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永遠的風景線——家鄉輯錄

我的家鄉汝州市夏店鎮,位於汝州西北部與伊川、登封交界之地,東接陵頭,南鄰廟下,西銜臨汝鎮。此為古商道要衝,北合江左、半坡,連結穎陽、石道,交通便利,商賈興旺。海拔884米的汝州第一山——禹王山,巍然屹立在她的西北。這裡丘陵起伏,溝壑縱橫,且民風淳樸,古韻猶存。真正個讓人難忘的好地方,蘊存著說不完的話題,道不盡的軼聞。可愛的家鄉,已經將她那秀麗山水、風土人情變幻成一道靚麗的永遠的風景線。

物產種養:家鄉的概貌既不像嵩縣木札嶺、汝陽西泰山、魯山畫眉谷那樣植被茂密、風景如畫,也不比黃淮平原的開封、漯河平坦如砥,一望無際。她那北高南低的地勢將岡嶺溝岔和平地聯為一體,濯濯童山一覽無餘,岡陵上布滿荊棘,稀疏的生長著棗樹、刺槐樹、柿樹、榆樹和楸樹,河道里則有箭桿楊、白臘條,溝壑里有泡桐樹,以及杏、栗子、桃子等果木,偶爾有成片的葦子園。大道兩旁整齊排列著粗壯的泡桐和箭桿楊,迎送歸來的遊子、遠鄉的親朋。

千百年來的農耕經濟在家鄉紮下深厚的根基,恆久不變的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初春備耕,修車子、選農具、育苗秧、犁耙地。人們在不同的地塊栽紅薯、煙葉,播棉花、穀子,點豆子、花生,再撒播些許芝麻;夏季麥收時節,套播的玉米、黃豆迅速長起,夏雨秋風后就綠滿原野;忙完秋收,在底墒充足精耕細耙的田地上耩麥子,套豌豆,撒油菜,立冬後方入冬閑期。一年中,父老鄉親春前鋤麥田,施肥料;春夏之交鋤紅薯、煙葉,剔穀苗,為棉花苗脫褲腿,給煙葉打芽子;夏秋之際翻紅薯穰子,打煙葉、炕煙葉;深秋播種麥子,入冬修堤堰,壘隔子。四季不閑,終身操持,練就農活好把式。且不說還有追肥、澆水、撒葯、收穫等必不可少的環節。

那時的農用動力主要是耕牛,偶爾,公社農技站也安排拖拉機耕地,畢竟不可依靠。所以每個生產隊都有牛院和視為寶物的耕牛,牛院里有牛屋、牛槽,放置著牛車和犁、耙。說是牛屋,其實,大多是冬暖夏涼的窯洞。尤其是冬季,牛屋裡的牛泊發酵散發著熏人的熱氣,暖烘烘的,因此,成為寒冬里人們願意聚集逗樂的地方。生產隊里養的黃牛、黑牛和白牛,一年四季吃草,秋冬則吃秸稈、麥秸、麥糠、豆穰、紅薯莄。農忙季節,牛把子們才給牛兒加些黑豆、大麥兌成的飼料,或麩子,為的是讓牛干更多的農活。牛院旁邊一般還有羊圈,大多是隊里不同人家散養的羊成的群兒。牛屋、羊圈的糞肥是優質肥料,加上農家的毛池糞、坑集肥、草木灰等,成為常用的農用肥,糧食增產得益於這些農肥。農諺「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每逢春季備耕和秋季農忙,牛把子們就把牛車的輪子卸下來,除去泥沙、油漬,塗上老棉油,補好受損的車底板,整理好牛皮繩、牛噱頭,還有車廂板,再調試好犁面、犁鏵。然後,在牛頭繫上紅布,鞭子紮上紅綢,就只待春耕秋收了。每戶社員家的農具主要是钁頭、鋤頭、鐮刀、榔頭、籃子、簸籮、篩子、掃帚、木杴、桑杈等,還有樓車、架子車,稍富一點的還有毛驢車,甚至馬車。所以,常聽到的俗語說:「杈耙掃帚揚場掀,牛馬驢騾繩套圈」。那時,生產隊的副業僅是種些棉花而已。農家則喂上一兩頭豬,一群雞子,幾隻鴨和鵝,或幾隻羊。後來,家庭生產責任制實施,各家各戶養起了牛;再後來,就換上了小型拖拉機;如今,耕種、收穫則基本都機械化了。

鄉俗禮節:家鄉的禮俗,囊括了送迎、節慶、婚嫁、喪葬等,各具特色,繁簡有序,濃聚著鄉人千百年的禮俗智慧,很多至今仍可以被立為典範,也有一些因時代變遷當須改進。

送迎:家中來客,主人迎到大門口,接過禮品,引入正堂,按賓主身份坐在八仙桌旁的太師椅上,寒暄、敬煙,家人做糖水荷包蛋禮讓客人飲用(農家話:客人來了一碗雞蛋茶)。午間以豐盛的餐宴招待,一般是四碟小菜:炒雞蛋、調粉絲、溜肉片、時蔬青菜,主食是麵條饅頭,特殊情況下六碟菜肴配以小酒(菜譜無定)。主人作陪,小孩子不準靠近。午飯後稍息,客人回家,主人送至大門外,奉還禮品(餜子、餅乾、白糖),目送客人遠去。而後,主人忙碌自家事情。有言:「親戚親戚,來往東西;沒有東西,不是親戚」。

串親戚:一般都約定俗成,或親戚娶媳嫁女,或廟會唱戲,或親戚家人疾苦喪葬,或節日禮俗。備禮品,作打扮,整服飾,梳發轡,以示禮尊,有言「穿靴戴帽,頂底相照」。屆時,或親戚來人接應,或自備毛驢、牛車、架子車,或步行前往。通常情況下,禮品送達,事情落實,或廟會結束,就告別返家。鄉俗中,出門串親都有忌諱,擇取吉日,不用破碗吃飯,不說晦氣話,向神靈禱告,給祖先叩頭祈求佑護。

節日禮俗:

