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端硯
06-23
1、唐太宗與端硯 唐太宗李世民(627-649在位)將一方端溪石渠硯賜給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史載其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唐太宗時官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褚遂良如獲至寶,引以為耀。他經常用端硯臨寫王羲之的蘭亭敘 ,可謂名人,名硯,臨名帖,被傳為佳話; 2、武則天與端硯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武則天(685-704在位)將一方「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端硯賜給名相狄仁傑(607-700,唐大臣),震動朝野,名揚天下,狄仁傑把它視為稀世之寶,並在硯台上鐫刻銘文表白忠君愛國和堅貞的心跡。 3、宋徽宗與端硯 宋紹聖二年,趙佶受封於端州為端王,元符三年趙佶繼承皇位稱徽宗(1101-1125在位),重和元年宋徽宗用端硯御書「肇慶府」賜守臣,自此端州更名為肇慶,取「開始帶來吉祥喜慶」之意。宋徽宗是我國歷史上在書畫藝術方面有很高造旨的君主,他的「瘦金體」和許多繪畫作品都是藉助端硯流芳百世的。 4、米芾與端硯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歷官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知淮陽軍等職。尤其擅長書法繪畫,得王獻之筆意,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著有《硯史》。傳說有一次宋徽宗請米芾到皇宮為一塊新做好的屏封寫字作畫,完成後,宋徽宗十分滿意,就問米芾需要什麼,米芾說想要剛才用來研墨的端硯,宋徽宗就賞賜給了米芾,米芾如獲至寶,生怕宋徽宗變卦,馬上抱起端硯就揣入懷中,誰知端硯中的墨汁濺了米芾一身,宋徽宗見狀抱腹大笑,而米芾因此得到了一方皇帝御用端硯,從此米芾愛硯如命,並著有《硯史》,書畫水平也大幅提升,成為一代書畫大家。 5、岳飛與端硯 宋代抗金名將岳飛(1103-1141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在烽火歲月里與端硯結下不解之緣,他把端硯視為珍寶,親筆在端硯上銘文:「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八個行草大字,以此表明抗金衛國、還我河山的意志和絕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決心,還用端硯寫就了氣壯山河的《滿江紅》。 6、包公與端硯 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知郡事三年(公元1040年——1042年),鐵面無私,公正廉明,減少貢硯,為端州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包拯離任時,船出羚羊峽,突然波浪翻騰,狂風驟起。包公事感蹺蹊,經查問得知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的敬仰,特意託人送來了一方用黃布裹著的名貴老坑端硯。包公便將這方端硯拋進西江。剎時,江上風平浪靜。後來,那方硯化成了一塊陸洲,這就是硯洲島。包硯的那塊黃布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人稱"黃布沙"。後來人們在硯洲島上建起了包公祠,至今香火不斷。 在端硯歷史上,共有六十多位皇帝與端硯結緣,文人雅士更是數不勝數,除了以上提到的幾位外,唐代李賀、劉禹錫、皮日休,宋人王安石、蘇軾、米芾、陸遊、文天祥,元代趙孟頫,明代陳獻章、祝允明、文徵明,清代雍正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以及屈大均、朱彝尊、劉墉、紀昀、翁方綱等都留下不少讚美端硯的詩篇。1、凍:是端硯中不同形態的白色絹雲母扁豆體,是端硯石中質地最細膩、最幼嫩、最純凈之處。根據不同的形態質感和顏色,分為魚腦凍、蕉葉白、浮雲凍、碎凍、米仔凍、天青凍等。魚腦凍因其形狀如凍結的魚腦而得名,其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略帶灰黃色。