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個性也要有規則 保護天性不等於縱容孩子
在西方教育中,孩子與家長永遠是平等的
在加拿大,孩子們往往形成了一種規則意識,鮮有人會打破這種規則
熊孩子現象,一度引發了不少教育專家的關注。
不少教育專家認為,這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祟,是一種求知慾的體現。作為家長,應該保護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慾。
而好奇心與求知慾,恰恰是西方教育文化的一大特點。
也正因為如此,當熊孩子們肆無忌憚地拆掉別人的模型,格式化別人的電腦時,熊家長們雖然表面上會表露出一種不滿,但是心裡卻在竊喜,認為自己的孩子動手能力強,有探索欲和求知慾。事實上,真正的西式教育,只是放養孩子,而非放縱孩子。
這是一個有趣的家庭,丈夫 Joe 是濟南人,從2003年起就一直生活在加拿大,如今在濟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妻子小黎是一個編劇,在家裡搞創作。兒子淳小主今年4歲,正在上幼兒園。每年,淳小主都會跟父親一起去加拿大生活大半年之久。
正因為如此,這個家庭一直游移於東西方教育文化之間,對於東西方教育文化有著自己的看法。
他們的故事,對於我們,以及我們的熊孩子的教育問題,或許有著別樣的借鑒意義。——編者按
保護個性也要有規則
「我覺得中西方教育最大的一個區別,在於大規則和小規矩。」80後的Joe 是濟南人,從小接受的就是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被父母灌輸,要聽老師的話,老師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坐姿要端正,走路要有樣子,凡此種種,可以說有很多的小細節約束。」
2003年,Joe去了加拿大讀書,並且在那裡一直生活到2012年,即使如今,每年他還有大半年的時間要在加拿大處理自己的工作業務。「但是西方人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比較自由一些,屬於放養。」不過這樣的放養也並非完全的任由孩子去胡鬧:「加拿大人教育孩子,會給孩子劃定一個大的規則,在不違反大規則的前提下,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是一旦你觸犯了這個規則,則是不允許的。」
2006年,Joe的一位加拿大朋友帶著七八歲的兒子去Joe的家裡玩,擺放在Joe家客廳里的一個中國結,吸引了這個小男孩兒的注意力。「我當時跟朋友聊天,發現這個孩子一直盯著牆上的中國結看。」
終於,孩子忍不住跑到朋友面前,悄悄地咬起了耳朵,朋友先是皺眉,然後搖頭,最後對孩子悄悄地說了點什麼,然後轉過頭,很是鄭重的問Joe說:「我的孩子對這個東西很好奇,想摸一摸它,可以嗎?」
這個問題讓 Joe 一時間呆住了:「因為那個中國結很大,距離地面也不算高,小孩子隨時可以自己去摸摸那東西,所以我很不理解為什麼這孩子還要問。在中國,孩子出於好奇,摸摸自己喜歡的東西很正常,沒人會在意。」
於是Joe急忙將中國結取下來,交給小孩子,換來了對方一句奶聲奶氣的:「THANK YOU」。
隨後,Joe也開始留意加拿大孩子們的行為:「很多孩子都是這樣,到別人家裡去,想看或者想動什麼東西,都會提前問主人和父母,只有主人和父母都允許了,才會去碰這些東西。」
更讓Joe意外的是,加拿大的孩子們似乎從小對於他人隱私就有著很大的尊重感:「不少朋友帶著孩子來我家玩,除非是我帶著他們去,否則他們絕對不會去主人家的卧室。」
有趣的是,在濟南的家中,Joe 的房間時常會被一些親友家的熊孩子們隨意進入,放在房間里的一些東西也時常被孩子們翻出來折騰一番。「後來有一次我回國探親,也是遇到了這樣一個親戚家的熊孩子來串門,翻我的書包抽屜,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就跟我媽談這個事兒。」Joe的母親回答的也很簡單:「這是孩子的天性,我們要保護他們的天性,他還是孩子,加拿大的孩子,調皮搗蛋的也不少嘛!」「很多家長都覺得西方教育孩子,保護孩子天性,讓孩子有個性是好事兒,於是就無休止的縱容孩子的各種行為,其實恰恰相反,西方人教育孩子,是給了孩子一個大的規則,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讓孩子自由發揮。」
尊重與平等
真正讓Joe開始關注西方教育的,是淳小主的出生。
由於工作原因,每年Joe都會帶著父母和兒子去加拿大住上半年多的時間,因此這也讓他和妻子小黎可以更深刻的比較東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別。
在小黎看來,西式教育最大的優點,在於對孩子的尊重:「這一點跟國內不一樣,比如說孩子的衣服,在加拿大我很少見到有小動物的童裝,大多數童裝其實跟大人的衣服一樣,襯衫,牛仔褲。孩子穿上之後,很成熟。因為那邊的父母更願意跟孩子平等的相處。」
小黎的加拿大鄰居,是一個經常出差的工程師,每當他要出差時,都會在家門口對自己的孩子們囑咐一番,而囑咐的言語也很有趣:「大體就是,爸爸要出差了,一周後才能回來。爸爸不在的時候,你們要替爸爸照顧好媽媽。其實他的孩子,最大的才9歲,小的才5歲,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肯定是有好處的。」
