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得主史忠植:「智能」人生
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得主史忠植:「智能」人生來源: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作者:劉曉瑩2013年11月06日 01:18[導讀] 前兩天,史忠植剛剛從深圳捧回了第三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他的「拓展知識工程核心理論、創新分布智能理論基礎、構建智能科學理論體系」成果獲得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成就獎。當記者問到「用了多久做出此次獲獎的成果」時,史忠植開懷的笑了:「多久了?讓我想想,應該說,做了一輩子了。」
史忠植
人物檔案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指導教師,IFIP人工智慧專業委員會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組主席, IEEE高級會員,AAAI和ACM會員,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曾擔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算機學會秘書長。長期從事智能科學、人工智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走進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史忠植研究員的辦公室,好像步入了一間小型的智能科學圖書館,三面牆都堆滿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智能科學領域的各種書籍及期刊讀物。
前兩天,史忠植剛剛從深圳捧回了第三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他的「拓展知識工程核心理論、創新分布智能理論基礎、構建智能科學理論體系」成果獲得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成就獎。當記者問到「用了多久做出此次獲獎的成果」時,史忠植開懷的笑了:「多久了?讓我想想,應該說,做了一輩子了。」
一幅智能科學發展「路線圖」
10月29日,在創新驅動發展大數據時代的人工智慧高峰論壇上,史忠植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智能科學研究者描繪了他譜寫的智能科學「路線圖」。
「未來智能科學將分為三個階段不斷推進。在2020年,實現初級類腦計算,即Elementary Brain Computing。在這個階段,我們將實現的目標是計算機可以完成精準的聽、說、讀、寫。雖然現在的計算機也已經部分具備了這些能力,但是我們希望通過機器學習,能夠讓那時的計算機實現高精度的認知能力。」史忠植告訴記者。
「到了2030年,我們將進入高級類腦計算階段,即Advanced Brain like Computing,那個時候,計算機不但具備『智商』,還將擁有『情商』。」史忠植說,「這也是智能科學的魅力所在——它是一個交叉學科的產物,我們需要通過對情感的研究以及對腦科學的研究,來實現這一階段的目標。」
聽到這些,已經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了,但史忠植對智能科學的發展還有更高的期待:「通過納米技術,未來我們會製造出模擬神經形態的晶元。2050年,智能科學有望發展出神經形態計算機,實現超腦計算,即Super-brain Computing。到那個時候,計算機的高性能與人的高智能相結合,也許到那時我們有望看到機器人足球隊打敗人類明星足球隊。」
「目前人工智慧還遠遠沒有達到人類智能的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史忠植坦言,「人腦本身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研究,很多問題我們仍然在不斷探索,比如記憶的機理和部位,再比如腦神經如何認知,等等。」
即便如此,各國也都紛紛開始了新一輪的智能科學技術研究競賽。史忠植參與的一項有關「腦機融合」研究的973項目中,研究團隊有腦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研究人員。
「在交叉融合發展思路的影響下,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說。
一本泛黃的教科書
史忠植從書櫃中取出一本《知識工程》拿給記者,這本已經泛黃的薄薄的冊子,是史忠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編寫的,並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史忠植告訴記者,由於是當時國內第一本有關人工智慧的教材,這本冊子在正式出版以前,一些高校就已經開始將它的手抄本引用,作為最早一批智能科學的學習範本。
《知識工程》極大地推動了我國人工智慧的研究,同時,史忠植提出的新穎的記憶網範例表示方法和檢索策略,應用於開發各種領域的範例推理系統。在863「海洋漁業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服務系統」項目中,負責設計和開發了中心漁場預報智能系統,首次提出將範例推理(CBR)與專家系統相結合,實現中心漁場預報,並用於太平洋漁業生產。同時,「海洋漁業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服務系統」這項成果獲得了200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後來,在「863」等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成功將專家系統應用到國民生產和社會生活多個領域。史忠植說:「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以農業專家系統為重要手段的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在我國取得了很多成就,許多農業專家系統遍地開花,對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如今,知識工程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油井勘探、電網調度、智能決策等諸多領域。
一個大數據時代的必然要求
接觸智能科學的研究人員對「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都不陌生,這是一門多領域交叉學科,涉及概率論、統計學、逼近論、凸分析、演算法複雜度理論等多門學科。專門研究計算機怎樣模擬或實現人類的學習行為,以獲取新的知識或技能,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結構使之不斷改善自身的性能,是人工智慧的核心——作為中國人工智慧的開拓者,史忠植對此當然不陌生。如今,史忠植每天仍然堅持閱讀和科研,隨時跟進國際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儼然一台裝了馬達的「機器」,活到老、學到老。
史忠植認為知識信息處理必須以認知科學為指導,他向錢學森先生學習思維科學,與司馬賀(Simon)探討認知科學……「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科學更是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站在技術的最前沿。」史忠植說。
除了科研工作,史忠植還帶著兩名博士後及5名博士生。聽史忠植的學生講,導師早上七八點就會到計算所,幾乎每天工作都超過10個小時,對人工智慧、腦科學、深度學習甚至腦科學成像等諸多領域的科學動態都非常關注。
一個追求了半世紀的「智能夢」
「在中國,我們的消化吸收、集成創新以及應用等能力都是比較有優勢的,但是在原始創新能力上較國際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史忠植說,「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基礎理論積累的不斷提升,智能科學也正在飛速的發展。」
發揮計算機出色的計算性能,同時通過智能科學的深入研究令它們像人類一樣認知和思維,達到人類的智力水平,用機器代替人類的腦力勞動,這在史忠植的「智能」人生里,已成為他不斷追求的「智能夢」。
「經過50多年的研究,人工智慧取得了許多成果,對人類社會和技術進步做出了很多貢獻。未來,為了實現具有人類水平的人工智慧,智能科學研究依然任重道遠,不僅要進行智能的功能模擬,而且還要研究智能的機理,提出智能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探索、不斷前進。」史忠植說。
相關鏈接
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
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是我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唯一以吳文俊院士命名的依託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由國家級學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發起,國際知名IT企業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捐資,被外界譽為「中國智能科技最高獎」。今年的頒獎典禮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辦。
司馬賀(H.A Simon)
司馬賀,計算機科學家、經濟學家、行政學家、心理學家。作為認知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創始人之一,他在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的結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使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產生了人工智慧這一新學科,被譽為「人工智慧之父」。司馬賀1975年獲圖靈獎,197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
分享到: 相關閱讀:·史忠植的「智能」人生2013.11.06 ·第五屆自然計算國際會議在天津舉行 2009.08.19 ·首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圖] 2012.05.15 ·人人都愛上Siri 2011.12.21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會使哪些行業受益?
※雙語:人工智慧在思考什麼
※開篇 - 為什麼要研究人工智慧
※未來,你會和機器人成為好朋友嗎?
※驍龍845全新AI架構,三倍AI性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