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越」之地的地緣覆蓋

「南越」之地的地緣覆蓋雲-山-水-客發佈於2015年10月25日 14:56新浪博客 現在我們回頭再說說「贛粵運河」的問題。從地理結構上來看,目前所選定的楊桃江——湞江河谷的越嶺通道,是最為可行的選址。而它之所以鮮為人知,並非是因為技術的原因,而是因為需求和地緣政治的原因。由於工業技術的發展,公路、鐵路運輸作用的提升,內河水運在交通、物流方面的作用,已經大不如前了。即使是靈渠,在1956年之後,也基本停運了。不過從成本方面考慮,水運終究是最低的,也有規模化的基礎。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今天,國內交通網所承擔的重點,逐漸由人向貨轉移的今天。因此打通內河與沿海的黃金水道網,成為了目前中國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戰略上,之前的重點是把中西部的人力資源,平均一年兩次的送到沿海地區去,所以春運的問題比較突出;而如果產業轉移到中西部的話,物流成本就更重要了。物流成本太高的話,產業會更傾向於向東南亞沿海地區轉移).  在珠三角地區意圖向北延伸腹地,而湘贛兩省,也有意通過溝通邊緣地區,擴張自己的空間時,溝通湘桂的「湘桂運河」,與溝通贛粵的「贛粵運河」被五嶺南北的四個省區納入了視野。相比於已有兩年多年運營史的「湘桂運河」而言,從未被實現過的「贛粵運河」所遇到的問題會更多一些。而這個顧慮,更多的是來自於江西方面。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贛江與長江的天然關係,使得江西與長三角的整體關係會更為緊密,而贛南地區與隔嶺相望的廣東地區,亦存在密切的地緣關係。從積極的層面看,如果打通了贛粵運河,江西方面的水運貨物就可以擁有兩個出海口的選擇(湖南方面打通湘桂運河也是一樣的),對於地更位置更接近於珠三角的贛南地區,經濟上的帶動會更大些(貨物出口成本會拉低,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也更方便)。比較讓江西方面顧慮的是,如果打通了珠江、贛江水系。那麼無論是從水量還是地勢上看,都會讓江西境內的水資源流入廣東地區。在水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這其中所牽扯到的利益問題,是絕對無法忽視的。即使不考慮利益問題,假如贛南的水資源,最終通過運河部分補給給了珠江,那麼贛江幹流以及鄱陽湖的水位也勢必會受到影響。其對江西本身的地緣結構的影響,是必須考慮的。相比於湘、桂運河有靈渠的運行經驗,而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即使在技術上能夠解決掉北水南調,對贛江水系的影響(以船閘的方式,分段航行,互相補給的水量並不會太大),沒有實際運行經驗的江西方面,也需要更加慎重的考慮和計算。  正因為這些因素,目前在國家層面的戰略上來看,重開湘桂運河(靈渠線並不是唯一的選址),與新開贛粵運河的方案,前者的執行位置更靠前。至於說其中的利益分配,以及技術、環保因素,還需要更多的論證。只從地緣關係上考慮,如果跨越五嶺,溝通長江、珠江的水運通道打開的話(設計為千噸級),對於拉近贛、湘兩省與兩廣地區的地緣關係,會起到積極作用。而從腹地的爭奪上來看,珠三角與長江角在地緣輻射力上的劣勢,也會被對沖不少。有鑒於此,能夠將由水系而擴散的地緣影響力,透過運河向北輻射至湘、桂兩省的廣東省,會更樂見其成。至於說廣西省,它目前所關注的重點是如何為自己境內的珠江水系,開鑿一個獨立的出海口,以擺脫對於珠三角的千年從屬關係。如果廣西方面做到這點的話,不單自己的海洋經濟,可以自成體系,湘桂運河所帶來的海洋利益,亦可能被廣西所消化。更為重要的是,同被珠江水系所覆蓋的雲、貴兩省的南、北盤江地區,也有可能成為廣西海洋經濟的腹地。這對於一直想憑藉海洋、邊境兩大優勢,成為強勢省區的廣西省來說,意義不可謂不重。 做了這些分析,相信大家對於嶺南的基本地理結構,以及秦人南征的路線有了基本認識。簡單點說,問題歸結於「一嶺一水」。即秦人如何穿越南嶺,征服散佈於珠江中下游地區的「南越」族的問題。而最終得以讓秦人完成征服任務的,還是他們開創性的通過靈渠,將湘、漓兩水連接起來,以使得華夏核心區的人力、物資補給可以快速覆蓋南越地區。  