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一)

為人父母必懂醫(一)

中醫學理論博大精深自成體系,具有極高的醫學哲學價值,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成果的綜合體現。作為普通百姓只要懂個123456就足夠了,至於其他雜七雜八的內容,都是醫生研究的範圍,普通人沒有必要研究的太多,畢竟生命很有限,不能浪費寶貴的生命!因為不是醫學專業,所以只能最大限度簡化我的觀點,力求抓住中醫理論的精髓與本質,便於更多的人活學活用。所以以下的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的理解和領悟,希望大家認真甄別!

因為中華哲學是一元論哲學思想,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基礎的哲學觀點可以服務於任何領域,所以中醫也是這種哲學思想的實際受益者。遵循著這個基本的哲學分析模式,我們對中醫的基本哲學原理進行一個簡要的非專業化的闡述,希望大家多多指點!

一、氣

在中醫里就是氣一元論,又稱元氣論。就是用氣來探求宇宙本源。《列子》中講,有形生於無形,有形化為無形,氣是宇宙中最精微的原始物質,也是推動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始動力。也是萬物進行相互感應的中介和信息傳遞的載體。古人也講人活一口氣,樹活一身皮。天地交合與氣,陰陽交合與氣,男女交合與氣,所以,天人合一,陰陽合一,男女合一都是氣化生萬物的唯一途徑。

根據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指微觀粒子有時顯示出波動性,這時粒子性不顯著,有時又顯示出粒子性這時波動性不顯著,在不同條件下分別表現為波動和粒子的性質。一切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基本屬性來看,古人的氣一元論具有不可比擬的哲學指導價值。作為普通人可以把氣簡單理解為正氣(氧氣)邪氣(廢氣)就行,因為離開了氧氣,人就無法生存,缺氧和富氧都會對人的生命造成直接的損害,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廢氣吸入過多或者體內留存太多也會給人造成致命的威脅,所以要想保證生命健康延續就必須讓呼吸系統暢通無阻。

氧氣應該是天地之氣中的精華,空氣中氧氣約佔21% 。物質中約佔地殼質量的48.6%,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應該非它莫屬。

二、陰、陽

陰陽二分法,也叫陰陽之道,本意指陽光的向北,被用來劃分自然界中相互對應相互依存的事物或者事物中兩種對立不可分割的屬性。所有事物和事件都有陰陽兩重性,就跟我們所說的真理二項性是一個道理。

陰陽對立統一的運動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陰陽互根、互源、互涵、互藏;陰陽相隨、相吸、相依、相用;陰陽相抱、相剋、相反、相生。陰陽合和、平衡、自合、自復;陰陽互斥、互制、互生、互消;總之陰陽二分法揭示出了事物的生成、生長、變化、平衡、消亡的基本規律。這是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無法企及的高度!

陰陽平衡要是沒有人為因素干擾,那就是自然動態平衡過程。但是人類生命的生成不可能不接受人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制約,因此必須要樹立一種主觀積極干預下的動態平衡理念。如若不然,生命之花將會在各種外力的干預下早早凋零。當然性命雙修的學問非常博大精深,但是懂一點基本常識,延長一下人類的壽命,總比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仙丹更為靠譜。

每一種事物或者事件,本身都具有極為鮮明的自然、人文屬性。具有自然對應關係的兩種事物或者事件之間的陰陽屬性就具有絕對性,但是在同一事物或者事件的內部所表現出來的陰陽屬性、事物內部陰陽屬性在不同時間、空間所表現出來的強弱、大小、積極與消極、進步與倒退等屬性就是陰陽的相對性!這也是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中可以再分陰陽的真實意思。

三、精、氣、神

(一)精

中醫中的精泛指人體內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質,包括精、血、津、液四種有形物質。精一般可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也就是腎藏之精和臟腑之精。腎藏之精受之父母,與生俱來,是生命的起源物質,具有生殖後代的作用,也叫生殖之精。臟腑之精來源於日常飲食,通過胃的腐熟脾的運化傳輸到五臟六腑,起著滋養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也叫五穀之精。

先天之精由父母生殖之精結合後,帶著基因遺傳信息形成胚胎。此後發育則有賴於母體中的臟腑之精所供養。所以出生前在胎胞中皆是靠先天之精所養。此刻的腎藏之精既有先天遺傳之精華,也有後天五穀之精華。