最佳的魚腦凍應該是潔白、輕鬆如高空的晴雲,其白中帶淡青,或白中有微黃略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樣,有鬆軟的感覺,即所謂「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有魚腦凍的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別細膩,確如「小兒肌膚」。魚腦凍一般為不規則圓形,四周有火捺環繞,常見於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2、蕉葉白:又稱蕉白,是凍中的一種。它的特徵是如蕉葉初展,一片嬌嫩,白中略帶青黃。古人對蕉葉白評價極高,讚美備至:「渾成一片,凈嫩如柔肌,如凝脂。」蕉葉白一般邊緣較清晰,有細條紋,沒有火捺環繞。 3、石眼:是一種天然生長在硯石上,有如鳥獸眼睛一樣的名貴花紋。它是含黃鐵礦與赤鐵礦的結核體。石眼呈翠綠色,或黃綠色,或米黃色,或黃白色或粉綠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徑是3—5毫米,也有個別達到8—25毫米的,而且神態各異。好的石眼圓正完美,暈圈數層,中間有瞳,叫做活眼,無瞳叫死眼,因石眼稀有,所以「端硯貴有眼」,因石眼的形態美,很神,所以常將其置於硯堂以外,作為裝飾使用。 4、天青:是優質硯石中呈現藍黑色的石品。端石中的天青較為少見,難得,古人所謂:「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是上品天青。在端硯石中色青而微帶蒼灰,純潔無瑕者謂天青,即恰如臨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藍微帶蒼灰色。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處,也可以說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間,由於各種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說天青是非常難得,罕見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細膩、幼嫩、滋潤之處。 5、青花:是一種難得的、十分名貴的石品花紋,青花是自然生長在硯石中呈青藍色的微小斑點,是由微粒赤鐵礦和磁鐵礦等礦物細小斑點形成,一般要濕水方能顯露。青花的品類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稱,如微塵青花、鵝毛氄青花、蟻腳青花、玫瑰紫青花等,是優質硯石的重要標誌之一。 6、冰紋:是老坑獨有的一種石品花紋。它是有暈的銀線,向兩邊融化,似線非線,似水非水,質地細嫩,形態自然,與硯石本身融為一體。冰紋凍是一組面積較大的冰紋,如一幅瀑布傾瀉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霧或似披上輕紗幔帳。冰紋是十分稀有名貴的石品。 7、金銀線:是多見於老坑硯石中的石品花紋(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開採的冚羅蕉硯石也有發現)。它呈線條狀橫斜或豎立在硯石之中,黃色者稱金線,白色者稱銀線。 8、火捺:又稱「火烙」,就是說在端硯石中有些部分出現好像用火烙過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燙焦,呈紫紅微帶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澤紫中微帶黑,嫩者紫中微帶紅。常見有胭脂火捺、馬尾紋火捺、金錢火捺、豬肝凍火捺等。 9、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綠色的圓點,橢圓點斑塊或條狀。翡翠有別於石眼,它既無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樣圓正,外圍沒有明顯的藍黑色邊緣,翡翠在端硯石中亦是名貴的石品。 10、黃龍紋:俗稱黃龍,其色澤似由土黃、黃褐、米黃及青綠、蒼灰混合而成。有時會在硯石表層出現,跨度較大,呈條帶狀。黃龍紋多在坑仔岩中出現,利用的好有其特殊的藝術效果。冚羅蕉又名打木棉蕉,位於端溪麻子坑下方,與朝天岩與宣德岩同一石層。