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萊布尼茨哲學(分享人:Mary)
複習課程
萊布尼茨哲學分享人:Mary
大家好,今天晚上由我給大家分享萊布尼茨哲學
一、萊布尼茨的背景
萊布尼茨出生於17世紀,他的父親是一名大學教授,在他6歲時去世,並給他留下了一個私人圖書館。相比於同齡人來講,他的學習條件很優越,他自己也沒有辜負這麼優越的條件,14歲就進入大學讀書,20歲便博士畢業,並出版了第一本哲學著作《論組合術》,之後在政治學、法學、倫理學、神學、哲學、歷史學、語言學方面都留下了著作。
在哲學上,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他認為,」我們的宇宙,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帝所創造的最好的一個「,他和笛卡爾、斯賓諾莎被認為是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二、萊布尼茨的哲學貢獻---對二迷宮問題的解釋
二迷宮問題
1.關於不可分的點和連續性的關係問題
點是什麼,點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物質,但是原子論中沒有提到點的連續性問題。在萊布尼茨看來原子論中點的概念本身就有問題,點如果是物質,並且可以分割,那麼它就一定可以再分割下去。關於連續性,笛卡爾認為組成物質的點本身就具有連續性,不然它們怎麼構成物質世界,但是他沒有解釋點的不可分割性。
在萊布尼茨看來,德謨克利特和笛卡爾的觀念都是錯誤的,那麼萊布尼茨是怎麼解釋這個問題的呢---萊布尼茨提出了單子的概念,使其既是一個不可分的點,又能保持連續性。他認為單子是精神的點,是不佔空間的,但同時又能形成物質,這就同時解決了不可分和連續性的問題。
無形的單子為什麼能夠構成物質世界?萊布尼茨認為物質世界是單子在主觀世界中的表象,不同的生物看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因此並不存在單子構成的實體,一切物質都是表象。
1)單子既無廣延又無部分,是真正不可分的實體,沒有部分,就不能由各個部分的組合和分離而自然的產生和消滅,
2)每個單子是相互獨立的,由於實體的複雜性,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單子。
3)單子有高低等級之分,由原始的力或者慾望決定其的狀態,而這個原始的力或慾望則來自於上帝,由於原始的力或慾望而形成了單子系列,構成了整體的連續性,任何兩個單子之間可以插入任意個不同狀態的單子。
那麼單子為什麼能反映真實世界,因為上帝的存在,上帝在創造單子時也規定了它們的秩序,單子之間雖然獨立,但卻可以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和諧整體,萊布尼茨稱之為前定和諧,
萊布尼茨的單子論是一種唯心主義思想,他藉助前定和諧使單子之間獲得了聯繫,他說:「這種一切事物對每一個事物的聯繫或適應,以及每一事物對一切事物的聯繫或適應,使每一個單純實體具有表現其他一切事物的關係,並且使它因而成為宇宙的一面永恆的活的鏡子。」每一個單子像鏡子那樣按自己的觀點反映著世界。他說:「正如一座城市如果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便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子,似乎在透視上被增多了一樣;同樣如此,由於單純實體的無限多,也好像有無限多的不同的世界,但它們不過是同一個世界依據每一個單子的不同觀點而產生的各種不同的透視圖。」
前定和諧-----每個單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又自然的與其他單子的發展變化保持協調,就像一個樂隊在演奏作曲家事先就寫好的曲譜。
萊布尼茨還用前定和諧說明了身心關係。關於身心關係的理論有:
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笛卡爾認為身體和心靈是相互獨立的,但又提出了身心交感說來解釋身心互動的問題,保證身心和諧統一
馬勒博朗士的偶因論:身心之間通過上帝的干預和調整來保證協調統一,上帝平時不干預,只在必要的時候才干預
斯賓諾莎的身心平衡論:斯賓諾莎認為物體的內在協調性保證了事物和觀念的和諧統一,這個內在屬性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自然是來自於上帝。這個理論便和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特別相似
這幾個理論的區別在於:上帝的地位問題
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中並沒有上帝的存在,馬勒博朗士的理論中上帝只起到了部分作用,而在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的理論中,上帝決定了一切
2.自由和必然的問題
西方哲學史上關於因果決定論與自由、偶然性的關係問題的爭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堅持因果決定論,並把事物的因果聯繫直接等同於必然性,從而否認偶然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由於認識到把因果聯繫看作必然性危及偶然性和自由,因此為了維護偶然性和自由而否認必然性,由否認必然性進而反對因果關係在世界中的普遍性。
第一種觀點把因果聯繫看作必然性,由於事物的因果聯繫被認為是不能否認的,因此它只有否認偶然性乃至自由意志。
第二種觀點同樣把事物的因果聯繫等同於必然性,既然必然性是對偶然性和自由的否定,為了維護偶然性和自由,便不得不否認因果聯繫的普遍性,其結果是認為事物可以純粹偶然的、沒有任何確定性的發生。
這兩種觀點都陷入了困境。第一種觀點否認偶然性而使人的自由成為問題;第二種觀點由反對必然性而否認因果關係的普遍性,使事物的確定性成為問題。那麼萊布尼茨是如何具體的破解這個難題的呢?
