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首楞嚴經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第16片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第4套)

2007/7/13-9/14

片數:共17片DVD(本片為第16片)

文殊講堂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說:若離外見,內對所成,這個是二分法,不是向外看,就是向內看,但是,因為它是文言文,所以,看起來挺有學問的,但是,體會起來,從文字上看不太懂;但其實它很簡單的。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這是如來再重述阿難的立論。[離],就是非。[外見],就是外對所成之見,就是跟眼睛配對來解釋。也就是說,眼向外看。這個是一般能接受的,也是佛陀所講的,眼根攀緣色塵,而生眼識,所以,眼是向外看的。[內對所成],是心眼向內看所成之見。這是阿難的看法。此言,依阿難你的說法,如果不是[向外看]所成之見,便是[向內看]所成之見。這又是凡夫二分法所造成的計著。所以,我們要修學佛道,要進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

  因此,萬法回歸當下,也就是說:萬法不離現前當下這一念,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諸法,它就是空,空就是性的展現。因此,我們要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是什麼。色即是空,也就是所有的現象界都是本體界,所以叫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有的本體界,絕對的本體界,也就是所有的現象界,現象界是空,本體界也是空。但是,本體界的空,它是可以顯現般若智慧的,是可以顯現般若智慧的。什麼是佛陀?佛陀就是徹底的否定自我;再一次的徹底的肯定自我。徹底的否定自我,就是緣起四大的色身,四大本空,五陰本來就無我。所以,佛陀先徹底的站在緣起的角度否定自我。再來,站在真心的角度,就是所謂如來藏性的角度,徹底的肯定自己。因為這個如來藏性是作得了主的;凡夫無明、煩惱,這個心性作不了主。而佛陀徹底的否定以後,再一次的肯定,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到最後,否定跟肯定,都只是語言的表相而已,那只是站在沒有修證、沒有證悟的人的角度,佛陀是這樣善巧方便的講。因此,我們要了解佛陀的心,從哪一個點、線、面,時空、因緣不一樣,切入都可以見性。

  底下,[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這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外見,像你阿難所講的:內對所成,那麼,合眼見暗,你阿難認為是見到身中,就是身內了。開眼見明,為什麼不見到你的面呢?這個意思就是說:它有返觀看回來的能力。這又是一個[讓步]的句法。佛說,退一步而言,你所說的[合眼見暗的時候,稱為是看到你內身中的臟腑],縱使我們承認這是真的,那麼我問你,當你開眼而見到一片光明的前景的時候,為何不能看到你自己的臉?因為眼睛有看回來的這個能力,它是內對所成嘛!是不是?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如果你實在不能看見自己的臉,那麼[心能內對而見物]這個立論便不能成立。[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這裡又是一個[讓步]句法。[見面若成],你能自己見到自己的面,這件事如果讓它成立,姑且讓它成立。也就是說,你若真能看到你自己的臉,那麼你的能了知的這個心以及你的眼根,都會變成懸在虛空了。因為在虛空,(這樣才有可能面對著你的臉,看到你的臉。)[何成在內],如何能成在你身內之物呢?也就是說,既然你的心跟眼都變成在虛空當中跟你的臉相對,如何還能成為你身中的一部分之物呢?也就是你的心與眼就不是屬於你身上所有的東西了!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如果你的心跟眼都懸在外面的虛空當中,跟你的臉怎麼樣?相對的,自然就不是你的身體的一部分;因為它是懸在虛空嘛!這麼樣一來,如今如來是在你的面前,跟你的臉是相對的,而且如來也可以看到你的臉,難道如來也成為你懸在虛空當中的身體的一部分嗎?意思就是說:你這樣講是沒有道理的。[汝眼已知,身合非覺]:這是繼續上面所說的:[心在虛空]的假設。[知],就是有知覺。[合],就是應該。[非覺],就是非有知覺。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心跟眼是在虛空當中,則當你看東西的時候,你的眼既然已經有了知覺了,你的身就不應再有所知覺,你的身就不應再有所覺知了。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必],就是假設說你一定。[兩覺],兩者各有各的知覺。在外面的眼跟心有知覺,在你的身體也有知覺。此言,你若一定要堅持說:我的身和眼睛兩者各有各的知覺。所以,[應有二知]:這是讓步以後再進一步推論。[知],就是能知之體。此言,[如果你的身和眼兩者各有知覺],那麼這件事假若成立的話,那麼,你一個人就應該擁有兩個能知的體了。眾所皆知,這是不可能的了,大家知道,能知之體是一個了。[能知之體],在佛法中,就是心之義。這麼一來,就變成阿難一個人有兩個心了。[即汝一身,應成兩佛]:再承上所說的,如果你真的有兩個能知的體,就是(兩個心),那麼你雖只有一個身(但因為有兩個心),那麼,修行修行以後,咦?就變成兩尊佛了,應能修成兩尊佛。有這個道理嗎?當然沒有!所以,佛就一層一層的把它破除。

  義貫:佛言:如你所說,當你見物時[若離],就是(若非)若非向[外]所成之[見],就是[內對所成]之見;你又說,[合眼]時所[見]到的[暗]境,你就[名]之[為]見到你[身中]的腑臟;佛說:我們姑且承認這是對的,如果姑且承認你是對的,如果這樣是對,若如是者,則當你[開眼]而[見明]的時候,你為[何不]能自[見]你的顏[面]呢?因為眼睛會返過來看到你自己的內身;當然,眼睛一睜開,就一定會看到你自己的臉了。你[若]實在[不]能自[見]己[面],則說心能[內對]而見,便[不]能[成]立;再退一步說,如果能自[見]己[面]的事[若]能[成]立,則你[此]能[了知]的[心及與眼根乃]必須離開你的身體,懸[在虛空]當中,而與你的臉相對;心與眼既然在虛空當中,即非你身體的一部分,如[何]還能[成]為[在]你身[內]之物呢?又,心與眼[若]是懸[在虛空]當中,[自]然[非]在[汝]身[體]上,那麼,[即應如來今]既能[見汝]之[面],又在你身體外,那麼說來,因此如來[亦]成為[是汝]懸在虛空中的[身]體的一部分了,然而顯然如來之身並不是阿難你的身體的一部分,因此你阿難並不能自見己面;既然不能自見己面,因此你的心眼便不能內對而見,也就是往內看,根本沒有這種功夫,大家都知道,眼是往外看的,所以,你的內對而成見,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說[心眼能內對而見]是不能成立的。又,再退一步而言,如果你的心跟眼真的在虛空當中,則[汝]處在虛空當中的[眼已]經自己有[知]覺了,那麼你的[身]體[合非]合非就是(應非),那麼你的身體應非有知[覺。必汝]堅[執言]說:我的[身]與[眼兩]者各有各的知[覺],並不是只有一個能知覺;如果承認這是對的,如是則一人[應有二]能[知]之體,既有二能知之體,便有兩個心。你既有兩個心,[即汝]現前,[一身]將來[應]能[成]為[兩]尊[佛];但這顯然是不對的,你一身並不能成為兩佛,所以,說你一身有兩個覺知的體,就是(兩個心)是不能成立的。你既只有一心,但只能有一個能覺體,便只能有一個能覺體,是故,你的心若離身體而處在虛空當中,與你的臉相對,則你的身中便沒有心,因為覺知是一個嘛!身既然無心,便應無知覺,因此當懸在身外的心跟眼見到外物的時候,你的身也應當無知覺。然而事實不然,實是:心見身覺;心能看到,身也能覺。所以,心見身覺;是故心與眼非在體外,懸在虛空,而能內對且自見己面——是故[內對]的理論是不能成立的。

  詮論:在此段中依佛所說,可見阿難論證的錯誤在於:一、[若離外見,內對所成](也就是,阿難的意思是說:當他看東西的時候,若不外對,就是內對),眾所周知,眼睛是往外看,才成為眼見的。所以沒有[往外看]的時候,就是在[往內看],這種說法很武斷,而且又是入了二分法的窠臼(ke jiu(第四聲)),窠臼就是沿襲以前的舊制,不能別出新裁,以前的陷阱叫做窠臼。而且又是入了二分法的舊有的陷阱。再者,眼能對外看,並不表示[眼能對內看]也是成立的,但是阿難就武斷地依邏輯推論而說眼能[內對而看]。

