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皇帝稱呼變化:漢朝用謚號,唐宋用廟號,明清則是年號
中國古代,皇帝往往和年號、謚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謚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 。一般唐朝以前的皇帝謚號用得多,唐朝到元代則是廟號多,明清皇帝往往普遍稱呼年號 。古代每個皇帝繼位都改年號,死後立謚號和廟號,為什麼在不同朝代會對皇帝稱呼有變化呢?
漢高祖 劉邦
原來在唐朝以前的朝代,是很看重廟號的,所謂「祖有功、宗有德」,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有德者才稱宗。所以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很多皇帝都沒有,但是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謚號(極少數除外)。像漢朝很多個皇帝,只有高帝、文帝、武帝、光武帝等7位有廟號,其他皇帝沒有。所以不便用廟號來稱呼。
唐玄宗
從西漢到隋朝,皇帝謚號只有一兩個字,所以唐朝以前皇帝多已謚號稱呼。到了唐朝開始,皇帝的謚號日漸繁複(唐玄宗開先例),文字加長,如李世民謚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稱呼起來顯得繁瑣贅述。已至後來清聖祖康熙帝謚號足有20多個字,讀起來非常拗口。(康熙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此時廟號依舊簡短,而且唐朝以後,廟號不在像漢朝那麼重要。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廟號,除開國皇帝稱「祖」外,其餘的都稱「宗」。所以唐、宋、元的都以簡短的廟號相稱呼。
朱元璋
明清之後,皇帝的稱號又發生了變化,往往採用年號來指代帝王。年號是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54年,先後就用了11個年號,顯然在明清以前用年號稱呼皇帝很不準確。
到了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不過明英宗朱祁鎮例外,他先是被瓦剌俘虜,後又被放回明朝。先後兩次登基在位,就有了兩個年號。
推薦閱讀:
※明孝陵,明清兩朝皇家陵寢規制的開創地(圖)
※作為兩個明朝降清的大臣洪承疇和施琅,為什麼兩人的評價截然相反,一個是大漢奸,另一個是統一台灣的英雄?
※明清:集前代之大成
※明清人物之王承恩,心狠手辣的太監,因忠心耿耿而得名
※隋煬帝最被唾罵的工程,卻奠定了唐宋元明清的繁華,至今這個工程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