春節:每年進入陰曆臘月,節日氣氛日益濃厚。臘月初八,用五穀雜糧熬制臘八粥,一則示意勤儉,節約持家,一則美味爽口,營養宜人。臘月十五,焚香祭告眾神祖先,祈求福祿。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俗語:二十三灶糖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個雞、二十八貼畫畫、二十九灌些酒,年三十小扁食,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期間,大人孩子都添新衣,戴新帽,逢人雙手合十祝福發財、多福等,吉祥話語滿天飛,喜慶爆竹震天響。二十三那天祭灶,家庭主夫主婦面對灶神,作揖叩首,口中念念有詞:「上天言好事,下天保平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煞有介事。二十四日,打掃衛生,去除陳年老灰,掃掉片瓦積塵,清水灑地,黃土填坑,以示雜穢去盡,新年吉祥,家人安康。二十五帖春聯,大門二門等逢屋門必帖,門頭插上柏葉松枝,紅繩綁縛,以示福壽綿長,驅邪建安,春聯有:「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葉落遲」「人勤春來早,春早人更勤」比比皆是,並貼上春畫,有尉遲敬德、關聖帝君等,還把「衣服滿箱」「滿園春光」「出門見喜」等貼在適當的地方。接著,備年貨,趕大集。富貴人家,珠寶光鮮;貧賤人家,凈潔儉節。年三十很多人家趕個窮人集,備置便宜年貨,與平時多一點區別。推門看看,家家都在蒸饅頭、炸油饃、備餐料、煮大肉,炊煙裊裊,香溢幽幽。孩童們門外撒野,大人們要麼閑的無聊,要麼忙的無序,滿街頭都是人流。本村鎮就有兩台戲,一梆子一越調,閑暇節日兩班人馬登台演唱,鑼鼓喧天,戲台前買賣吆喝的,討價還價的、打情賣俏的,紅男綠女熱鬧非凡。年三十熬夜,全家人吃餃子、擺供香、燃爆竹,各家暗自比試看誰睡得晚、起得早。擺供香很有講究,祖先牌位前,擺上水果、刀頭、饅頭、炸好的面花,盛碗成碟的,斜插上紅筷子,香爐燒香支支連接,其他神龕一樣燃香供奉,之後,燃鞭放炮,一更一次,好不熱鬧。大年初一早晨,天剛蒙蒙亮,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一陣陣響起,家家焚香敬神,還特意擺上剛出鍋的熱扁食,供奉神靈、祖宗,有言:「小扁食,翹乾乾,端到院里敬老天,老天敬的哈哈笑,保你家今年好收田」。接著,各家一小生端著一碗水餃,虔敬的送給爺爺奶奶,以表晚輩的孝心。吃完大年初一的早飯,大家都穿著新衣,面帶笑容,說著吉祥話,紛紛走向街市中,看戲、購物、湊熱鬧。一門宗親的老人會給小孩子發幾個壓歲錢。有的人則到田野散步,規劃年後的農活安排。從初一到初五,拜父母、拜岳丈、走親戚串門子,熱熱鬧鬧,懵懂小孩能得壓歲錢,美的不亦樂乎。做難的是大人,須拿出同樣的錢來發給親戚家的孩子。「來而不往非禮也!」也是從正月初一起,村鎮上的人們,一批批涌到寺院,如:普照寺、八角廟、老母洞、關帝廟去降香還願。寺院里人群涌動,煙霧繚繞,來來往往,熱鬧非凡。文革期間,各地寺院廟宇大部被毀,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此前後,各有盛況。按照節日習俗,大年初五是破五,這一天不能用剪刀,得藏掖起來。過了破五,年節基本結束。

元宵節:也叫燈節。俗語:「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其實,農村的花燈很少,也不美麗,只是富戶人家,門前掛個燈籠而已。過完春節,人們仍沉浸喜慶之中,燈節的幕就拉開了。除了比春節更熱烈的鞭炮外,各個村莊架起高大的鞦韆,看誰能登到平梁的水準,有一人起駕,有兩人合登,還有一人坐下一人帶登;最有趣的是轉圓圈的狗攆兔秋,一次可坐兩個人,既可順轉也可倒轉,幾個大人把坐在轉轉秋上的人,搖轉的嗷嗷叫,一旦下來就暈頭轉向,像醉了酒一樣,不由斜躺地上,惹得人哈哈大笑;夜間,村鎮上的藝術家們就架起火爐,熔化鐵汁,一人頭戴草帽,用木杴將鐵汁子打開,飛灑空中,在樹冠間開花,真箇是火樹銀花,光彩耀人;白天,人們打腰鼓,踩高蹺,跑旱船,舞獅子,還有鑼鼓隊,打著盤鼓,舉起銅鑔大鐃,擂敲的震天價響,「轟轟嚓、哄哄嚓、哄嚓哄嚓轟轟嚓!」震耳欲聾,靠近了才知道,什麼叫撼人肺腑!街道上人來人往。閑散的空地上,孩子們推著桶箍到處亂竄,或玩陀縲;大人們在一起閑聊,要麼聚集下象棋、打紙牌,還玩村鎮上常見的土遊戲如:扎方、三六道、三七道、六六道和老和尚上山,這些遊戲忒費腦筋。比較刺激的是大人們玩鬥雞,也叫公雞斗架,兩人各用雙手挽著盤起的一條腿,一條腿跳著,看誰壓倒對方。學堂附近的籃球場上正在進行著環村籃球賽,農家小夥子們投球跨欄的精彩演技贏得掌聲陣陣。姑娘們在比賽踢毽子,前踢後偷,左扁右扁,上飛下翻,讓人眼花繚亂;或蹲在地上抓子,手拿一把光滑優美的石子,放進手腕里或翻在手背上,或夾在指縫中,然後,猛然拋入空中,口中數數,數幾抓幾,運用自如;或跳繩子,單人跳,雙人跳,多人組合跳,正跳反跳,變換著花樣跳,姿態優美,靈活雅緻,將人的聰明靈巧映襯在優美的動作演繹里,襯托起誘人的青春活力。也有不少男孩子加入上述活動。村子中的一些獵戶,身穿皮襖,肩挎獵槍,三五一群,靜悄悄的分散遊動在村莊旁邊、山間溝壑,順著雪野的痕迹找尋,偶爾捕獲肥碩的野兔,華麗的山雞和毛色優美的狐狸。從正月十五到十九,燈節過得有滋有味。正月十九又逢破五,家中剪刀再次被藏匿起來。

上墳祭祖:過了正月十九,從正月二十起就是上墳祭祖的時節。以家族、家庭為群體,到家族墳地燒香祭拜。人們竹籃里放著供品、香表、剪好的白紙條、鞭炮,大人們帶著鐵杴和钁頭,孩子們跟隨者來到墳地,為逝去的祖先墳墓添新土、掛哀紙、擺供品、鳴鞭炮,作揖行禮、跪拜叩首,以示敬祖尊宗,後繼有人。同時,這也成為族人逢年節集會的一種形式,以此聯結親情,凝集家族血親關係。它是古老宗法觀念延續的禮節。不過,很多地方選擇清明節上墳祭祖。

二月二,龍抬頭。陰曆正月初二,按節氣已到驚蟄,冬天伏蟄的萬物蘇萌,春雷動響,大地將盎然生機。為紀此節氣,農家用鐵鍋爆玉米花,炒黃豆,撒於門墩之上,讓雞子啄食,以示雞子叨掉蠍子毒,不蟄小孩的意思。當然,這些味美可口的爆米花和炒黃豆也是人人愛吃的。