根據歷史記載,秦人用滅征服南越的軍隊被確定為50萬。但實際上,這50萬人並不能單純的理解為戰鬥兵員。這其中的大部分人員,應該是用來做後勤保障,以及屯墾南越的,實際用來作戰的,估計在10萬左右。這些數字對於我們來說,只可能是個概數了,除非我們真能有辦法穿越回去。其實這幾十萬人里復究竟有多少是用來直接作戰的,又有多少是隸屬軍隊的後勤人員,還有多大比例,是純粹用來移民固邊的,並不重要。對於我們所要解讀的大歷史來說,清楚三點就行了:一是憑藉強大的資源,以及對地理結構合理的改變,秦人用武力超前的征服了兩廣丘陵地區;二是秦帝國前後有總數達數十萬之巨的人口,南遷入了嶺南;三是這些南遷的華夏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男丁。基於原始的生存法則,以及社會結構,南越之地的華夏化可以說自此全面鋪開了。  既然秦人已經初步完成了征服南越的工作,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之直接納入中央集權的管理結構中了。為此,秦人在越劃定了三個郡:南海郡、桂林郡,以及象郡。如果與地理結構和現在的行政區劃相對應的話,南海郡大至可以和現在的廣東省相對應,包括以珠三角為核心的珠江下游地區,以及相對獨立的潮汕平原,其治所「番禺」就是現在廣州市的前身;而桂林郡所對應的,就是廣西盆地以及現在的廣西省腹地了,治所叫作「布山」(廣西省桂平市)。  與南海、桂林兩郡相比,問題比較複雜的是「象郡」。從地緣結構、文化一脈相承的角度看,我們可以認為現在的廣東省是當年南海郡的延續,廣西省是桂林郡的化身,並為之找到地理結構上的支撐。可是象郡,卻似乎沒有一個獨立的地理板塊來承載。如果把越南北部的紅河三角洲與象郡相對應,也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問題是秦帝國真的在那麼短的立國時間裡,就把實際控制區延伸進了中南半島嗎?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再把視線放在水系之上,看看紅河水系與珠江水系之間的關係,以及嶺南地區,除了珠江水系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自成體系的地理單元。 說到越南,很多朋友都會有一嘆息道,為什麼這塊與東亞大陸緊密相連的土地,最終沒有被納入中央之國的範疇。的確,無論秦人是否真的滲透入現在的越南境內,後來的漢帝國在收服南越國之後,都控制了越南的北部。但無論是什麼時代,中央之國都沒有完全控制過現代意義上「越南」的全部國土。  在國際部分分析中南半島時,記得分析過越南的基本地緣結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越南,其實也是經過千年的擴張而形成的。其大致可以被分為三部分:北部以江河三角洲平原為核心的區域。國家化之後,曾經長期使用的名稱為「安南」(唐帝國時代);中部汽狹長的沿海中原以及山地,古稱占城;南部則是從高棉人(柬埔寨的主體民族)手中奪取的「湄公河三角洲」)。在華夏族滲透到此之前,「百越」之族的覆蓋區域主要是北部的紅河流域。基於地理的獨立性,居於其上的百越族,與廣西盆地、珠三角地區的百越族,會有所差別,但整體的親緣關係應該還是非常緊密的。在以高級文明自居的華夏族看來,他們並沒有興趣去搞清這其中的細微差別。只會在歷史記載中,對留給其印象深刻某些部落留下一筆。通常這些部落都是對華夏族南征反應最為激烈的,比如史書中記載的西甌、駱越族。正因為留下了這類記載,很多研究者也試圖為他們找到準確的活動區域,並將之從「南越」這個概念中獨立出來。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做,當日分布於五嶺以南,直至紅河谷地的「百越」部族,何止千百。以中央之國的視角,用「南越」這個地緣標籤來概括就可以了。  相比廣西盆地與珠三角地區的地緣關係,紅河流域的地緣獨立性顯然要強出許多。這是因為前兩都是由珠江水系所串連起來的,無論是從族群自然遷移,還是相互交往的角度看,地緣關係都會更加緊密。而紅河卻是一條獨立於珠江的大河,它與珠江流域之間存在存在著類似「五嶺」地形的,明確的分水嶺。以地理的視角來看,這片以「十萬大山」為代表的分水嶺,是廣西盆地與紅河三角洲平原的地理分割線;而從現在行政分割的角度看,中、越邊境線也正是劃割於此。也就是說,經過二千多年的地緣博弈,中越兩國最終還是以一種符合地緣規律的狀態,走出了古典時期。  