冚羅蕉開採於明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開,現有十多個洞口,但產量不大。石質細膩、堅實,硬度為肖氏45—65,發墨較慢,石色青灰色微帶紫,有象芭蕉葉的平行紋理,又稱杉木紋,另有天青、蕉葉白、碎凍、火捺等石品,偶有石眼、金銀線。宣德岩 開坑採石於明宣德年間,故得此名。其石色以豬肝色為基調,略帶紫藍、蒼灰,石質也較細膩,幼嫩,僅次於坑仔岩和麻子坑,宣德岩之佳石與麻子坑、坑仔岩硯石不相伯仲。但宣德岩硯石多斷脈。較難采,佳石亦不多,故目前基本上停止開採。端硯,是採用肇慶市行政區域內適合研墨的石頭經過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硯台,肇慶市古稱端州故而稱端硯。據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出於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唐高祖年號,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硯問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長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硯和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硯(現藏廣州博物館),正好印證了端硯問世的歷史。 石質細膩、滋潤,發墨不損毫,呵氣能研墨,石品花紋豐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潤發亮,層次豐富,蟲蟻不蛀等特點名列中國石硯之首。硬度適中;端硯石硬度為摩氏(2.8至3.5),比墨條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約5)低1倍左右。致使端硯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硯石顯孔隙率小、飽和吸收率低,說明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開型或小開型裂隙不發育,使硯石蓄水不涸。白端硯石色潔白如雪,瑩潤如玉,在以紫色為主調的端硯家族中,別具一格,卓爾不群,令收藏家們夢寐以求。但因為它產自肇慶端州自古著名的風景區七星岩,歷代禁采岩石,故琢制極少,傳世極稀。又因為全國各地出產的白石硯台很多,相似相近者實難以區分鑒別,故也增添了幾分神秘難尋的感覺。 按端州琢硯老藝人的傳說,以古端州七星岩白端石琢制硯台始於宋代。但在硯著中首見白端之名,並述及白端作朱硯之用,是明代萬曆時期文房四寶學家屠隆,其在《考槃餘事》中述:「朱硯:……或用白端亦可。」之後,明末及清代硯學家多有記述。如清乾隆時陳齡的《端石擬》:「七星岩:……產石名白端,色白如雪,作朱硯最佳。」朱硯,是專門用於研磨硃砂等顏料彩墨的硯台,多取白石為之,以朱紅等彩色易顯也。白端不但潔白如雪,且質地細膩滑嫩,不但是琢制朱硯的上乘石材,還是清代嶺南婦女的化妝品材料。此外,白端石還雕作觀音菩薩、水丞筆掭等仙佛造像及文房用品等。 白端石是肇慶七星岩獨有的特產,其中又以七岩排列榜首的玉屏岩所產稱冠,玉屏岩就是以岩中白石如玉故名。至今玉屏岩山上山下尚存古人采鑿白端的遺址,如山上玉皇殿北側的叮咚井和雙珠,山下登馬鞍亭石徑西側大如廳堂的岩洞等處。而又以叮咚井的白端最為上乘,馳名清代的端州乾粉即以此白端所制,所琢白端硯台也較同岩他處最顯白潤,更比景區內他岩遠勝一籌。只是叮咚井僅為寬約一米多、長數米、深約十米的狹坑,古人採石有限,所琢硯台難得一見,當視為珍中之珍。 嚴格的精品白端石特徵是:細潤如玉,瑩白如雪,纖塵不染,絕無雜質。普通的白端石則包括:同為肇慶七星岩所產但質理粗些、且不甚白者,以及石中夾雜黑紅等色石紋的白錦石。如陳齡《端石擬》所言:「七星岩……有花紋者為白錦石。」及江藩《端研記》所載:「白端石:……其質理粗者為柱礎,海幢寺佛塔、將軍署前石獅皆其石也。」以出產端硯著稱於世的斧柯山,位於肇慶市羚羊峽東南,綿延十多公里,崇山峻岭,氣派非凡。其東麓地域一直是沙浦鎮轄區,故有些人習慣稱這一帶產出的端石為沙浦石,還有羚羊峽以東(屬鼎湖區)的沙浦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斷斷續續開採過硯石,沙浦石現在稱之為新麻坑或斧柯東。石質不俗,細膩,堅硬緻密,石品紋理豐富,實用性很強,送禮佳品。