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金融危機的某些聯想

[來源:佛教在線|發布日期:2012-12-26]何建明好像是一個習慣了,宗教在中國社會,平時不會太受注意,一旦出現天災人禍,人們就想到了宗教。捐錢捐物,宗教似乎與天災人禍結有不解之緣。眼下,全世界面對金融危機,而中國人很自然地又想到了宗教。近日,我們看到美國紐約市市長彭博在紐約市立圖書館舉行「聯合宗教早餐會」,邀請佛教、基督教、猶太教、回教及印度教的350多位代表參加,共同討論「宗教如何安撫民眾不安的心」的時候,我們很自然也想到了宗教,想到了佛教。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要說明的是,美國宗教的社會功能,與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功能,因為國情不同,則是大相徑庭的啊。這說明,宗教的社會功能在中國社會功能本來就十分有限。面對社會事變,宗教的功能就更是如此。所以,宗教面對金融危機,宗教應當有什麼作為?為金融危機的解決,宗教界應該做些什麼?對此,我一時迷茫,不知所云。宗教界應當如何安撫人心?開法會?做布施?崇拜、祈禱、彌散?為金融危機中的失利者實行心理按摩?理所當然,這是宗教界、佛教法師們的份內之事。然而,在此之外,我靜心想想,其中似乎也有些事情、問題值得反思。昨日偶然在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看到著名記者水均益對美國沃爾瑪集團全球總裁李斯閣的高端採訪,問及幾十年來沃爾瑪集團如何能夠從一家小小零售店發展成為名列全球五十強的巨型連鎖公司。沃爾瑪集團成功的經驗非常簡單,一句話,就是節儉,告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省錢,如何花更少的錢,買更多的東西。而沃爾瑪集團所有的管理人員在幾十年來,也從來沒有說過讓顧客多花錢這樣的話,恰恰相反,他們總是在想方設法讓顧客在沃爾瑪的商場里省錢。為此,沃爾瑪集團贏得了全球各地消費者的衷心喜愛與商業信任。看到這裡,既使人驚異,卻又在意料之中。馬克斯?韋伯曾經論證的清教徒精神,不就是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情,不就是節儉勤奮,省錢過日子的精神嘛。當然,沃爾瑪集團所體現的,也許不一定就是清教徒的新教倫理精神,而是現代商業成功經營的基本原則。但是,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沃爾瑪集團也不會有人失業,他們的老闆當然就不會去自殺了。比較而言,中國人三十年來的經濟成功,可能就很少會想到掙錢而省錢的事理了。那裡有公司管理人員不想方設法讓消費者為自己多花錢的便宜事?!即使有,這種人,可能很快就會被該公司的老闆炒了魷魚。我自己也曾經為一些地方政府、佛教界做過一些宗教旅遊的設計與規劃,其指導思想就是如何把旅遊者的鈔票能夠留下來,花越多的錢越好。就宗教界而言,宗教搭台,經濟唱戲,曾經是宗教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的方便,政教雙方均能從中獲益。而宗教經濟的發展,宗教消費的極端發展,常常還使人呈現有錢才能有信仰的錯覺。其道德精神、倫理規範,甚至還不如一個商業沃爾瑪!眼下,面臨金融危機,宗教能夠做些什麼呢?實際上,中國佛教的價值理念、精神信仰,亦能夠建構出人人自省自檢、勤儉誠信的商業道德,使人畏懼果報信仰而掙好每一分錢,花好每一分錢的。遠在平時,就能夠建構一種省錢過日子的價值理念,惜福報恩;畏懼因果,建構一種佛教就是為窮人服務的信仰、普通大眾的生活方式,進而建構一種功德共同體,得以分享共業。而在經濟倫理層面,善知識經濟,本質上就是一種「知足經濟」(efficient economic),警示人們應當知足自足,而不去倡導那種過度的建設與過度的消費。當下里佛教界倡導的環保理念,應當就是一種很好的社會信仰,應當就是人們能夠面對金融危機的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何必臨時抱佛教?那能有什麼用途呢!誠然,危機時刻,佛教結合現代心理質詢方法,整合各種道德資源,那倒是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的。現代人需要心理健康,需要情感安慰,也需要以信仰為紐帶的精神團契,人際交通。千萬不要以為,在出了事情之後,才想起要把人聚集在寺廟裡面,做做法事,或者是捐錢布施,就算是佛教發揮功能了。
推薦閱讀:

難道宗教和科技就不能共存?
You raise me up和《生化危機》
失樂園
中國有沒有推廣無神論,為什麼?
為什麼《珈百璃的墮落》ed中hallelujah essaim一句的essaim義為惡魔萬歲?

TAG:金融 | 金融危機 | 宗教 | 危機 | 聯想 |