在秦人南征的過程中,他們在主要包括廣西盆地、珠三角地區、紅河三角洲在內「南越」之地進展的並不順利。濕熱氣候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疾病,加上山地河谷交錯的地形,部族分割的地緣形態,都使得秦人無法象在中原作戰那樣,寄希望於通過一場決戰來解決問題。而挖通連接湘、漓兩水的「靈渠」,是秦人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保證。有了這條大運量的水上補給線,秦人可以方便、持續的將核心區的人員、物資補給至他們在珠江中下游流域的諸多據點中,並最終消耗掉南越部族們之前所積累的資源。  靈渠固然是秦人入主南越的有利保證,但問題是,紅河水系與珠江水系之間是相互獨立的。秦人可以通過水網,保證珠江水系與核心區的物流網交通順暢,卻無法將紅河水系納入這張網內。也就是說,如果秦人想直接控制以紅河三角洲為核心的越北地區,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甚至考慮打造一條新的運河來溝通珠江、紅河。事實是,秦人並沒有這樣做,後來的漢帝國也沒有這樣做。越南歷史地形圖

作者:thomas_zqq     我覺得結合歷史,還是沒有說清楚啊.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馳弩,使臨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  ---------------------------------------------------------------  這裡屠睢的五路大軍,「一軍塞鐔城之嶺」是走湘水--灕江通道由湖南入廣西,「一軍守九疑之塞」是走瀟水--連江由湖南入廣東,「一軍守南野之界」走章水--湞水通道由江西入廣東,「一軍結餘干之水」這是處於江西福建邊界,這都容易理解。唯有這個「一軍處番禺之都」如何解釋?從這個行文來看,秦軍早在靈渠溝通之前,就在番禺駐軍了,那麼秦軍是如何攻佔番禺的?而且這個時候,番禺已經稱之為「都」,顯然秦軍有所經營。我推測可能走海路。從這裡秦的五路大軍分布看,開通靈渠之前,秦一軍在廣西,一軍在福建,而三軍在廣東,其一駐紮珠江三角洲,其餘兩軍分守廣東與湖南、江西的通道,呈現出全面控制廣東的勢態。既如此,秦越的主戰場應當在廣西,選擇開通靈渠,而不是梅關,可能也有這個因素。  =====================================================================    秦征南越之事,史料本來就少。所謂五路大軍的說法,其實是來源於西漢《淮南子》而不是史記了。從這篇文字來看,即使所記屬實,這五路大軍也並不全是用來在南越作戰的,所以並不需要完全按它的脈絡來走。主戰場的確應該是偏廣西,在前面也分析過了。征服部落化地區和國家化地區,所遇到的問題正好相反。後者往往把最具潛力的地緣中心征服了,就解決了大部分問題;而前者卻是越邊緣,地形越複雜的地方越難對付。加上由廣西境內過嶺,順流可覆蓋的區域更廣(人員物資是單身流入的),所以秦人考察運河時,應該是以湘——桂線為主了。說到湘桂運河的問題,前面有朋友也提過,估計以旅遊立市的「桂林」動力不足。這的確也是個問題,所以新「湘桂運河」所考察的線路,並不只是靈渠一帶,方案應該也還沒定下來。  至於說秦人在靈渠開鑿之前,就有一軍駐守「番禺」的問題,是非常有可能的。前面其實也做過分析的,即南越這種部落化的地區,並沒有封關以自守的概念。也就是說,秦人一開始進入時,並不會有太大阻力。那些生活在河谷開闊地的部落,如果不願意臣服於秦人的話,會退入山地。而對於秦人來說,真正的戰爭是在他們落腳之後才開始的。這種戰爭形態,和後來侵華日軍在華北所遇到的差不多。而秦人取得最終勝利的機會,則在於他們所擁有的強大資源。只要能保證物流的成本在可承受範圍,那些退守山地的部落臣服只是時間的問題,靈渠的戰略作用也正在於此。在南越之地國家化後,番禺(廣州)所在的珠三角,地緣中心的作用更加凸顯了。在這個時候,能夠直線至此的梅關通道,反而成為最主要的過嶺路線了。 毋庸置疑的是,秦人為帝國劃分郡縣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使帝國的每一寸土地,都納入中央集權的管理體系中。只是秦人設置郡縣之時,並不代表就已經可以直接管理這一區域。