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列國:挑戰者的故事

2011年04月24日 10:14 南方周末

  「金磚四國」是怎樣從一個經濟學家的概念變成了一股挑戰歐美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的現實力量?中國的態度前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好幾個新成員候選國擇,為什麼中國選中了南非?

  前傳:被遺忘的戰略三角

  2011年4月14日,在三亞召開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簡短而隆重。聚光燈下,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以及新加入的南非領導人,親密無間。

  「金磚四國」這個概念從提出到落地,花了9年。

  早在10年前,高盛當時的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Neil)就第一次提出了金磚四國(BRICs)這個概念,並預測,這四個經濟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將會成為左右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就廣為傳播,不過直到2009年,這個概念才第一次「落地」。這一年,金磚四國領導人在俄羅斯舉行了第一次會晤。

  因為在金磚四國概念提出的初期,這四國中的三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仍在經營著由俄羅斯提出的戰略三角關係。

  1998年,時任俄羅斯政府總理的普里馬科夫(Yevgeny Maksimovich Primakov)比奧尼爾早一步,在其訪問印度時提出了「中國-俄羅斯-印度」戰略三角關係。

  「中國、俄羅斯和印度是從世紀之交,特別是在美國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後,開始重視這個重要的三角關係以確保三國共同利益的。」俄羅斯真理報文章稱。

  2001年9月三國高層聚首商議合作事宜;2005年6月,三國外長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舉行第四次非正式會面,並發表聯合公報,在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此後每年三國外長都會定期舉行會晤。

  中國前駐印度大使裴遠穎在撰文評價中印俄戰略三角關係時稱:「中國進入中俄印三邊合作,顯示了中國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事務的姿態,因為這種合作形式畢竟是以前沒有過的。」

  然而,合作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角中的中印兩國雖然經濟同時迅猛發展,讓龍象共舞時時登上報刊頭條,然而政治互信卻遠未建立,甚至雙方對彼此都知之甚少。

  最簡單的例子是,印度發達的IT產業在中國商人的認知里,還只停留在給歐美企業做外包的階段。印度駐華大使蘇傑生2009年到中國上任,之後沒多久就帶著大隊人馬,向中國介紹印度。

  在當時接受採訪時,蘇傑生說到中印之間的複雜關係也忍不住嘆氣。「我不認為中國和印度之間存在『雙輸』的關係。」他說,「當然,我們之間的緊密關係還要通過各自努力來推進。」

  三角中的另兩角——印度和俄羅斯後來也矛盾叢生。2007年秋,印度外長慕克吉拒絕與俄羅斯總統進行會晤,此前還從未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而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一次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更直言,印度過分擁抱美國。

  總之,三國間紛爭不斷,並已到了影響三角關係的地步。2008年3月,俄羅斯《文化戰略基金》撰文稱,中國-印度-俄羅斯的戰略三角是被遺忘的旋律。

  巴西促成第一次會晤

  當此時,本輪危機來襲,世界各國經濟均受到巨大衝擊,以中國、印度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儘管比歐美受到較少的波及,但高出口依賴度讓以「世界工廠」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有了唇亡齒寒的覺悟。

  出路在哪?期待歐美髮達國家儘快復甦,還是回過頭來與發展中國家抱團取暖?

  遠在南美的巴西這時橫空出世。

  巴西一直將金磚四國一詞看的很重要。由於過去曾受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的殖民統治,南南合作很早就在巴西人,特別是平民總統盧拉的心裡埋下種子。但僅為2.2%的2000-2005年GDP年均增長率,讓巴西一度在其他三國面前壓力很大。

  經濟危機給了巴西一個機會。金融危機前後一直到現在,巴西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去年已達7.5%,位居世界第五,而人均GDP更是突破了一萬美金,遠超中國。

  2009年在中國與巴西建交35周年之際,來訪的盧拉已經明確地表達了巴西要和中國一起,充當世界經濟復甦的火車頭。為了應對歐美進口需求大跌,「巴西和中國已經明確了我們對於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許諾。」盧拉在當年5月的《中國日報》上撰文說。

  一個月後,在盧拉的推動下,金磚四國領導人第一次在俄羅斯舉行會晤。

  截至第一次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四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42%,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總量的14.6%,貿易額佔全球貿易額的12.8%,外匯儲備合計佔到全球總量的四成。這股力量讓「金磚四國」在危機中,從一個經濟名詞上升為世界政經新勢力。

  「我們在俄羅斯發布的金磚四國聲明,它不僅是在最大程度上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也避免了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保證資金流暢通,維持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資金。」2009年6月,巴西駐華大使胡格內在採訪中反覆強調四國合作在危機中的取暖效應。