端午節:陰曆五月初五。這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每逢端午節,家鄉人先是采葦葉、胡拽葉包粽子、胡拽,煮雞蛋、大蒜,以飽家人口福;婦女們製做雞心形、菱形、長方形、三角形等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香包、香穗子,並配成五色線給孩子們戴;還在孩子的耳朵、手心、鼻孔、腳底板塗雄黃酒,以避蛇蟲;據傳說,白娘子因其夫許仙有意將雄黃酒讓其飲用,致蛇體現形,差一點嚇死許仙大人,雄黃酒有制服毒蛇之寓意和效用。尤其端午節早晨,趁太陽還沒升起,人們在戶外採集車前子、翻白草、地丁根、茅草根、貓眼睛等,作為茶葉,泡茶喝可驅火、健身;還採來艾蒿插在門框和窗戶上,驅邪避災,增加節日氣氛。晚間為瞎子聾子在十字路口燒五色紙。同時,已出嫁的女子炸油饃,回娘家拜望父母叫做送端午。六月初六,娘親送油饃到女兒家看望小兩口及其外孫們叫望下。長此以往,情深意遠。

七月七,又叫七夕節,是七仙女與董永在天河(銀河系)見面的日子,也是古老的情人節。據傳說,七仙女在天帝的威逼下,忍痛捨棄丈夫董永與兒女,歸回天庭;董永披上神牛的皮,將兒女放在籮筐里,挑上擔子升空飛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銀簪,划出一條銀河,波濤洶湧,從此,將兩人永隔天河兩岸。隔著河岸,董永投來牛噱頭,七仙女扔過織布鎖。隔河相望,兩情依依。後來,天帝允許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兩口相聚。喜鵲搭橋,鵲橋會面,思念之情伴著如雨淚水,傾盆而下,真乃感天動地!這一天,河水特有魅力,因牛郎織女的淚水而承載著去災驅魔、凈潔心靈、連接情愛的神力。所以,清清溪流和滔滔河岸,婦女們挽起褲腿漿衣搗布,漂洗青絲,秀髮灑逸。

仲秋節:也叫八月節、月圓節。這個今日隆重異常的節日,昔日卻儉節而宜人。家人買一斤月餅,如同火燒饃大小,油紙包裹,外襯紅紙標籤,系著紙繩,裡面共裝兩塊,狀如圓月,雕印美麗圖案,色澤金黃,飽滿的邊沿鑲著均勻的輪齒,底面黧黑。當月餅被切開時,馨香甘甜的味道撲鼻而來,饞得孩子們直流涎水。透過切開的剖面,看到略帶黑紅色的餅體攙雜紅絲綠絲,還有冰糖、芝麻、花生等配料,吃起來既干硬又甜美。屋外,一輪明月凌空高掛,疏朗的星星遙綴蒼穹,此乃眾星拱月。家人伴著習習涼風,濃濃秋意,焚香敬酒,寄語嫦娥,賞月飲酒。詩人李太白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佳話。這個金桂飄香的季節里,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傳送著膾炙人口的鄉間民諺,語曰:「月亮地明晃晃,開開後門洗衣裳,洗得凈捶得光,打發哥哥上學堂,讀四書念文章,紅旗插到咱門上,看那排場不排場!」

九月九,登高節,還叫重陽節。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為重九,此即重陽節。屆時已是深秋時節,秋高氣爽,萬木蕭然。人們藉以登高,飽覽萬物,抒發胸臆。唐朝詩人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詩云:「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偉人毛澤東一九二九年填寫《採桑子·重陽》,詞云:「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話說回來,家鄉人天天勞動,爬山登高,不覺重九已去。

十月一,寒食節。此時已入初冬,俗語有「十月一,棉兜兜」。就是說,人們大都穿厚棉衣了。為了告慰逝去的先輩,隆冬季節即將來臨,陰間也要禦寒,家家的人帶著香表、燒銀和供品到祖墳祭奠、禱告,叫做燒寒意紙。有的地方把這一天稱為「鬼節」。

由於我知之甚少,孤陋寡聞,羞於拜師求問,憑自己的記憶和所知,記敘成篇,會漏掉某些節日和錯記禮俗習慣,萬望諒解,敬請批評指正。

婚俗:千百年來,家鄉小鎮上祖輩們生產生活,來往送迎,聯結姻親,形成了形式各異又內容常新的各種婚俗形式,包括:童婚、媒婚、換親和冥婚,其禮俗存在差異較大,現以所知敘述如下:

童婚又叫小孩婚,娃娃婚。相互知情或境遇相同的家庭之間,經熟人撮合,定下小孩婚,互為兒女親家,且男方給女方送去些許訂婚禮品,包括衣料、頭巾、鞋襪之類。自此,逢年節男方要給女方備些禮物,或農忙時幫助耕作,關係逐漸拉近。到一定時期,男方舉辦訂婚宴席,叫做「換中」,邀請媒人、當地名流和女方尊親共宴,以證實姻親確定。小孩婚越往前成的越多,越到今天越少。據老人們說,舊時的孩子十二歲就結婚了,大媳婦小丈夫的,男孩結了婚還尿床,媳婦得把丈夫從地上抱到床上。當然,因生活困苦,有家庭將女孩子賣給人家做童養媳的。童養媳日子過得很苦,洗衣、做飯、掃地、劈柴,生養孩子,伺候老人,還要忙乎田地的莊稼,辛辛苦苦一輩子,也不能出人頭地。有言:「委屈得小媳婦似的」。

媒婚是正式的婚姻方式之一。古語:「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尤其過十二歲生日之後,父母就托媒人相親。媒人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鄉情民俗、街道門戶的了解,根據掌握的情況,選擇到意中的女方家裡,備述男方家道殷實、教子有方、鄰里和睦,將男孩的生辰屬相、性格品位、才貌身高等有鼻子有眼睛的交代清楚,爭得女方同意。屆時,雙方通過親戚或以其他方式進一步了解將要婚配的孩子,譬如:選擇田間地頭、街道集市以便察言觀色。一番功夫之後,雙方姻親確定下來並酬謝媒人,男方給女方備送禮物,辦理訂親宴席,自此,相互以親家稱頌。數年後,孩子們即到結婚成家的年齡,男方就委託媒人出面,到女方家說合婚嫁事宜。此時,男方家裡已準備好新房、傢具、鋪蓋等,從村鎮上約請名流鄉紳為執事,一旦女方家答應下來,就送去聘禮和四樣菜:帶骨頭的禮肉、蓮藕、芹菜等。女方回禮並托媒人講明新房方位、彩禮數量、嫁妝置備等。待陰陽先生看好且定下雙方同意的黃道吉日,媒人就像競技場上的裁判和指揮,來回穿梭,大到婚車數量、婚宴主桌預設、禮儀音響選用,小到迎親路程、封送紅包、沿途鞭炮燃放,以及新娘上下車時面朝方向、新鞋更換、長輩將紅毯鋪地等等,事無巨細逐一交代。

