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之知識│古琴指法之美
嵇康有一句詩,寫彈琴情狀:「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寥寥數字,把彈琴瀟洒清越的風神全然寫出,很美。
樂器的演奏,由動作完成,各種樂器的演奏都有各自不同的動作形態,各有講究。但客觀地說,有的樂器演奏起來,其姿態稱不得美,形態的 講究也並不豐富。而有的樂器在演奏手法、形狀上有著諸多的考究,十分豐富。琴的彈奏,正屬於後者。
一種樂器的演奏動作,首先與樂器的形制、大小、長短及演奏者與樂器的空間關係有關。琴的長短適中,左手移動的範圍較大,但它離開彈琴者最遠的音,恰好是左手臂伸展到最大限度時能夠表現的,這就使得手臂動作得到充分舒展而不致勉強。彈琴者端坐於琴前,琴或置於琴人膝上,或置於几案,彈琴恰好是一種端然俯視樂器的架姿,無須扭捏俯仰,是一種端莊、從容、謙和、自在的樣子。
因為琴與中國文化的豐富內蘊有著深刻的聯繫,因為琴有著悠久的發展歷程並與中國古代最優秀的群體有著最密切的聯繫,也因為這件樂器樂律、題材的豐富,琴樂的指法便自然得到細緻的講究,不僅技法相當多樣,其內涵也日益充實起來。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國音樂研究所曾編輯一部《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有名稱和無名稱的指法共計一千零七十個。這在中國樂器乃至中西所有樂器中,都是最為繁複多樣的。
琴是彈撥樂器,左右手除小指外,其他手指都用於彈奏。因為琴沒有音品,左手按弦後便會有諸多變化、選擇的可能,單是一個「吟」法,就有細吟、長吟、定吟、飛吟、落指吟、游吟等多種,因為彈奏者的流派與個人氣質不同,這些手法又有柔婉、勁健、閑淡、質樸的種種不同。右手手指彈弦,不僅都是雙向的,而且擊弦的輕重變化和組合方式都很多。同樣向內彈,抹、勾、打、擘的彈奏感覺和效果很不一樣,同一個音,用向內的抹、勾、打、擘或用向外的挑、剔、摘、托,其心情和韻意也有差別。
古人對指法形態是很有講究的。他們把各種指法用形象比附,這些比附,都是美麗的自然物。在許多琴譜中,都在畫出手法形態的同時,給該手法定一個美好的名稱。如右手:
大指的「托」、擘 ,在《太音大全集》中名為「風驚鶴舞勢」。
原書在手勢圖旁邊還有一首興詞幫助理解其意:「萬竅怒號,有
鶴在梁。竦體孤立,將翱將翔。忽一鳴而驚人,聲凄厲以彌長。」
食指的「抹」、「拂」均是右手食指向內彈弦,除了食指的動作要
求外,對其他手指也有要求,整個手形,如同鳴鶴展翅。在《太音大
全集》中名為「鳴鶴在陰勢」。
興詞為:「鶴鳴九皋,聲聞於野。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惟飛指
以取象,覺曲高而和寡。」
中指的「勾」、「剔」,在《太音大全集》手勢圖中名為「孤鶩顧
群勢」。
顧梅羹在其《琴學備要》中解說道:「以中指屈於掌下,而眾指
低昂綽約,宛如張翼,與孤鶩高飛,俯首顧盼,形極相類。」
《太音大全集》於此指法所作的興詞為:「孤鶩念群,飛鳴遠度。
堪憐片影,弋人何慕。與落霞以齊舉,復徘徊而下顧。」
古琴右手彈弦,多單音,兩音齊出者較少。其中,大指、中指相
向同時彈一、六弦或二、七弦叫做「大撮」。《太音大全集》手勢圖將
「大撮」名為「飛龍拏雲勢」。
興詞曰:「雲物為龍兮,非池可容。頭角崢嶸兮,變化無窮。位
正九五兮,時當泰通。攀拏而上兮,滃然雲從。」
中指、食指相向,即中指向內食指向外同時各彈一弦,叫做「小
撮」;兩指相背,即中指向外食指向內同時各彈一弦,叫做「反撮」。
《太音大全集》手勢圖將此手法名為「螳螂捕蟬勢」。
興詞為:「蟬性孤潔,長吟自樂。螳螂怒臂,一前一卻。謂齊撮
而復反,取其狀之相若。」
名、中、食三指次遞向外彈同弦同音,叫做「輪」。在彈奏初始
時,要求這三指並齊。《太音大全集》手勢圖將此手法名為「蟹行郭
索勢」。
興詞為:「蟹合離象,賦性側行。內柔外剛,螯舉目瞠。觀其連
翩之勢,似夫輪歷之聲。」
大指扣住名、中、食彈出的音叫做「彈」,只彈一音叫做「單彈」
兩指先後向外彈一音,叫做「雙彈」,三指次遞彈一音
《太音大全集》手勢圖將此名為「飢烏啄雪勢」。
興詞為:「爰集爰止,莫黑匪烏。飢而啄雪,其味不濡。爰借喻
於清彈,欲其勢之虛徐。」
