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海書法展述評

由中國文聯、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中國書法家協會共同舉辦的「追夢之旅」張海書法展,自2016年3月26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到5月10日圓滿結束,歷時46天,期間參觀人流絡繹不絕,盛況空前。此展以高水平的書法作品、精心的設計裝幀、新穎的布展形式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好評。「追夢之旅」張海書法展,是積極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力推藝術精品的成功探索實踐,展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

一 展覽的宗旨與定位

國家博物館以收藏、展示國內外古今高水平的經典藝術作品為己任。書法藝術是我國獨有的藝術門類,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影響及於東亞、東南亞漢語文化圈。近年來,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加,書法藝術在西方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書法藝術進入復興期,湧現出一大批有成就的書法藝術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為了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推出書法精品、攀登藝術高峰,我斗膽提出了舉辦這個「追夢之旅」張海書法展的建議,得到張海先生真誠允諾。同時,得到了四家主辦單位的大力支持。

我們之所以選定張海先生,並非只為他曾任過兩屆中國書協主席,而是基於諸多方面的考慮。

第一、 作者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水平,是當今為數不多、當之無愧的一流書法大家。作者有著完整的書法專業藝術履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至今,一直在書法專業崗位上工作,從基層文化專干一直到中國書協主席,取得了公認的驕人業績。

張海先生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早崛起的優秀書家之一。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河南省首次舉辦書法展覽,共遴選出優秀作品41件,其中張海一人就入選兩件。1981年,他的一件隸書作品獲河南省書法比賽一等獎。八十年代後期,他以面貌獨具的「草隸」風靡全國,受到業界的普遍讚譽。1992年在全國第五屆書法篆刻展上,張海的一幅小行草以高票獲得全國獎。鑒於當時張海先生因出訪國外而未當評委,以普通作者身份投稿而獲獎,尤其顯示其雄厚的創作實力。他的這種經歷,在當代老書家中可說是鳳毛麟角。

第二、張海先生是諸體兼擅的大書家。他早年在基層文化館、群眾藝術館曾從事書法培訓工作,打下了四體兼擅的基礎,後來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書法生涯中,他有意識地把「四體兼擅」作為孜孜追求的藝術目標。他首先在隸書上取得成功,繼而在行草上獲得突破。後又把在隸書、行草書成功的經驗運用於楷書和篆書,不但使這兩種書體達到了相當的藝術高度,而且也使他的四體書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和內在邏輯。

對於一個書家來說,四體兼擅不是檢驗藝術水準高下的尺度和專業要求,但卻是其藝術功力積累的重要體現。在書法藝術日益專業化的今天尤其如此。毫無疑問,四體兼擅的書家必然要對書法藝術的真諦有著更為深刻全面的理解。另外,對於一個書法展覽,四體兼擅無疑能使展廳更豐富、視覺效果更好。

第三、張海先生是一位創新意識濃烈、創新能力強、且創新成果豐碩的大書家。張海數十年來,始終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艱苦跋涉,迄未停步。七八十年代,他把漢簡帛書與《封龍山碑》、行草書相融合,創造出「草隸」,使書界耳目一新。同時,他又在魏碑行書的基礎上,融會「二王」、顏真卿、黃庭堅、王鐸筆意,創造出極具個性風貌的行草書。進入新世紀以來,他在行草書筆法上做了大量探索,在一種偶然出現的破鋒基礎上,發展出富於變化而又可控的散中鋒筆法,書法理論界稱之為「破鋒行草書」。這種新奇多變的筆法使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書寫意趣和不可重複性,也使他的每幅作品都成為個性鮮明的「就這一個」。

在此基礎上,他又把這種筆法運用到隸書、楷書和篆書。從而使他的四體書皆具強烈的個性化風格標記,消解了楷書和篆書相對刻板的印象,使其具有鮮明的書寫性。

第四、張海先生不但是一個藝術創新的實踐者,還是一位思想者。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就提出了書家的代表作問題,發表了《關於代表作的思考》一文,在書界引起了很大反響,隨後他又提出「精品意識」的命題。二十多年來,他的這一思考貫徹始終,而且不斷深化。2008年,他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時代呼喚中國書法經典大家》,2011年,《光明日報》又發表了他的另一篇文章《經典大家怎麼出?》這一話題在書界引起巨大反響,數十位著名書法理論家和書家參與討論,使書法界對這個問題取得空前共識。2015年,他發表了《弘揚優秀傳統勇攀書藝高峰——當代書法家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這是他參加文藝座談會之後的認真思考,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他促使自己不敢懈怠,追夢不止。

第五、從2004年始,他首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展,之後十多年間,他先後舉辦了「創造力的實現」江浙滬巡展、「歲月如歌」北京展、「古稀新聲」河南展,每次展覽都引起業內的轟動,獲得成功。他積累了豐富的辦展經驗,這為辦好「追夢之旅」大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張海先生任中國書協主席期間,一直積極推動精品創作,提出並成功實施了「三名工程」、「年度佳作評選」等一系列舉措。在他的倡導下,書法界的精品意識大大提高,為當代書法藝術出現高峰奠定了基礎。