  但是請注意,阿難所主張的眼能內對而看,是有條件的,那麼條件就是:眼睛必須閉起來,才能內對而看。這個假設條件也是很武斷,因為並沒有足夠的憑據能證明這個假說能成立。因此佛就針對這一點來攻破:如果心眼真有內對而視的功能,它不應是閉起眼來的時候才能內對而視,而當眼開的時候也應該能夠內對而視:就是看回來的能力,不管閉眼、開眼,都有看回來的能力。而事實上,[見]這一件事情,在唯識學上稱為[眼根與色塵相接——相接就是(相對、相觸)——而生眼識],這是眾所周知,以唯識學、佛的開示,都是這樣子的。因此才能了別外色;再者,依唯識學,依四緣生眼識:我們要注意,眼識九緣生,他後面都忽略了,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種子依,都暫時省略了。眼睛、還有外面的色塵;空就是距離;明就是光線。這眼識的產生,就是讓你很容易了解,眼根、色塵、距離、光線,眼就是眼根;色就是外色(外物);空為空間、距離,也就是有效距離,不能太遠,太遠看不到;也不能太近,太近也看不到,我們不可能說看報紙用這樣看(師將書本貼近臉以示在看書),沒有距離不行!是不是?太遠,報紙拿得很遠,也看不到,所以,在有效的距離範圍內。

  如前所說;明為光明,也就是日、月、燈等光明。這四種,缺少其中任何一項條件,都無法令眼識生起,因此就不能[成見]。而阿難說閉眼的時候內對而視,正好又犯了唯識學這個基本道理,因為視覺這件事,正好是開眼的時候才能稱作[視],閉眼時,眼即不視任何東西,更何況還能內對而視自己內臟——這真是天大的妄想:妄想再加上妄想。話說回來,佛在此就質問阿難:因為你既然說心與眼能內對而視,且說你閉眼而內對所見之暗境,就是看到了你身中的內臟([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那麼,當你開眼見明的時候,為何不能看到你自己的臉?

  因此,如前面所分析的,心眼既有內對而視的功能,則應不論開眼、閉眼,因為都一樣嘛,閉眼能看回來,開眼當然也看得回來嘛!皆能[內對而視];不能說只有在閉眼的時候才能內對而視。如果你承認開眼的時候也能內對而視,那就應該能看到自己的臉。你若說開眼時雖內對而視,但並不能見到自己的臉。那我再問你,既然開眼時內對而視,並不能看到自己的臉,那麼,開眼內對而視時,到底能看到甚麼呢?開眼既然沒有辦法看回來,閉眼,你看到什麼?你如答說:甚麼都看不到(的確!)的確什麼都看不到,哪一個人眼睛閉上,可以看到五臟六腑的?當然什麼都看不到啊!那麼既然[開眼內對而視]甚麼都看不到(不只是不能看到自己的臉),就等於沒有[開眼內對而視]這件事情了,也就是說[開眼內對而視]是子虛烏有的事,是不能成立的。既然開眼時不能內對而有所視,閉眼的時候更加不能內對而視(閉眼時本即無所視,更何況是內對而視身中!)——因此,所謂[內對而視]者,不管開眼也罷、閉眼也罷,都不能成立。

  因為白話文很簡單,我們就瀏覽一下,強化大家對《楞嚴經》的印象,更容易理解。以上是破[內對]的妄想。接下來的經文即如來又再一次的[縱]:姑且承認[內對]可以成立,則看會有甚麼後果產生:其後果則愈來愈荒謬——因為[內對]的理論本身就是荒謬的,如果這樣荒謬的理論成為事實,則無怪乎天下大亂:變成一個人有兩個心,一個人能修成兩尊佛!附及,世間邪說之亂天下,令眾生顛倒,大類如是,大概都是如此。

  所以,修學佛道,很重要的就是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正定、正精進、正智、正解脫,一點都不能歪,這麼樣說來,親近善知識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心法不在語言、不在文字、不在觀念,就必須要靠善知識才有辦法;要不然,經典抱一堆回去,你自己看,體悟會錯,這樣自己看又看不來。所以說如來出現世間,主要是要破除世間邪惡的知見、顛倒妄想,所以,不能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這跟了生死是不想乾的;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最多只能造就幾個學者,不能成就祖師的。我們今天是要內心起大般若智慧,打破無明煩惱,是要究竟解脫,而不是在語言、文字裡面遊戲、觀念裡面遊戲。

  因此,我們不能把佛法當作學術來探討、來研究,要真正的契入如來的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也就是每一個人都存在的。換句話說:佛教本身實在不是一種宗教,佛教最重要的,是叫大家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這一顆心,為什麼?因為你就是佛,徹底解決煩惱、無明,我們的心沒有牽掛,就是佛!所以,說佛教是一種宗教,實在是一種方便,佛教它是一種覺性的教育,[佛]就是覺悟,[佛教],覺性的教育叫做[佛教]。

  什麼叫做宗教呢?宗教就是立一個教主,還有一些教義,讓這些教徒來膜拜、來崇拜,不管講得對、錯,都這樣崇拜他,這叫做一種宗教。像台灣很多拜神的,這個可以稱為一種宗教。就是我信仰什麼玉皇大帝啊、城隍爺啊,就是一直拜啊、一直求啊:城隍爺保佑我啊;玉皇大帝保佑我啊;或者是上帝保佑我啊!那麼,有人質疑說:那你們佛教不是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加被嗎?注意!那是增上緣的部分,增上緣。我們重要的是親因緣,也就是開採每一個人本具足的般若智慧。為什麼?《阿含經》就講得很清楚了,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一句話用現在的語言來講,直接了當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世間,沒有任何一種東西可以依靠的。女人,你千萬不要說哪一個男人可以依靠,那是騙人的;男人也不要說哪一個女人可以依靠,那也是騙人的,可以給你作一個增上緣,是可以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個世間,是哪一種東西靠得住的呢?自依止就是:要靠你自己的般若智慧,了悟緣起如幻的道理,你自己不放下,佛在你前面都沒有用的!所以,禪宗有一句話,說:自己不解脫,千佛出世,亦難救拔,自己內心裏面不解脫,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你。用直接了當的意思就是說:你自己放不下,任何人在你旁邊說什麼好聽的話,都沒有用!法依止就是:我們必須依據佛陀所講的正法、正知正見,徹底的摧毀無明煩惱,叫做法依止,依法;莫異依止,千萬不要依靠其他的東西,千萬不可以依靠任何的東西。

  所以,我們要知道,世界上最可靠的,就是自己的般若智慧,當我們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我們的般若智慧現前,內心進入無諍,了解再好的男女朋友、再好的夫妻,都沒有辦法代替你死亡。我告訴你:你真正的愛他,就要讓他解脫,叫做真正的愛他。丈夫對老婆說:我愛你!I love you !很簡單。但是,你真的愛她,要讓她解脫、要讓她開智慧、要讓她自己心性作得了主,你是真的愛她。如果二個相處在一起,愈束縛、愈無明、愈煩惱,那你不是真正的愛她,那就世間的繩子就捆得愈緊!所以,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不可以依靠任何的東西,講現實一點的意思就是:全世界的人都不可靠,最可靠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智慧,也就是佛性起作用,佛性起作用。所以,如來出現世間,主要是破除世間邪惡知見、顛倒妄想,導眾生入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正智、正解脫。這個才是真正的愛眾生。

  經[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義貫:[是故應知:汝言]閉眼而[見]一片[暗]境之時,[名]為內對而[見]自[內]身[者,無有是處。]不能成立。

  詮論:在本經當中,如來的論證(甚至阿難的論證也是一樣),常常只提出證據,而其結論卻沒有明白說出來,讀者必須自己把它加進去,語義才能通順明白。例如此段當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接下來應是結論:[而實不能見面]。但是,這一句省掉了。然後才接下面的經文:[若不見面,內對不成]。又如下面經文:[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下面應當接下去講:[然心跟眼實實在在在身內,不在虛空,所以實在是不能見到你自己的臉。]再者,下面的經文:[汝眼已知,身合非覺],應該接下去說:[然實眼有知,身能覺,所以證心與眼不在身外,亦非兩者各有知覺。]又,最後,[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應接:[然汝一身實不能成為兩佛,是故汝非有二能知之體(非有二心),是故汝言『身眼兩覺』不能成立。]像上面所舉的,都是經文論辯之中所省略的,讀者如果要令論證之脈絡明朗貫串,必須寫筆記,用自己的話把它加進去,才於經義容易明白,除此之外,許多的轉折語氣,也是要自己作筆記時加進去。所以,這又是增加參研楞嚴法門的一道困難處。