硯的分類及稱謂 硯是「文房四寶」之一,它的歷史已很久遠了,近年出土文物中,有西漢初期的硯台和硯石,那麼,它至少有二千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關它的稱謂或別稱,可謂多矣! 一曰即墨侯。唐朝文嵩以硯擬人,作《即墨侯石虛中傳》,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從此人們便稱硯為即墨侯。如宋朝王邁的除夜洗硯詩:"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二曰萬石君。宋朝蘇軾作《萬石君羅文傳》,以他優美的文筆,給產於婺源龍尾山的"羅文硯"(歙硯的一個品種)寫了一篇傳記。說"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並說"羅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萬石君"。萬石君的名字從此傳開。 三曰瓦硯,亦稱硯瓦,俗稱瓦頭硯。唐以前除石硯、瓷硯外,就是陶硯。澄泥硯是陶硯的進步。唐朝韓愈在《瘞硯文》中講的"土乎成質,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硯。秦漢時建築宮殿用的磚瓦,多採用澄泥製法,後來有人用這些磚瓦改製為硯。正象唐朝吳融《古硯瓦賦》中描述的:"無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還有一說,謂:"硯瓦者,唐人語也,非謂以瓦為硯,蓋硯之中必隆起如瓦狀,以不留墨為貴。" 四曰陶泓。唐朝韓愈作《毛穎傳》,稱硯為陶泓,陶泓指的也是磚瓦硯。唐宋時,儘管著名的端石、歙石、紅絲石以及洮石等相繼出現,用這些石料做成的硯開始流行,但硯石開採、製作仍受種種條件限制。瓷陶硯便於生產,所以瓷陶硯在當時仍多於石硯。在稱呼的習慣上,總是把硯和陶瓦聯繫起來,既是稱石硯有些地方也叫硯瓦。 五曰硯台,把硯稱為硯台,可以說是對硯的一種通稱。唐朝司空圖的詩句:"夕陽照個新紅葉,似要題詩落硯台。" 六曰石友。過去的人都把書齋和客座中的各種珍品,以友相看。硯被稱為石友。宋朝王炎有詩云:"剡溪來楮生,歙穴會石友。"楮生指的是紙。石友指的就是硯。 七曰硯田。宋朝戴復古有句詩叫「以文為業硯為田"講的就是舊時讀書人依文墨為生計,因將硯台比作田地。宋朝蘇軾詩:"我生無田食破硯,爾來硯枯磨不出。" 八曰硯池。有種凹形硯稱作硯池。晉傅玄《硯賦》云:"蘆方圓以定形,鍛金鐵而為池。"說的就是這種硯。硯池,也指硯端的蓄水池。 九曰硯山。依石天然形狀鑿為硯,刻石為山,叫做硯山。明高謙《遵遵生八戕》謂:"硯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錄》,後即效之。"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有清人阮元舊藏仿元人清溪釣艇小景端石硯山即是。 十曰墨海。宋朝蘇易簡的《文房四譜》載:傳說黃帝得一玉,琢為墨海,並帝鴻氏之硯"於其上。宋朝程俱《謝人惠硯》詩:"帝鴻墨海世不見,近愛端溪青紫硯。"刊入清朝高鳳翰《硯史》那方題銘"墨鄉磅礴,天空海闊"大瀛海澄泥硯,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大墨盆。清朝翟顥《通俗編》講:"今書大字用墨多,則以瓦盆磨之,謂其盆曰墨海。" 硯還有許多陌生的稱謂,如清朝王繼香在他的《醉庵硯銘》中寫道:"昔人號硯曰潤色先生、曰岩屋上人,曰鐵面尚書,余獨取其靜而真也,謚之曰靜真先生。"這樣計算起來。硯竟有十多種稱謂。其中有一些可能許多人聞所未聞。其實像"潤色先生",早在唐代女詩人薜濤寫的《四友贊》里就有「磨潤色先生之腹」的提法了端硯是肇慶市歷史最為悠久的特色產品之一,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肇慶市端硯產業的進步和品種的增加、技術的提高,端硯業得到較大發展的同時,作為日常用品,也面臨著實用性極大地消失、硯石資源日漸枯竭、廣大普通硯人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依然不高等問題。時代的不同,豐富多彩的傳統風俗、特產的文化內涵因日漸遠離人們生活而日具神秘感,同時,現實也經常毫不留情地在競爭中把它們淘汰出經濟市場,使之成為文化歷史。這樣,凸顯了端硯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亟待未雨綢繆,而轉化為高檔的、肇慶市標誌式的文化產業,未嘗不會是一條好的路子。