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追求公義的民族

猶太人:追求公義的民族胡 浩 《 博覽群書 》( 2011年08月07日)

愛因斯坦曾說:「幾千年來使猶太人聯結在一起,而且今天還在聯結著他們的紐帶,首先是社會正義的民主理想,以及一切人中間的互助和寬容的理想。甚至在猶太人最古老的宗教經文里,就已浸透了這些社會理想,這些理想強烈地影響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且對大部分人類的社會結構都有良好的影響……像摩西、斯賓諾莎和卡爾·馬克思這樣一些人物,儘管他們並不一樣,但他們都為社會正義的理想而生活,而自我犧牲;而引導他們走上這條荊棘叢生的道路的,正是他們祖先的傳統。」

猶太人是一個宗教民族,作為倫理一神教的猶太教將道德和宗教這兩者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長期以來,猶太教為歷經磨難的猶太民族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持。依據猶太教思想,上帝不僅創造了自然界和自然界的秩序,而且創造了人應當遵守的倫理道德以及相對應的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獎善與懲惡乃是猶太倫理的基本要求,也是猶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猶太公義思想的源頭

《聖經》是猶太公義思想的源頭。在猶太人看來,《聖經》是上帝的啟示,包含著上帝的律法,它要求人們按照上帝之道行事,確立世界的公平和正義。海舍爾指出,《聖經》展示了上帝待人之道,以及人待上帝之道。它包含著上帝對邪惡者的抱怨,也包含著被壓迫者要求上帝公正的呼聲。謹守《聖經》的律法和教導,就是給上帝增加榮耀;違背《聖經》的律法和教導,就是在玷污上帝的神聖性。《聖經》一神教思想反對宗教上的迷信和盲從,提高了人的地位,強調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即人在實現上帝絕對之善過程中的突出意義,人類必須通過自己公義行為來實現上帝之善。行公義、好憐憫,是《聖經》傳達給世界的最重要精神,是猶太先知精神的精髓,也是猶太彌賽亞和末世思想的核心。

《聖經》多處對猶太人行為準則提出要求,體現了公義精神。在《聖經》中,奴隸連續勞動7年之後可以獲得自由,而無依無靠的寡婦的權益也受到社區和會堂的保護。《摩西五經》所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體就是保護無助者:非以色列人奴隸、欠債者、窮人、「寡婦、孤兒和寄居者」。每當第7個年頭,土地享受安息年而休耕時,窮人們可食用土地上自然長出的東西(《出埃及記》第23章10-11節)。遺忘的莊稼捆和未摘的果實要留給他們(《申命記》第24章19-22節)。聖經律法規定,向以色列兄弟借錢,不可取息。(《出埃及記》第22章25節;《申命記》第23章19-20節)《申命記》立法規定,每過7年,窮人的債便要被取消一次(《申命記》第15章1-11節)。

猶太教第二大經典《塔木德》繼承了《聖經》倫理一神教思想和先知傳統,強調人們依據猶太教律法和禮儀的要求行公義,律法是確保公義的手段。拉比猶太教將人的仁慈、善良和正義之舉看成是修復和完善世界的必要行動,強調每一個人都應對社會公正負責。猶太傳統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就是教導人們:一個人所肩負的責任通常決定他會成為怎樣的人。因此,無論猶太人獲得了什麼樣的權利,他們必須用它去救濟他人、改善環境、為受壓迫者尋求公正。從本質上講,這一切都是使世界更美好所必需的。

《塔木德》學者宣稱個人財產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公共福利事業。當個人財產服務於公共利益時,財產權本身應適度地得以修正,或者在必要時予以中止。按照這一原則,塔木德法規規範了工資和工人的勞動時間,商品價格和利潤率。同樣,社區應為促進公共福利,如公共浴室、高效的醫療服務以及充分的教育便利(至少是初級水平的教育)做出努力。窮人有權按照他們的生活指標向社區申請資助。較富裕的人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和這些人分享財產。為了使對窮人的救濟更有效,並將之建立在更受尊重的地位上,一些制度化的規定出現了。如貧困的城鎮居民每周可獲得衣食方面的補貼,寄居者每天可獲得生活津貼,預備的食物應該可以應付急切的需要。為幫助貧困的旅行者和無家可歸的人,猶太人常常在主要的道路邊上設立公共旅館。所有這些便利措施所花費用都從社區的公共稅收中支取,這些稅收是由社區居民共同籌集的。而從現代觀點來看,最有意思的救濟窮人的方式是,為失業者提供幫助的公共工作計劃。這樣的細節在約瑟福斯的史著中有所記載,而在塔木德時代更加制度化了:「當人們看到18000多名工匠無事可做,領不到工資,正處在飢餓中時……他們勸誡國王修建東方的修道院……國王拒絕了這項請求,但當他們要求為城市鋪白石路時,國王則沒有拒絕。」