而腎則是秘藏先天遺傳信息的主要場所,故腎有先天之本的說法。自從有了無性繁殖的克隆技術以後,似乎腎藏之精的說法不很嚴謹,但是事實證明有性繁殖是成功率最高,安全係數最高,遺傳信息最穩定的繁殖手段,所以腎藏之精的說法依然正確。中醫的腎包括生殖系統和泌尿系統,具有系統功能的含義不是單純的西醫中的腎實體。

(二)氣

中醫中的氣是一種至精至微的物質,是構成自然萬物的原始材料,也是構成人體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氣化作用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食物、水、空氣經過口鼻進入人體後,經過一系列的氣化過程轉化為機體各部分的生命物質協助機體完成生命功能,通過經脈而運送至全身。

人體之氣由先天之精氣、水谷之精氣、自然之清氣三者結合而成,先天之精氣也叫元氣,水谷之精氣和自然之清氣結合後成為宗氣,元氣和宗氣合稱為真氣。

宗氣積聚於胸,氣濁,走呼吸道幫助肺的呼吸,形成衛氣,行於脈外,屬陽,溫肌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合,衛外而為固也。衛氣其性悍疾滑利,活動力強,流動迅速,也叫水谷之悍氣也。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附行於脈外,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白天循六腑行於陽25周,夜間沿五臟行於陰25周,陽氣出於目,陽盡入陰,從足少陰注入於腎,經過腎、心、肺、肝、脾為一周,陰盡陽出,複合與目。

衛氣溫煦,肌肉充實,皮膚潤滑,衛氣虛則汗,衛氣實則熱。衛氣具有控制毛孔開合,汗液排泄,調節體溫,維持體內環境與體外環境的平衡功能,衛氣不足,人體肌膚表層失於固護,易被外邪入侵,病亦難愈,體質下降,皮膚肌肉異常,毛孔開合失控,出現自汗現象。

宗氣貫注心脈氣清幫助心臟推動血液,形成營氣,行於脈內,屬陰,富於營養,化生血液,調於五臟,灑陳六腑,循脈上下,又稱營陰。人的視聽言語行動等功能都與宗氣強弱有關係,營氣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氣能生血,氣旺則生血功能強,氣虛則生血功能弱。人的身體,都是依賴於氣血循環,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氣為血之神,血為氣之母。而肺主一身之氣,肺虛則氣虛,氣虛則血虛。

營氣與衛氣互相為用,只有運行協調,才能不失其常,雖然同行於經脈中,營氣行於脈中並非脈外無營,衛氣行於脈外並非脈內無衛,營陰自在內為陽之守,衛陽自在外為陰之護。這二者並行不悖。

元氣先天而生成,發於腎間,是人一生盛衰之本,蘊藏於臟腑經絡之中,除了發揮臟腑各自的先天功能之外,還和後天的宗氣一起運行於周身,無處不到,形成人體之真氣。元氣在宗氣的培育下隨著臟腑功能的強大而漸長,隨著臟腑功能的衰退而漸消,所以中醫里講的「固本培元」就是保住已有的先天元氣使其日趨強勁。也只有護住真元之氣,人才能延年益壽。

元氣為體,宗氣為用,元氣穩固,宗氣健行,元氣損傷,宗氣失健,則百病而生。先天元氣不足者,如果能得到後天宗氣的補養之力則可以彌補其先天之不足,而能完成此任務的唯有脾胃。先天元氣充足者,但後天脾胃不和,宗氣運化失常,則會耗及先天元氣,從而損害元氣所在之臟腑功能,造成器質性病變。

(三)神

神是人體的正氣,人有五臟生化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等情緒變化,神氣攝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人的精神是物質之氣的產物,氣為體,神為用,人的精神意識活動也有賴於氣的推動,故曰「氣乃神之祖」,氣者精神之根蒂也。

腦又名髓海,其外為頭面,內為腦髓。頭為諸陽之會,清竅所在之處,人體清陽之氣皆上出於此,是精髓和神明的彙集之處,為元神之符,是生命的樞機,主宰人體生命活動。元神來自先天,成為先天之神,無思無慮,自然虛靈。心為識神,有思有慮,靈而不虛。

人的情志活動與情感、情緒、慾望、需求等身心需要有關,屬於欲神範疇。腦主精神、意識、思維、感覺,如果功能正常則意識清楚,思維靈敏,記憶力強,語言清晰,情志正常,視力、聽力、嗅覺、味覺、運動、感覺正常。

