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跡 · 之三 | 人工智慧的六重關係
互聯網與人工智慧
1
真正能夠提高社會生產力、解決供需關係不平衡的是人工智慧,不是互聯網。
未來,人工智慧無論是在無人車、機器人、醫療、金融、教育還是在其他領域,都將爆發巨大的社會效益,這點毋庸置疑。我認為,下一波大趨勢和大的紅利不是互聯網+,而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與人工智慧+
2
人工智慧主要分三層。最底層是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包括雲計算、晶元以及TensorFlow這樣的框架。在基礎層之上是中間層,叫通用技術(Enabling Technology),例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機器翻譯這些。
基礎層和中間層,是互聯網巨頭的必爭之地。比如晶元領域,英特爾、英偉達、高通都投入巨資,競爭極其激烈。同樣雲計算、框架也是一樣,都不是小公司能夠涉足的領地。
對於新創企業來說,只做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機器翻譯這些通用技術,指望通過軟體開發工具包(SDK)賣錢,未來的路會越來越窄,特別是在BAT都免費的壓力下。
創業公司的機會在最上層,就是拿著下兩層的成果去服務垂直行業,也就是所謂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與+人工智慧
3
深入垂直行業的人工智慧+,又可細分為兩類情況:即「人工智慧+行業」和「行業+人工智慧」,它們間有明顯的區別。
「AI+行業」簡單講就是在AI技術成熟之前,這個行業、產品從未存在過。比如自動駕駛,亞馬遜的Echo智能音箱、蘋果的Siri語音助手。在人工智慧技術未突破前,不存在這樣的產品。因為AI,創造出了一條全新的產業鏈。
「行業+AI」就是行業本身一直存在,產業鏈條成熟,只是以前完全靠人工,效率比較低,現在加入AI元素後,使得行業效率有了明顯提高。比如安防、醫療等領域。
「AI+行業」和「行業+AI」,通常來講前者因為大家起跑線一樣,行業縱深會比較淺,而後者則有巨大的行業壁壘。
未來行業壁壘才是人工智慧創業最大的護城河,因為每個行業都有垂直縱深。以醫療+AI舉例,什麼最重要?大量準確的被醫生標註過的數據最重要。沒有數據,再天才的科學家也無用武之地。
關鍵性應用與非關鍵性應用
4
在人工智慧領域,演算法到底有多重要,完全取決於你要準備進入哪個行業。
根據行業和應用場景不同,人工智慧的創新本質上有mission-critical和non-mission-critical之分。簡稱為「關鍵性應用」和「非關鍵性應用」。
「關鍵性應用」要追求99.9……%後的多個9,做不到就沒法商業化。99%和99.9%的可靠度差距並不是0.9%,而是要反過來算,差距是10倍。也包括手術機器人,聽起來99.9%可靠度已經很高了,但意味著1000次手術出一次醫療事故,放在美國,醫院可能被巨額索賠甚至導致破產。
所以「關鍵性應用」領域,就是不能犯哪怕一丁點兒錯的人工智慧領域,必須要有技術大牛、科學家或演算法專家坐鎮。同時,這類項目研發周期都很長。
以色列做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解決方案的Mobileye公司,2017年3月被英特爾以153億美元收購。Mobileye成立於1999年,到它推出首款產品、掙到第一桶金已是2007年,之間經歷了長達8年的研發周期。
這在互聯網創業里是不可想像的。包括谷歌無人車從2009年開始研發,到現在一直沒有商業化;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從啟動研發到2000年拿到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認證,花了十年時間。
實際上,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業,95%都是「非關鍵性應用」。簡單講對這些領域,AI的可靠度只要過了基礎線,高一點低一點區別不大。
比如現在很多公司的門禁開始用人臉識別。你今天帶個帽子,明天戴個墨鏡或口罩,識別率沒法做到99%。可即使沒識別出來也沒問題。因為所有帶人臉識別的門禁都有地方讓你按指紋。即使指紋也刷不進去,問題也不大,公司不是還有前台嘛。
「非關鍵性應用「不追求高大上,簡單、實用、性價比高更重要,這樣的項目通常是比拼綜合實力。包括對行業的洞察理解:要熟知行業痛點;產品和工程化能力:僅僅在實驗室里搞沒意義;成本控制:不光能做出來產品,還得便宜地做出來;供應鏈能力:不僅能出貨,還要能批量生產;營銷能力:產品出來了,你得把東西賣出去。團隊里有沒有營銷高手,能不能搞定最好的渠道是關鍵。
技術提供商與全棧服務商
5
為什麼說未來只做技術提供商價值會越來越小?原因有幾點:
首先,通用技術一定是大公司的賽道,BAT未來一定會開放免費。
第二,依託於演算法的技術壁壘會越來越低。比如隨著谷歌TensorFlow等生態系統的成熟,很多領域都會有訓練好的模型可以用來參考,出樣本(Demo)會更快,創業者只要有足夠的數據來訓練參數就好了。
所以未來演算法的壁壘會越來越低,如果這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只是演算法,那將非常危險。
第三,技術提供商如果不直接面向用戶/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則非常容易被上下游碾壓。
我提出「一橫一縱」理論,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一橫」就是指你提供的技術服務。通常「一橫」能服務很多行業,一定要找到1~2個你認為最有市場機會、最適合你的垂直領域,深扎進去做「全棧」:把技術轉化為產品,然後搞定用戶賣出產品,實現商業變現,再通過商業反饋獲得更多的數據,更加夯實自己的技術。
一句話,要做技術、產品、商業和數據四位一體的「全棧」,這就是「一縱」。這才是健康的商業模式。
2C與2B
6
任何技術普及演進的角度,幾乎都是延續了從軍工(航天)、到政府、到企業、到B2B2C、再到2C這個規律。人工智慧也一樣,目前人工智慧在2C市場還不是很成熟。
為什麼2C市場早期的普及有一定的困難,簡單講幾個原因:產業鏈不成熟、 2C需要額外花錢以及2C產品的用戶期待度高。
相對於2C端,這些問題在2B端卻不是問題:2B端對價格承受能力更高; 2B的核心目的是降成本;2B可以採取人機混合模式。
以前需要10個人幹活,現在可以用機器人替代一半人。簡單重複的工作用機器人替代,複雜的工作由剩下的5個人來做,這就是"人機混合"模式。
最後再說一點,目前大多數AI創業公司都是技術專家主導,這很容易理解,因為現在技術還有壁壘,技術專家主導起碼保證產品能做出來。不過未來隨著技術門檻的降低,特別在「非關鍵應用」領域裡,團隊的核心主導,會慢慢過渡到產品經理和行業專家為主,因為他們離用戶需求最近。
「非關鍵應用」領域,懂需求比技術實現更重要。長期來看,人工智慧創業和任何其他領域的創業一樣,一定是綜合實力的比拼!
?作者系迅雷創始人
推薦閱讀:
※親密關係三大絕殺技:贊功、吻功和床功
※朱迅和朱軍是什麼關係?
※覺得職場人際關係很複雜?那是因為你沒有掌握極簡人際交往法
※謝霆鋒媽媽和現任老公近照曝光,和謝賢關係依舊很好
※關係再好的同事,也不要去聊這6件事,不然後果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