與之相反地是,當中國家長要出差時,總會囑咐孩子:「爸(媽)要出差了,你在家可要聽媽媽(爸爸)的話,不要調皮搗蛋啊。」
這種平等的交流和尊重,在某些時候對於孩子的幫助非常大,縱觀一下國內熊孩子們種種讓人抓狂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他們對於其他人的不尊重:「在西方,孩子自小就被家長尊重,有一種平等感,因此他們也自然而然的懂得去尊重別人,但是在國內,大部分家長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私有物品,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沒有給孩子一種平等感,而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孩子,有特權做一些事兒。這種差距,是最為明顯的。」
在小黎看來,西式教育對孩子的尊重,恰恰是保護孩子個性的一種基礎:「孩子有一種獨立意識,因此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中國孩子總是被家長寵著,被當做一種私人物品,他們就很難懂得為自己行為負責。」
或許正是因為在國外的經歷,讓淳小主看起來比國內的同齡人成熟了不少,不過有些遺憾的是,這種成熟沒能保持太久,半年多後,淳小主跟小黎回國,與爺爺奶奶母親生活在一起。「也產生了一些教育理念上的衝突,比如說穿衣吃飯。」在回國之後的第三天,兒子就差點惹出了亂子,當時淳小主堅持要穿一件自己喜歡的褲子,但是奶奶則覺得,天氣太冷,褲子太薄,應該穿厚一點的衣服:「祖孫倆就開始爭執,最後孩子奶奶很正常的說了一句:『不聽話,奶奶打你屁股哦』。」
這句話讓淳小主很是反感,他一溜煙的跑到電話機旁,抓起電話機就撥打911,要尋求警察的保護,而孩子奶奶則被氣得哭笑不得。
在小黎看來,中國的教育方式,往往對於細節要求的太多:「尤其是物質上的,比如說孩子需要吃什麼,不需要吃什麼,哪些多吃,哪些少吃,該穿什麼,該什麼時間喝水等等。」
但是在西式教育中,這些細節上的要求很少,更多的時候,家長們關注的是孩子心智的成長:「讓孩子在生活點滴中明白,什麼是尊重,什麼是平等,什麼是責任。」
東西方教育的交鋒
事實上,小黎的父母和公婆,對於西式教育並不太感冒。
與大多數疼愛孫輩的老人一樣,小黎和Joe的父母對於自己的孫子(外孫)很是疼愛,這種疼愛往往失去了原則。
因此,小黎和Joe往往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與雙方的父母產生一些爭執。「其實我覺得我的父母和公婆,也是接受西式教育的,比如說他們也看重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的個性,但是這種個性培養與大多數國人一樣,是沒有原則的。他們不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大的規則意識。」
在帶著兒子第一次到加拿大時,小黎曾帶著兒子去當地一家著名的大商場購物,在一家香水櫃檯前,小黎準備挑一瓶香水,而此時的兒子也對櫃檯前花花綠綠的瓶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順手拿起了一個小香水瓶。
這一行為引來了銷售人員的不滿,在制止了淳小主的行為之後,銷售人員反而「批評」起了小黎:「當時我就蒙了,因為在國內,很少有服務人員敢批評顧客的。」
小黎也曾想過還擊,但是最終還是忍住了:「因為這件事兒確實很丟臉,很多帶著孩子購物的家長,都沒發生這種情況,但是你的孩子發生了,這就很讓你無語。」
更讓小黎難堪的事情隨後又發生了:在一家玩具櫃檯前,淳小主看中了一款玩具,非要買,在遭到小黎拒絕後,他使出了在國內慣用的手段:哭鬧打滾。「其實這種情況在國內很常見,大家也不會覺得怎樣,但是在國外,很少出現這種情況,所以你會覺得很丟臉。」於是小黎只好強行將兒子抱走:「當時就覺得臉通紅,特沒面子。」但是這也讓小黎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西式教育成功?因為大家都在遵守同一個規則,當你違反這個規則的時候,有時候不需要別人來指責你,你自己就覺得很丟人。」
而在國內,這樣的情況卻鮮有人指責:「回國後也帶著兒子跟婆婆去逛商場,兒子要動什麼東西,我都不會同意,但是我婆婆就覺得我小題大做,她會覺得,既然商品擺在那裡,就是給人看給人摸的,沒什麼大不了。」「其實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教育,也不是不好,關鍵是你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大的規則意識,讓孩子要懂得去尊重,其實傳統的儒家也是在教育人們要懂得去尊重別人。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而已。」小黎表示,關於熊孩子們的吐槽,她也一直在關註:「其實這個現象,很多時候是大人們誤讀了西式教育,沒有把核心理念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來,只是學了點皮毛而已。」
推薦閱讀:
※床上風水10項規則
※西服著裝規則
※賴昌星案折射的潛規則 (原創首發)
※必須看懂男人的情場潛規則
※漢字筆順規則,看看你有多少字筆順寫錯了!教孩子剛好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