從太陽之脈。走少陰而起者也。怫怫、郁怒貌。腎病者。意不樂。氣並於腎則恐也。朱永年曰:任督二脈。與陽維陰維陽蹺陰蹺。皆陰陽互相交會而起。) 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陰維之脈。在內踝上五寸。 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腹。故於此取之。蓋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乃足少陰與陰維交會之處。)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KT KT 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此論陰蹺之脈而令人腰痛也。陰蹺者。足少陰之別。其脈起於跟中。同足少陰。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 。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出人迎之前。至咽喉。交目內 。合於太陽陽蹺。是以痛引膺。目KT KT 然。交足太陽。故甚則反折。循咽喉。故舌卷不能言也。馬蒔曰:昌陽、即足少陽穴名。一名復溜。又名伏白。) 刺內筋為二 。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內筋謂大筋之前分肉也。太陰後。大筋前。上踝二寸所。即陰蹺之 。交信穴也。)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此論沖脈為病而令人腰痛也。沖脈者。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灌於皮膚。滲於脈外。故名散脈也。沖脈為十二經脈之原。心主血脈。故痛而熱。熱甚生煩。其循於腹者。出於氣街。挾臍下兩旁各五分。至橫骨一寸。經脈阻滯於其間。故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起於胞中。故甚則遺溺。) 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 。(沖脈者。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故取膝前外廉者。取沖脈之下俞也。以上論奇經之八脈。皆循腰而上。故並主腰痛。)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此論肉里之脈而令人腰痛也。肉者分肉。里者肌肉之紋理也。經雲。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蓋謂溪谷分肉之間。亦有穴會。循脈往來。邪氣淫溢。用微針取之。與取絡脈之法相同。夫分肉起於筋骨。屬於氣分。咳則動氣。故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也。) 刺肉里之脈為二 。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為二 者。取左右二足穴也。足少陽陽輔穴。又名分肉穴。在太陽膀胱經之外。少陽絕骨穴之後。去足外踝四寸。乃其脈也。夫肌肉之紋理。屬骨而生。從筋而起。足少陽屬骨主筋。故取少陽之分肉穴也。按分肉之間。溪谷之會。小痹淫溢。循脈往來。能令人腰痛也。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令人腰痛。是以首論橫解之絡脈為痛。末論肉里之間。亦循脈而為腰痛也。) 腰痛挾脊而痛。至頭KT KT 然。目KT KT欲僵仆。刺足太陽 中出血。(KT 音除。此論經俞為病。而令人腰痛也。夫五臟六腑之俞。皆在太陽之經。而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上至於頭目。是以腰痛挾脊。而上及於頭目者。邪入於經俞也。KT KT 短羽之鳥。背強欲舒之象。陽盛者不能俯。故欲僵仆也。夫邪之傷於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絡。孫絡滿則傳入於絡脈。留而不去。傳舍於經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俞。邪中於人。雖有淺深。然皆在於形身上下之間。故並主腰痛。是以論肉里之膚腠。解脈之橫絡。足之三陰三陽。及奇經之經脈。以至於太陽挾脊之經俞。為痛之見證。各有不同。而取刺亦各有法也。)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 中出血。(此論陰陽之氣不和而令人腰痛也。痛上寒者。腰以上寒也。痛上熱者。腰以上熱也。夫陰陽二氣。皆出於下焦。陽氣不能上升。則腰痛而上寒。陰氣不能上升。則腰痛而上熱。蓋氣阻於陰陽上下之間。故腰痛也。太陽、巨陽也。為諸陽主氣。陽明間於二陽之間。為陽盛之經。故上寒者。當取此二經。以疏三陽之氣。少陽主樞。故不可俯仰者。當取足少陽也。厥陰主一陰初生之氣。故上熱者取足厥陰。少陰之氣。中合於陽明。上合於肺臟。陰氣逆於下。故中熱而喘也。 、隙也。謂經穴之空隙為 。陰 者。足少陰之築賓穴也。)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按此以下至引脊內廉。刺足少陰。系衍文。謹照王氏原注。王冰曰:上寒。陰市主之。在膝下三寸。伏兔下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不可顧。三里主之。在膝下三寸 外廉。兩筋肉分間。足陽明脈之所入也。) 上熱刺足太陰。(王冰曰:地機主之。在膝下五寸。足太陰之 也。) 中熱而喘。刺足少陰。(王冰曰:湧泉大鐘悉主之。湧泉在足心陷者中。足少陰脈所出。大鐘在足跟后街中動脈。足少陰之經也。) 大便難。刺足少陰。(王冰曰:湧泉主之。) 少腹滿。刺足厥陰。(王冰曰:太沖主之。在足大趾本節後內間。動脈應手。足厥陰脈之所主也。) 