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硯台的種類

硯是墨的良伴。早在漢朝就出現了磚硯、瓦硯,後來才逐漸有了石硯。到了隋唐,就有了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甘肅的」洮硯」和山西的」澄泥硯」。端硯名列各硯之首,最享盛名。   端硯   其質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身體的重量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乃至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端硯產於廣東省肇慶市(古端州)城市郊區羚羊峽之柯山端溪一帶。隋朝在肇慶設置端州府,舊址在七星岩一帶,在那裡至今還保留著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邕書《端州石室記》碑刻。端州所產石硯,故名」端硯」。 端溪產硯,名坑有十:一、老坑,水岩硯石,為端溪硯中之最優秀者;二、麻子坑硯石,僅次於老坑;三、宋坑,次於老坑和麻子坑;四、坑仔岩,介乎老坑與麻子坑之間;五、梅花坑,亦名九龍坑,石質近宋坑但較粗;六、綠端,一片青綠,較名貴難得;七、宣德坑,質近宋坑;8、朝天岩,硯石紫蘭;九、白線岩,石分三層,各有特色;古塔岩,近似老坑。   端硯的石品,名堂繁多,各有特點,別具氣勢派頭,比較著名的有:   魚腦凍: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   盪:若水在硯石中蕩漾。   青花:浮水觀之,若有蘋燥浮動其中者。以」微塵」為上,」鵝毛」次之。   蕉葉白:如蕉葉初展,白中青黃。   天青:如秋水乍晴,蔚藍無際。   翡翠:硯石中有青翠色的點塊。   火捺:色紫紅微帶黑。   豬肝凍:色深於」火捺」,像似豬肝。   太白星點:金色滿布,閃閃發光。   金銀線:黃紋為金線,白紋為銀線。   冰紋:峭壁高山流水,一瀉千尺。   石眼:石核如眼,色澤各別。   端硯的造型及藝術加工,更為考究。要端在於造型及藝術加工要與石品的特色密切協調,出於自然。有」雕花硯」(精工雕花)、」三邊雕花硯」、」池頭雕花硯」、」雜形雕花硯」、」天然雕花硯」。此外,還有」太史硯」、」蘭亭硯」、」蛋形硯」、」平板硯」、」淌池硯」、」單打硯」、」斗方硯」、」走水硯」等。   端硯的使用和保養值得注意   養護:端硯要配以硬木盒蓋,既美觀又護硯。要」清水養石」,以保澤潤。   使用:要注意墨的質量,用墨以不傷硯為原則。研墨須用冷僻水,由慢而快,由輕而重,」打圈」或」拉鋸」各隨其便。   洗硯:」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洗硯可用皂角清水,用絲瓜瓤或蓮房殼、半夏片揩滌。既能洗的潔凈,又不傷硯。   如硯中帶有」墨綉」,即硯池邊上的斑駁墨痕,久浸不浮者,這是古硯的特徵,千萬不可洗刷掉或磨去。   端硯的特點,據《端溪硯史》稱:」身體的重量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寞無纖響,按之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蓋筆陣圖所謂浮津耀墨,無價之奇才者也。   歙硯   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唐屬歙州)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連結其名硯地位。   洮硯   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暖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疏,解放後又恢復了出產。   澄泥硯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質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砥礪,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結實又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一種植物的花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硯台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出土實物表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漢,就已經出現了專門研墨用的石硯。