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要告別野蠻增長的邏輯

蘇培科:城鎮化要告別野蠻增長的邏輯2013年01月07日

  城鎮化在帶動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鎮的同時,也帶來了消費需求的大幅增加,並提升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住房建設等投資需求。因而,在資本市場上,與城鎮化相關的板塊,諸如鋼鐵、水泥、機械等開始高調炒作城鎮化概念。

  從目前躁動的「城鎮化」來看,新型城鎮化千萬不要再以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為目標,否則這種房地產化的城鎮化會有很多麻煩。

  但是,當前的城鎮化依然是以投資驅動和「房地產化」為主,是一種功利性的城鎮化。如果城鎮化的追求超過現實需要,將投資「鐵公基」的發展模式轉向城鎮化建設,就有可能形成過度的城鎮化。如果一味地擴建城市,抬高房價和地價,盲目求大,不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和現代城市管理能力,則會給未來埋下衰退的種子。

  現實的情形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城市的擴張和城市人口的膨脹是有極限的,歷史上很多曾經繁榮的古城最後大都淪為空城,主要是由於衣食住行的供給不足、水危機、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等因素導致人們無法繼續生存,雖然現代的交通、物流業解決了超級大都市的衣食住行,但水資源、空氣污染、突發性傳染疾病、交通堵塞和城市化管理又成為新的挑戰。

  顯然,全國各地盲目追求超級大都市的思路應該要調整,而小城鎮的發展也不宜走擴張化的道路,否則也會埋下災難的種子。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末中國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達到51.27%,城鎮人口數量首次超過農村。有人認為,這個「城鎮化率」是按城鎮常住人口統計的,其中還包括了1.6億農民工,若按戶籍來算,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5%左右,遠低於世界52%的平均水平,未來潛力巨大。如果農業人均產出能夠達到非農產業平均水平或一半,則可以釋放1.5億至2.1億農業剩餘勞動力,隨著這些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製造業和服務業,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仍將保持8%~9%的增長。

  這種以追求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城鎮化」邏輯,恰恰是需要我們反思和警惕的。筆者以為,切勿再將城鎮化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現在中國經濟增長出現頹勢,在刺激政策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很多人建議大幹快上推動「城鎮化」,將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希望寄托在「城鎮化」上,這是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缺乏信心的表現。

  這些年所謂的「城鎮化」,實際上很多都是簡單、粗暴的移民和拆遷,將年輕一代的農民工趕向城市,將農民的土地騰挪出來搞房地產開發,這種城市化實際是在搞「圈地運動」,而不是在推動農民「市民化」。從以往農民變市民的群體來看,大都是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的農民,原因是他們的土地率先「城市化」了,「市民化」只是為了交換農民的土地。而1.6億農民工卻受戶籍等制度的限制,進城之後在子女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都無法真正的享有平等待遇。如果真想提高「城鎮化」比率,除了要儘快啟動戶籍制度改革,還應加大公共福利供給和社會保障,提高進城農民的收入、就業,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真正融入城市,成為市民。

  未來的城鎮化不能以犧牲農民利益為前提。農業生產產出較工業和服務業低真是農民生產率低下嗎?未必!比如一個農民工從農村來到城市打工,收入較農業生產大幅增長,並非是進城農民的生產能力立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是城鄉「二元結構」和「以農補工」等定價機制所致。看看玉米、大米和小麥這三大主糧價格有多少年沒有動了,而城鎮居民的收入和通脹速度在這十幾年大幅飆升,再加上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品價格的不斷上漲,農民收入低下和迫使年輕一代農民工背井離鄉就成了必然,而非簡單的生產率因素。如果宏觀層面為了避免物價上漲而控制農產品價格,那就得增加對農業生產的補貼,不能再一味地壓縮農民的利益,否則未來中國的糧食安全會存在問題。

  因此,中國未來的新型城鎮化切勿再搞「圈地運動」,反而應該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的供給、提高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才是正途,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城鄉共榮的局面,避免盲目追求那個充滿矛盾的「城鎮化率」。


推薦閱讀:

涵養城鎮化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引擎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082)甘肅省榆中縣青城鎮
T:城鎮化與棚改救不了中國樓市

TAG:邏輯 | 城鎮化 | 城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