在諸侯們經營日久的熟地,利用原有的管理體系來做到這點,應該說不是件難事,而在戰國諸侯們,也沒有政令直達的邊緣地區,要做的這點就比較難了。之前只是在名義上暫設的「閩中郡」便是這樣的典型例子,我毫不懷疑秦人以後一定會去直接管理這塊土地,但最起碼他們在帝國的版圖上划出這個新的行政區時,心裡應該十分清楚,它與核心區內郡縣的實質區別。  如果南越之地已經初步國家化了,秦人向南滲透的步驟也許會和閩中郡一樣,先換湯不換藥(不更換管理結構)的將之歸化,然後通過政治、軍事手段,對其實施換腦計劃。雖然秦帝國的國祚太短,沒有時間完成這些步驟,但在後來的漢帝國,甌越、閩越,以及國家化後的南越國都最終成為了帝國的一部分。問題是現在的「南越」,秦人並無法找到一個(或幾個)代理人,來幫助其完成這個過渡階段。更何況為了應對那些叛亂的部族,帝國已經耗費了太多代價,派駐各級官吏進行直接管理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事了。現在擺在秦人面前的主要問題是,這種管理是需要帝國核心區源源不斷的輸入人口,以及資源,才能夠有效完成。在沒有使南越的基本人口華夏化之前,一旦核心區的補給不到位,叛亂隨時有可能發生。  在秦人為整個南越之地劃定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當中,秦人有把握直接控制的是整個珠江中下游地區,也就是廣西盆地和珠三角(包括其輻射的周邊山地)。而整個南越之地,卻並非全部是由珠江水系所覆蓋的。這其中主要包括二大地理單元,一塊就是越南北部的紅河流域;另一塊就是雷州半島及其北部呈弧狀的沿海地帶。這兩個地理單元有共同特點就是:首先都是沿海地區;其次版塊內的河流,都不隸屬於珠江水系,而是獨流入海的。也就是說,與珠江水系存在明確的分水嶺。如果要為這一板塊找個統一的地理名稱,我們可以稱之為「環北部灣地區」。而象郡的設立,就是秦人為了進一步向南滲透,而以環北部灣地區為主設立的行政區。  從環北部灣地區,與珠江流域的地緣關係來看,它在秦人的整合過程中,應該是屬於次一級地區。有可能的情況是,象「閩中郡」那樣,給當地大小部落授予名義官職,暫時不打破他們的社會結構。等到帝國在珠江流域的南海、桂林二郡站穩腳跟後,再尋找時機將象郡直屬。從戰術的角度來看,秦人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要想通過已經打通的「湘桂運河」(靈渠)將帝國的控制力直接輻射至「環北部灣地區」,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最起碼,你的補給效率,決定了你即使進入了這一區域,一時也很難在實力上對當地部落有絕對優勢。這一點,對於沒有水運直接補給之前,在南越舉步為艱的秦人來說,是有非常大的教訓的。先期被派駐過來的軍隊,幾乎被消耗殆盡。    正是因為「象郡」只是一個帶有過渡性質,並且沒有實際控制的行政區。史書中對它的記載才更加模糊,以至於今天大家還在爭論,到底是雷州半島一帶,還是越南北部,亦或是整個廣西的西部才是真正的「象郡」。而沿著地緣的軌跡,我們站在秦人的角度,應該可以盡量接近事實的真象。也正是因為這種過渡和邊緣性質,秦人在劃定其區域時,才沒有很明確它的邊境。事實上整個環北部灣地區,甚至隔海相望的海南島,都應該會是「象郡」用來整合的區域。不過由於環北部灣的這幾個板塊,相互之間的地緣關係並不緊密,或者說沒有一條貫穿始終的河流將之串連起來,亦無法認定誰才是這個行政區的地緣中心,後來的漢帝國在直接控制上述區域後,並沒有將象郡保留下來,而是重新按照各板塊的地理結構,划出了越南北部的「交趾郡」以及雷州半島及其北部地區的「合浦郡」。  「象郡」在中央之國地緣結構的進化過程,倒是和秦人初設的,包括甌越、閩越兩大板塊的「閩中郡」很類似。所不同的是,秦人在劃定象郡的行政區時,已經考慮了戰略上的連續性。或者說象郡在劃定之初,帝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計劃對之進行融合了,一些只是在等南海、桂林兩郡安定下來罷了。這一點,從象郡、桂林兩郡的郡治設立,亦可以看出。秦:南越地緣結構圖


推薦閱讀:

獲北京批准 民建聯主席馬力靈柩將覆蓋國旗
全覆蓋讓黨內監督不留空白
4年內實現巡視對象全覆蓋中央用了哪些招:以創新求實效
第三十六講 回落覆蓋線

TAG:地緣 | 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