  所以,因此,師父為什麼要採取這一本成觀法師的《楞嚴經義貫》?因為他這一本寫得很詳細,而且把它轉化成白話,又可以利益更多的眾生,因為文言文有些人看不來,那麼,至少白話文還有更進一步的機會。也許這是因為本經是給大根器的人悟修如來密因的,所以才如是言簡意賅。

  第5.破計心隨和合處而有,也就是(無有定處)。經文:[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這由心生故,種種法生,就是種子起現行;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就是現行熏種子,都不能離開第八意識。

  [嘗]:就是曾經。[四眾]:如來的弟子有出家男女二眾(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眾(優婆塞、優婆夷),合稱如來四眾弟子。[由心生故,種種法生]:這是指[有因必有果],著重於心因,強調心中善惡之本因;如果心中善,則能令種種善法生起,斷惑證真,乃至證涅槃、得菩提。如果心中惡,則能令種種惡法生起,乃至令人造作五逆十惡、墮三塗八難,三界輪轉不息等惡法,就看你親近到什麼人?親近到惡知見的時候,就會發生這種事情,把自己的父母殺掉、吸毒、賭博,都會把自己逼上死路!男眾、女眾,這二種事情千萬不能碰到,也就是毒品,還有賭博。

  賭博多可怕呢?好!有一個學佛的,習氣沒有改,女眾喔,就賭博。賭了以後,回到家跟先生吵架,先生所有的財產全部被她賭完了,賭完了以後,她就向佛弟子到處借錢,借錢就開始說謊,沒有一次不說謊。因為講真的,人家不會借她,所以,一定要騙說:我爸爸生病了;或者是:我兒子開刀;或者是說:我現在快死掉了!銀行要催這個賬目了,要不然,我的房子會被查封了!就講得很可憐。人家錢一次借她、二次借她,後來都沒有回來,後來去查,都是講謊話,她被債務所逼迫了。人家黑道的要來找她老公談,她老公:你就讓她死啊,死了,我反而比較輕鬆!她老公跟我講:無奈啊,無可奈何啦,惡妻逆子,無法可治!那種心灰意冷、寒心,就是說對老婆絕望,不知道要講什麼了,他不知道要講什麼!然後,去外面跟男人有了身孕,沒辦法了,也不敢跟老公講了!就自己震動,真的流產了!她老公整年都沒有碰她,怎麼會有小朋友呢?是不是?所以,只要一賭下去,你看,她還是有學佛的!依此推論,你可想而知。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依此推論,那個沒有學佛的,那個有多可怕!整個生命觀、價值觀扭曲的時候。所以,我告訴你:賭博,一債務逼瘋的時候,沒有什麼叫做禮義廉恥的;人一吸毒下去的時候,沒有什麼叫做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沒有這個觀念,完全沒有!就是這樣子,就是這樣子。

  因此,我們真的是感觸良多。我們既然學佛,男眾也好、女眾也好,這二種東西都完全不能碰,第一個就是毒品;第二個就是賭博。一碰就會一直說謊,因為不講謊話活不下去,沒有錢啊!所以,我告訴你:這個惡,只要你的知見,還有你的環境,你親近的是善知識還是惡知識?你的環境是什麼?環境,大家都是賭博的,弄一弄就跑去賭博;這一群人都是說人家是非的,這一群人到最後自然就會感染,真的,很厲害喔!

  好了!看底下,所以,乃至令人造作五逆十惡、墮三塗八難,三界輪轉不息等惡法,都會生起的。因此這二句偈之主旨在勉勵學人注意自己的心因。心因就是動念,千萬不要動到惡念,記住師父的話:什麼事情要往好的一個角度去想、去解脫,不能鑽牛角尖;鑽牛角尖,這個人佛現前都沒有救!乃至於剎那間的起心動念,都會[有因有果],因果昭然。這二句偈同時也在警誡世人莫動惡念、邪念,諸位!這個惡念一起來,惡念就是惡因,惡緣一到,惡果就現前,惡果就現前;邪念也是這樣。

  諸位!這不是笑話,嘉義有一個婦人,多嚴重?說只要人家的車子停到她的前面,就馬上叫拖車來拖走,要不然就潑屎;要不然就是把它漏油;要不然就把它破壞!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她家的四周圍,沒有一個跟她合得來的,所有的善因緣統統斷!她死的時候多慘?我們以前有一個習俗就是:人死了以後,要去跟左鄰右舍、鄰居借一桶水,要借一桶水來怎麼樣?清一清,清洗清洗。結果,整條街喔,去向人家隔壁要一桶水,沒有人要給她!她一個恨全村,全村恨她一個,這樣她比較偉大,整條街恨她一個,她一個恨整條街,誰厲害?當然她厲害了!嚴不嚴重啊!所到之處,善緣全部都斷,多悲哀的一件事情!所以,這個惡念、邪念、害人的念頭千萬不能動。因為因果昭然,即使一念惡念噁心起,也會招致[種種(惡)法隨之生起],如影隨行。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這是講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因此而勸誡弟子親近善法,遠離惡法;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親近善友、遠離惡友。不要說:沒關係,只要我心清凈就好,或者是只要我自己心中沒有惡念,沒有鬼就好,[隨緣]一點有甚麼關係?但如來說:你自心中也許沒有惡念,可是你若親近惡法、惡知識、惡友,而令此等惡因緣和合,不期然的,就會有種種惡法在你心中生起,而令你想逃都逃不掉——而這個惡念一起來、習性一起來,自己都不覺知,自己都不覺得。到那個時候已經由不得你了,[萬法因緣和合而生]故,不幸,你所碰到的是令惡法生起的因緣。彼等惡因緣已經具足、和合,所以不可避免的,必有惡法生起,而且由此等惡法之生起以及不斷熏習,再令你心中種種惡念油然生起,這叫做[由法生故,種種心生]。相反的,若有人親近善知識、善友、聽受善法,由此等善因緣熏習,便能令他心中漸漸有種種善念生起。這也是[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即思惟體,實我心性]:[即],就是這個,有當下、當體之義。[思惟體],能思惟的本體。此言,即此能思惟的本體,就是我的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合],就是和合。此言,隨著諸法因和合而生起處,我的心便隨著在那裡生起。叫做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因為諸法因緣和合生起之處是遍一切處的,也是沒有一定的,所以沒辦法說確定在那裡不動。

  詮論:因為阿難在歷經前面四計:內、外、根里(兩間)、能內外對,全部都被破之後,又另闢蹊徑。[蹊徑]就是小路,也只有阿難做得到,你做得到嗎?人家他就很厲害了,被逼到沒辦法,人家又跑出一個地方;被逼到沒地方了,又跑出一個地方,真是阿難,不得了!這次的推論更厲害,是引佛言以自重,儼然是思惟佛義而悟到的道理。如來這四句偈的意義以及用意,茲如上面注釋中所述。而阿難實際用到的,只是下半偈:[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阿難錯解佛意,以為在諸法因緣和合生起之處,就有心體在那個地方生起。所以他便順理成章地推論:因此我的心是隨著諸法生起之處而生起(這是如來說的!),而法生起之處,是遍一切處,沒有定所,所以我的心也一樣,不是在一定的處所,故不是我前面所說的在身內,也不是在身外,亦非潛在中間的(根里)。這次總該對了吧?

  而阿難不知,佛所說的:[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不是說在法生起處,我的心便到那裡生起。佛陀最重要的用意是說:外境會引起動念,是這個意思。而是若有種種法生起,不論是善法、是惡法、是無記法,便會熏染我的心,令我心中有種種心念生起。所以佛語的[種種心生]是指種種心念生起,而不是種種心在外頭生起!

  因此,在座諸位!能坐在台下的,有多麼的殊勝!有人寫信來,常常看到有人寫信來、e-mail過來,就說:我們很羨慕文殊講堂的法師,還有護法居士大德,能坐在台下,聽師父講這個《楞嚴經》!他們在這個影像上看到法師和居士,都很羨慕、很讚歎!這個信件大家都有看到,這個就是因緣。所以,今天你們來到這兒,種下的都是金剛不壞的種子,你們今天在底下坐下來,很辛苦。但是,這是成佛的種子啊,你修行有成沒成,這個種子一種下去,善因種下去,將來碰到善因緣,善緣就一定結成善果。所以,因此,恭喜大家有這個因緣!底下,綜上所言,阿難在找尋他的心,企圖為它[定位],從身內、到身外、到兩間等,種種固定之處都試過了,都不成,現在只好試試這個[心在不定處],這個立論就很有彈性了,不容易被抓辮子,應該是無懈可擊了吧!