目前肇慶市雖存在普通意義的端硯文化,卻嚴重缺乏文化產業。一、端硯由普通實物用品轉化為高檔文化產業的必要性 端硯實用價值在極大地消失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端硯,最大的實用價值就是研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極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毛筆、硯、墨、宣紙等進行書寫。甚至使用文房四寶的集中人群——書畫愛好者或書畫家,也越來越多地使用方便快捷的工業成品;而且可以說,即便少數書畫家依然喜歡使用傳統的文房四寶,硯台也是其中使用率較低的。一種產品(特別是日用品)失去實用價值時,發展下去的方向必然是向其它價值形式轉化,不然就會走向消亡。端硯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得天獨厚地擁有這種轉化條件和能力。但是,雖然目前肇慶市端硯的賣點早已不可逆地越來越集中在其工藝、收藏價值上(這還是不足夠的),但端硯的產業結構、硯界心理習慣取向、產品的工藝技術等,卻未能充分適應這種價值形式轉化的需要,甚至連心理的轉化準備也欠缺。這很可能阻礙端硯事業的發展優質坑石資源已日漸枯竭作為傳統意義上的端硯石料資源枯竭,已是多年前已凸顯的問題。例如名聲在外的老坑石,如今在本地市面也仙蹤難覓。當然很多人認為端硯只是一個招牌,硯坑的發掘上大可另選、多選坑址——肇慶出產的,難道不就是端硯了嗎?其實,端硯千多年的文化積澱,早已使端硯石料的化學成分、品質、種類、具體礦址等名聲在外,而且被眾多學者、機構研究和發表。貿然將大量非典型的、品質差距較大的硯坑人為列為典型端硯坑,將可能損害端硯品牌,降低端硯品位,並出現魚龍混雜現象。當然,新坑並非不存在成為新的典型端硯坑的可能,時代畢竟不斷發展。但是,不可再生資源產品經常具有新舊產品交替期漫長的特點,交替需要存在一個足夠的緩衝期。以目前坑源儲備看,新坑潛移默化為同意義的端硯坑時,新硯坑卻可能也已差不多開發殆盡了。這也是不利於端硯業發展的。行業經營亟待規範如今,肇慶市毗鄰硯洲的黃崗鎮,端硯廠毗鄰皆是,幾乎全部是單一的家庭作坊,缺少能真正達到「端硯」這一國家級品牌的一兩家龍頭企業。硯民偷挖濫采硯石之事時有發生。一方面坑石資源日漸枯竭,社會卻囤積著大量未能有效消化的硯品硯石,行業徘徊於勞動密集型形式,無序的自我競爭和缺乏名牌意識更使端硯價格遠低於所含的勞動價值、資源價值和文化價值之和。亟需政府進行調控、引導。端硯目前的文化外延之一——端雕,尚需打氣應該說,端雕已是端硯向產業文化化邁出的其中重要一步,它是植根於端硯才發育成長起來的。雖然端硯歷來存在著雕刻工藝,但由於過去硯匠群體的「重石輕雕」心理及文化素質限制,一直沒有近年般的受到硯界重視和得到蓬勃發展。因此從狹義上理解端雕,其實就是近年興起的端硯雕刻藝術。相對於文化內涵深厚的端硯本身和國內其它地方的著名雕刻品牌,端雕的底氣其實是相對不足的:其一是雕刻工藝的真正實力和規模並未能達到端硯和端雕目前已被推至的地位,這是十分危險的,名不副實的後果經常會是拖累其根產業的發展;其二是專業雕刻人才匱缺,未能吸引並形成雕刻行業,名家更是寥寥無幾;其三是雕刻工藝未能充分與時代結合,品種風格尚嫌單一,需要融入時代色彩大膽創新嘗試——換句話說,端雕必須逐步以「石」為主,走出以「硯」為主的框框;其四是缺乏憂患意識,後備專業力量的培育幾乎處於隨生隨滅狀態。從業人員的生活未能達到相適應的質量與地位端硯是文化日用品,隨著時代的進步,硯人的生活不可否認的一直在提高,從業群體也一直在緩慢擴大。但因為缺乏高檔文化產業的大環境,導致其社會職業地位、個人收入、實現自肇慶價值的吸引力,乃至執業准入資格體系、形成研究學科的條件和力量都十分嬴弱,從業人員魚龍混雜。由於失去文化層次的地位支持,使從業人員(並非指少數老闆)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並未能達到與端硯品牌相適應的位置。很多人從事端硯業是本著靠山吃山和競爭少的本意,入行初衷往往就是想憑祖宗手藝但求三餐一宿。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這種經營環境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其實,員工生活與行業發展永遠是互動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不高,從業人員就缺乏安定感,失去奉獻和敬業精神,行業難出人才,技術難於創新;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達到一定高度,自然會引起社會關注和事業熱潮,使之成為熱點,行業和就業競爭就會使認證體系、技術研究、產品價格和銷售等發生變化,並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反過來影響端硯事業。