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望指導性案例能遏制「同案不同判」
2011年12月22日 01:37來源:新京報 作者:新京報社論
「同案不同判」一直是影響司法公正的一塊絆腳石,而案例指導制度的首要意義,即在於統一審判標準,約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最大限度地維護個案的公正。
最高人民法院目前發布了首批共4個指導性案例。最高法研究室負責人介紹,指導性案例所確定的裁判要點,對人民法院審理類似案件、做出裁判具有指導作用,可作為審判依據。也就是說,這批指導性案例具有可參照性,可作為裁判文書的說理依據加以引用。
首批指導性案例的發布,意味著法學界呼籲多年、最高法主導并力推的「案例指導制度」進入實踐階段。
按照「法制統一」的原則,法律統一適用應是司法審判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司法實踐中,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法律適用不統一、同案不同判等現象,卻客觀存在,以至嚴重損害了司法活動的公信力。無疑,推行案例指導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同案不同判」一直是影響司法公正的一塊絆腳石,而案例指導制度的首要意義,即在於統一審判標準,合理約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遏制潛在的徇私枉法,最大限度地維護個案的公正。
《新京報》就曾報道,北京高爾夫用品商人馮書凱買通某球場保安,撈走客人打進球場湖裡的球1620粒,價值10054.8元,被北京一中院終審判處盜竊罪,獲刑3年、罰金3000元;而貴州村民滕彩榮到高爾夫球場內撿遺棄球,「涉案金額」達到15513元,卻被判無罪。
對於兩人的撿球算不算盜竊,需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加以甄別。但普通公眾有可能會認為貴州和北京的判罰存在矛盾,無疑有損司法權威。如果有了指導性案例,釐清其中的微妙差別,向公眾澄清不同判決的原因,是能夠消除質疑的。
案例指導制度的重要意義還在於有利於提高司法效率,節約司法資源。對法院而言,對類似案件不必耗費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完全可以按照簡易程序,按照類似案件類似處理的原則。
其積極意義還體現在積累和傳承司法經驗和司法知識上。誠然,法官只有「書寫判決書的筆」,並不能創造法律,僅僅是通過審判活動來解釋、發現和發展法律,但審判活動也具有創造性,主要就是通過具體的判例體現出來,應當視作寶貴的司法資源,而不應被忽略。
需要清楚的是,我國的案例指導不同於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而是以司法指導為特色、以維護司法統一為主旨;我國的審判制度,仍是以制定法為主、案例指導為輔。
在指導性案例的基礎上,最高法如能進一步加強分類案例指導工作,即有針對性地開展諸如涉家暴案例指導、涉毒案例指導、涉黑案例指導、未成年犯罪案例指導、新型知識產權案例指導等,則對提高案例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有裨益。
同案是否同判、法律適用是否統一,法官是否胡亂裁量等問題,不能一再成為公眾詬病的對象,期待案例指導制度帶來有效的糾偏。
推薦閱讀:
※嚴肅新聞消亡史|上輩子殺了人,這輩子寫新聞
※新京報:中國超德趕美?一句笑話而已
※中東五國和卡達斷交:源於「一山不容二虎」?| 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落馬「草根官員」的共同點
※社論:瞌睡挨批即辭職 連夜獲准待思量(新京報 200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