  義貫:[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弟子,而說:[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如是之法偈,[我今]即依此偈而作如是之[思惟:即]我此現前能[思惟]之[體,實]為[我]的[心性],而且,如佛所教敕者,就[隨]著種種法[所]和[合]生起之[處],就在那當處,我的[心則隨]著而[有]則(生起),所以,如來問我,我的心今安在?此心實[亦非]定在身[內]、或身[外]、或[中間]這[三處]中的任何一處,也就是說,此心實在於不定處。

  經文:[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是心無體,則無所合]:這是個假設的陳述。[無體],就是沒有實體,無自體性。連體都沒有,叫做無體。我們說:般若有體性,但是,看不到,就是能作用了。般若,事實上講有體,就是確實存在,而存在,看不到、摸不到,語言、文字都沒辦法形容,都說不出所以然。所以,它存在,卻沒有辦法觸碰;但是,說沒辦法觸碰,卻隨時都可以作用。因此,我們說它有實體性。這個有實體、無實體,在某一個時空,在這裡講的,就是連心體都沒有的意思。心的體性都沒有,怎麼和合呢?就像一個窮人,身上完全沒有錢,他說:我不愛財!這一句話講得通嗎?連錢都沒有,講什麼不愛財呢?對不對?連心的體性都沒有,怎麼因緣和合呢?這個就是這個意思。

  此言,如果此心是沒有實體的話,則實並沒有任何東西,從種種法和合之中生起,即無實體物從眾法和合中生起,則此眾法實在並沒有和合。為什麼?連體性都沒有。如來經教言:[因緣和合而生法]。現在諸法的因緣和合之後,所生的[心],既然這是個沒有實體的東西,則此諸法和合之義便不存在,沒有心體性,沒有心體怎麼能合呢?沒有心體,連生識的因緣都沒有啊!也等於沒有和合一樣。再者,既然諸法和合之後,所生之物是個無實體之心,則可以證諸法本身也是無實體的,因為諸法和合為因,生心為果;果既然無體,無體之果不會從有體之因來。換言之,有體的因也不會生出無體的果。因為因果不相符合嘛!所以,被生的[心]既然無實體,則證能生之法也是無實體。如果諸法本身並無實體,無實體之物怎麼能夠和合呢?無實體之物,[實無所合]——所以,說:[心是從諸法和合中生起]的,是不能成立的。這是從[心無實體]的前提來破[心是從諸法和合而生]之論。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這是個[讓步]的句法。如果你說這心雖無有實體,但它卻能從他法和合中生起,這雖類似強辯,但我們姑且讓它成立,看會有甚麼結果。讀者請注意,如前所說的,有時世尊在用一讓步句的時候,也就是令已經被駁倒的立論暫且讓它成立,然後進一步從這已經被破的立論當中推出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通常是個非常荒謬可笑的狀況,因此而反證出原立論之荒謬及極其不可能成立的實況,以此而置對方於啞口無言,毫無反駁的餘地(——再辯恐怕就更難看了!)

  [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我們都知道,只有十八界,沒有十九界,十九界就像龜毛兔角。因七塵合,我們都知道,只有六塵,沒有七塵,色、聲、香、味、觸、法,只有六塵,沒有第七個塵啊!所以,這就是龜毛兔角,不存在的東西,根本不可能因緣合。[十九界],就是第十九界。我們知道世間有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若說有第十九界,其義即如龜毛兔角,不可能有的,純粹是自心的妄想之義。[七塵],就是第七塵。我們也知世間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並沒有什麼第七塵,如果說有第七塵,那一樣也純是自心妄想,子虛烏有之物。[十九界因七塵合],我們知道,世間的十八界,是因六塵和合而有的。六塵為外法,內六塵和合而生六根。所以,我們這個六根,也離不開色、聲、香、味、觸、法。內六塵、外六塵,內六塵就是內四大所構成的。六根六塵再和合才產生六識,因此而有十八界。如果硬說世間有個第十九界,是因第七塵以及其他六塵和合而有,則知道這個說法是純粹自心妄想,荒謬絕倫。

  所以說,[即使無體,也能從諸法和合而有],簡單講就是說:我們完全沒有錢,也要跟人家什麼?玩股票,這個因緣能產生嗎?沒錢怎麼玩呢?是不是?打電話去,連地雷股人家都不賣你!地雷股就是踩到會爆的那一種的;還有一種叫做警察股,一塊三的;水餃股,二塊多的。看到那個新聞報導的,就這樣子了。所以說:沒錢,怎麼因緣和合呢?這個就是無體的一個比喻。沒錢,沒有辦法因緣和合,股票做不成的!正如說第十九界雖是無體性的,而卻能從七塵中和合中生是一樣的,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第七塵本身是有名無實的,譬如說:龜毛、兔角,烏龜哪裡有毛?兔子哪裡有角?只有名字,沒有實體的。如何能與其他六塵和合而生出第十九界?是故,說[心雖無實體,卻能因他物和合而生]是不對的,是荒謬的,不能成立的。

  義貫:[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眾法[所]和[合]之[處,心]即[隨]之而於彼處[有]就是(生)[者],就是有了。那麼我問你,你這個由諸法和合而生起的心,到底是有體性,[有實體]的,還是[沒有實體]的?若[是心]是[無]實[體]的,[則]諸法等於是實[無所合]了(並沒有和合了),為什麼?連心體都沒有啊!因此才會生出一個沒有實體的心;所以,心若無實體,可以證此心並不從和合而生。縱使姑且承認[若]心雖[無有]實[體,而]它卻[能](可以)從他物和[合]中而生[者],這個立論如果能夠成立,[則]有人可以說這世間除了十八界以外,還有一個第[十九界]是[因]於有個第[七塵]與其他六塵和[合]而生起;然而[是義不然],這絕對不是這樣子!

  並沒有一個第十九界,大家都知道,只有十八界。是從第七塵與六塵和合;這個看不懂的,要加二個字的:是從第七塵與[外面]六塵,如果不加[外面],就搞不清楚了,什麼第七塵與六塵?不是這個意思,是從第七塵與外在的六塵和合而生,這怎麼可能?哪來的第七塵呢?又,因為第十九界並無實體(如同你們所說的心是沒有實體一樣的,)既無實體性,縱饒你如何的堅持,它都不可能變成實存的東西,既非實存,則等於無物;故說心無實體,等於是說心是無物一樣,既是無物,則可以反過來證明諸法並沒有和合,更無心從中生起。因此可以證明:[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此論不得成立。

  詮論:佛在此答覆阿難的,便直接去蕪存菁,只引阿難在論證中所真正用到的下半偈:[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意思就是:由外境引起的內在的起心動念,是這個意思。而略去了阿難只拿來當門面的前半偈:[由心生故,種種法生。]佛在此所用的論證方法,是撇開一切,直接討論阿難所說的[由諸法和合所生的心],來探究此心的相狀。

  佛將此心分為兩大部分來討論:一、這個心是無實體的?二、還是有實體的?本段先集中在第一個命題:此心是無實體的。然而這只是借著討論心有無實體的論證方式,來達到另一個真正的目的:也就是破阿難[執心為和合而有]這個妄見。阿難在此第五計中有三個錯誤:一、未解佛義而妄用、並且曲解了佛語。因為不了解佛在講什麼,這個太多了,同樣是這樣講,底下的人聽了就會扭曲!二、執心為和合生滅之法——這又是另一項嚴重的根本錯誤。因為和合生滅的心,就是妄心,以唯識言之,也就是緣外塵而有的六識妄心,塵有即有,塵謝即滅,這什麼意思呢?故此心斷非眾生常住真心。

  諸位!把筆放下來,看這裡,什麼叫做妄心?什麼叫做真心?我講的,你在這一剎那能體會得出來,就立刻見性。譬如說:我現在眼睛看到很漂亮的花,而開示推論說:這個花從哪裡來?這個就是意識心。這個花黃色、白色、青色,起貪念說:這個花很漂亮,我將來結婚的時候,也要這樣的花!就開始妄上加妄,就開始起種種的推測、推論。好!動念的時候就是它,就是起妄,起貪著花的這個心,這個就是妄。雖然這是妄心,佛陀講:這個就是第二月,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第二月了。雖然意識心不是常住真心,可是,它比較接近了。雖然說:我起這個貪念,但是,我們能緣的這個意識心、貪心,其實不存在,這個花會凋謝、會化作灰燼。好!起這個念頭。當我們悟道的時候,看這個花,一樣可以知道黃的、黑的、白的。但是,直下就沒有這種情緒上的東西,完全沒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非相就是它是空相,現在雖是意識心,直下放下,就是這一念!而這一念,我告訴你:必須先二個步驟來完成,最後再回歸當下這一念,分二個步驟就是:徹底否定,徹底否定。