二、端硯由普通實物用品轉化為高檔文化產業所存在的條件悠久的歷史賦予端硯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卓著的聲譽,為端硯轉化為高檔文化產業提供了文化條件。世人聞端硯之名,多於知肇慶之謂,是一直以來的事實了。做事業最難的往往是闖出牌子並守住牌子,端硯以其不可競爭的歷史經歷,使肇慶人的祖宗不經意間已為它創下了不可動搖的招牌。其聲譽之隆、文化內涵之厚,令中外文化界仰止,完全可以涵蓋並融合在當今肇慶多種經濟形式中。關鍵是如何利用它的聲譽及文化內涵。端硯石料的獨特石質和資源稀少且不可再生,為端硯走向文化產業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形勢條件 端硯石質純凈、玉肌膩理、呵氣成墨,石眼、火捺、魚腦凍、金銀線等,這些都是其它硯石不可比擬的特性,是端硯成為天下名硯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形成「唯肇慶所產、唯肇慶能產」共識的條件。在現代社會中,這些條件使端硯在硯石品質上具備了難能可貴的獨特競爭性。目前,端硯名聲在外、區域壟斷條件也早已形成,這本是市場經濟行為中社會實體夢寐以求的利好條件。但目前必須認識並理解的問題是:端硯石的物質條件並非指石源豐富,而是它的獨有性和稀缺性;端硯的獨特性也不是要使硯石更快、更好的賣掉,而是要更快、更好地賣「獨特性」這一品性。另一方面,端硯石料不可再生、優質資源日漸枯竭,是不爭的事實。招牌已闖開、技術在進步、人員也具備,卻發現「下鍋的米」快沒了,「飯」也不太好吃了,怎麼辦?一是另找「米」,對於端硯石這種「米」,這是消極而耗時的,應將其作為輔助方法,這在上面已論述;二是在缺「米」基礎上創造更好吃更賺錢的東西。名牌產品轉型的最好捷徑經常是利用母產品的名牌效應使新型產品迅速進入市場、佔領市場。端硯自身的名牌特性是其能順利轉化為文化產業的內在條件,而肇慶的經濟環境特別是旅遊經濟環境特點,也是端硯產業轉型的外部有利環境。三. 端硯作為高檔文化產業的形式的探討 以筆者個人看來,端硯產業的轉型,其形式主要集中在實物產品與文化產品兩大塊,亦即端硯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利用上。端硯的主題產業形式應以無形的文化產業為主端硯的品牌價值已無須贅述,如何利用品牌價值後面蘊藏的文化內涵,是肇慶人今天的任務。在初步形式上,開闢硯村風情、端雕體驗、硯坑憑古、端溪文化……甚至可以借端硯之名營造與它關係甚微的例如探險、硯洲野趣、水上娛樂、濕地風光、羚羊峽等等諸如此類的項目,結合肇慶得天獨厚的山水環境,逐步嘗試。當然這還是主要集中在旅遊產業的例子,筆者專業非此、知聞有限、更非行家,相信有識之士還能進一步探討其它文化產品形式,使之形成一個系統的文化集束產業,使人感到,進入肇慶就是進入了一個端硯空間。無形文化產業的功效不但能便捷地擴張端硯產業領域,躲避實物端硯產業發展可能面臨的資源和市場窘局,而且適應了時代的要求,將極大地延長端硯作為肇慶傳統產業的生命。實物產品應走名牌路線 市場營銷學中的名牌策略,經常就是實行「少而精、稀而貴」路線。現在的肇慶端硯市場情況是硯台遍地皆是,質量良璓不齊、價格天上地下、硯人魚龍混雜,還嚴重缺乏權威鑒定機制。這不但會造成市場慢性萎縮,還嚴重浪費著寶貴的端硯實物資源。其實,好東西往往「不用急著賣,你還得求肇慶賣」,才真正體現其名牌價值。端硯實物產品走「少而精、稀而貴」路線,嚴格限制生產數量,不但能保證和穩定行業利潤和從業人員福利,防止低級產業、人員的泡沫性膨脹,還可相應延長優質石料可開採期。舉一個例:老坑近30年來的開採總量是唐代至清代的開採總量的近100倍,如果摒棄一些社會、歷史客觀影響因素看,在端硯實用性銳減的今天,這數量是不是可以再應付100個唐代至清代的時間?雖有點極端,但不無啟示端硯石產區位於肇慶市郊羚羊峽南岸端溪水東邊一帶,說也奇怪,以端溪水為界,其西石質低劣,不能作硯材;以東石質優良,端硯各坑星羅此間,老坑就在端溪以東,鄰近溪水江處。沿溪而上,位於端溪東側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間有麻子坑、坑仔岩、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點岩、冚羅蕉等.