張海先生是一個敢於創新並善於創新,堅持數十年不斷創新的藝術家。他的創新精神得到書法同道們的高度評價,其創新成果也得到了業界的充分肯定。可以說張海先生是一位知行合一的成功的書法哲人。綜合上述考慮,「追夢之旅」展才得以成功舉辦。

二 展覽準備精心充分,展覽特點鮮明

本次展覽從提出設想到開展,歷時兩年。期間經過充分的醞釀和精心籌備,特別是張海先生夜以繼日的創作精神,以巨幅多樣的豐富性和每件作品功力深厚的個性,才得以成就這個特色十分鮮明的展覽。

作為中國書協主席的張海先生倍受人們關注,國博也當然關注。2014年初,張海先生在家鄉省會鄭州成功舉辦《古稀新聲》書法展之後,我向張海先生髮出展覽邀請。當時想希望他把在鄭州展出的展品拿到國博來展出,因為鄭州的《古稀新聲》展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張海先生在進入古稀之後的新作。張先生接到邀請後,答覆我三條:第一,很高興在國博舉辦展覽;第二,展覽要重新定位,作品要重新創作;第三,展出時間可適當推遲,盡量準備得充分一些。張海先生認為,國博是國家級藝術殿堂,必須拿出自己高水平的作品才能與國博相稱。

這樣,開始了長達兩年的精心籌展。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作者七十到七十五歲之間的精心創作。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展覽主題的設計上,無論是書作水平還是書寫內容,和作者以往舉辦的展覽相比,都有明顯的自我超越。

這次展覽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展覽的主題定位,概括體現為展覽的名稱——「追夢之旅」。這個題目,既包含張海一生對書法藝術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也包含他對經典意識、精品意識的刻苦實踐。在這一主題之下,張海先生用豐富的展覽形式,抒發了自己對書法藝術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理解。細心的讀者也許會看出來,展覽的每一幅作品,每一處說明,每一個細節,都是對這一主題的演繹和闡釋。

第二、展覽作品書寫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是作者的自作詩文。如《四體書歌》是作者近年創作的四首五言詩,分別對四種書體的源流、沿革、歷史名家和臨寫要點等作了高度概括,濃縮在三百字的篇幅內。而且在創作過程中經過反覆推敲,可以說是一組難得的書法普及讀物。作者又分別用四種書體書寫,這組作品無疑具有一定的經典價值。此外,《首陽山記》、《首陽山賦》是作者對家鄉的禮讚,充溢著作者的深厚情感。還有一組小字作品,內容是作者的讀書心得和人生感悟,分別以數目字統領,分為「一字篇」,「二字篇」,一直到「十字篇」,簡練深刻而且饒有趣味,配以作者的看家本領小行草,精微流暢,美不勝收。展品中的許多對聯,也都是作者自撰的。如「俯仰兩不愧,寵辱一淡然」、「素重凌霜節,常虛應物心」、「德厚八方濟,家和萬事興」、「不忘初心,永存大愛」等等,抒情言志,饒有深意。

第三、作者選取了一組流行歌曲作為書寫內容,也是超乎尋常之舉。他選取的《黃土高坡》、《在希望的田野上》、《掌聲響起來》、《最浪漫的事》,都是其身世、經歷、心境和人生願景的寫照,每首作品的風格樣式力求與內容高度協調,形式內容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成為本展的一大亮點。

第四、本展從內容到形式,從書體到幅式都力求豐富多彩,避免雷同。不但有四種書體穿插,而且大字小字錯落其間,大者字徑達五十公分,小者字畫細如蚊足,細看又都十分精到。從幅式上看,大者有丈二聯屏,小者有扇面冊頁。一個人的展覽書體品種如此豐富,在當今書壇是不多見的。這全面展現了作者深湛、全面的書法功力,也充分體現了作者為觀眾著想,力求讓觀者視覺不會疲勞的良苦用心。

第五、與參觀者互動交流的展覽模式,也是此展的一大新意。一是從展覽實際出發,籌辦者列出了六個題目通過新媒體與觀眾互動,這在以前展覽中是沒有的;二是兩個展廳的布局清晰。首先以習總書記懷念焦裕祿的詞開其首,繼而用四幅自作對聯明其志,隨之以流行歌詞抒其情,然後以四體書歌述其學。接下來的內容,是分別用不同形式、不同書體、不同內容與觀眾交流,最後以四體書「追夢」概括展覽的宗旨。在展覽出口處,作者用一首自由體詩《真情告白》作為向觀眾的觀後贈言。加之以言簡意賅的展覽導讀,整個參觀過程,似有作者陪伴左右,向你坦露心聲,傾訴真情;似有人對你柔聲細語在講解,使參觀者倍覺溫馨,為之感動。

