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來自的國家,教育是出人頭地唯一道路。
核心提示:
參考消息網3月18日報道英國《衛報》網站3月16日發表文章稱,美國人曾經用三個M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金錢(Money)、摩托羅拉(Motorola)和梅賽德斯-賓士汽車(Mercedes)。而大多數華裔移民父母通常把成功定義為考試得A,畢業於一所名牌大學,獲得高等學歷,成為醫生、律師、藥劑師或者工程師。這是否就是中國移民的孩子比一般美國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程度更高、有收入更高的工作且更富裕的原因?
文章稱,素有「虎媽」之稱的蔡美兒和丈夫傑德·魯賓菲爾德似乎就是這樣認為的。在他們合著的新書《成功三法寶》中,兩人比較了教育程度、中位數家庭收入和職業地位來支持他們的說法:美國有些族群,包括華人、猶太人、古巴人和奈及利亞人的後代,比其他族群更成功,因為他們有一些共同的文化特質——優越感、不安全感、自控力。
但是,這些族群取得「成功」並不意味著就是因為這些特質,也不意味著華裔美國人和其他亞裔美國人就希望獲得這種高收入的專業性工作。
在對洛杉磯的華裔、越南裔和墨西哥裔美國人展開的一項新調查中,文章作者珍妮弗·李和社會學家周敏(音)發現,華裔移民受教育程度不僅比一般美國人高,而且比其他被他們甩在身後的群體要高得多。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中國父母對成功的界定非常狹隘,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了實現這一點不惜投入他們的資源。
文章稱,但是,這種對成功的狹隘界定是有代價的——沒有「成功的」年輕人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是個差等生,這通常會導致他們脫離自己的族群,並拒絕接受他們的族群身份。這些差等生稱,他們「不覺得自己是真正的華人」,「不像其他亞洲人」,是家裡的「敗家子」,因為他們沒有達到人們期待美國華人達到的水平。聲稱某個族群因為內在的文化特性而比其他族群更成功,暗示那些沒有達到預期的人怪不得別人,只能怪自己。
既然有這些後果,為什麼華裔和其他亞洲移民父母要如此狹隘地界定成功?
文章認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他們來自的國家,教育是出人頭地的唯一道路。此外,作為美國非白人移民,亞洲移民父母擔心,他們的孩子會在職業生涯中遭到歧視。所以父母就把孩子們都引入了保守的、高社會地位的職業,在這些領域他們被僱主、顧客和客戶歧視的可能性更低一些。
根據對中國移民家庭孩子的採訪,作者及同伴獲悉,他們的父母認為寫作、表演、時尚和藝術領域的職業風險大,因為這些職業涉及主觀判斷,因此孩子非常可能受到歧視。相反,醫藥、工程、法律或者製藥領域的工作需要更高的資質和高等學歷,這讓孩子可以免於受到通常類型的歧視。
例如,接受採訪的一位華人女性回憶說,她的媽媽建議她選數學專業,並從事醫藥領域的工作,而不是去做室內設計。她說,在數學領域通常只有一個答案,一加一就是等於二,但在藝術領域就不是這樣。
從她媽媽的角度來看,採取最保守的策略是通向成功最保險的道路。
文章稱,對於成功的定義,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儘管有些美國人用三個M來定義成功,但還有其他的方法,例如你與移民父母有多大的不同。年輕的亞裔美國人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實現成功——在新聞、藝術、政治和社會科學等領域。
推薦閱讀:
※中國有沒有類似於犯罪心理這種專業?
※馬雲做鄉村教育慈善,俞敏洪說:你不能這樣干!
※endnote 全平台使用教程匯總
※「大吼大叫」=無效教育+壞榜樣
※怎麼才能當好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