這個端石礦產區分三個礦層,老坑屬第一含礦層,位於含礦段的最下部,僅有老坑洞,別無他洞。老坑硯石岩性:泥質結構,緻密,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由雲母類(水雲母)粘土為主組成,還有赤鐵礦、石英、綠泥石、碳酸鹽類,微量礦物有:電氣石、金紅石、黃鐵礦等。赤鐵礦呈微粒狀,相對集中成環帶狀的暈圈時,則謂之為"火捺"。老坑硯石外觀青灰色,微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而幼滑、嬌嫩、緻密而堅實。大西洞與水歸洞同稱老坑硯石,在色澤上粗看大致一樣,其實仔細審視仍可分辨出來。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帶紫藍色而偏藍;水歸洞則在青灰色中微帶紫藍色而偏紫。大西洞之冰紋似乎多些,水歸洞則相對少些。老坑硯石擊之發出木聲,無鏗鏘之聲(與宋坑比較有明顯不同)。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較常見的石品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是稀有的,非常難得。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硯石中的魚腦凍是最理想的,是硯石中最為嬌嫩之處,最為難得。魚腦凍或蕉葉白的周圍必定有胭脂暈火捺,最好者是將整個"凍"團團圍住。凍內或近邊沿處必定有青花,有時還有玫瑰紫,這種魚腦凍是非常罕見的,不要說是完整的白如晴雲的魚腦凍,就是碎凍亦屬少見。我以為很有必要將老坑硯石中的"凍","暈"和"盪" 區分開來,否則就會影響"凍"的真正價值。老坑硯石中還有一種非常少見的冰紋凍,這也是唯老坑水岩硯石所獨有的。 古人曾讚美老坑硯石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的特點。把"重與輕","剛與柔"這兩對矛盾統一在一體之中,這是有根據和有道理的。老坑硯石從表面看呈紫藍色略帶青,使人感到比原來的感覺要輕些。所謂"質剛而柔"是從雕琢的過程和研墨的角度來說,老坑硯石的確質地堅實而又帶柔性,這種柔性即古人所謂"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輕按老坑硯的硯堂,旋即會出現滋潤的水氣。這些特點是因為老坑硯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由泥質、絹雲母及硅質膠結而成,同時也是由於這個原因,老坑硯石的泥質比重很大,所以敲擊它時發出"篤篤"的木聲,即所謂"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缺少鏗鏘之聲。又由於老坑硯石中含硅質的作用,所以還有"久用鋒芒不退"的優點。老坑硯石長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礦物質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漸使石質變純,變軟的緣故,故使老坑硯石如此細膩嬌嫩、滋潤到可以"呵氣研墨"的效果. 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坑之分,兩洞口相隔不過5米,水坑在下,終年浸水,洞內泉水從岩壁不斷滲出;旱坑在上,亦為"泉生石中",不過積水時間比水坑稍短。麻子坑位於老坑之南約四公里處,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腳之端溪水約600米。該處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嶇險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難。相傳麻子坑得名於一位臉上生有麻子的採石硯工,該硯工在清代乾隆年間發現此坑,並冒險開採,為紀念這位開拓者,人們將他發現的硯坑取名麻子坑。端硯恢復生產後,麻子坑是最早重新開坑採石的。在作了半年的準備工作後於1962年底正式開坑。當時的麻子坑洞內坑道低矮,平均只有80~90厘米的高度和寬度,很多地方要匍匐而過。