臨近喜慶日子,男方家備彩車、帖喜聯、邀親朋、散喜糖、送請帖,忙得不亦樂乎;還得備喜宴、買煙酒、搭帳篷,將所請嘉賓,須備事宜一一俱禮停當,婚事的頭天還要送十盒到女方家;且請來嗩吶班子吹奏演唱,親朋好友紛紛登門送禮賀喜。女方家裡給孩子備嫁妝,包括被子褥子、衣櫃臉盆,娘親送女兒體己,包括銀元、銀器、珠寶瑪瑙等,安排送客,並讓女兒從頭到腳打扮一新。

結婚大喜的凌晨,太陽尚未升起,男方家已是人聲鼎沸,歡笑一片,門廊立柱貼著楹聯,掛著紅綢,插著松柏,鄰居皆來幫忙。一隊彩車整裝待發,喜慶的嗩吶伴著優美的旋律陣陣響起,主執事高高亮起嗓門,宣讀並催促著安排好的樁樁事宜,各位執事有條不紊的忙著分給自己的事物。男方父母至親,以及參與者都佩戴紅色標識,紐扣上系著紅繩,按規範行使每一禮節。基本情況大致如下:

祭拜祖先:祖宗牌位前擺著貢品,地上鋪著紅毯,父母新郎站中面朝祖宗神位,叔伯舅舅姑姑嬸娘各立一邊。主執事口中唱諾:鳴炮奏樂,今天是長孫某某新婚大喜之日,祭告祖宗,佑護其鴻禧富貴,百事百順,父母行禮,闊步稽首,下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接酒,一杯酒敬天,二杯酒敬地,三杯酒敬祖宗,禮畢,請起。新郎行禮,復如上述,眾人行禮。

彩車迎新:祭祖禮畢,父母先輩給前去迎親的新郎祝福:天神佑護,一路順風!接著,彩車隊魚貫而出。抵達新娘家時,其父母迎之大門口,雙方執事相互行禮,而後入堂屋客廳,飲茶水敬煙酒。新郎手捧鮮花,由伴郎協助走進新娘卧室,口中念念有詞,愛心切切;一番禮儀後,新娘在伴娘的攜扶下,和新郎一起走出卧室,向父母大人行大禮辭別,新郎改口稱岳父母「爸媽」(爹娘),岳父母高興的送新郎禮錢,鼓樂禮炮聲中,新郎抱新娘入彩車,新娘踩著伯父鋪下的紅地毯,換上新鞋,坐穩之後,新婚彩車隊徐徐啟動,走新路返回,到家時正好轉了一個圓圈,預示著新生活幸福圓滿。

新婚禮儀:婚慶彩車到家,禮儀大典即始,主執事的安排下,鞭炮鼓樂齊響,震耳欲聾,新郎家人給把轎門的孩子封紅包,嫂子們幫新娘換上新鞋再攙新娘,主事手持盛子邊喊邊大把撒出銅錢、紅棗、花米桃、喜糖,讓孩子們哄搶,新娘藉機跨過綜子快步跑入洞房。洞房裡立刻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無論誰都可以開開玩笑,將新娘逗樂,叫做「鬧洞房」。俗話說「頭三天不分年老少」。但今天的新婚禮儀城鄉趣向同一。主持人述說新郎新娘的美好姻緣,兩位新人表白愛情和對新生活的嚮往與信心,拜天地、拜父母,兩廂對拜喝交杯酒;接下來,新娘給公公敬茶,改口喊「爸爸」(爹),公公掏紅包贈與兒媳,再給婆婆敬茶,改口喊「媽媽」(娘),婆婆也掏紅包。再就是,主執事致賀詞,主婚人致主婚詞,證婚人致證婚詞;合照全家福。禮畢,主執事吩咐親朋好友入席飲宴。此間,新娘的娘家送客由專人陪同,聊天吃茶。

豐盛婚宴:新郎家早備好豐盛的婚宴。磨麥子、殺肥豬、購青菜、宰雞鴨、發乾菜,賣魚蝦,請來當地名廚,做得可口佳肴,蒸的雪白饅頭,炸出金黃貢品,備下上等煙酒,租賃整批的盤碗勺碟、筷子尺盤、桌椅板凳、條盤大鍋,還盤起虛曹大火,紅紅火火又美味四溢,饞的人涎水欲流。婚宴大席時辰已到,主桌貴客入席,各位賓朋就座,八盤冷盤上齊,主執事高喊:「主家敬酒!」「三杯為上!」主家到主桌為貴賓逐一敬酒,禮畢,陪客相繼為主賓敬酒,接著雙方猜拳行令:「一枝梅,兩個好,三星照,四季財,五魁首,六蓮串,七巧關,八大鎚,九常有,十來年。」節湊起伏,眼疾手快,輸贏眨眼一瞬。宴會流淌著杯盤交響曲。新娘的舅舅喝得心滿意足,掏出封子示意開飯時,主執事方安排熱菜陸續端上,眾賓朋風捲殘雲,吃得盤空碟凈。到了肥美的條子肉、方塊肉、雪白饅頭擺上宴席時,主執事喊「看菜!」主家再次到主桌行禮、敬酒。隨著雞鴨魚、甜鹹湯端出,宴席上菜肴逐漸堆積,品嘗雞蛋湯之後,眾人茶足飯飽,紛紛起身回家。主家恭立門口依依送別。俗話「客走主人安」。

洞房花燭:新房打著頂棚,糊著窗花,擺放著衣櫃、桌凳,新床上整齊疊放著被褥,潔凈雪白的牆壁一塵不染。新娘的床頭有一木桶,裡面放一盞老鱉燈,長長的棉芯蘸滿棉油,發出紅亮的光芒。這盞燈要點上三天三夜,可以添油不可續捻。婚事的當天,洞房裡鉆滿大人小孩,說俏皮話的、逗笑的、動手動腳的,讓新娘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夜間,還有熏房的、聽房的。不幾天,新媳婦就與宗室近門的哥兒們姑嫂們熟識了。

喜面待人:大喜日子的第二天早晨,宗門近親的先輩們來到主家,包括爺爺奶奶、外爺外婆,叔伯姑嬸,姨娘舅媽等,吃新媳婦做的喜麵條,並一一給新媳婦賞錢。諾大的庭院充滿人間歡樂。恰如唐代詩人王建《新婦嫁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這一天,新媳婦娘家大宴賓客,並抬十盒到新郎家;新郎家人遣嘉賓前往,禮數如前。不同的是新郎須在宴席期間,趁人不覺偷走岳父家一雙筷子兩隻酒杯。