  這樣舉例子還不是很清楚,再講一個更清楚的,譬如說:男眾看到一個美女,舉這個例子最強烈,眾生的毛病就這樣子。好!起意識心,白天也想、晚上也想、再回去睡覺也想;好!當你大悟的時候,你有智慧的時候,第一眼看到這個女眾,直接了當就知道,她是一堆骨灰,非常清楚,這就是一堆骨灰;當然,這也是多餘的觀念啦!為什麼?沒辦法了;徹底的否定的時候,智慧就顯現。徹底的否定,再來,肯定我們有一顆真心。經過了徹底否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看到不生不滅的清凈心,所以說: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經過二個層次,再回歸當下的整合體。先徹底否定,第一個觀念:你看到任何的相,直接了當告訴他:就是空,跟虛空沒有兩樣。所以,色即是空,有色的相跟無色的虛空,它是一樣的,色即是空。但是,更有更深一層的,它是因緣無自性,因為無自性,他才講空。所以,用虛空來比喻並不恰當,應該說空無自性。所以說:你要見性,先徹底的否定,見一切相,統統知道是妄,包括我們這個色身。

  好!那麼能生的這個心呢?就是多出來的,我無生,一切法緣生就是無生。我自性無生,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法都無生,空沒有生啊,你們也是空,你們這個色身也是不可得,所有的色身,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體悟到緣生,緣生當體即空,就是無生。所以,你起貪心,變成心靈的如來藏性的負擔,你對境起嗔恨心,那個也是一種心靈的負擔,這個就是意識心。

  而佛陀說:不可以離開這個意識心找什麼?找真心,就放下那個意識心,同時就見性,而且必須重複訓練,對沒有證量的人來講,他必須重複訓練,才有辦法明心見性。要不然,雖然你知道道理,可是,你放不下,道理雖然知道,習氣太強,理論知道,事相做不到。所以,他必須重複訓練,一直重複訓練放下,到後來,沒有東西可以放,原來諸法本來就是空,沒有什麼好說,你所有起貪念,多餘的意識心;起嗔恨心也是多餘的,這些都是清凈心的心靈的負擔。所以,怎麼樣能夠讓你過幸福快樂的日子?也就是不要把假相變成你心靈的負擔,讓你的清凈心一直起作用,但是,這個沒有訓練沒有辦法!

  因此,你能夠了解說淫怒恚即是戒定慧,你能體會得出來嗎?淫怒恚,有的人心裡很自卑,說:哎呀!師父!我淫心很重!師父!我嗔恨心很重!師父!我愚痴心很重,沒智慧了!淫怒恚;《維摩詰經》講:即是戒定慧,佛為什麼這樣講?淫本身不存在,我空、人空,淫心哪裡存在呢?對不對?好!話講回來,我空,一切人相、眾生相不可得。但是,你的欲的念頭,它一直強迫你自己啊,這個叫做道理雖然知道,可是,無量億劫來的習氣,它一直奔放、一直流動,就像等流一樣跑出來了,就像河流一樣的,因為海水;就像瀑布一樣的,沒有間斷!

  因此,我們要了解,見一切相,起心動念就是意識心,而意識心的放下,而且是絕對的放下,到最後有證量,體悟絕對的空,沒有東西可以放下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喔!原來我們就是佛;原來即心就是佛;原來為什麼佛一直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於一切法應當無所執著,而生清凈心,慢慢你就會體會。所以,這個重點抓到,就是放下,再放下,徹底放下。萬法執著不得,執著是生命的休止符,是心靈痛苦的負擔,著即不對,不管你用任何的理由,執著就是不對,不管你用任何的理由,保持清凈心,就是這樣子。所以,廣欽老和尚就是這樣子,對人無好,無壞,這個就是中道。所以大悟,他處處所體悟的就是中道。

  好!佛在此所用的論證方法,是撇開一切,直接討論阿難所說的[由諸法和合所生的心],來探究此心的相狀。佛將此心分為兩大部分來討論:一、這個心是無實體的?二、還是有實體的?本段先集中在第一個命題:此心是無實體的。然而這只是借著討論心有無實體的論證方式,來達到另一個真正的目的:也就是破阿難[執心為和合而有]這個妄見。阿難在此第五計中有三個錯誤:一、未解佛義而妄用、並且曲解了佛語。二、執心為和合生滅之法——這又是另一項嚴重的根本錯誤。因為和合生滅的心,就是妄心,以唯識言之,也就是緣塵而有的六識妄心,塵有即有,塵謝即滅,所以此心斷非眾生常住之真心。剛剛師父就是講到這裡。第三、更計此妄心為隨塵和合於不定處生。這個繆見雖是附屬於第二項底下,然而卻是阿難的立論的主旨:[心在不定處]。然而佛卻不就這個處所的問題去破他,而是就[有和合、無和合]的問題去破;而為達到破和合說的目的,佛採用了[心有體、還是無體]的論證方式。

  現在來回顧一下七處征心到此阿難所犯之過失:第一處:計[心在身內]——此為凡夫見,為凡情所共計,所謂常情;一般凡夫很難超越這個見解,更無法想像說[心在身內]是錯的!第二處:計[心在身外]——此為外道見。有一些外道依種種的邪說、邪論而作如是說。第三處:計[心在中間]——此也是外道見。復有外道種種妄想分別,不依正理,而作如是說。第四處:計[心有開合,能內外對而見]——此純為阿難自心妄見,異想天開(阿難自己發明的傑作)。第五處:計[心隨和合而有,其處不定]——這是依執權教和合之理加上錯解佛義,所作的妄說。由上列可知,佛於各處破斥阿難的知見,實際上是在破凡夫的知見、破外道的知見、破權教的知見,以及行者自身的種種妄見,若此等邪、妄知見不除,則無由入於如來正道:以諸邪見妨道故。這個邪見是最可怕的,邪見就是衛星定位定錯了,本來要飛到美國,現在跑到英國!是不是?就是方向搞錯了,所以,知見是很重要的!

  關於第五計中,阿難錯解佛義部分已經說,今當說明阿難依執權教和合之理,權教的意思就是:佛一時善巧方便,講因緣和合。這裡要特別注意,佛一時方便,講因緣和合,是怎麼樣?究竟之處是緣起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無生、無生就無滅、無生就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一無異。所以,執權教是佛一時善巧方便的說法,不是究竟說,叫做權教。今當說明阿難依執權教和合之理而說。就我們現在也是一樣,譬如說:我們今天講經,因緣和合而生,就講經,但事實上有沒有講?沒有啊!若說佛有所說法,即是謗佛。對不對?為什麼?處處都在指如來藏性,沒有說法,本不生,本不滅,哪裡有說法呢?在這個《大般涅槃經》裡面講:若說佛入涅槃,即是謗佛。如果說:你認為佛有入涅槃,即是謗佛,佛不生,佛不滅;佛不來,佛不去;佛哪裡有入涅槃?佛從來不生,生者緣生,緣生就是無生,無生,哪裡有來去、生滅、增減的東西?所以說:說佛入涅槃,就是謗佛;若說佛有所說法,亦是謗佛。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已經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如如不動,畢竟空的這個般若智慧,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沒有任何的東西合,它是絕對的存在。譬如說:今天我們講和合,方便說;講究竟,究竟,大家都是空啊!諸位再觀想一下,現在一念之間,所有的人坐在底下,包括師父,都觀想統統化作白骨,一堆白骨坐在那邊,誰在說法?誰在聽法?這一堆白骨再化作灰,你們每一個位子上面,放著一個骨灰罈,你們火化以後,所有的骨灰統統放在那邊,不是一切法無生嗎?不是一切法無滅嗎?一切法,為什麼?本來無生啊,你爸爸、媽媽沒有生你的時候,你在哪裡呢?所以,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是什麼?就是空啊。現在五蘊生出來,五蘊身就是緣生,緣生就是無生,凡所有生滅,其實,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

  所以,如來怎麼說,統統要叫你開採每一個人原來有的般若智慧的真心,直接了當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就是一念成佛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就知道,把他觀想成骨灰的時候,一切法無生。好!再回歸到緣起,緣起,師父雖然說法,無有能說所說;雖然你們在聽法,無有能聞所聞。法無來去相,法無生滅相,法無增減相,法無一異相,一切法不可得相,哪裡有生滅、增減?所以,講緣起就是權教,權教就是佛不究竟說,暫時給你了解,至少你相信因果,不會亂做,善有善果,惡有惡果,至少你不敢亂做。權教菩薩,權教至少可以破除外道的邪知邪見、無因果的歪論,邪見,至少可以破除這個。但要究竟成佛,必須了悟究竟義,要了悟究竟義。

