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誤讀倉央嘉措?

最近倉央嘉措的情詩在網上流傳得越來越多,不過,經過考證我發現盛傳的最多的這幾首全部都是偽作。而且根本就是現代的偽作。

最早知道倉央嘉措是2006年在西藏旅行的途中聽人說的。在拉薩的瑪吉阿米餐廳一樓買到了兩本關於倉央嘉措的書。那會兒知道倉央嘉措的人還很少,網上也沒有什麼人說起。因為很喜歡他的詩,所以回來之後還搜集和閱讀過一些關於他的書。看了最近盛傳的幾首,都沒什麼印象,估計可能是偽作,而經過核實後發現果然如此。

一. 先說這首《佛說》,這是最為拙劣的一首偽作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凈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

1. 核實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的《倉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這本書,這本是最全的一本資料了,1982年之前關於倉央嘉措的所有的漢,藏,英文資料都收錄了。這首詩在裡面沒有收錄。即便是文不是詩,文獻里也沒有這麼一篇文。

2. 以我的了解,在古代典籍里佛說的話,通常都是聽佛講法的人來說「如是我聞」(正如我從佛那裡聽到的)這樣的語氣,而一般不用「佛曰」這種角度來表述,尤其是沒有向佛提問,一問一答的這種寫法。

3. 裡面佛教的內容基本是禪宗的思想,完全不像藏傳佛教。

而有些說法,諸如「佛是過來人」,「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這樣的話則根本連佛教都不像。【後來才知道這幾句原來是電影《青蛇》插曲的歌詞,連一個字都沒帶改的!】還有些不對的說法,比如婆娑世界在佛教里是和極樂世界相對的概念,指的是罪業深重的眾生組成的世界,不是遺憾的意思。

4. 可看出很多不自然的拼湊痕迹,行文不順暢。

可見,這篇不管是詩也好文也好,反正肯定是偽作無疑。

至於作者何人,我推斷這可能是某個文筆還算不錯的網友,讀過些關於禪宗的通俗讀物,對佛教有點淺顯了解,生搬硬套了一些佛教的說法,自己創作出來的。

二. 實為現代詩的偽作

《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首先還是哪本書里都沒有收錄,其實只這一點就差不多說明問題了。

然後,與現存的倉央嘉措其他的詩來對比:

1.倉央嘉措無長詩。真正的倉央嘉措的詩,絕大部分是四言詩,有少量六言的,但沒有更長的。

2.真正的倉央嘉措的詩不論從藏文原文還是中,英譯文來看,每句的長短都相差不多,不會出現長短參差的句子。

3.真正的倉央嘉措的詩的語言沒有使用這種排比式結構的,也沒有用把非常短的詞或短語斷作一句的,這些都是現代詩多見的特徵。

所以這首也一樣無疑是現代人的偽作。不過作為一首現代詩來看,本身倒是沒什麼問題。

那首「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還有「那一刻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 你頌經中的真言。。。。」也是一樣的道理,就不再一一贅述理由了。

其中前一首,「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能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這四句確實是有這首詩的,書中有收錄,但原作到此為止,而從「 第三最好。。。」 開始,後面的那些都是有人畫蛇添足加上去的。

後一首「那一刻。。。。」,流傳最廣,其實我最早了解倉央嘉措時候也是從這首開始的,當時對於書中不錄這首就產生過比較大的疑問,現在仔細研究一番才確信確實是偽作。而且說來挺有意思,我當時讀到時還是四句的,現在已經傳成了八句:

四句的,雖為偽作,但本身還是不錯的:

那一刻 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 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日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現在傳成了八句的,文字堆砌,畫蛇添足,實在是不怎麼地呀: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 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日 壘起瑪尼堆不為修德 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尤其最後一句,飛升成仙,長生都是道教的說法,實在離譜。

後來我找到了這首的出處,是1997年朱哲琴專輯《央金瑪》里的一首歌《信徒》的歌詞。詞作者系著名音樂家何訓田。因為《央金瑪》專輯中另有一首由七首倉央嘉措詩歌拼合而成的《六世達懶倉央嘉措情歌》,粗心的聽者難免混淆二者。而《讀者》雜誌2007年20期曾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轉載此歌詞,從而造成更大範圍的誤傳。在這些偽作之中僅有的這首寫的不錯的,原來是出自專業的歌詞作者的手筆,果然不出所料。

三. 真正的倉央嘉措情詩什麼樣

真正的倉央嘉措情詩,目前整理翻譯出來的有幾個版本,最全的一個版本有124首。

有兩種風格的翻譯,在此各舉一例,上面那些假冒的與之一對比,就發現明顯不一樣了。

一種是格律詩樣子的翻譯,以1939年曾緘的譯本為代表。例如: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還有一種是普通白話的翻譯,譯者比較多。例如:

「入夜去會情人,破曉時大雪紛飛。足跡已經印到雪上,保密還有什麼用處。」

怎樣閱讀倉央嘉措?(結尾鏈接七十首原作翻譯)

龍冬

2009年的夏天,我從藏文翻譯過來倉央嘉措七十首詩歌之後,寫下了一篇「譯後記」。這篇短文有如下內容:

「倉央嘉措是西藏第六世達賴喇嘛。他生在1683年,1706年去世。他老家在藏南門隅的宇松,今天西藏山南錯那的達旺一帶。

「在倉央嘉措二十三年生命里,西藏社會政治尤為動蕩,整個民族都處在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後代粗暴的掌控之下。尤其1682年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後,五世達賴生前指定施政的(1679年)第司?桑結嘉措在1705年因反叛被固始汗之孫拉藏汗殺害。恩師桑結嘉措的離去,讓這青年聖王的天地驟然塌陷,人生信仰瞬間無依無靠,勢單力孤。置身於重重困境,背負著千鈞壓力,倉央嘉措對拉藏汗的所有執著抵觸,致使自己神權地位不保,生命不保,只好假扮放浪形骸、酒色笙歌。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倉央嘉措的叛逆態度和表面偽裝,結果是授人以柄,導致他個人同民族悲劇發生,也為他生命籠罩上一層厚厚雲霧。倉央嘉措的多數詩歌,比較明顯,都是這個時期社會政治和個人情緒的反映。可以判斷,倉央嘉措多數流傳作品,大約創作於他生命的最後幾年。

「現在,人們了解到倉央嘉措,但許多真實都被歷史在當時和後來篡改掩蓋,以訛傳訛,春秋筆法,描金彩繪,成為傳說,成為傳奇。唯一能夠貼到他生命和內心的,正是他遺留下的詩歌篇章。又正是這些詩歌,讓世世代代都知道這位命途多舛的人物。照我看,已知的倉央嘉措,似乎是一個從歷史背景和他生活信仰中剝離出來的倉央嘉措,他已經完完全全變成一個『情聖』了。這樣不妥。往往單一的認識,必然偏離真實。這是對倉央嘉措的誤讀。

「藏漢翻譯前輩,功不可沒。沒有幾代人的努力推介,世界或許到今天還對倉央嘉措這個放光名字陌生。所以,我的譯文,或多或少比對了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於道泉、劉家駒、王沂暖、庄晶諸位先生的漢文譯本。可是,我卻最最不贊同把倉央嘉措的『古魯』,譯介為『情歌』。原文『古』並非『情』,而是極大的尊敬,所以我譯成『聖歌』。也有主張譯為『道歌』的,我仍然不敢苟同,望文生義,混同於道教了,或者,局限於宗教,拋開了世俗。顯然,不少問題值得專門撰文討論。這裡所記感受,希望有助於讀者閱讀的輕鬆理解,不談學術觀點。再者,對倉央嘉措的翻譯和研究,在未來也不會停止,是一個流動過程。我的譯文,力求有點新意,略顯神性,也不迴避生命。比如,『強巴』,宗教意為『仁慈』、『憐憫』、『慈士』,也用於男女人名,以往都將它譯作『情人』、『戀人』。這也不錯。在部分民歌中,比方『瓊支強巴』——青梅竹馬,幼年情侶,結髮夫妻。它是可以『情人』、『戀人』的,並且還特指『女方』。我卻不樂意全都按照『情人』、『戀人』處理,原因是,『強巴』之前有無 『瓊支』(幼小)語境?如果沒有『瓊支』語境,就不能是『情人』、『戀人』。另外,倉央嘉措的詩歌僅僅借用了民歌及口語形式,它本身畢竟還不是真正地道的民歌,首先作者就非同於民間俗人。興許民歌的形式,正是作者置身特殊環境對自己真實感受同追求的掩飾,一種無奈,一種動聽。

「聽到過這樣講話:翻譯,真實就不美,美就不真實。我希望自己首先做到——準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美,總要附著在真實的表皮上??????既嚴謹,又放鬆,有所譯,有所不譯,甚至基本直譯,並不過多主觀潤色,這是一。第二,要流暢,並且每行句子的字數要一樣。倉央嘉措的詩歌,藏文大都六言四句,極個別六言六句。我的譯文忠實於四六句,雖然我做不到每句都六粒漢字,但是必須做到句子整齊。最後一點,將藏文中的什麼副詞、連詞、介詞、助詞,也做到嚴格翻譯和處理,以求閱讀連貫效果??????雖然如此賣勁,也還有揪著嗓子唱歌的感覺。關鍵是,通過這樣動手動腦學習,時間已經退回歷史去,我見到了倉央嘉措,同這個青年認識了,有了交流,談的都是心裡話。我漸漸明白,他是非常深奧的。這個人,也得到復活。