三日回門:這一天,新媳婦娘家人套車子,或牽毛驢來接。自此以後,女兒再看娘親,就叫回娘家。

現在,隨著觀念更新,新事新辦,很多禮俗相繼改進,禮儀形式變化很大,但傳宗接代、敬老愛幼、門當戶對的基本精神存留下來。姻親關係一定程度上具有維護家庭和社會穩定的作用,是聯結親戚之間情誼的一條紐帶。

以往由於社會生產落後,家庭經濟困難,娶妻嫁女難以成行,就變幻出新的婚姻方式,如:換親,即雙方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的男孩,互為兒女親家。倒插門,即男孩子結婚到女方家庭,稱上門女婿。也有中年婦女離異或喪夫改嫁的,一般都悄悄進行,有點像任洪恩《倒霉大叔的婚事》一樣帶著戲劇性。有言:「寡婦門前是非多。」寡婦改嫁少了許多麻煩,斷了那些不良之人的不良盤算。尚有家庭為幼年夭折或英年早逝的人,尋骨婚配的,叫冥婚,以在世之人的一腔心愿慰藉過世之人的在天之靈。

喪俗:千百年來,人生大事無外生死。儒家經典《禮》之《儀禮》中有喪服、士喪禮篇;《禮記》中有喪服小記、喪大記、奔喪、問喪、喪服四制篇。可見,儒家對人之死亡若何重視。由此形成各種繁瑣的禮儀、內涵、儀式,隨時代不斷演化,深深刻印在國人的生活細節里,傳承下來。家鄉喪俗無過於此。據不同的情況在殯葬形式上表現為墓葬、衣冠葬、丘葬,其禮俗也各有差異。

墓葬:古代帝王之家,生前便修建陵墓供死後安身,氣派異常,豪華非凡,棺槨、地宮、墓道、華表、靈獸、石人凡者盡在,彰顯陰間華貴。北京十三陵、河南鞏縣宋陵及安陽武官村大墓莫不如此。富貴家族憑著優厚的財力,仿此葬俗。平民百姓年老或病疾辭世,其家人方僱人於祖墳修建墓堂,殯葬而已。其喪俗大致如下:

老人仙逝後,家人摘下堂屋門板向著正門放好,鋪褥子,墊乾草,讓老人面朝上頭對正門躺好,請理髮師為老人理髮,長子以及眾子脫去老人的舊衣物,用溫水洗臉擦身,接著孩子們給老人穿上壽衣,叫做「壽終正寢」。擺供品,點長明燈,子女們身穿孝衣,燃紙焚香、守靈痛哭,並逮活雞一隻放在靈棚之下。執事們安排專人打墓弮窯,抬出棺材以備入殮,還請嗩吶班子奏哀樂、搭靈棚。

從老人仙逝時辰起,子女們皆為孝子,須佩麻戴孝,逢人叩頭,以代老人贖罪。長子守靈,給每一位前來弔喪之人叩頭;次子在執事的安排下,身穿大孝到舅舅家,親戚家報喪。親子、媳婦、女兒、女婿皆身穿孝衣,腰拴麻繩;老人生前的侄子、外甥輩戴孝帽,孫子輩孝帽貼黃紙,重孫輩戴紅孝;與老人平輩者肩佩一塊孝布即可。守靈期間,子女侄子們要給老人備的老盆上用錐子鑽孔。大門口放上一枝柳法。老人仙逝的當天晚間臨近晚飯時刻,給老人燒馬送行。次日入殮,棺材裡面用白紙貼好,鋪金蓋銀,將老人生前的衣物沿周邊填好,頭枕靈枕,腳蹬棉褲。有言「要想富,腳蹬褲」。入殮之時,圍繞棺材的人不準喊出任何人的姓名。當天晚上,村鎮的鄰里街坊紛來弔孝,兒子們長跪不起,給來者叩頭示謝,靈棚里哭聲迭起。嗩吶班哀樂悠悠。主家送前來弔孝者一盒香煙一條毛巾。

第三日殯葬。舅舅家遠道致喪,孝子們由執事帶領,嗩吶班吹奏迎接,行三跪九叩大禮,迎入家中,且在靈棚前行禮。一切準備就緒,陰陽先生的主持下,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侄子外甥、眾親戚分批行禮。禮畢,封棺出殯。大孫子扛著柳法,長子抱著老盆,眾孝子手拿哀紙,有人一路撒著紙錢,跟隨棺材前後出行到墓地。每遇拐彎、過橋等都焚香叩頭,孝子口喚仙逝老人要拐彎、過橋,鳴炮致禮。孝子一部分中途返回。到宗族墓地之後,抬棺之人將棺材調整位置,再由長幼兩位兒媳婦打掃墓穴,長子媳婦還要背手從身後將墓道的土扔出一把,另一個媳婦接住。此土很是珍貴,有特別用途。之後,下葬封土。墳墓大致呈東南走向,栽著柳法,插著哀紙。之後,長子捧起老盆摔碎,孝子們將紙紮的各種物品如:桌椅、轎車、電視,及其搖錢樹,寶塔、金山銀山等,在墓前劃定的圈線內,一起焚燃,點香鳴炮,眾孝子按身份下跪,慟哭致哀!此時,如有一場透雨,就再好不過了。俗語:「要人磞,雨淋坑;要人富,雨淋墓」。

墓地歸來,孝子們在大門口用水洗孝布,咬一口饅頭入口中再銜水吐出,然後可以進家。接下來,眾親朋入宴席就餐。宴前,在陰陽先生的主導下,兒子們先給舅舅們行大禮,作揖、下跪、叩首;然後,再給眾親朋叩首。禮罷,眾賓朋用餐。兒子們由陰陽先生引領,挨個到長子、次子等家裡祭拜,禮畢方可就餐。殯葬那天晚飯前,家人到墓地點湯,名曰「迷魂湯」,子女侄輩們到墓地時,一子手持稻草火把,一子手提湯壺,兩人一前一後繞著墳墓正三圈倒三圈跑著,口中喊道:「爹爹,烤火來;爹爹,喝湯來」,儀式之後,在所劃的圈內焚香燒紙。三天圓墓,子侄們帶著鐵杴,來墓前鏟土,將親人墳墓封圓,周圍打理平整,並栽上小蔥,埋下鏡子,以褒示後世子孫聰明伶俐,同時,畫圈擺供焚香。據說,畫圓圈是為了新亡親人的銀子不會被其它餓鬼奪走。

特殊情況下,陰陽先生認為亡靈戀家,有出殃之說。因為出殃有方位,須提前告知街坊鄰里,屆時高掛紅布,以避災禍。家人在時辰到來之前,備好硃砂、神砂、柳條、黃表等,家中院子里擺好供品,將所有門戶打開,然後到遠處躲避。熬到時辰過去,家人從後院或窯頂大喊著投下一枝鉤擔,同時打著銅鑼,敲著臉盆,燃放鞭炮,高呼著走進家園,接著,陰陽先生做法事,用黃表紙寫下鎮邪咒符,妙用三砂,懸掛屋門窗戶。此後,一切平安!