這些手勢的比附,大多數象形,以自然形象比附手形手勢,也有的 比是擬聲。總之,都是以自然界中一些事物來形容右手指法。興詞對命名作進一步的闡明,常用一些古代詩文中的典故,以增加其文化含量。如此一來,彈弦的功能性的動作就有了額外的內涵,多出了許多的趣味。其實,這些動作本身不僅是動態的,更在彈奏過程中迅速組合、變化,未必有時間讓彈奏者感受這些用來比附的形象,琴人的注意力,一定是
在琴曲的精神方面。但在學習指法的過程中用這樣的形容,卻是一件有雅趣的事情。而且,對彈琴者體會、掌握指法,也的確是有很大幫助的。
古琴的彈奏,右手相對於左手,動作的幅度要小得多,基本上是在靠近岳山的地方彈弦。因為大多數的音都要靠左手按弦得之,而琴的有效弦達三尺之長,因此左手臂的動作幅度就較大。左手的形態如何,是很能見出一個彈琴者姿態的妍媸的。
左手除小指外,其餘四指都各有運用。其中,大指和名指運用得更多。尤其是大拇指,在大多數撥弦或拉弦樂器演奏中,少有用左手大指的,而在古琴演奏中,左手大指用得幾乎是最多的。
大指按弦,在《太音大全集》手勢圖中被名為「神鳳銜書勢」,這
是因為大指按弦時,「大、食二指屈節相應,狀如鳥啄,而余指翩然
張舉,有似翱翔。」 ( 顧梅羹《琴學備要
《太音大全集》中的興詞曰:「鳳兮鳳兮,感德而至。銜書來儀,
表時嘉瑞。謂拇按而食覆,取夫味之相類。」
左手名指在按弦上的作用與大指同樣重要,《太音大全集》手勢
圖將左手名指按弦之勢名為「棲鳳梳翎勢」。
興詞為:「有鳳棲梧兮,不飛不鳴。意將衝天兮,載拂其翎。名
側按而拇屈,因其勢而命名
食指按弦在《太音大全集》手勢圖中被名為「芳林嬌鶯勢」。
興詞為:「相彼嬌鶯兮,遷於芳林。飛鳴求友兮,睍睆其音。謂按
指之雍容兮,有如軟語之春禽。」
中指按弦在《太音大全集》手勢圖中被名為「野雉登木勢」,徐
青山在《萬峰閣指法秘箋》中改為「蒼龍入海勢」。
原譜無興詞,顧梅羹在其《琴學備要》中依其例補了一首,也是
相當恰切典雅的:「不飛於天,不見在田。偃然入海,將潛於淵。謂
中直而俯按,類夫勢之蜿蜒。」
古琴左手指按弦,有一個特別的手法,即「跪」,是將名指第一、
二關節屈曲,而以末節關節處按弦,形如跪狀。從按彈上說,這種手
法有一定的困難,但它的運用不是為了求形態的特別,而是根據琴譜
取音的現實做出的。《太音大全集》手勢圖將此法名為「文豹抱物勢」。
興詞為:「有豹待變兮,隱於南山。抱物而食兮,孰窺其斑。狀其形而取象,蓋在乎作勢之間。」
左手指有不少指法是需要在運動中完成的,這在琴書中也多有圖示,但手
勢圖不易將動態表現出來,因此這裡就不列入了。這些手勢,也有名稱和興詞。如大指的「猱」法,在《太音大全集》手勢圖中被名為「號猿升木勢」。興詞曰:「瞻彼號猿兮,升於喬木。欲上不上兮,其勢逐逐。重按指於分寸兮,欲去來之神速。」右指不彈左大指在上一音之後按弦得音,叫做「罨全集》手勢圖對此法的命名和興詞都極為恰當,名為「空谷傳聲勢」。興詞曰:「長嘯一聲兮,振動林麓。隨聲響答兮,在彼空谷。喻名按而拇罨兮,欲其音之相續。」
「吟」大概是左手最常用的指法,是獲得韻味的方式。它在具體按弦上又有多種變化,以獲取不同的韻味。有「 定吟」、「 細吟」、「 游吟」、「 飛吟」等。太音大全集》將「 細吟」名為「 寒蟬吟秋」,「 走吟」名為「 飛鳥銜蟬」,比喻十分恰切。「游吟」得音比「飛吟」松活舒緩,《太音大全集》手勢圖將此法名為「 落花隨水勢」,興詞為:「 落花隨水兮,順流而去。逆浪所激兮,欲住不住。
因其勢以取喻兮,能求意而自悟。」
泛音在古琴中有著極豐富的表現,七根弦,每弦有十三個清晰的泛音,共計九十一個泛音之多。其豐富與優美,在中西樂器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泛音在琴曲中經常成段出現,需要左手大、名、中、食指組合運用。其著力、運動之態,很是講究,否則,難以表現泛音之美。《太音大全集》手勢圖將左手大、食、中、名指互泛的手勢名為「蜻蜓點水勢」,興詞為:「無數蜻蜓兮,在水之湄。款款而飛兮,點破漣漪。猶對徽而互泛,類物象之如斯。」
古琴的手法眾多,這裡只能舉其中一小部分為例。
推薦閱讀:
※佛家的一些基本禮佛知識
※長知識|原來狗是犬的小時候
※《防騙學》江湖騙術變換多端,必須學點知識防騙子
※基礎知識,八卦與五行
※露齦笑的相關知識 - 正畸常識 - 牙套百科 - 牙套之家|牙齒矯正 矯正牙齒|正畸|整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