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美國反恐戰爭述評
「9·11」事件引發的美國反恐戰爭至今已逾10年。這場波及全球、規模空前的戰爭沒有勝利者,戰爭中恐怖主義組織網路受到了沉重打擊,阿富汗和伊拉克人民深受其害,巴基斯坦等國家也成為戰爭犧牲品,戰爭發起者美國則像奧巴馬在「9·11」十周年大會上總結的那樣:代價巨大,而戰爭本身並不光榮。
十年歷程
2001年9月11日, 19名恐怖分子劫持4架客機對美國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發動襲擊,舉世震驚。當時殊少有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歷史事件,它是伊斯蘭極端主義對美國和西方的仇恨和反擊,也標誌著恐怖主義從幕後走向前台,將對未來國際政治形勢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將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鎖定為襲擊事件的策劃者,將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和基地組織列為戰爭目標,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在美軍和阿富汗北方聯盟的強大攻勢面前,塔利班政權土崩瓦解,基地組織被迫轉入山區,繼續採取恐怖襲擊和游擊戰術以顯示自身的力量存在。2003年3月,美國又將反恐矛頭指向夙敵伊拉克,指責薩達姆政權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與基地組織聯繫密切,伊拉克成為美國的又一個戰爭目標。很快,伊軍在美英盟軍面前一敗塗地。薩達姆政權覆亡後,美國繼續在世界範圍內追繳和打擊恐怖主義,主要戰場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拉克,波及範圍覆蓋了中亞、東北亞、中東、巴爾幹和北非等諸多國家和地區。在美國國內,恐怖襲擊使美國人認識到兩大洋的天然屏障已經不能保證美國本土的絕對安全,為了增強本土防禦能力,美國將原北美防空司令部擴編為北方司令部,負責本土防禦和美國大陸東西海域的安全。隨後又成立了國土安全部,以更加有效地增強美國應對恐怖威脅的能力。
打敗敵人不等於贏得戰爭。塔利班和薩達姆政權垮台後,阿富汗和伊拉克組建臨時政府進程緩慢,國內安全局勢持續惡化,幾近陷入內戰和崩潰邊緣。美軍與反美武裝展開了拉鋸式的襲擊與反襲擊作戰,戰鬥呈現膠著狀態,美國和北約盟軍的駐地、人員和後勤補給線不斷遭受襲擊破壞,傷亡不斷。美國憑藉超級軍事實力能夠輕而易舉地推翻他國政權,卻在恐怖襲擊面前一籌莫展,內外的持續壓力迫使美國考慮撤軍問題。2009年,以「美國需要變革」為競選口號,奧巴馬出任美國第44任總統,開始著手修正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動路線,縮小反恐戰爭範圍,加快了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的步伐。2010年8月18日,美軍最後一批作戰部隊撤離伊拉克本土,2011年底駐伊美軍全部撤離。2011年7月,美軍也開始從阿富汗撤離,預計2014年實現全部撤離,以徹底結束阿富汗戰爭。
沉痛的代價
十年,對於阿富汗是一個痛苦的輪迴,對於美國則是一段沉痛的經歷和回憶。美國在這十年當中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沉重打擊了基地組織,武力入侵了伊拉克,處決了薩達姆和本·拉登,取得了一定的反恐戰果;另一方面,反恐戰爭使阿富汗和伊拉克變得社會動亂、恐怖襲擊不斷、暴力橫行,與阿富汗毗鄰的巴基斯坦也深受戰爭之苦。戰爭進一步激發了阿拉伯世界強烈的反美情緒,導致美國國力衰退、戰略被動。
勞民傷財,是美國反恐戰爭的形象概括。人員傷亡方面,截至目前,美軍死於阿富汗戰場的軍人已經超過1700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陣亡的美軍超過6200人,戰爭導致的平民傷亡更是數以萬計。經濟方面,根據美國「9·11」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基地組織為發動這次襲擊的費用不足50萬美元,造成的損失僅紐約一地就超過1000億美元,全部經濟損失高達2萬億美元,引發的兩場戰爭費用為4萬億美元,而恐怖襲擊帶給人們心中的創傷和恐慌則無法單純用數字計算。軍費和戰爭追加撥款一路攀升,使得原本財大氣粗的美國也不堪重負,不斷受到民眾批評和國會指責。與此相對照的是十年的反恐戰爭過程中,美國經濟逐漸步入低迷狀態,備受金融危機、高失業率、國內消費不足等問題的困擾,尤其是屢創新高的財政赤字更是高懸在美國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利劍。赤字雪球越滾越大,在拖累美國經濟的同時,也給本已撲朔迷離的世界經濟走勢蒙上了一層陰影。