據傳說,人死之後要過十道鬼門關,七天一關,才有一七到十七的說法,接連百日,子女們按時辰到墳上為親人焚香上供,哀慟祭奠。其中,五七獻雞子,十七、百日宴親朋。隨後還過三個周年之禮俗。此謂古人仿效孔子的學生,當至聖先師謝世後,他們在聖人靈丘旁結廬守孝三年的做法,逐漸演變為國人習俗,連古時的政府官員遇父母亡故便須丁憂——去職歸家守孝。有人看此安然平常,譬如晉代陶淵明所言:「親人或余悲,他人又以歌。人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動蕩災荒年景,親人亡故外地不能歸葬者,家人以其衣冠作衣冠葬,為衣冠冢。英年早逝者,因父母健在,不可先入祖墳者,丘於他處,為丘葬。葬俗禮節繁多,代表著生者對死者的記憶與懷念。這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繼承先賢、淵源流長的高貴禮節。

生子與壽宴禮俗:人生中洞房花燭是喜,生子添丁更喜。所以,每逢恭賀親友新婚大喜,掛在嘴上的祝福是:「百年好合,早生貴子!」老人盼子女早日完婚,添丁添口,傳宗接代。漫長的小農經濟下,人丁、田地、宅院代表著財富和地位。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家庭仍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人類自身的生產必不可少。目前,隨著人口老齡化,國家調整計劃生育政策正反映了此問題。

生子禮儀:一朝懷胎,十月分娩。隨著孕婦臨產期將至,家人縫製嬰兒衣物、小褥子,購買童毯,備置紅糖、雞蛋及其它營養品等,一切都為即將到來的新生命做著準備。孕婦臨盆之日,接生婆麻利的接嬰兒,剪臍帶,處置胎衣(當今是到醫院生產)。之後,產婦坐月子,婆婆伺候。期間,婆婆教會媳婦給孩子餵奶、照料的各種技巧,及其自身各種保健細節。接下來,婆家報喜,娘家人送來備好的禮物——純銀的琢子、鎖、瑪瑙等,還有營養補品——雞蛋、小米、壽麵等,親家一起飲宴叫小米麵客。孩子滿月之時,大待米面客,宴請親朋,熱鬧非凡。宴會中,最具特點的是請客人吃壽麵,祈福新生子長命百歲。

相認乾親:新生幼兒一歲時,家人為其認乾爹。出於吉祥的原故,乾爹的名字里須有「根、拴、保、柱」等字眼,意味著認乾爹能保全孩子性命,帶來富貴榮耀。且乾親家之間有深厚的交誼,親朋的佐證,並舉行儀式:乾兒子給乾爹乾媽叩頭,春節送帶肋骨的豬肉為禮,能說話就叫乾爹乾媽;乾爹掏紅包,乾媽用帶穗子的布頭為乾兒子縫袼襤,上綴銀鎖、銅錢、瑪瑙等,戴在乾兒子的頸項上。之後,每歲加縫一層。做乾兒子的腦後一般都留著一條小辮子。到乾兒子十二歲那年,行成人禮,宴請賓朋,其富有特色的一幕是,買小豬一頭,將其惹得狂嘶亂叫時,乾爹把乾兒子的小辮子剪掉,俗語:「豬娃子叫,小尾巴掉」。若是數輩單傳的家庭,添男兒後,嬌貴疼愛,須認一百個乾爹,那就到寺院里,和尚作證,將孩子認給柏樹為子。於是,每年春節父母領著孩子,帶著禮物香表,到寺院為認親的柏樹佩紅掛花,虔誠的焚香行禮。

給老人祝壽:農家俗語「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娘恩」。子女們長大成人,談婚論嫁,養子生女。通過艱苦歲月的磨難,他們懂得生活,終有報二老養育之恩情。於是,從二老五十壽辰起,子女相聚祝壽,吃長壽麵,儀禮簡樸。上述這一切,既體現著愛幼敬老的優良傳統,又承載著生生不息的親情理念。

笑話村語:家鄉父老生存繁衍的古老土地,浸潤在簡樸無華的歲月里,既充塞著憂愁苦難,又演繹著歡樂幸福。先輩們觀察生活、描述故事、記憶情感,留下一個個膾炙人口的笑話和諺語,今略舉如下:

李慶使歪:李慶是家裡的獨生子,性格乖戾,滿腦袋裝著孬點子,逢人使歪,使之屢屢上當。一天早晨,李慶頭一個進學堂,趁著老師同學未到,眨眼一想,就用食物在講桌上維妙維俏的堆個屎團團,外塗黑糖液體,旁邊寫上:李慶屙屎一大堆。然後,上廁所方便。老師來到課堂,瞧見了就大為光火,其中一個同學證實是李慶所為。在老師和同學們的斥責下,李慶自己說:好好,我把它吃了。於是,李慶就把假屎團團當眾吃了,口中還說好甜好甜。

輸了理又丟臉面的李慶很不甘心,存心治治揭發他的同學。觀察盤算後的一天,李慶先到課堂,真的拉在講桌上後悄悄離去。估約莫揭發他的同學已到,李慶隨即趕來,捂著鼻子叫喊道:快看,哪個孬蛋又拉講桌上了。喊聲引來了老師,大家掩面側臉,看到講桌上的穢物,以及揉折的手紙,紙上還有名字。老師怒不可遏,依據手紙,認定是上次揭發李慶的那個同學,如法炮製的了結問題。原來,揭發李慶的同學有愛佔小便宜的弱點。那次事後,李慶沒事人一般,主動找揭發者和好,並約定兩人某日某時到課堂,將有禮物相送,為消除對方疑慮,各人還寫了綴著名字的紙條交於對方。沒想到,反被利用了,且害得很慘。

吃了虧的學生回家訴諸家長,家長知道底細後非常生氣,到學校找老師,一五一十的說明原委。老師聽了,一面向討說法的家長賠不是,一面因李慶的做法跟著上當而氣扁了鼻子。李慶這下子可捅馬蜂窩了。老師雙管齊下,一面通知李慶家長來學校,有事須當面告知;一面從課堂喚來李慶準備嚴肅批評,並將戒尺也拿了出來。李慶深知事情不妙,尋思著對付的方法。課堂里,李慶一面鞠躬認錯,一面尋理由軟磨硬抗,再次把老師氣扁了。被激怒的老師氣上心來,難以自持,數落的同時,不由自主抬腿掃去,李慶見勢不好,順勢跳上講台,霎時間,老師的腳結實的踢在講台邊沿上,一時間痛得呲牙咧嘴,一屁股蹲在地上。此時恰好李慶的父親來到學校。