藏象學說把腦的生理病理都統歸於心,分屬於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有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之說,這就是所謂的五神臟。心主統領神志,供血養腦;肝主疏泄謀慮,清腦聰神;脾主安心調和,健運治腦;肺主升發正氣,助心補腦;腎主強化意志,養髓固腦。

心腦相通,腦雖為元神之府,但又有賴於五臟調養,如果五臟不合,依然會影響人的精神、意識、思維、運動、反應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養心就可以補腦,只要調和好五臟神之間的關係,大腦功能就不會受到損傷。

四、四肢四季 四方 四則

(一)四肢

四肢為脾所主,四肢功能的發揮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的營養,脾氣健運,四肢營養充足,活動輕勁有力,脾失健運,清陽不升,布散無力,四肢失養,倦怠無力,肌肉瘦削,痿弱不用。

四肢與經絡的聯繫十分廣泛,循行於上肢的經脈為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統稱為手經。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分別於食指、無名指、小指指端交接。手三陰經循行於上肢內側,其前緣、中線、後緣的次序為肺經、心包經、心經;手三陽經循行於上肢外側,前中後的次序為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寸口為手太陰經的動脈,肺主一身之氣而朝百脈,起於中焦,而中焦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全身臟腑經絡之氣的狀態可以在寸口脈中得以體現。

循行於下肢的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統稱為足經。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分別於足大趾側端、足大趾從毛中及足小趾端交接。足三陰經循行於下肢內側,其前緣、中線、後緣的次序大體為脾經、肝經、腎經。足三陽經循行於下肢外側,其前、中、後的次序為胃經、膽經、膀胱經。有個特殊情況是內踝上八寸處以下的部位,肝經在前緣,脾經在中線。奇經八脈中的沖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也均行經下肢。

因此在日常養生保健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調養脾胃,經常搓搓手指,每天睡前堅持溫水泡腳,晨起練習顫抖功之前,先拍打手臂和腿部內外側,調理手、足三陰三陽經。如此鍛煉,可以達到健身、減肥雙重效果。

(二)四季

古人講「天人相應,生氣通天」,人作為天地自然的產物,屬於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中醫強調從天地自然整體動態時空中去研究人的生命,認為人是一個與時空自然協調、協同的生命系統,與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人的生理病理與自然界晝夜寒暑運轉、氣候變化等生態環境密切相關,要求人類運用生生之術,與天地合其德,贊天地之化育。把周圍環境中的因素轉化成有利於「生」的因素,生髮和激活人的生機與活力。

古人認為疾病就是指與自然時空不相適應的狀態,是人體在內外因素作用下一定時間的失衡,疾病的發生、發展是機體與外界環境對立統一被破壞的結果,所以在治療上著眼於人與生態環境、時節氣候的協調,著力於調節人體內外的失衡,力圖把人從從疾病的時空狀態轉換到健康的時空狀態。這種生生之機的觀點和思路明顯不同於生物醫學模式的抑制、阻斷、對抗病原病灶,殺滅、切除治病因素的抗生思路。

古人認為,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強調順四時而適寒溫,服天氣而通神明,並且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原則,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養生一定要遵循天地陰陽的運動變化規律。春夏季節陽衛之氣外宣,人體津液消耗量大,營陰之氣消耗不大,體內、體外溫差不大,飲食以清淡素食低糖為主,防止體內熱量充足,形成脂肪堆積。秋冬季節陽衛之氣內斂消耗不大,但營陰之氣消耗較大,體內、體外溫差較大,需要積極補充含糖量高的食品,補充營陰之氣護住臟腑元氣。故而民間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說法。

人之出生,自然有天賦之氣,秋冬生人陰氣較足,不懼寒涼,因此日常飲食,要注意避免寒涼之物,否則,陰氣過甚,必會導致脾胃不和,禍及肝腎。春夏生人陽氣較足,不懼炎熱,日常飲食注意多食用涼溫之物,否則,陽氣過甚,必會導致胃火上竄,禍及心肺。而且一旦五臟中部分臟器功能受損,天長日久,必然會影響整個系統功能的發揮。