猶太公義思想的實踐

從公義出發,猶太教強調慈善和捐贈,它甚至被視為猶太教所構築的社會體系的基石。在猶太教看來,實現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保障窮人和弱勢群體的利益是實現社會公義之必需。猶太傳統也從來不認為私有財產權優先於基本人權。猶太教不接受清教所強調的世俗財富和財產的獲得乃是一種榮耀的觀點。相反,對於猶太教而言,人權優先於私有財產權。財富,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可以聖化生活;用之不當,會褻瀆上帝之名。著名美國猶太實業家傑克·羅森在談到猶太人對待財富觀點時指出:「如果財富只是用於個人的私慾,那麼,無論是財富,還是財富擁有者就都沒有了解財富的真正價值。只有當財富用來幫助他人,財富才成為無價之寶。」猶太教反對「適者生存」的觀念。人不應為獲取自己的生存權益而公然反對或犧牲同胞的利益。猶太先賢構築了一種「依存的哲學」,它可以簡潔地表達為:「不僅人類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所有的自然物也是相互依存的。星辰如此,天使也是如此。」每個人必須對其同胞的貧窮和不幸負責,而不可以漠不關心。

猶太教認為,行善和捐助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這和世界上有些民族的宗教和文化認為一個人行善可以修功德是根本不同的。在猶太人看來,公義乃是上帝的教導,是無條件地執行上帝誡命之必需,行公義之人不應期望從受捐助人那裡獲得報償。儘管猶太教認為靠正當勞動而致富的富人應該受到尊重,不主張劫富濟貧,也不主張富人應傾其所有來捐助窮人,但猶太教反對為富不仁,它認為富人有無條件地向窮人施以捐助的義務。幾乎所有研究中世紀猶太社會福利的學者都強調了猶太慈善事業的無條件性。他們認為,「猶太慈善事業」不僅僅是施賑,更主要是一種宗教責任。病人不僅得到社區和醫生的關懷,而且首先得到他們鄰居的關心。探訪病人——無論窮富——有一種宗教上的意義,也是一種社會公益行為。

猶太教認為,捐贈的意義不只在於讓受捐贈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緩解他們生活的困境和不幸,更在於它促使捐贈者的心靈和境界得以升華。猶太教傳統教導其追隨者說,猶太教中許多必須遵照執行的誡命是具有反射性的……猶太人捐出自己的錢,是因為在某種更深的層面,猶太人意識到這樣做對授予者的益處要遠遠大於被授予者的益處。「給予勝過獲取」的觀念實際上是猶太倫理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觀念有效地強化了社會公義的思想。對於猶太人而言,公義的核心在於每一個猶太人必須盡其所能給予需要幫助的人以援助,甚至貧窮的人也有義務救助那些和他一樣貧窮以及比他更加貧窮的人。

猶太教強調要保護受捐助者的尊嚴。在《聖經》中,窮人不被稱為窮人,而被稱為「年輕的兄弟」,這樣就在窮人和富人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平等關係。窮人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而且需要精神上的關懷。因為物質的匱乏,窮人通常會在精神上感到低人一等。所以,像兄弟一樣地對待窮人,才能緩解這種低劣感,捍衛他們的尊嚴。因此,對於猶太人來說,捐助不僅成為一種傳統、一種風俗、一種習慣,也是提升人類尊嚴的一種行為。由於宗教賦予了這些慈善行為以神聖性,所以它們能夠深深地紮根於每一個猶太人的心中。

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社區和會堂甚至在每一個猶太人的家裡,我們經常會看到形形色色的募捐箱,這樣的募捐箱叫做儲達卡盒(TzedakahBox)。「Tzedakah」一詞在希伯來語中的涵義為「公義」,代表猶太文化主張社會公正和正義的思想。捐贈乃是在施行上帝的公義。人的一切所得只不過是從宇宙的創造者那兒借來的,大地及其大地上的一切都屬於他。人施行慈善無非是使上帝賜予人的物產得到更為平均的分配而已。猶太人每逢節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儲達卡盒中捐錢,它同時也成為猶太父母教育子女的一種方式。