經過多年的選擇和發展,出現了一批名硯。主要有以下幾種:   端硯:是神州傳統四大名硯之首,產於廣東肇慶市的端溪,已有近1300年的歷史。端硯之石是3-4億年前泥盆紀地質時期,經過高溫高壓後形成的泥質變質岩。它含軟的泥和硬的硅,硯石剛中帶柔。端硯石品常見的有魚腦凍、盪青花、蕉葉白、天青、翡翠、太白星點、水紋、金錢線和石眼等等。端硯的製作十分辛苦,從探察、開鑿、運輸、選材、整璞、雕刻、打磨、洗滌到裝盒,其工序精巧又過細。   歙硯:四大名硯之一,產於安徽歙縣,唐開元年代裡開始製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紋理,有:太白星、眉子、細羅紋、水浪紋等。」太白星」融結在硯石之中,形如穀粒多如秋夜星星,閃閃發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細、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紋」如水的波紋,變化無限。歙硯的雕刻藝術受徽州磚雕和木雕的影響,有獨特的藝術氣勢派頭,造型渾樸,大方勻稱。   洮硯:四大名硯之一,硯石產於甘肅西南的洮硯鄉的洮河水底。色呈墨綠,經研磨後可呈現黃膘水紋,如浪似雲。洮硯在唐代已名揚天下,它具有發墨快亮而耐用、蓄水長期而不耗、色濃保濕而利筆等長處。   澄泥硯:也是四大名硯之一,產于山西,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澄泥硯的製作先縫絹袋於汾水中,迎浪張開袋口,過濾水中泥沙,一年後袋內泥滿,取出風乾,製成硯坯,再燒製成質地似陶的硯台,最後經過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工序,這樣一隻澄泥硯就問世了。澄泥硯石質細膩、光潤,以硃砂色和鱔魚黃色為上乘。   燕子硯:古生物三葉蟲發生於寒武紀,中生代滅絕。它的生活期距今已五億年左右。三葉蟲約有百餘種,形如燕子,蝙蝠飛翔,所以化石又名蝙蝠石、燕子石。用三葉蟲化石製成的硯台,在明、清宮中均有珍藏。以我國山東萊蕪出產的最好。   砣磯硯:又名太白星雪浪硯,出產于山東。石料呈青色,含金屬粒,質地細中有鋒,柔中有剛。成硯後色如漆,太白星閃耀,雪浪翻湧。特點是研不起沫,易下墨。砣磯硯始於北宋,盛於明清。   紅絲硯:紅絲硯產于山東益都黑山,臨朐南崖崮的壯山之巔。紅絲硯最早記載見於西晉時期。製作很是辛苦;在黑暗山洞裡取石料,手藝工人先磨出石面花紋,再隨紋理造型。   天壇硯:硯石產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天壇峰下的盤谷泉畔。天壇硯始制於唐開元年代裡,已有1200年歷史。天壇硯名品很多主要有青斑、紅墩、天藍、麥葉綠、柳芽黃、三彩、瓜籽石、子母石等十多種。色質細膩溫潤,堅而不脆,柔而不綿,色似瓊瑤,聲僅木魚。天壇硯圖案多以喜慶吉祥、歷史典故等為題材。   太白星硯:問世於公元317年。在陶淵明的故鄉江西廬山西南麓駝嶺,出產非常多太白星硯石。太白星硯,石質結實又硬,剛而不脆,柔而不嬌。石中散嵌著粟粒大的太白星,貯水長年不涸。受國內、AV女優、東南亞等地區的書法喜好者的青睞。   苴卻硯:硯石產於四川金沙江的遠山陡岩之中,開發於清代同治五年,苴卻硯碧綠清潔,石質細潤溫堅,石紋絢麗豐富,發墨好。苴卻硯石的種類很多,如」綠標」、」青花」、」凍」、」冰紋」、」雲紋」、」水紋」、」火捺」等。   黃石硯:產於河南方城縣的黃石山,黃石硯唐代時已名揚天下。此硯石質細膩,溫潤如玉,貯水不涸,易發墨,色艷可愛,聲平有韻。黃石硯可分為紫色、鳳眼石、青花、紫青色、青灰色等,其中以鳳眼石和紫石為最珍貴。硯堅潤細膩,發墨佳,貯水好,是文房佳品」。   賀蘭硯:出於寧夏的賀蘭山的筆架峰,由此峰采出的紫石,做成的硯石態瑩潤。在夾層中還出現石眼、玉帶、銀錢、雲紋、眉子等,用它雕制的硯台,叩之如罄,叮之出水,易發墨不損毫,存墨不幹。賀蘭硯的製作要經過相石、平料、定型、鑿石、設圖、雕刻、打光等諸多工藝,一方好硯要石工數月。   金音石硯:產於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鳳凰鄉硯AV女優,是本地特有的一種岩石。石質剛如金,敲擊時鏗鏘有聲,金音石由此得名。早在唐代,民間藝人就開始用金音石琢硯。金音石硯色澤漆墨,質地結實又硬緊密。所磨的墨細膩,陳墨數月不幹。   漆砂硯:揚州漆砂硯以木為胎,髹漆以生漆合配金剛沙,質輕下水不沉發墨而不損毫。漆砂硯的裝飾雕刻十分精美,但是製作技藝曾一度沒有流傳下來,現在,又被從頭研究製造成功。   松花硯:產於東北長白山下,為紺綠色松花玉石製作。松花石硯初制於明代,被清皇室定為」御硯」。硯石中含磷,洋火在上一划即可點燃。  
推薦閱讀:

最美鄉村婺源特產 之 龍尾硯
硯台行情上升:不應過分追求工藝
硯台
端硯收藏須知

TAG:硯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