  底下,諸位須知,這個[和合]之理,是佛法中第一等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道理,許多佛法中高深的道理,都是根據這個和合之理而來的,例如最高深的:[緣起性空]、[緣生無性],緣起性空就是:只要條件生起的它的本性就是空。諸位!沒有一樣不是空,花,究竟沒有花性;我們說:男性、你是女性,那是暫時的、暫時性的。對不對?某一個世間、空間,說:我是男性、你是女性、這是花,花性。但是,究竟義,男性究竟空、女性畢竟空、花性,體不可得,剩下的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在轉換而已,七大在轉換而已。我死了,這個骨灰如果放在植物的根部底下,它吸收了養分,再成長,再繼續成長;這個植物成長以後開出水果,你們再吃;你們再吃了這個水果,有能量;有能量以後,你們大便,大便出來,再栽種水果、蔬菜;種蔬菜、水果以後,接受陽光;接受陽光以後,蔬菜、水果又成長,成長以後,又怎麼樣?又人類來吃,又轉換成能量,它就是一個無形的能量在轉換而已,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也就是:生命只是元素的轉換而已,沒有定體,它是生滅無常的、它是不實在的、緣起如幻的東西。從生物的角度來講:它只是為了繁衍下一代,而存在這個世間;如果就現在現實來講:它只是為了吃飯、為了生存。對不對?就究竟化學的角度來講:身體只是化學元素的運作;就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它只是產生能量的一個肉體。就心靈的角度來講的話:它有喜怒哀樂,無形的喜怒哀樂,配合著物質現象的顯現,有喜怒哀樂,但是,畢竟來講:這些喜怒哀樂不可得。究竟這些身體,只是化學元素,塵來自於大地,身來自於大地,回歸到大地。四大:地、水、火、風,只是在運轉而已,你的業力形成人,地水火風空見識運作人的存在性、短暫性、和合性。

  你是一隻畜生、一隻水牛,這些地水火風空見識和合,變成業力所感,變成一隻水牛,這隻水牛一定循著一定的模式,出生就吃草,你不可能看到水牛吃肉的!好!這業力一轉變成老虎,這隻老虎就必須依著緣起性空的道理去做,業感緣起,緣起就必須要這樣做。但是,究竟這一隻老虎性空,死了,留一張虎皮,虎皮再磨成粉末狀,老虎相也沒有。可是,業力就是那麼的清楚,業力是那麼的可怕,老虎就是這樣子啊,沒有聽說老虎出世就吃素的,老虎都是吃肉的,它的業力就是這樣子啊!因此,我們了解,業力是很可怕的,變成一隻老鼠,它的生命的周期就是只有幾個月;一隻蜜蜂,它的生命的周期就是幾個月、幾天;你要生命是一個烏龜,有二百年還不會死;是人類,最多活八十歲、一百歲,業力緣起性空,業感緣起,就是這樣子。生命只是元素的轉換,執著是可怕的負擔。所以,[緣起性空]、[緣生無性]等等,以及較中等的無常、苦、空、無我都是。

  其次,[諸法因緣生]這句話佛弟子都知道,然而諸法是如何而能從因緣而生呢?即是以和合故,即是因緣和合而生法,所以諸法之生起,稱為[緣起]、[緣生]。[因緣]是諸法生起之因,而[和合]則是生起的方法。這是如來解釋為何有一切法之理。然而因緣既有和合,便有離散:和合者不會永遠和合,是有時間性的,所以,和合的時候,不必太高興。當你要快接近結婚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太高興,因為那是痛苦的開始,真的!當你要交到好朋友的時候,你要牢牢的記住,千萬不要試著想改變他,否則你會痛苦一輩子!當你有能力的時候,慢慢的感化他,這個行!如果二個男女結合,你硬要改變對方,註定一輩子都要痛苦!你想活得很痛苦嗎?那就把你的看法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保證你一輩子活得很痛苦,一定很痛苦的!所以,男女相愛,第一個:你能不能容忍下對方的缺點?行,可以在一起。第二,你不要試著改變他,你強烈的想要改變對方的壞習慣,收到的就是負面的效果;如果有能力,慢慢的從側面,慢慢的一步一步來,一步一步來,這個改變是很難講的!

  有太太就這樣子,要度她先生,又不敢講,有時候,拿了一片VCD、DVD,或者師父寫的書,放在書桌上。她的老公死要面子:凡是佛法就是消極啦、就是迷信啦!那些出家人都叫人家供養啦,大家都知道啦!婚姻失敗啦,你看,要不然就是長得個子矮,討不到老婆啦!也不曉得在講誰?好了,就講一堆理由了,你看看!好了,他的老婆就很有智慧了,在桌子上擺一本書,或者是一片VCD、DVD,這老公半夜趁他老婆去睡覺的時候,偷偷看一下,到底這個矮法師是在講什麼東東?打開一看,哇!不得了!發現了真理,這個老婆還不要講呢!老婆第二天說:我要去拜拜!好,好!我馬上載你去!咦?昨天跟今天就不一樣了!為什麼?當他一個觀念一轉變的時候,整個生命完全不一樣,一念之間嘛!所以,諸位!在大家還沒有碰到佛法,沒有因緣的時候,千萬不要說想要立刻就要改變他,剛好適得其反。知道嗎?因此,要慢慢來。

  因緣聚合的時候,不要喜;因緣離散的時候,也不要悲,這是大自然的法則,聖人都沒辦法改變。以諸法是如是由因緣之和合、離散,而有生滅,所以世間是無常的。以無常故是苦的。所以,我們年輕就會老,很快就老了!以無常所以空;以因緣和合無自性,所以無我。諸位!既然無我,我們在痛苦什麼?為誰辛苦為誰忙呢?你今天死了以後,化作一堆骨灰,你的房地產、汽車、嬌妻、美妾,是誰的?金銀財寶往哪丟呢?所以,是佛在權教中所開示的道理。然而佛為何在權教中要開示[諸法因緣和合而生]?主要是為了破斥外道計著[無因說]、或者[自然說],有外道謂諸法生起,沒有原因,就無因論了。是不是?善惡亦如是,因為沒有原因,所以也就沒有果;無因無果,所以造善不得善報,作惡也不得惡報。外道以邪見、愚痴作如是說,誤導眾生墮無因果,而不修善斷惡,以致無福無智墮入惡道。以此惡見害人,所以如來破斥之,而開示一切諸法皆有因緣而生,非無因緣而能生,善法有善的因緣,惡法有惡的因緣;若因緣具足、和合,法便生起。於是世間眾生造惡便受惡的果報,造善便有福報,乃至得智慧、解脫、菩提、涅槃,這不僅佛自身就是最好的明證,連佛諸弟子,其數無量證於解脫,便是示範。

  以佛如是自行、教他,開示大眾,所以外道無因果之邪見便息。此是如來開示權教中[因緣和合而生法]之因緣。接著,外道邪見既破,眾生善根成熟,心無邪妄,堪受如來大法,於是如來即離於[權教](就是一時權便之說,如《法華》中的三乘),三乘:小乘、中乘、大乘。而開示最正、真實的[實教]大法。此實法如來當時不說,由於當時眾生智器下劣,不堪承受大法;又於其時,以眾生心有邪故,心有邪妄故,不與實法相應,所以只授與權法,以醫一時之病。今邪見之病既除,權教之葯亦可不用再服,所謂病癒葯除是也。又,如來今開示實教,也是以弟子根熟,是以破其權教法葯之法執,以令堪紹諸法實相之法。此諸法實相之一,就是今經中之[諸法實不和合]!所以,《楞嚴經》講:諸法實是不和合,就是怎麼樣?就是講如來藏性本來就存在,它是絕對獨立的存在。所以,即五蘊身就是如來藏性;即六根就是如來藏性;即十二處就是如來藏性,絕對就是絕對,不能任何的比較,沒有任何的次第。

  如上所說,權教之[諸法因緣和合而生],如來是有因緣而說,為治眾生邪見之病,及為導眾生入無上菩提之正道,換言之,也就是黃蘗大師所說的[為止小兒啼]。小孩子在哭的時候,方便,讓他不要哭,不要哭,說:不哭,不哭!今既然已經成長,不再如小兒(凡夫、外道、權教、小乘)亂啼(妄想分別、言說戲論、虛妄的馳逐),便為說最上正理。