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王冰曰: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崑崙悉主之。不可舉。申脈仆參悉主之。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之所過也。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申脈在外踝下五分。容爪甲。陽蹺之所生也。仆參在跟骨下陷者中。足太陽陽蹺二脈之會。愚按王氏所取之穴。不過承襲前人。或彼時醫家任取。非出於經旨也。) 引脊內廉。刺足少陰。(王冰曰:復溜主之。從腰痛上寒不可顧。至此件經語。除注併合朱書。新校正雲。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並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並無。乃王氏所添也。今注云。從腰痛上寒。至併合朱書十九字。亦非王冰之語。蓋後人所加也。) 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此復結足太陰之絡而為腰痛也。控、引也。 、季脅空處也。足太陰之絡。從髀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厥陰少陽。結於下 。而循尻。內入腹。上絡嗌。故腰痛引少腹而控 也。腹 拘急。故不可以仰息。按此篇承上章之論腹中。而並記刺形身之腰痛。足之三陰三陽。皆循腰而上下。而足太陰之脈。從股內廉。入腹屬脾。以主腹中。是以首節只論少陰厥陰。而不及於足太陰也。然太陰之支別。從髀貫尻。亦令人腰痛。故復記於篇末。以使後學知形身外內經絡之各有別也。) 刺腰尻交者。兩踝胂上。以月生死為 數。髮針立已。(胂音申。腰尻交者。腰下胯骨間。乃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於其間。故曰腰尻交也。兩踝即腰下兩旁起骨。胂即兩踝骨上隴起肉也。以月生死為數者。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蓋月生則人之血氣漸盛。月虧則人之血氣漸衰。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數。蓋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故以月之生死為期。張兆璜曰:月晦始蘇曰朔。每月朔日。是月始生之一日也。) 左取右。右取左。(脈之大絡。左注右。右注左。此邪客於大絡。故當以左右兩間取之。若在橫解之浮絡。是又當總取 外廉之橫脈矣。) 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風乃陽動之邪。而人之表裡陰陽。血氣臟腑。又有虛有實。故其為氣也。善行而數變。因其善行數變。是以或為寒熱。或為偏枯。或外在於形身。或內至於臟腑。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此論風邪客於膚腠而為寒熱也。皮膚肌腠之間。乃三焦通會元真之處。風邪客之。則氣不內通。邪不外泄。風動之邪。善行而數變。動而腠理開。則元氣弛而洒然寒。變而腠理閉。則邪熱留而胸膈悶。其為寒也。則三焦虛而食飲衰。其為熱也。則邪熱盛而肌肉鑠。 栗、振寒貌。蓋言邪之所腠。其正必虛。正氣為邪所傷。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也。名曰寒熱。 音秩)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此論風邪客於脈中而為寒熱也。夫血脈生於陽明胃腑。如風傷陽明。邪正之氣。併入於胃。則循脈而上至於目。蓋諸脈皆繫於目也。其人肥濃。則熱留於脈中而目黃。其人瘦薄。則血脈之神氣外泄而為寒。脈中寒則精神去而涕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 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此論風邪傷衛而為腫瘍不仁也。足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背膂而絡臟腑之脈俞。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項之風府。亦循背膂而日下一節。是以風客太陽。與太陽之氣俱入於項背之間。行諸脈俞。散於分肉。轉干衛氣。以致衛氣所行之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然高起。而有癰瘍。衛氣凝滯於項背之間。不能循行於周身之膚腠。故其肌肉麻痹而不知痛癢也。兆璜曰:風傷陽明之氣。入胃而循於脈中。風行太陽之脈俞。復散於肌肉而轉干衛氣。是太陽之氣主表。陽明主肌而主脈也。 音 。起也。引起也。邪氣脹肉曰 。太玄經股腳 如維身之疾。注、 大也。枝大於干為疾也。) 癘者。有榮氣熱 。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此論風傷榮氣而為癘瘍也。 、肉也。夫營衛皆精陽之氣。浮氣之不循於經者為衛。精氣之營於經者為營。有營氣熱 者。言有因風傷營氣。據而為熱。熱出於 肉之間。則肌脈外內之氣不清矣。鼻者肺之竅。臟真高於肺。主行榮衛陰陽。風邪與榮熱搏於皮膚之外。則榮衛之氣不清。故使其鼻柱陷壞而色敗惡。而皮膚潰癩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黃帝宅經:風水心得
※黃帝內經中關於氣血壅滯的論述——以外科癰疽為例的淺釋
※軒轅黃帝祝由十三科詳論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117】在線收聽
※【黃帝素問直解83】在線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