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缺乏國際法基礎,加之以反恐之名行霸權之實,在反恐戰爭中不顧他國情緒,損害別國戰略利益,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強烈不滿。失道寡助,北約盟國的反恐熱情逐漸減退,紛紛尋求從美國戰車上脫身,伊拉克和阿富汗政權也要求美軍履行撤軍承諾,以恢復國家主權、獨立,平息國內日益高漲的反美情緒。美國因越境打擊而一直與巴基斯坦齟齬不斷,美巴盟友關係緊張。自2004年起,美國在巴、阿邊界的部落地區使用無人機進行轟炸,造成大量巴基斯坦無辜平民傷亡。2011年5月份,美國採取單邊行動在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擊斃了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引發了巴基斯坦政府的強烈抗議。2011年11月26日,北約襲擊巴基斯坦邊境檢查站,導致24名巴方士兵傷亡,美巴脆弱的盟友關係更是雪上加霜。美國出於反恐需要對巴基斯坦實行經濟援助附帶許多政治條件,且往往口惠而實不至,也對美巴盟友關係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戰爭過程中的「虐囚醜聞」、「黑水公司」和射殺平民等事件,給美國的反恐鬥士形象大打折扣,美國打著反恐的幌子,以自己的喜好和利益劃線,將反恐戰爭擴大化,擾亂了地區安全,也損害了自身的國際政治影響力。
十年前美國信誓旦旦要贏得這場世界範圍的反恐戰爭,而且要贏得漂亮、贏得全面徹底。十年後,美國考慮的是如何深入反思,尋求結束這場戰爭夢魘。
反思與出路
由於對恐怖主義缺乏歷史的審視,對阿拉伯世界政治訴求和伊斯蘭傳統文化缺乏理解和尊重,美國試圖通過單純軍事手段根除恐怖主義,從而深陷囫圇。從根本上看,恐怖主義是仇恨的累積,是歷史的產物,具有傳承性、傳染性和積澱性。歷史上,阿拉伯國家和西方勢力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從早期的波西戰爭到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這種對抗持續不斷。近代以來,與西方帝國主義資本積累和全球擴張相對應的是,阿拉伯國家陷入衰落和內耗當中,淪為西方殖民擴張的對象。二戰後,雖然阿拉伯國家先後獲得了獨立,但不合理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使阿拉伯世界仍處於西方的影響和控制之下,恥辱感日深。美國出於戰略利益考量加緊控制中東地區,在阿以衝突中偏袒以色列的舉動引發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極端不滿。
戰略上的短視也是美國陷入這場反恐困局的重要誘因。單純採取軍事手段打擊恐怖主義實質上是一種國家恐怖主義行為,其結果只能是滋生和助長新的恐怖主義,從而出現愈反愈恐的困局。技術與戰術優勢不能自行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也不能彌補戰略上的失誤。美國受傳統的技術優勢決定論思想影響,以一場常規戰爭的準備、部署和節奏對恐怖主義宣戰,想單純依靠武力消滅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在付出了慘痛教訓後,美國才認識到反恐是一項國際性的、長期的歷史工程,單純的武力反恐路線並不可行。
深刻認識恐怖主義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現實根源,理解伊斯蘭世界深刻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發揮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力量,在實現地區發展、民族獨立、派系和解的基礎上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才是打擊恐怖主義的根本出路。而單純寄希望於武力打擊,對恐怖分子實施肉體消滅的戰略只能是捨本逐末、因果倒置。這也是對美國十年反恐戰爭教訓深刻的總結。
(作者單位: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