三 展覽獲得觀眾廣泛讚許

張海先生作為當今最具重量級的大書家之一,多年來倍受關注。著名學者、書法理論家西中文先生在《論張海和張海現象》一文中指出:「張海作為當代著名書家,他的業績,他的思想,他的作風和為人,以及他的藝術創新,無不給當代書壇帶來說不完的話題,乃至對認清當代書法復興的本質和發展趨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多年來,圍繞張海現象,書界多次展開深入討論,文章曾陸續見諸各書法報刊。早在1995年,沈鵬先生為張海書法集作序,就提出了「創造力的實現」的概念,對張海先生的藝術創新給予了高度評價。多年來,對張海先生的藝術給予持續關注並撰寫評論文章的書法名家和理論名家有五十餘位,其中有些人儼然是張海研究的專家。關於張海書法的研究文章,可見2005年和2013年由第四屆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西中文先生主編、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創造力的實現》和《歲月如歌》兩部評論集。

此次「追夢之旅」書法展,張海先生低調,堅持不開研討會,儘管如此,許多專家、學者、高層領導和普通觀眾還是通過不同方式給以高度讚揚和評價。一位中國書協會員三天之內來展廳八次觀摩學習;理論家李庶民詩讚曰:「古稀豪氣筆如椽,厘米積成百尺巔。尋丈巨幅神韻現,尺牘小品素襟傳。詳簡靜動著形體,疏密開合忘蹄筌。書似醇酤唯老辣,龍馬海鶴壽硯田。」《書法導報》資深編輯姜壽田先生說:「張主席這次展覽在創作上有了進一步的精緻和深入,他的很多大字的作品,特別是行草書在墨色上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他的小字作品和大字在兩極上拉開了很大的距離,大字極遠大小字極近微,融合了碑學和帖學的功夫。」中國書協副主席劉洪彪先生說:「觀看張海主席的展覽,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新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張海先生是當代書壇傑出的思想者、領導者和創造者。」上海書協秘書長潘善助先生說:「張海先生展出的《四體書歌》中篆書作品對我的印象最深刻。大家知道篆書在秦代和清代它所表現的形式線條以實線為主,然而張先生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他是以虛線為主,線條中有大量的飛白,運用了很多墨色的潤滲,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非常有韻味和想像。」國家博物館研究書法碑帖的專家晁岱雙研究員說:「我是國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從事書法專業工作,分管館藏書法碑帖整理。今天看過張主席的展覽很有感慨,張主席是我們仰慕的大家,他一直倡導學習書法要立足傳統,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方面張主席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從這些展覽作品來看,無論是大的巨幅作品還是小的手札和手卷作品都能體現出這一點。張主席在入古出新方面確實起到了榜樣帶頭作用,對於我們書法愛好者和書法研究者以及書法教育者都是值得好好學習和深入思考的。」即使港澳台和國外來賓同道,在拜會中國書協時,並未安排討論展覽事宜,但他們也爭先恐後表達觀點,給展覽以高度評價。台灣中國書法學會會長沈榮槐先生說:「大作筆歌墨舞,淋漓酣暢,氣勢雄渾,令人心馳敬佩不已。」並賦詩曰:近悅遠來讚頌揚,宏開大業筆飄香。風華引領文心道,議論興崇問學堂。追夢毫端凝浩氣,傳薪願景動諸方。書壇祭酒垂嘉范,翰墨千秋厚澤長。

特別要提及的是在展出期間多位高層領導和彭麗媛同志在百忙之中前來參觀,給予「追夢之旅」張海書法展以高度評價。他們本身都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對書法藝術有著獨具慧眼的鑒賞力。他們站在更高層面去詮釋書法藝術。他們的蒞臨不僅僅是對一位老書家的關心、鼓勵和藝術探索的肯定,同時也是對當代書法家和書法事業的關懷、鼓舞和支持。是對當今藝術家落實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的肯定和激勵。

總之,這次「追夢之旅」張海書法展取得了圓滿成功,達到了預期效果。大家普遍認為,這次書展是張海先生四體書法最系統,最顯功力,且書藝水平最高的一次總結性大展,獲得空前好評。對於國博來說,這是我們貫徹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的一次成功實踐。

在展覽最後的《真情告白》中,年屆七五的張海先生無限深情地坦露心聲:「此時此刻/似有無形的力量在胸中鼓動/年歲雖漸趨耄耋/激情卻濤瀾洶湧/讓你我攜手並肩/同唱一首歌/共築中國夢/無畏向前斬浪迎風/從高原出發/向高峰攀登/放歌雲端/飛向太空/不負這短暫一生!」這是張海先生的心聲,也應該是每一位有志於書法藝術事業的書家的願望! 我們衷心希望一切有志于振興書法藝術、有責任擔當的書家,都能夠沉下心來,認真踐行習總書記的指示,向藝術的高峰努力攀登,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優秀作品。國家博物館非常樂意為優秀的藝術家提供追夢、圓夢的舞台,我相信以後會有更多的藝術家登上這個舞台!

2016年5月10日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

【展覽信息】

展覽:追夢之旅——張海書法展

開幕:2016/3/26 - 5/10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2、北3展廳


推薦閱讀:

唐伯虎書法《落花詩冊》 | 墨池頭條
開國元勛董必武書法欣賞
《七絕——63.賞讀常福居士百家家訓書法心語——朱氏家訓》——另感
答熙載九問<3>
不會這個書法技巧,就不是書法!

TAG:書法 | 張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