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親人之間不鬧矛盾、和睦相處的秘笈

「蔡禮旭」眾多聖賢教育視頻、文字等資料與您分享。

作者:蔡禮旭老師

摘自《福田心耕:給青少年的十二堂國學課》

有一次,唐朝的高宗皇帝去問張公藝先生(當時的一個大臣)。他的家族九世同堂,當時是幾百人的大家庭。明朝有一個人叫鄭濂,他們家一千人住在一起,皇帝很佩服,賜了一塊匾給他們,叫「天下第一家」,這一家是全天下的表率,一千人不吵架。我們現在,三個人的家庭、四個人的家庭都常常吵架。

大家注意到沒有,我們的修養比古人差很多。要不要「知恥近乎勇」?要不要向他們學習?皇帝看到張公藝的家庭是九世同堂,很感佩,他們自己家族處得都沒有那麼好。這個皇帝也不簡單,主動地去請教張公藝先生,你是如何讓家庭這麼和樂?皇帝問大臣,大臣當然要分享他的經驗。他寫在一張紙上,然後呈給皇上。皇上一看,非常驚訝,因為那一張紙上寫了一百個字都是「忍」。

所以「弟兄同居忍便安」,要多包容、多忍耐。每次兄弟姐妹或者同學要吵架的時候,把一百個「忍」字輪流放上來,慢慢火就消了。所以這個故事叫「公藝百忍」。《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講,「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人跟人起衝突,一定是兩個人都動氣了。又有一個俗語叫「一般見識」,功夫差不多,才吵得起來。一個有修養,就算是一個沒修養,也不會吵起來。所以只要吵架,就是自己修養不夠。

我們以前家教嚴格,兄弟姐妹打架了,先不問為什麼,兩個人通通跪下來,先處罰。有沒有道理?「都還沒有問,他錯的比較多,我錯的比較少……」還是錯。只要打架了都處罰。因為我們自己已經動氣了,已經不顧兄弟情義打起來了,我們也不對。所以我們以前在學校跟同學衝突了,回去爸爸媽媽都是罵我們,我們才懂得要從自己開始反省。

「莫因毫末起爭端」,就是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起爭端。因為這種小事一起爭端,火氣上來了,會越來越嚴重,最後可能就沒有辦法收拾。

新聞報道里有一個故事。雲南有兩個兄弟,他們一起奉養母親,他們用爸爸留下來的四千五百塊照顧媽媽。弟弟照顧不好,媽媽吃住都不理想,大哥就把媽媽接回來照顧。照顧了一段時間,大嫂就說:「現在媽媽是我們照顧,爸爸留那些錢,他們應該拿一些給我們。」大嫂的兒子也很氣憤,「一定要,不能不給。」一定要叔叔把錢拿一半給他們。結果這個兒子又去找大學同學,兩個人氣沖沖地去找叔叔要錢。兩個大學生去找叔叔理論、打架,書都白讀了。剛好叔叔不在,他們在屋外罵,還把叔叔家的玻璃打破了。

等叔叔回來,嬸嬸就在那裡添油加醋,「你看你那個侄子多囂張,他不怕死,他要跟你拼啊!」就一直煽風點火。要不要幹這種事?一家人,化解還來不及,還煽風點火!結果那個叔叔聽完,他以前是殺豬的,氣得拿起屠刀,就往哥哥家走,去找他侄子還有他的那個同學算賬。結果真的用刀捅了他的侄子。他哥哥知道這件事情後,趕快從田裡趕回來。看到弟弟瘋了,就上去抱他弟弟,「弟弟,不要這樣,不要這樣!」結果,弟弟連捅他哥哥好幾刀。這個弟弟在捅他哥哥的時候,他的媽媽從頭至尾都在旁邊,眼睜睜看著。其實哥哥只是回來勸他,結果被當場捅死。

弟弟被關到監獄,大嫂變成寡婦,嬸嬸在家等她先生幾十年後出獄,侄子跟同學被砍成重傷。這麼嚴重的悲劇從哪裡來?就是為了那一點錢。所以「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不要因為一點點錢、一點點言語上的不愉快,就發生衝突,那都是很愚笨的人。最後,他們的母親是最傷心的。

推薦閱讀:

幸福人生之夫妻相處的哲學
[轉] 《新民晚報連載》4:劉邦與張良的君臣相處之道(四)
男女間相處的3個禁忌,切忌切忌!
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4)
記住這「五處」,人際相處不再難

TAG:相處 | 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