「倉央嘉措同他作品,是現實、歷史、文獻、憤怒、沉痛、諷刺、隱喻、批判、孤獨、壓抑、冤屈、厭世、反抗、沉鬱、緬懷、堅韌、信仰、感悟、意念、叛逆、理想、矛盾、宿命、率真、早熟、敏銳、豪放、焦慮、敏感、慈悲、預言。他無所不包,唯獨不是一個『情聖』。他的確不是什麼『情聖』。倉央嘉措的寫作,並非凡俗眼裡的男女戀情,最起碼不要習慣把個男女關係放在首位來認識人判斷人,這是淺俗的層面。比方說,我譯文中大凡『女子』、『姑娘』,恐怕確有所指,正是那個駐紮在藏北的拉藏汗。這就不難看出,倉央嘉措的內心,是戰士,弱小中見出一個敢於自我犧牲的民族英雄。這些可不是我演繹,他的作品一定會告訴每位讀者更多。

「這裡七十首,主要參照庄晶1981年藏文版整理本,同時部分參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于道泉1930年、達斯1915年的三個藏文版整理本。編號以庄晶本為準。庄晶本整理、翻譯計一百二十四首,是迄今藏漢文對照版本收錄篇目最多的。還有藏文手抄本四百四十餘首。讀者喜歡,我再來效力。不過,這七十首,足以體現倉央嘉措的創作和思想。早年拉薩刻本也僅有五十七首。所以,更多的倉央嘉措詩歌,或許也夾雜了後人的偽作。」

時間過去了一年。我的藏文學習翻譯重點正在轉向《薩迦格言》和《西藏強盜歌》。可是最近,在各類媒體和網路上,倉央嘉措這個名字顯得非常非常的火暴,我不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僅僅了解到一些掛在倉央嘉措名下的偽作漫天飛,了解到個別二了吧唧出版物的推波助瀾。甚至,一些讀者直言,倉央嘉措的人生和他的作品原本就籠罩著迷霧,也沒有必要追根問底,辨別什麼真偽。這樣一來,倉央嘉措成什麼了?他所經歷的那些歷史又成什麼了?完全喪失了最最起碼的歷史科學原則。也許,這是當今時代的浮躁特色?

好吧,我這就來告訴讀者。

一,有一首「那一天」或「那一月」或「那一年」,是偽作。有一首「第一」開頭,緊跟著「第二」、「第三」,也基本偽作。有個「問佛」,也是偽作。有一首「見與不見」,還是偽作。可能還有不少,比如: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但是流行沒有上面例舉的廣泛。

二,閱讀倉央嘉措,一定要聯繫他所生活的時代歷史。可以讀一讀關於西藏宗教和歷史的書籍,著重在五世達賴喇嘛、攝政王第司?桑結嘉措和明末清初歷史、蒙古和碩特與準噶爾部落歷史。倉央嘉措的時代,主要還是民族內部的宗教派別之爭,也就是政治利益集團之爭,連帶出了種種複雜的民族關係和矛盾。倉央嘉措的詩歌,可以說,每一首都可作為對歷史的生動註解,並且使歷史具有飽滿生命。

三,甚至可以大膽假設,如果將倉央嘉措作為符號,他所代表的一定是五世達賴和攝政王桑結嘉措格魯派實際統治的利益,他的詩歌本身要比「究竟誰寫的」更為重要。倉央嘉措的詩歌中,也不乏五世達賴的思想遺囑和桑結嘉措的民族政治主張。

四,貼近真實的倉央嘉措詩歌翻譯,我想,它們在今天的歷史文獻價值要大於文學審美價值,它們在功能上更利於歷史研究,而並非表層簡單的審美娛樂。

五,倉央嘉措的詩歌內容,更多地儲存著歷史的隱秘信息,只要我們後人能夠客觀地結合歷史,相互對應觀照,就不難破譯他詩句中隱含的「歷史密碼」。

六,研究藏學,我想還是要從歷史入手,特別是從語言入手。關於倉央嘉措,一切誤讀誤解瞎胡亂的賞析,一言以蔽,無知。

七,至於那本庄晶譯《倉央嘉措秘傳》,我還沒有對照藏文原文。但讀過漢譯,認為它是一部地理書,如同《山海經》。

好了。此文寫過,我不再就此廢話了。祈望方家明鑒。

龍冬老師譯的倉央嘉措快要出版了

http://t.sina.com.cn/1337010854/5en0uJTeyxI


推薦閱讀:

朋友眼中的西藏!倉央嘉措!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情詩: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倉央嘉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閑事!
只有倉央嘉措

TAG:倉央嘉措 | 誤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