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產業實力遠在中國之上

日本的產業實力遠在中國之上

(趙曉史貴存)

最近,我參加了一檔關於「中日釣魚島紛爭」的電視節目,與不同領域的朋友一起討論釣魚島問題。解決釣魚島主權紛爭有什麼可行辦法?中國抵制日本經濟會不會兩敗俱傷?在釣魚島主權紛爭中,中國有什麼可以打的經濟底牌?這些問題隨著釣魚島紛爭的持續發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

圍繞釣魚島問題,除了軍事力量外,中日兩國實力的競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領域的競爭。一提到日本經濟,大家容易習慣性地想到兩個過往事實:第一,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第二,日本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好像至今還沒有徹底從泥潭中走出來。日本GDP增長今年一季度剛剛由負轉正,但卻又預計三季度將再次轉負,四季度預計也只能增長0.1%。今年8月日本製造業景氣指數更是環比大幅下降,其中鋼鐵、化工和汽車行業的情況較上月繼續惡化。日本當前經濟的持續不振和糟糕表現容易給國人留下日本經濟已經不行的印象。相比之下,即使在經濟非常困難的當下,中國7.6%的經濟增長率也大有把日本經濟「拍打在沙灘上」的豪邁氣勢。事實果真如此嗎?

筆者要強調的是,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即便在「失去的二十年」中,如果考慮到由於日元升值的影響而改用用美元來計價的話,日本的房價和股價並沒有下跌。而且,日元的升值反過來促進了其產業升級,迫使其低端產業鏈外移,集中精力發展「高精尖」產業。不僅如此,日元升值也為它在海外收購企業降低了成本,幫助了其在海外投資、併購資源性礦產。由於日本企業佔據著製造業的上游,日元升值帶來的益處遠遠超過其帶來的損失。

而且,日本國內經濟的現時「不景氣」也不能說明一切。日本作為資本輸出國,其產業鏈布局早已遍布全球,像毛細血管一樣汲取著各國經濟發展的「營養」。日本素有「製造業的天堂」的美譽,「日本製造」一直也代表了先進的技術和卓越的品質,其產品在很多國家都擁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被世界消費者所推崇。可以說,日本企業是在國際市場上賺錢的,日本的經濟實力也並不完全體現在其國內。要知道,日本的GDP只佔GNP的40%。

當前,日本處於成熟工業化階段,中國處於工業化中期;日本已經進入資本主義常態化發展階段,民眾追求的不再是財富積累,而是生活品質;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日本的工業基礎堅實,擁有完善的產業結構和穩固的實體經濟,中小企業分工精細,這些都非我們短期內能及。另外,日本經濟在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方面都做得最好。不僅在高端製造業,即使在農業、食品加工、日用民品加工等低端領域,日本也可以形成比較良好的自我供給,同時能夠滿足出口需求。

再從兩國經濟的相互依賴程度來看,中國經濟的很多方面都嚴重依賴於日本;反過來,日本經濟卻並不完全依賴於中國。日本在全球市場的投資規模巨大,不僅在傳統市場(例如,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市場),而且在新興市場(包括越南、蒙古等國)都有很多的產業。另外,日系企業產品在中國存在的規模遠大於想像,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抵制日貨」肯定也是一柄雙刃劍。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統計結果顯示,與上年同期比,9月份國產日系品牌乘用車銷量下降40.8%。我們也要看到,9月汽車產銷累計增速在連續8個月提高後首次出現回落。中汽協認為,日系車銷量大幅下降,是市場整體低迷的最主要原因。可見,抵制日系車的同時也拖累了中國的汽車產業整體發展。

除了在經濟的直接競爭上領先我們之外,日本還善於理解和運用他國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併合理利用規則來鉗制對手,這也體現了其強大的綜合競爭力。例如,日本在華企業通過申請專利來布控兩國的商業競爭,日企專利已牢牢吸附於中國經濟,尤其是在關乎未來發展的高科技領域,各項握於日本企業之手的技術專利正在形成一道道中國企業發展的門檻。對中國企業而言,想真正抵制日本經濟滲入確實很難。

有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底,我國共有有效發明專利69萬餘件,其中,日本在華有效發明專利15.314萬件,佔到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總數的1/4,是美國在華企業申請的2.31倍,是韓國企業的5.24倍。日本相當重視本國和他國實用新型專利制度的運用,在華申請量自2006年起保持了25.1%的年均增長率。

除發明專利以外,在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領域,日本也佔據國外在華申請數量前列。與日本企業在華申請的有效專利相比,他們的工廠、產品所體現的有形資產不過是九牛一毛。通過在華的專利布局,日本將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量成果輸送回國。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經濟遲遲不能走出低谷,但其經濟增加值和關鍵技術領域的發展卻始終處於世界前列。通過這種方式,日本不但保持了很高的投資收益,同時在保證持續創新的情況下維持了這一「國家盈利模式」的可持續性。

另外,當前全球製造業正面臨著新變革,在未來,中日兩國的經濟競爭仍將持續。繼2009年日本政府推出「新增長戰略」之後,今年7月野田內閣又提出「日本再生戰略」。戰略中重點關注國內需求,把與提高生活水平、活躍全國和地區經濟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以及作為這些領域承擔者的中小企業作為「日本再生的4個項目」的戰略重點。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改革開放的中國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一樣都選擇了「出口導向型」的產業發展模式。今天,日本已經通過精心布局佔據了產業鏈的高端,藉助技術創新和產業資本的優勢迅速開拓了海外市場,並掌控了世界經濟的命脈。中國則依賴於「出口導向型」經濟,雖然成就了「世界工廠」和「中國製造」,但一時還很難擺脫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陰影。這樣相比之下,不得不承認,日本的產業實力確實遠在中國之上,我們需要的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潛心走好自己的產業鏈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之路。

推薦閱讀:

數字化生境的基礎設施-SoLoMo產業互聯網項目生態的超級IP化
縣域加快發展旅遊產業的思考
墨熊: 中國半導體產業悲慘之路 半導體晶元產業如今就像風口上的豬,隨時能漲上天,如何在風口中的半導體...
從第二屆中國域名節的成功,看域名的想像力在哪

TAG:日本 | 中國 | 實力 | 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