  為何於諸法實相中說諸法實不和合,舉例而言,化學中所說的[二氫加一氧,就是H2O變成水];以佛法的詞句是說:氫與氧和合而生水,而科學上則稱此為[化合]。(您看多妙:化合,變化而和合——豈非巧合?)但我們來細細參詳:氫之性是甚麼?化學中所說氫的性是自燃,就是自己會燃燒。而氧之性是甚麼?氧之性是能助燃。而水的性呢?水之性能滅火。所以,火災都派消防過去。當然還有化學藥品,如果是化學爆炸,就用泡沫了,不一定是水了。您看,既然水是氫與氧和合而生,就應該能保存氫氧的本性,而兼有能自燃、且能助燃之性;然而事實不然,水不僅既不自燃也不能助燃,而且相反的:水能[滅燃]。你要燃燒起來,水就把你撲滅。因此,在水中,我們看不到一點點氫的性和氧的性,因此若說水是從氫與氧和合而來的,實在是難以置信,以此證明:[氫跟氧實無和合]!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是明明看到氫與氧和合嗎?那是[表相],以佛法言就是:[相上所現如是],而實際上並無如是事,只要是緣起的,就是如幻。

  所以在實教中稱[因緣幻化]就是緣起如幻,而生的。(方才不是說,化學中也稱其所研究的現象為[化合],而其所研究之物為[化合物]嗎?[化合物]者,變化和合而成之物,有如幻化,法如是故,非凡智所解。化學家本人也只知事實的現象如是,但到底為何會如是,他也是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和合]這個道理在眾生界也是很重要,例如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一個[和合體],西洋哲學中稱為[有機體],古代以及中古哲學中又稱為是個[小宇宙],以相對於外界那個[大宇宙],這個[大宇宙]跟[小宇宙]之說,類似我國儒家以及道家的[大我]與[小我]。為何稱這個身體是小宇宙呢?因為它由無數的元素和合而成,我們這個身體,由六兆個細胞和合而成!其中甚有規律,如外界大宇宙中天體之運行。所以這個小宇宙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此一完整、和合、不可分割的有機體之相,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合相]。是故知世間之眾生、凡夫、外道,皆著此[一合相],以此一合相即是[我相],就是[人相]、就是[眾生相]、就是[壽者相]。而《金剛經》中所說的佛說的:[一合相者,實不可說,而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好!把筆放下來,現在講一合相,緣起,我們這個因緣生的這個色身,合起來叫做一合相。這個一合相,分事的一合相,還有理上的一合相,就事相的一合相,也就是因緣湊合起來,有一個假相現出來,我們稱為一合相。但是,就我們的心性,如來藏性來講:它叫做才是真正的一合相。所以,一合相本來就不可說,絕對相叫做一合相。知道嗎?無相叫做一合相。所以,我們站在事相來講:就是由四大因緣和合的,這個叫做一合相。但是,真正的一合相、絕對的一合相,理上來講的話:絕對的清凈自性,它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合,是絕對的合。知道嗎?就像虛空,它沒有跟任何東西合;可是,任何東西的合,都不能離開虛空,所以叫做絕對的一合相。

  好!看底下這一句:[一合相者,實不可說,]為什麼?絕對的一合相——究竟清凈心,它怎麼能說呢?絕對的清凈智慧,就是一合相,實不可說,本來就是畢竟空,沒有辦法說。但是,凡夫貪著事相的一合相,認為有一個真的,好像這個色身存在。[貪著其事]者,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我相空、人相空、眾生相空、壽者相空,也就是計著一合相、也就是計著諸法有和合、也就是計著諸法有生滅之相——然而和合、生滅,乃諸法之表相——由其表面幻化而觀有如是等相——而諸法之本性,實不生不滅,更實不和合:諸法法爾本自清凈,不增不減。為什麼?諸法本自無生。

  你看一個小孩子出生,如果小孩子出生,死了以後火化,把他磨成粉末狀,一個顆粒微塵,小孩子在哪裡呢?你說小孩子有生嗎?那個是元素的轉換而已啊!你真的有沒有這個小孩子呢?業感緣起說有、因緣和合說有;究竟實相沒有,大人都不存在了,哪裡有生小孩呢?是不是?諸法都是這樣子的。所以,生生滅滅、緣起緣滅,方便說有緣起。緣起緣滅的任何一個動點,時空的會合點,體會妄、無生,事情就解決了!若見諸相非相,非相就是時空統統破除,沒有著時間跟空間的相。若體了悟入如是知見,就是入佛的知見,就是悟入如來密因。若如是者,即堪荷擔如來首楞嚴大業,廣利無情眾生。

  經文:[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若有體者]:若心有實體的話。[以手自挃其體]:[挃],就是捏。[體],在此為身體,不是前面所說的心體。此言,如果你用你的手,挃,來捏自己的身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所知心],所能覺知此挃之心體。此即言,你能覺知到這一捏的心體,此時是從外面進來,到所捏的地方,去覺知此一捏之觸呢?還是從裡面出來,到所挃的地方,就是所捏的地方。去覺知此一捏之觸呢?

  [若復內出,還見身中]:如果你的心體是從裡面出來的,那就等於說你的心體是[居在身內]一樣,如是則還應能先見到你內身中五臟,如是即同前面第一處中所破的一樣:[心非在身內],故言[心體從身內出]不能成立。[若從外來,先合見面]:如果說你的心體是從外邊進來,到所捏之處去覺知此捏觸,則應該在還沒有達到那個捏處之前,先能自見己面;因為心既從外進來,即同說心[居在身外],心既居在身外,即同前面第二處中所破的,以實不能[自見己面],故說[心居在身外]不得成立。因此不得說:[心體從外而入]。

  義貫:[若]你說心為[有]實[體者,]則[如]果[汝以]自己的[手,自挃其體,](自己捏你的身體),此時[汝所]能覺[知]之[心]體,[為復]從你身[內]而[出]來覺知此觸?[為從]身[外]而[入],來覺知此觸?[若復]汝之心體為從身[內]而[出],來到捏處,則等於說心是居在身內,這樣就應[還見]自內[身中]腑臟;但你實不能自見身內腑臟,如前所破,所以心體實不從內出,所以說心體從身內出,不能成立。[若]你說心體是[從]身[外]進[來]覺知此捏觸者,既是從外來,即同於說心是居在身外,既居在身外,便在進來之前,[先合]自[見]己[面],如前面所破。(然而你實不能自見己面,故知你的心體實不從身外進來,因此說[心體從外而來]是不能成立的。如是則心體既不從內出,又非從外來,所以知道心體實無出入來去,若無出入來去,則不能說心有實體,是故若說[心有實體]是不能成立的。心既不能說有實體,則不能說心是由法和合而有,因為若是和合而有,則應有實體,方具和合之條件;若無體,則無物合。)

  詮論:如上所說,阿難在此第五計中,為計[心隨和合而有]。佛就從這個[和合體]的心去破,質問阿難這個和合體之心到底是[有體]還是[無體]?前面一節經文當中先從[無體]來破:如果說這個和合的心是[無實體]]的,則不能說是從和合而得。此節經文再從[有體]來破:如果這個和合之心是[實有體]的,那麼它一定存在某一個地方。正如現代物理學上所說的:[一個物體一定有體積,而且一定占某一個空間。]這個[佔有某一個空間]就是存在某一個地方之義。心既有體,就一定要存在某處,否則便不能說它是有體的。所以佛此處再從[內出]與[外入]來破,如是即得證明:心體既不從[內出],也不從[外入],因此而判知[心有實體]不能成立;[心有實體]既不能成立,便又證知心不是和合而生,因此阿難:[隨所合處,心即隨有]不能成立。

  經:[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堂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見是其眼]:[其],就是語助詞,無意義。此言,能見是眼的功能,能見是眼的性能。[心知非眼]:心的功能是能知。[非眼],能知不是眼的功能。[為見非義]:故說心為[能見],不合道理。[義],就是義理、道理。[若眼能見,汝在堂中,門能見不?]:如果光有眼睛,而不用心,就能見的話,你身在室中,如果不用心,能看得見門嗎?意思就是:門能自己看得到嗎?如果不用心,視而不見啊!對不對?可能視而不見。[則諸已死]:[已死],就是已經死的人。

  義貫:[阿難言:]能[見是其眼]之功能,而[心]的功能是能[知],且能知也是[非眼]之功能,故說心[為]能[見非]合[義]理。[佛言:若]光有[眼]便[能見],無心,那麼,則[汝]身[在室中],如果不用心看,[門能見不?](如果不用心,顯然會視而不見。)又,退一步說,若光有眼即能見的話,[則諸已死]之人[尚有眼存]在,他們[應皆]能[見物,若]他們還能[見物者,云何名]為[死]人?所以知道[有眼無心]還是不能見的。所以,重要的還是心!是不是?