這可糟透了,李慶想著,頭腦里閃出一個念頭:好漢不吃眼前虧。在父親跨入課堂的瞬間,他刺溜一下躲開跑掉了。父親沒能攔住他,看到蹲在地上面色痛楚的老師,就彎下腰趕緊扶起,連聲道歉。然後,兩人相攜走入備課室。聽了老師一番敘述後,父親氣得狠狠的,說非教訓這野小子不可!老師反而勸說李慶的父親息怒,並認為自己處理問題有不當之處,希望他回家後以教育為主,發怒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在家避開父親已經不可能了。李慶又動起腦筋來,細想新的對策。於是,他乞求媳婦一定幫幫忙。原本受欺負生氣的媳婦本想藉此報復報復,可丈夫的軟話誘發了她內心的惻隱,況且公公暴躁的脾氣說不定會惹出什麼來,面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她從內心向丈夫靠攏。見時機一到,李慶在媳婦耳邊如此交待一番。父親回家後,怒氣未消。媳婦見公公到家,忙熱情的端水倒茶,幫老人指責丈夫,還做好熱氣騰騰的撈麵,拌上優質佐料遞給老人。一下子,老人的氣消減大半。父親用餐之後,李慶估計妻子下的巴度將起作用,就悄悄將媳婦的紅腰帶掛在茅廁牆上,然後,從家中跑出,大呼父親要自己的小命。聽到呼救聲,鄰里紛然跑來,死死拉住李慶的父親;父親本想去茅廁拉肚子,看到紅腰帶就向大門外緊跑;不知底細的鄰里們卻幾乎堵死了父親去茅廁的路子。最終,父親方便了一褲腿。

真箇孬人可恨也!諸位殷鑒,不可聰明反被聰明誤。

莫明賣煤:莫明是村裡地道的種田戶,既善良又蹩倔,不言不語的,不管誰有事,他都願幫忙;然而,時不時的鬧彆扭,別了扭了就九頭牛也拉不下。他個矮、消瘦,長了個苦瓜臉,頂發幾乎全謝了,亮亮的,所以,人們背地叫他禿頭、葫蘆。不過,誰也不當面叫,一則嘲笑老好人遭白眼,二則萬一惹怒不好收場。

有句話叫做惡狗專咬拐腿貓,路窄偏遇獨木橋。某年春天,逢青黃不接時,莫明家來了好事,親友的大力撮合,兒子婚事終於定下來。原本喜事一樁,莫明卻喜不起來,蓋房子,送彩禮,完婚事,那可是不小的開支,他本來沒錢,偏偏老婆又病了一場,真是天不作美。無奈中,他掏出煙袋,蹲下來邊抽邊盤算:指望地里不行;向親戚們借錢,早晚得還;拉車子賣菜,自己不習慣;出遠門掙錢舍下有病的老婆。思來想去,他覺得賣煤這條路子比較熟悉,掙錢似乎容易些。於是,他拿定主意就串親戚說事,當然,不少人支持,也有人不贊成。儘管如此,大家還是七湊八湊,幫他賣輛新車,一頭小毛驢。

莫明趕著毛驢駕車到家,眉宇間泛出一絲久違的笑意,似乎,掙錢是十拿九穩的事,兒子結婚有了盼頭。憑著十足的信心,他想讓兒子一起干,誰知碰了一鼻子灰。兒子說,這法子若能湊效,等於乞丐白天做夢揀大錢——瞎想好事。父子倆大吵一頓,不歡而散。晚上,莫明睡下,心裡既傷感又窩火。

次日凌晨,四更不到,莫明起身套好驢子,趕車奔煤窯而去。誰知剛到村口,雞子打起鳴來「沒一根┅┅沒一根┅┅」,窩火的莫明很是生氣,「奶奶的,憑什麼龜孫雞子敢跟俺作對!」他撩起鞭子,崔車快行,一溜煙駛去。

眨眼到了穆寨,這個村莊的人喜歡養鴿子。彎彎曲曲的街道上空無一人,透亮的天穹下值更的鴿兒蘇醒過來。莫明的毛驢車疾速駛過,驚飛了一群白鴿,它們在村莊上空繞了一圈後,慌亂的落在另一片屋脊上,發出「咕嚕、咕嚕┅┅」的叫聲,似乎嘲笑莫明的禿頂「葫蘆、葫蘆┅┅」。於是,窩火變成一種無名之火,他催打著驢兒,離開穆寨。

莫明的毛驢車到零頭村時,天已大亮,街道上行人多了起來,炊煙裊裊,飯香四溢。一種飢餓感油然而生,此時,他才發現自己沒有吃飯就上路了,再向前走就有點人困馬乏。車子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驢子嘴裡噴出大團大團的熱氣,拉煤掙錢的路仍很漫長。想著兒子的不理解,路途的不愉快,日子的艱辛,心中憋屈的莫明說不清為何,便與那驢子較上了勁,他舉起鞭子猛抽起來,一種難以名狀的不滿,即刻變成了暴躁的抽打。驢子突然受驚,脫開韁繩狂奔,以它那極具穿透力的嗓門,尖聲高叫著「光不搭┅┅光不搭┅┅」。

莫明帶著絕望一下子癱坐在路邊。

走路君子:一個奉公差遠行的人,走街串巷、翻山越嶺,住驛站、宿旅店,飽經風霜,甚至忍飢挨餓,苦不堪言。一天,走著走著天公忽然變臉,烏雲翻滾,狂風吹得飛沙走石,豆大的雨點霎時砸下。無奈,走路君子躲進一座孤零零的廟宇,聽著嘩啦啦的雨聲,看著傾盆的連續不斷的雨線,想著在家的妻兒,心頭一熱,鼻子酸酸,淚水就涌了出來。他拿起筆,給家人寫了一封信:

天上下雨響叮噹,

走路君子盼家鄉。

忽然想起妻子面,

關公廟裡哭一場。

不知為何,他今天提筆忘字。天上下雨響叮噹的「噹」字寫不出了,頓了一頓,點一點代替;走路君子盼家鄉的「鄉」竟然想不來,就打了個拐;寫到下一句,忽然想起妻子面的「面」,方框裡邊不知是何,便順手一撇;最後一句關公廟裡哭一場的「場」字又難住了,於是畫一個圈。寫好一看:

天上下雨響叮·(點)

走路君子盼家∟(拐)

忽然想起妻子∕(撇)

關公廟裡哭一○(圈)

信寫好後,就寄了出去。隔了一段時間,信終於寄到了家。恰逢妻子外出,郵差將信件交給了家父。家父抽著水煙袋,不急不慢的打開信看到一個個怪怪的符號,貴賤讀不懂意思來,於是,就用手中的火捻子,把怪符號燒成一個個洞。不久,妻子回來,拿起信便讀:

天上下雨響叮窟窿,

走路君子盼家窟窿。

忽然想起妻子窟窿,

關公廟裡哭一窟窿。

讀罷之後,妻子著急萬分,不知丈夫在外是福是禍。諸位看官,你瞧,不好好識字,馬虎了事多怕人!