猶太公義思想的意義

我們看到,在猶太人長達兩千年的流散史中,世界猶太社區秉承公義傳統,在兄弟社區遭受經濟與社會困境時,主動而及時地伸出援助之手,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世界猶太社區的凝聚力和統一性。

中世紀,在東歐猶太人居住的城市中,散布了許多社會公共福利機構,承擔著諸如向衣無蔽體者施捨衣物、為窮人的孩子提供教育、為貧窮少女提供嫁妝、為窮人過「逾越節」提供無酵餅和酒、照顧孤兒、探訪病人和產婦、照顧老年人、免費殯葬、支付被綁架者的贖金和支付庇護者的費用等功能。19世紀,隨著大量的猶太人移民美國,猶太群體建立了一些機構,以滿足同胞日益增長的需要,同時提供一些專門的服務。其中較著名的一些社團和慈善機構是:紐約城的西奈山醫院、辛辛那提的猶太醫院、費城的希伯來教育社、紐約城的老弱病者療養所、希伯來慈善社、希伯來護衛社等。類似的情況在西歐猶太人口相對集中的一些大城市也能看到。早在18世紀,這些城市市區已建立了一些猶太人專門的慈善機構,如倫敦的猶太人保護委員會、柏林和整個德意志地區的德意志—猶太人協會。

災難和戰爭時期,世界猶太人命運的改善、猶太復國主義事業的推進以及現代以色列國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海外猶太人的慷慨捐助和支持。美國猶太人是很好的例證。1914-1924年間,美國猶太人為飽受歐洲戰爭折磨的猶太人募集了數千萬美元的物資。在那些陰鬱的年月,慈善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美國猶太人的民間宗教。通過慷慨地向歐洲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提供食品、衣物和住房,美國猶太人找到了其集體使命——按照美國猶太領袖席夫的話說,就要「證明我們自己是猶太人,證明我們自己是他們的弟兄,延遲猶太人作為一個群體的終結」。二戰期間,從1939年到1944年,美國猶太請願團從美國猶太人那裡募集了大約1億美元的捐款,其中僅1944年一年就募集了4000萬美元;1945年,為緩解世界猶太人因大屠殺而遭受的悲劇,美國猶太請願團至少募集了8500萬美元到1億美元的資金。所有這些資金被用於營救從野蠻納粹手中逃脫的猶太人,幫助他們在美國逗留,或者向以色列移民。

當然,這種公義之傳統不僅體現在猶太人的內部,也體現在猶太人與異族的交往中。在一些關鍵時刻,猶太人摒棄宗教的隔閡,向他們的異教鄰居伸出援助之手。在美國,猶太教、新教、天主教構成了美國宗教之基本格局,儘管彼此存在著競爭,但是在很多時候,猶太教和天主教、新教徒站在一起,而在新教和天主教需要幫助時,猶太人給予積極援助。比如,當建設天主教堂和新教教堂急需募集資金時,猶太人總會慷慨解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為美國政府正義的軍事和外交行動發起了大規模的募捐行動,募集了大量的資金。時至今日,在世界慈善事業中,猶太人佔有非常大的比重。如北美洲猶太人社區有超過10000個獨立的家庭基金會,目前資產總數超過300億美元,每年可分配數額超過30億美元。這些資金被廣泛用於資助醫院、敬老院、教育機構、社區、文化和政治組織以及國際組織。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歷史轉折期,社會矛盾多發,貧富分化有所加劇。發揚愛心,扶弱濟貧,強化社會共生和互助意識,並創設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推進慈善的常態化和機制化,對緩和仇富情緒和社會階層對立,構建和諧社會無疑是有益的。從這一意義上講,猶太人的公義思想,尤其是他們在慈善事業上的一些觀念和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猶太研究所


推薦閱讀:

為什麼閩粵地區的土客矛盾這麼嚴重?
美國是如何民族識別、劃分的?
新加坡人和台灣人怎麼看對方?
【昆明游】民族村 漂亮的水網地帶
圖中的樂器叫什麼?

TAG:民族 | 猶太人 | 追求 | 猶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