  詮論:在此阿難又引出一個大課題,即依於凡情,計[眼為能見,心為能知],尤其是[眼為能見],更是大家所共知、共認的[事實],而千萬想不到,依佛智所證,能見者不是眼,而是心!甚至於能聞者也不是耳,而是心——總而言之,一切見聞覺知,都不是眼耳鼻舌身,而是心,此非凡情所知。所以如上所說,若無心,則雖有眼,可能視而不見,乃至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以其[心不在焉故]。又,不但死人雖有眼而不能見,有耳而不能聞,就是連活人,若睡著了,或失心發瘋了,或者太專註其事,其他事,或作白日夢,都會雖有眼而不見,雖有耳而不聞,所以知道見聞覺知之事,非有心則不能辦。更進一步說,其實見聞覺知等事,都是一心的作用,眼耳鼻舌身等,只是一個過道而已。過道就是借,借過、借通道而已。

  又,見聞覺知之事,不但光有眼耳鼻舌而無心,則不能成辦,相反的,有些特殊狀況之下,即是沒有眼耳鼻舌等,而有心,也能成見聞覺知等事。如阿那律無眼而能證天眼通,能視三千界猶如見掌中訶摩勒果;再如人於夢中,自心即能化作種種境界,且有種種見聞覺知;又人於定中,不用現前眼耳等,也能觀見種種莊嚴境界。至於天眼通、天耳通者、其所見聞更非肉眼肉耳所能及,而此所謂[通],就是[心通],也就是本經中的二十五聖圓通之事。所以圓通者,即其心圓滿通達,而無隔礙,故其六根互用,乃因其心通無礙之故。然凡夫以心執著,隔礙不通,所以計執必眼為視。執著就是眼睛,就是看!必心為知,如是區隔執著,所以不通,乃至令心之全體功能不能顯發。是故自身懷寶而不自知,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有般若智慧,我們自己不知道,累劫枉受貧窮。

  經文:[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

  義貫:佛又說:[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你[若]執說[必]定[有]實[體]的話,我們姑且讓它成立;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此心[為復一體?為有多體?]又此心[今在汝身]上,[為復遍]布你的身[體](在你全身同時都有)?抑[為]並[不遍]布你的身[體](只是在你的局部呢)?

  詮論:佛在此又進一步要破心有實體之說,也就是說為了徹底破此種凡夫、外道的邪見,及其各種變體,所以又細分為:一、心為一個整體,二、心分為多體,三、心為同時遍布全身,四、心為不遍布全身,一時只存在於局部。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是確實有外道及凡俗學術計著此等妄見。

  遠的不說,例如一般凡情,都把心的功能分為見、聞、嗅、嘗、覺、知等六部分,而各分派給眼、耳、鼻、舌、身、意,因此令原本的一心的功能,化為六個。變成心好像有六個體一樣,這就是本經中所說的[分一精明,為六和合]。又,外道的理論,以及中國的西洋哲學中,皆有所謂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此等皆與論心之一體、多體有關。佛為究竟破如是等計著,所以在此舉出,一併破斥。

  經文:[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注釋:[以手挃一支]:[支]就是跟我們加肉部的肢是一樣的。[咸覺]:[咸],就是皆;都有感覺。就是咸覺,就是都有感覺。[挃應無在]:既然四肢都有感覺,你捏哪一個地方都一樣啊,叫做挃應無在,捏的那個地方就沒有固定了,捏左手、右手、左腿、右腿都一樣啊,都會痛啊!所以,挃應無在,[無在],無一定之所在。此言,那一捏應該沒有一定的所在。也就是,不能定說是捏在哪裡,或者是:所捏的地方是無法定位的。當然不可能是有這種事;既然有捏這個動作,必然能確定是捏在哪裡。

  [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有所],就是有一定的所在。此言,如果能覺知這一捏是有一定的所在,捏右手痛右手、捏左手痛左手,捏的地方很清楚了。這個也就是覺知是捏在某一點,這樣,你所計的心是一個整體,便不能成立。[若遍體者,同前所挃]:如果心體是遍布你的全身的話,則與前面所說的[心為一體]時,所捏的情況是一樣。

  義貫:(佛接著說,)第一、[若]你說心是[一體者,則汝以手挃]捏你四肢中的[一支時,]則你的[四支應]皆同時[覺]得被捏了一下,因為同一個體嘛!然而事實並不如是,你捏一肢時,並非四肢都有感覺被挃、被捏,因此說[心是一體],是不能成立的。縱使退一步說,[若]四肢[咸]同時[覺]得被捏[者],那麼剛才那以[挃應無]一定之所[在]可言,若有一定的所在,應只是被捏那一個地方有所覺知,不會全身遍覺此一捏。反之,[若]說此[挃]確實[有]一個一定的[所]在,而非全身遍覺,[則汝]所立的心為[一體]之論,[自]然[不能成]立。第二、[若]說心是有[多體者,則]你一身便[成]有[多人]之心,到底[何]心[體為汝]?(哪一個心體是你的呢?)因此,說你的心有多體,也不能成立。

  第三、[若]說你的心是同時[遍]布你的全身[體者],即[同]於[前]面所說的心為一體是一樣的,於一肢上[所挃]的結果是一樣的:四肢應當感覺,因此說心為同時遍布全身,也不能成立。第四、[若]說心為[不遍]布全身[者],則[當汝觸]你的[頭]的時候,在那個時候,同時[亦觸其足](也碰你的腳),如果你的[頭]能[有所覺],則你的[足應]毫[無]覺[知,]而[今汝不然],而今現在事實不是這樣,當你同時碰你的頭和腳的時候,確實是頭與腳同時都有覺知被碰,因此說心體不遍全身,也不能成立。

  綜上所說,(綜上而言,既然說心為一體、或多體,心為遍布全身,或不遍布全身,四者都不能成立,因此可以證知:說[心有體]不能成立。為什麼?一體不對、多體不對;遍體不對、不遍也不對,因為是妄嘛!若心有體不能成立,則不能說心是從和合而有。對不對?心無體不能合,心有體不能成立,一體不對、多體也不對;遍體不對、不遍還是不對啊!是不是?心有體不能成立,那當然沒辦法和合了,因為它是妄嘛!妄處歇就是真,真如體也不能離開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經[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義貫:[是故應知]:你所說的[隨]法[所]和[合]之[處],你的[心則隨]之而[有],此立論[無有是處],不能成立。

  詮論:綜上所言,佛在此為了要破阿難的心為由和合而生之論,所以兵分二路([無體]、[有體]);而第二路的兵([心有體]),又分三支,這三支又各統三路勁騎:一、內出、外入;二、一體、多體;三、遍體、不遍體。

  茲表列如下:A.以心無體破——若心無體,則非由和合而有。連體都沒有,怎麼合呢?好!B.以心有體來破。a1 心體由內出——從內出應能見內身五臟六腑(而實不然)。a2 心體從外入——應能見己面(而實不然)。變成心在虛空,虛空就會看到臉了。b1 心為一體——捏一肢,則四肢皆應覺(而實不然)。b2 心為多體——則成有多人之心,那麼哪一個心是你的呢?(自相混雜)。c1 心為遍體——與[心為一體]結果是一樣的。捏一肢,四肢都痛、都感覺啊!c2 心為不遍體(就是在局部了)——同時摸頭與足,若頭有知,足應不覺(而事實不然)。摸頭,頭知;同時摸腳,腳也知道啊!

  這樣便結束了第五處征心,破計心由和合而有而生。此破心和合而生,也就是在破[心有生滅],而如來藏性實不生滅,而為令悟心為不生不滅作張本。

  那麼,因為這個是白話文,成觀法師也寫了很多的資料,也值得我們參考,雖然用一點時間,不過,強化我們的正念、正知正見,更讓我們文言跟白話來融通《楞嚴經》的大義,讓我們更清楚!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一冊─經前懸談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楞嚴經–精研七趣 略說 (9)
《楞嚴經》唐·般剌密帝譯(下)
十分鐘讀懂楞嚴經

TAG: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