下面,再略舉些村民俗語,或叫諺語。

小白雞:小白雞,上草垛,殺我不如殺那鵝;

那鵝說,脖子長,殺我不如殺那羊;

那羊說,四肢白蹄朝前走,殺我不如殺那狗;

那狗說,黑夜護家白天護家,殺我不如殺那馬;

那馬說,一斗麥子我磨的,一都穀子我碾的,殺我不如殺那豬;

那豬說,吃你的麩子喝你的糠,嘰嘰嚀嚀見閻王。

月奶奶:月奶奶,黃巴巴,

爹織布,娘紡花。

孩子哭著要吃媽。

買個燒餅哄哄他,

爹一口,娘一口,

咬住孩子小指頭。

走路客:公公犁、婆子耙,

新媳婦跟著打坷垃。

走路客,別笑話,

俺一家人種的是好莊稼。

高的是蜀黍,低的是芝麻。

不低不高是棉花,

棉花地裡帶打瓜。

赤肚子孩子去偷瓜,

蒺藜扎住他

哭來不敢哭,咋來不敢咋。

唧唧咋咋又叫爹來又叫嗎。

夜哭郎:天皇皇、地皇皇,

俺家出個夜哭郎。

走路君子念三遍,

保俺孩子一覺睡到天大亮。

客頂針:客客客頂針,

腰裡別個花手巾。

你丟了,我拾了。

不郎當,進城了。

農諺:正月打雷墳谷堆,二月打雷糞谷堆,三月打雷麥谷堆。

二月二、龍抬頭。

開春耙一耙,頂著犁一夏。

三月三,窩瓜葫蘆結一千。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雨吃飽飯。

六月六,紅薯長得雞蛋粗。

一伏三場雨。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八月十五下一陣,一下旱到來年五月盡。

十月一,面兜兜。

東虹胡雷西虹雨,南虹出來發大水,北虹出來無頭鬼。

天旱鋤頭有水,天澇鋤頭有火。

麥收八十三場雨。麥收當年墒。

麥收一張犁,秋收一張鋤。

寒露到霜降,種麥莫慌張。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莊家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土肥水種,密保管工。

出門不彎腰,進門無柴燒。

雲彩向西霧兮兮,雲彩向東刮場風;

雲彩向北干研墨,雲彩向南下滿潭。

早燒不出門,晚燒曬死人。

瓦片雲,曬死人。

風順雨近。雨走戧風來。

日暈雨,月暈風。

禹王山帶帽,長工睡覺。

採集與生活:採集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方式之一。動物也會採集。但只有人類能夠從中獲取食物、藥物,發現和培育不同的農作物品種,創造勞動工具,總結生產方法、規律,使人類和人類社會進入原始農業,走向文明時代,積累起豐富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奠定人類永存的基礎。

野菜野味:飢餓和生存逼迫人們必須尋找食物,好奇和嘗試中又發現可食的野味。慢慢地,經歷作為經驗流傳下來,必要時就派上用場。伴著飢餓長大的我,通過母親和鄰居的伯母、嬸嬸懂得了一般的野菜採集。如:春季,小楊樹剛長出的葉子,採下煮好,數日清水浸泡,去澀去苦才能食用。羊角葉、泡桐花也須如法泡製。洋槐花、枸頭、榆錢、黑點菜等洗凈拌面蒸熟可即食。河水溝邊的勺菜、水芹菜加工後可吃。地里的黃黃苗、薇薇菜、胡柄嘴、豬毛菜、馬齒筧、倮倮蔥、麥篩子、大碗花根苗、野蒜等既是美味,又緩解飢餓。現在記得的順口溜:「胡柄嘴,吃著美,找不著,撅著嘴」。

初春,雨天后迎著晨風,到山坡丘陵的荒野草地採集味道鮮美的蘑菇、馬皮包。馬皮包秋天時內里變黑,是一種優質的止血藥。深秋,山崖田埂上隨手摘到酸裡帶甜的酸棗、野葡萄、野山楂和叫不上名字的果兒。田地里偶爾可見到葛簍蛋、麻包蛋,還有一頭尖尖中部滾圓藏滿甜汁的羊角。

驚蟄過後直到秋天,三五成群的孩子們手拿瓶子、鑷子,到地里逮蠍子、土元(又名黑老包)賣錢;下河裡捉螃蟹、泥鰍、魚兒,撈河蝦,有時候竟掏出長蟲來。夏秋之際,沿著地隔子、石頭龍掏馬蜂窩,生吃那香甜可口的蜂蛹,若將蜂蛹焙焦吃起來更爽口;連陰雨天,到地里揀滿天亂飛、到處亂爬的老水牛,一種黑蟲,放些鹽吵熟吃味香宜人;入夜到河畔樹林里摸知了幼蟲。

冬季,背起獵槍打野兔,下套子捉狐狸,到山上逮山雞,河裡打野鴨是大人的愛好。孩子們夏秋時節用彈弓打麻雀、山雀、啄木鳥等,或掏鳥蛋,樂此不疲。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采草藥:人們經常采些普通的草藥,像芫芝(遠志)、何首烏、葛簍蛋根、車前子、翻白草、香附子、蒼耳之類的,或自用或買錢。比較珍貴的藥材不易採到,如:靈芝、七葉一枝花、鐵皮山斛等。還有像金蟾、毒蛇、蜈蚣,都可入葯,不過人們一般不去惹它們。

土方醫病:那時候,經濟困難,人們吃不起葯,看不起病。病了多用土方醫治,實在不行才進醫院治療。譬如:感冒就拔火罐,額頭上留圓圓的黑印,不幾日就病癒;內火攻心就刺破手指放出紫黑血來;腸胃乾結就用巴度,一吃准拉肚子泄火;拉痢疾就好好吃一頓,俗語「撐好的痢疾,餓好的胃病」。身體虛弱就喝一碗羊肉湯;咳嗽就用馬蜂窩配黑糖煎食,或用鏊子背面煎雞蛋吃。不小心跌倒或扭著腰了,用童子尿清洗即可。小孩子有食氣,就用紅繩子纏手指,或食用焙好的屎殼郎。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些聽起來怪怪的,得法了就起效用。

其實,這裡說的不全是回憶。但是,很多都見不到了,也有一些還流行著。今天的農村變化極大,尤其是環境的變化。似乎印證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道理。文章里會有錯誤,敬請見諒和批評指正,本人虛心接受!

平頂山一高張新玉

2015年8月8日星期六


推薦閱讀:

尷尬!原來家鄉的地名一直都讀錯了,你的呢?
家鄉的蘆葦
家鄉的小溪
心中的家鄉
留在記憶中的家鄉印象!(原創:盛春良)

TAG:風景 | 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