進入1990年麻子坑(水坑和旱坑)停止了開採,1990年末有採石工人在麻子坑周圍開鑿了十多個新洞穴,這些洞穴比較寬敞,配上發電機用以照明,抽水和通風,先後采出不少麻子坑硯石,其中不泛佳石,但這個開採不是有組織有計劃的政府行為,而是承包式的私人組織行為,開採也是斷斷續續,總的來說,近幾年麻子坑開採不正常,出產硯石不多,佳石更少.麻子坑硯石質地高潔,優質的麻子坑石可與老坑石媲美。一般來說它僅次於老坑,而與坑仔岩同級,如遇佳石則又勝於坑仔岩。麻子坑如果不認真細看,容易與老坑混同,硯石中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天青、天青凍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紋,石眼尤佳,多碧綠,有瞳子,間有鴝鵒眼、鸚哥眼等佳石,眼中有暈,且作數層,可製成高檔硯材。麻子坑硯石層次清晰,石工以為石分三格(亦有叫三層),硯石色澤油潤,青紫色略帶藍色,近似老坑硯石的色素,以水濕之觀察,色彩豐富斑斕。麻子坑硯石為含硅質的鐵質泥質頁岩,礦物成份:泥質(水雲母為主)、鐵質、硅質,少量石英、氫氧化鐵及綠泥石;微量礦物有電氣石和鋯石等。宋坑因在宋代被發現而開坑採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採石坑洞,而是擁有好幾處岩洞;盤古坑、陳坑、伍坑、蕉園坑等,均位於肇慶市北郊七星後面的北嶺山一帶,西起三榕峽,東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將軍嶺下有將軍坑,產硯石,前人也有稱宋坑為將軍坑。據傳最早采硯石的是將軍坑和盤古坑,將軍坑早已硯石枯竭,無開採價值;盤古坑也停采多年了。比較集中開採,硯石產量較大的是伍坑,其次是陳坑和蕉園坑(蕉園坑硯石紫色偏青黃,色澤不夠油潤,但多石眼,人們乾脆稱它為有眼宋坑);蕉園坑因在鼎湖風景區內,開採受到嚴格限制.宋坑硯石由於產石區域面積近百平方公里,所以石質石色不完全一致。一般來說宋坑硯石色澤是紫如豬肝,石色凝重而渾厚,這是宋坑硯石的主要特徵之一,古代之宋坑硯大者是這種顏色的,蘇軾在《孫莘老寄墨詩》中就有"端石琢馬肝"的詩名,也有人稱豬肝色,其表面還有所謂金星點,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優質宋坑硯石還有火捺,更好的是豬肝凍或金錢火捺。宋坑硯石由於礦區範圍寬廣,所以石質粗細不等,上乘的宋坑硯石質緻密,潤滑細膩,下墨快,發墨好,可作高中檔的雕花硯材,其餘則可製作墨海、淌池等硯台。石質稍粗的宋坑硯石叫紫端。在端溪各坑硯石中,宋坑硯以下墨快而著稱,這與宋坑硯石中的"金星點"有關,不過下墨雖然快些,仍比不上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等硯石研磨出來的墨汁細膩、油潤。要書寫奔放、流暢,筆力勁健的大字,用宋坑硯研墨為宜;要畫嚴謹精緻的工筆花鳥,人物畫和書寫工整的蠅頭小楷,則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硯更加合適。經地質部門鑒定,認為宋坑硯石是粉砂質絹雲母泥質板岩,為變余泥質結構、平行構造。礦石主要成份為粘土、絹雲母、氫氧化鐵、石英,微量礦物有電氣石和鋯石等。宋坑硯採石區大都在北嶺山腰,高度在海撥400至500米以上,山坡陡峭,並常常下著毛毛細雨,山泉和山溝特別多,陳坑和伍坑等都在山溝附近,因此宋坑洞內亦常積水,每次採石,必先抽水,清理石屑。宋坑硯石可以常年開採.梅花坑的開坑採石始自宋代,原出自嶺羊峽以東的高要沙浦典水村附近,故古人稱典水梅花坑。目前梅花坑硯石多在肇慶市北郊北嶺山的九龍坑開採,據說與宋坑硯石同出一脈。梅花坑洞較深,洞內石分三格,上下格石粗不能作硯材,只有中間一格如無裂縫則可採用。梅花坑石以多眼為主要特點,呈蒼灰白微帶青黃色,其中有梅花點者為佳,石質近似宋,下墨亦快,但石質與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相比略為粗糙。然而,仍不失為端溪硯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硯石之一。典水梅花坑采出的硯石多眼,眼中有點,大而暈重不分明;九龍坑的梅花坑硯石色蒼灰微帶褐黃,眼多而無睛(無瞳子),眼呈米黃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人的倫理觀(上)
※Tommy Hilfiger 2014秋冬發布 2大中國超模聚首|Tommy
※中國神話(1 )三清仙尊介紹
※中國國學網-- 歷代唐詩選本敘錄(2)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