萊布尼茨通過把因果聯繫和必然性區別開來,揭示因果聯繫的偶然性本質和自由的相容性。
在1679年的《論自由》一文中,萊布尼茨把自由和必然的關係難題概括為「人類非常古老的疑惑之一,是關於自由和偶然性如何與原因和天命調和起來的問題」
在斯賓諾莎看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才是實體的本質,想獲得自由必須先認識自然。而萊布尼茨認為自由和必然的問題是上帝和人的關係問題。在神證論中他認為人有自由也有必然性,人的自由太過強大會違背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特點,上帝已經譜好了曲子,我們只要按著曲譜去演奏即可。為了證明上帝的正義性,就必須解釋為什麼完美的上帝為什麼給人類創造了不完美的世界,即為什麼存在惡。
惡分為三種:形而上學的惡,道德的惡,形體的惡。
形而上學的惡是必然的惡,是善的缺乏狀態。由於單子論中描述的單子之間有等級排列,哪怕是最高級的單子,在上帝面前也是有缺陷的,所以這種惡是必然存在的,沒法避免的,上帝給我們的已經是最好的世界了。
道德的惡是罪惡,是偶然性的惡,是人濫用自身自由意志所造成的。那麼上帝為什麼不剝奪我們的自由意志呢,因為上帝寧願選擇人有自由意志的世界,寧願有惡的存在,因為惡的存在才能襯托出善的好,有對比度才有美感,所以忍受這麼一點點的惡是非常有必要的。
形體的惡就是身體遭受的苦難,肉體的痛苦是對道德的惡的懲罰,以防止人犯更大的惡。
萊布尼茨證明了惡的存在是必要的,證明了上帝給我們的是最好的世界,從而證明了自由和必然並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三、心靈是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萊布尼茨對天賦觀念說的修正
在哲學史上,關於觀念(認識的結果)的來源問題有兩種相互對立的理論,即經驗論和先驗論。經驗論認為:認識來源於後天的經驗,經驗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先驗論認為,知識是生來就有的,它先於經驗,是人腦本身固有的。
柏拉圖的「回憶說」把人的知識建立在人的理性對理念世界的「回憶」上,認為知識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頭腦裡面固有的。它是歐洲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最原始的形式,是後來一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先驅。自此以後,哲學史上的先驗論的認識理論,或藉助於上帝的啟示,或藉助於天賦觀念,作為人類知識的「第一性」的前提條件,為知識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
笛卡爾主張天賦觀念說,目的在於為其演繹推理提供邏輯前提,進而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識尋找根據。但是他的觀點沒有事實根據,因此一經提出,就遭到了洛克的批判。
洛克主張「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像一塊沒有任何記號和任何觀念的白板,一切觀念和記號來自於後天的經驗。
但是由於洛克的出發點是消極直觀的白板說,完全否認天賦觀念說的合理因素,因而不僅沒有徹底推翻天賦觀念說,反而引起萊布尼茨對其的批判。
萊布尼茨在其針對洛克的《人類理智論》而寫的《人類理智新論》一書序言中指出「心靈本身是否像亞里士多德和《理智論》作者說的那樣,是完完全全空白的,好像一塊還沒有寫上任何字跡的白板,是否在靈魂中留下痕迹的東西都僅僅從感覺和經驗而來;還是原來就包含著多種概念和學說的原則,外界的對象是靠機緣把這些原則喚醒的。我和柏拉圖一樣持後面一種主張」。他把心靈比作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把觀念比作未來雕像的形象,認為未來雕像的形象已經潛伏於大理石固有的紋路之中,但只有經過雕琢才能成為雕像。
雖說萊布尼茨的天賦觀念說是直接來源於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說,但萊布尼茨並沒有原封不動的照搬笛卡爾的思想,而是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利用,因而與笛卡爾的觀點有很大不同。萊布尼茨認為天賦觀念是潛在的,為了將心中的概念和學說的原則顯現出來,僅有注意力還不夠,還需要感覺經驗的刺激。否則,要是我們從來就什麼也沒有看到或者接觸過,則是不會來審查有關的這些觀念的。
為了進一步說明感覺經驗在天賦觀念由潛在向現實轉化過程中的作用,萊布尼茨還曾給出其著名的暗室比喻:人的理智好比一個暗室中的幕布,通過暗室的幾個可以透過光線的小孔,這副幕布可以接受外部的可見的影像。「這副幕布不是一色平平直直的,而是由各種各色各樣的許多褶皺,這就代表著各種天賦知識。「在光線未射入暗室之前,幕布上的褶皺雖然存在,卻不是顯露的,而光線一旦進入,潛在的褶皺便顯現出來了。照此比喻,如果說上述被光照亮的褶皺就是實現了的觀念和真理,則這些觀念和真理並不是由外部給予。但是,光線即感覺經驗對它們由」潛在「變成」現實「來說,卻是必要的,它起到一種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由聽友授權發布
如何加入複習小組?▼
複習小組!哲學100問 · 第一季
報名諮詢:小編微信zhexue100zhushou
推薦閱讀:
※竹本記年(卷下) 分享 分享 網聯郜姓
※? 好聽的佛教經典歌曲12首,隨喜分享,頂禮讚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九十八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八十一集)
※如何運用NLP教練技術?——學員課後實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