(三)四方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的生命活動跟所處的周圍環境息息相關,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氣候特點,具有不同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各種食材,而這些食材的本質屬性又會對人體生命機能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尊重各地的飲食習慣,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療養生文化尤為重要。飲食文化推廣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各地的既有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否則,簡單的飲食文化擴張,帶給其他地區的人或許就是一種人道主義災難。

不同地方的人都會有明顯的地方病,這些地方病的發生,與所處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區域性環境污染加劇,這種現象更加突出。所以有久治不愈的慢性地方病的朋友可以考慮進行異地療養,改變一下生存環境和飲食習慣,或許有更好的療效,不過這一定要建立在對病症有個準確的判斷之上。

江南土地卑弱,多濕熱,其民腠理疏鬆,體格瘦削,多虛熱之質,北方地高陵居,多燥寒,其民腠理緻密,體格壯實,多寒實之體。瀕海地勢平坦,多濕潤,痰濕體質比例較多。人隨著居住環境的變化,有時候身體會出現適應性的病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能逐漸適應。

人的社會地位、職業特點、年齡性別,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社會環境,競爭環境,科技環境、社會地位變化等不同,也會誘發或者出現相對應的一些常見疾病,所以中醫採用(望聞問切)的辦法全面了解病情,把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質、治病因素以及機體相互作用的反應狀態概括起來,然後細緻的分析研究,從而做出正確的診斷結論。這種診斷方法體現了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關係,這是要徹底治病的節奏。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反季節蔬菜種植成為解決菜籃子的主要途徑,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隨著種植地域的擴大化,其原有的功效會大打折扣,所以要想食療有效果,就多採用原產地的產品來進行身體的調理,否則,以次充好則會事倍功半。

(四)四則

中醫養生要遵循四個基本原則:

1.天人相應,順乎自然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是中醫養生的指導思想,大自然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氣候、晝夜、日月運行都會帶給人不同的生理或者病理反應,所以人們必須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且順乎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來進行護養調攝,與天地陰陽保持著協調平衡,這樣才能有益於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更迭變遷,萬物隨之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的氣血運行也會有相應的改變。春夏氣溫較高,陽氣發泄,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所以春夏應該早點起床到室外活動,舒展形體,使陽氣更加充盛。秋冬時期,風氣勁疾,陰氣收斂,人們必須要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以避肅殺之氣,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妄泄。

2.身心合一,形神共養

形神共養是重要的養生原則,主要指形體與精神都要調養,形指人的臟腑、皮肉、筋骨、經脈、氣血津液等,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思想狀態,精神面貌。形乃神之宅,只有形體健康才能產生正常的精神活動。神是形之主,只有精神調暢,才能促進生理健康。所以無形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

中醫非常重視形體與精神的整體調攝,提倡形神共養,做到養形調神,守神全形,使得形體強壯而精神健旺。中醫講,精氣是人體的基本物質,是立命之本,精食氣,氣歸精,精盈則氣盛,氣充則精足,精氣是生命的源動力。

形體攝養首先要調養臟腑之精氣,固本培元,保精固氣,才能體健神旺。具體方法非常多,常見的有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鍛煉。在調養之前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要針對個體差異,選擇一整套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人云亦云,生搬硬套,以免適得其反。

精神攝養首先以養心為首要任務,所謂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不擾則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延壽。調神攝生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主要是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凈的狀態,心境坦然,淡泊名利,不貪慾妄想。同時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喜怒不妄發。也可以培養興趣愛好、陶冶情操,修性怡神。也可以習練氣功,意守入靜,以神御氣。

由於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起著主導作用,只有神明方得形安。所以,形神共養,當以調神為先,只有接受正規的教育,提高自己的認識、認知能力,才能在社會活動中實現自我價值,學會自我減壓,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避免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與器質性病變。