  當然,彼時剛剛開啟的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還只是將視線投注在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蕩,以及如何重塑世界金融體系上。而在胡格內的預期里,這股在危機中蓄勢而發的力量,能量還不止於此。

  中國發力:金磚N國

  2010年經合組織(OECD)的預測數據顯示,OECD成員國當年經濟平均增速為2.7%,而俄羅斯、巴西、印度和中國的增長率則分別為 3.8%、7.6%、9.5%和10.0%。

  後危機時代,愈加明顯的雙速復甦跡象,以及發達國家「再平衡」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把四個國家更緊密地連在了一起。

  在2010年4月於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二次會晤上,四國商定推動「金磚四國」合作與協調的具體措施,這也意味著「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初步形成。

  而且,這次會晤明確表達了改革現行國際治理結構的政治願望,包括敦促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二戰後建立的全球新秩序)增加發展中國家的權利,以及改革現行的美元霸權的國際貨幣體系等。

  國際經濟和政治上的雙重權力,讓很多國家希望成為第五個金磚國家。BRICs的創造者奧尼爾屬意的對象是印尼,韓國、墨西哥也是強有力的候選者。

  不過,中國選擇了南非。

  2010年11月首爾G20峰會上,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南非首次申請加入「金磚四國」。僅一個月後,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中國就宣布吸納南非作為新金磚國家,BRICs變成了BRICS(S代表South Africa)。

  這在很多人而言,是出乎意料的決定,甚至包括南非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初聽到消息,記者第一時間撥通了南非使館的總機希望得到第一個採訪機會,但除了被告知安排採訪的秘書目前休假在外,記者能做的只有等待。

  這位秘書是在一周後回來的,約三周後採訪進行。在見大使之前,記者接受了短期「訓練」,必須穿正裝(No jeans),且在見面的第一句話要說「我很榮幸有機會採訪您」。

  南非駐華大使蘭加曾在1990年代做過現任南非總統祖馬的秘書,語速緩慢。

  不過,讓人驚訝的是,記者被告知,早先提交的採訪提綱已經發給了南非國內,那裡的政府工作人員會發來一份官方的書面回復,最終的稿件要以這份官方回復為準——這是記者做諸多大使的專訪以來,第一次碰到這種要求。最終,回復的內容與大使的講話內容大約只有50%的雷同之處,讓稿件編寫變得複雜了很多。

  南非的國家意志,可見一斑。與大熱門國家相比,世界GDP排名第31位的南非,無論是從經濟總量、增速,以及國家體制來看,似乎都不具有絕對優勢,那麼它獲選的原因是什麼?

  也許對一個後來者而言,自身經濟狀況並不是獲選的唯一考量。候選國里,南非以及其身後代表的廣袤非洲大陸,在能源和原材料這點上應該算佔據了很大優勢。實際上,先天的資源優勢讓南非一直與其他金磚四國保有較高的貿易、投資增速。此外,《福布斯》2009年評選的「全球最適宜經商國家」中,南非排名第32位,遠超其他金磚國家。

  數據顯示,作為非洲最大經濟體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南非GDP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經濟總量的1/3,在非洲金融、電力、電信、建築、農業等行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地區經濟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南非將成為『金磚國家』進入非洲的門戶,也有利於增加國際上的非洲議程。」南非國際關係與合作部長馬沙巴內曾說。

  在加入新成員後,金磚四國沒有改名為金磚五國,這可能意味著金磚國家擴容的持續性,關於這一點,奧尼爾也在採訪中做出了肯定的回應:「如果南非能加入這一機制,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新興國家將加入。

  就目前而言,2011年4月出現在三亞的金磚國家陣容已經相當強大: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同時也是全球出口第一、進口第二位的貿易大國。IMF統計顯示,發達國家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從1990年的88.6%下降到2010年的約30%,而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 1990年的0.6%上升到2010年的60%。

  照此情勢發展下去,金磚國家的陣容將會擴容至何處?什麼樣的機制組建速度才是有利於金磚國家發展的?在強大的過程中,各國之間諱莫如深的種種衝突,是否還能讓金磚國家繼續保持求同存異的態度?愈加強盛的國際政治力量是有助於G20勢力的提升,還是會在其中撥划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陣營,削弱G20的力量?只能拭目以待。

標籤: 金磚四國 會議 成員
推薦閱讀:

悟空
一個禮拜愛情故事
【故事】老人與少年
北京森林
山河故城,時光浪子

TAG:故事 | 挑戰 | 挑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