3.動靜結合,協調平衡

動與靜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兩種形式,兩者互為其根,不可分割,有動才有靜,無靜無所謂動,動中包含著靜,靜中蘊伏著動,只有動靜相互為用,才能保持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等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形屬陰主靜,是人體的物質基礎,營養的來源。氣屬陽主動,是人體的生理功能,動力源泉。五臟藏而不瀉,六腑瀉而不藏,藏為靜,瀉為動,只有維持臟腑的相對動靜,才能氣血和暢,百病不生。養身莫善於動,養心莫善於靜,只有身心動靜結合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靜主要指精神上的清凈,其次指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由於神是一身之統領,任萬物而理萬機,具有易動難靜的特點,所以清靜養神就尤為重要。心靜方能氣清,氣清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才能有助於身心健康。如果心神不定,過於躁動,神不內守,擾亂臟腑,耗血傷精,容易招致疾病,使人早衰短壽。現代醫學表明,心理活動失衡,容易讓人產生恐懼、憂慮和焦灼兼而有之的焦慮情緒反應,進而出現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的失眠、多夢、眩暈、頭疼等一系列的癥狀。當然清凈不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而是要摒棄雜念,心無妄用,精神專一,心無旁騖,正常的思考用心能夠產生智慧,對強神健腦大有裨益。當然條件具備的朋友可以利用氣功調息法,提高情緒的穩定性,控制自己的心境、感情、消除疲勞,達到對機體「調整、修復、建設」的作用。

動包括勞動和運動兩方面。人身流暢,皆一氣之所周通,氣流則形和,氣塞則形病。人如果有適當的活動,則五穀之氣易消,血脈疏利。所有運動養生之法,大都是通過導引之術,行氣血,利關節,辟邪氣。使得氣機通暢,氣血調和,肢體舒展,身體靈活,延緩衰老,抗禦病邪,克享遐壽。

總之,勞動要適度,防止超過身體負荷,過度疲勞;運動要適量,防止超量運動,過分勉強。要防止把錯誤的運動、勞動習慣當成一種生活常態而長期堅持,損害身體健康。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或者想通過運動改變慢性疾病的朋友,更要注意動養方式的科學性。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因此,動養不至大疲,靜養不至過逸,心體互用,動靜結合,協調平衡,才能維持身心健康,符合生命運動規律。

4、攝養臟腑,脾腎為先

臟腑是人體內組織器官的主要部分,五臟是核心內容,人體經絡血脈,五官九竅、四肢百骸,都是以五臟為其功能的主宰。臟腑功能強健,則陰陽協調,精氣充盈,血脈流暢,生命活動旺盛,如果臟腑功能衰退或者失常,人的精神、氣血隨之而耗減,導致防病抗邪能力降低,引起疾病纏身,甚至於早衰夭亡。所以攝養臟腑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 人的生命過程就是人體內氣血陰陽對立統一,五臟六腑互相協調的過程,而臟腑功能的正常維持又要取決於腎的作用。肺氣之治節,心氣之運行,脾氣之轉輸,肝氣之疏泄,莫不由於腎陽的溫煦和腎陰的濡養,所以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是元氣陰精的生髮之源,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生命活動的調節中心。腎中精氣陰陽盛衰,與人的生長發育以及衰老過程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係,腎氣充足,精神健旺,身體健康,壽命延長,腎氣衰少,精神疲憊,體弱多病,壽命夭短。所以說,腎元盛則壽延,腎元衰則壽夭。 脾為後天之本,有運化之能,水谷精微必須依靠脾的吸收和轉輸,才能營養各臟腑,維持臟腑的功能活動。臟腑得到營養物質的充養之後,又分別輸精於皮毛、肌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以維持這些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故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之以養。人出生以後,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才能不斷供給周身的營養物質,才能滿足人體的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生命活動的根基在腎,生命活動的保證取決於脾功能的正常發揮。所以,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所以人出生以後,只能依賴脾這個後天的立命之本。 所以,腎與脾,先天與後天,二者相互資助,相互促進,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先天不足,如果能得到後天的保養,就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而增壽,如果先天充足,後天反加斫傷,也難延長壽命。所以,先天責任在於父母,後天責任在於教育。為人父母不僅要保證把最好的遺傳信息傳遞給後代,要做好良好的胎教工作,讓胎兒有良好的先天條件,還要在孩子出生之後,精心哺育餵養,給孩子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使其茁壯成長。所以古語云,為人父母必懂醫,只有這樣才能有能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健康的人!所以養生保健,調攝臟腑,首先要立足於兩個根本,以脾腎為先,先保護好腎臟,又要調理好脾胃,這樣精髓足以強中,水谷足以御外,才能使人各臟腑功能強健,氣血陰陽充足,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推薦閱讀:

《詩詞津梁》八 辨四聲是學平仄的基礎
五、六氣解一:六氣基礎
一起來認識數組公式(最基礎)(1)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9 .1
中國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指南(循證基礎及管理方法)

TAG:中醫 | 理論 | 中醫基礎理論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